
編按:作者 漢密爾頓博士(Dr. David Hamilton)曾經在製藥業服務,專門研發治療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藥物。在測試新藥的過程中,見識到心智與身體的深厚連結。在震撼的結果中,決定改變研究方向,揭開超乎想像的身心健康影響力。
文/《預見療癒》 大衛.漢密爾頓
譯/謝佳真
芬蘭庫奧皮奧大學(University of Kuopio)的科學家研究了兩萬兩千四百六十一人後發現,對生活滿意度最高的人更長壽。這些科學家對生活滿意度的定義是:「對生活感興趣、快樂,以及生活過得輕鬆安逸。」根據研究人員於二○○○年在《美國流行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發表的報告指出,生活滿意度最低的男性(不包括女性)死於疾病的風險,是生活滿意度最高者的三倍。
健康與幸福並不是取決於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如何應對。如果你住著好房子,在看到別人擁有更好的房子後,會不會懊惱自己的房子不夠好?還是你想得更多的是對自己房子的喜愛,以及一起生活的家人?
俗話說「這山望著那山高」,如果總是認為別人的東西比自己好,你大概不會太快樂;相反的,如果你更關注的是自家的東西,而不太在意別人擁有什麼,應該會更容易快樂。重要的是,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裡;你的態度才是關鍵。
抱怨就像病毒,會到處傳染
對很多人來說,抱怨及批評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甚至不會注意到自己有多常這樣做。這是一種習慣。至於抱怨的內容通常跟事實無關,只是我們對那些事情的看法而已。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意義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說,你等待的快遞沒有送達,於是你開始埋怨這件事毀了你一天,延誤了你的行程。你給自己施加壓力,整個神經繃得緊緊的,對你的身體造成了數不清的負面效應。而同樣遇到送貨延誤的狀況,別人可能會決定先做點其他的事情,說不定最後還發現送貨延誤反而是好事。延誤究竟是好是壞?這完全看你決定怎麼看待,而你的決定與健康息息相關。
埋怨會影響我們身邊的人,但我們鮮少注意到一點:我們就像音叉一樣。敲擊音叉時,附近的物體會產生共鳴。抱怨、吐苦水的情況也跟敲擊音叉一樣,我們會刺激別人也跟著發牢騷。突然間,他們好像受到了啟發,也開始挑剔起生活和世界。抱怨就像我們隨身攜帶的情緒病毒,會傳染給我們遇到的人。
與其抱怨,不如將注意力放在值得你感恩的事情上。感恩會帶來感恩,越是認真發掘出更多值得感恩的事,越能注意到及體驗到更多的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