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不是被利用了?〉
▌每個人都會遇到「被利用」的課題
某天,十九歲的智賢看見朋友的IG後,發現自己竟然不是朋友的頭號閨密,心情大受打擊;上班族禹連因為認為一定會來參加自己婚禮的十年好友,竟用各種藉口逃避出席,氣得說不出話;四十多歲的英玄對數十年來把自己當情緒垃圾桶的家人氣憤不已,最後生了心病,開始尋求心理諮商。
是的。翻開本書的讀者,很可能是曾經在關係中受傷的人。這些人有老有少,面對的人各不相同,情況也迥然不同,不過都能歸結到一個核心。那就是這都是關於「我與你」、以及「我與它」的問題。
在正式進入內文前,我想先指出這略顯沉重卻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接下來,我們即將開始「認識自我」、「認識他人」,並且真正地認識到「關係」。
▌馬丁‧布柏的「關係本體論」
被譽為關係哲學家的馬丁‧布柏(Martin Buber),將彼此的邂逅定義為我選擇了他者,或者我被他者所選擇1。換言之,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同時發生著「選擇」與「被選擇」的情況。在此定義中,存在著對關係的重要洞見。
關於遇見,人們大多只想到是自己選擇了對方。但是,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想法,因為我們自己也是被對方所選擇的人。唯有明白人我關係之間也存在著這種「被選擇」的觀點,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對方抓著我不放?」、「為什麼對方想利用我?」站在這種觀點來看,分手、離婚、絕交等緣分的斷絕,就是「選擇」與「被選擇」關係間的斷裂。
馬丁‧布柏的「關係本體論」將關係區分為「我與你的關係(Ich-Du)」與「我與它的關係(Ich-Es)」。讀者可能已經發現,前者是以「你(個體)」為對象,後者是以「它(事物)」為對象。在此最重要的,是「我」這個角色的雙重性。這是什麼意思?布柏認為,「我」會隨著遇見的對象而改變。在「我與你」之中的「我」,是為「個體」,而在「我與它」之中的「我」,則是試圖利用事物的主體。看似是相同的「我」,其實存在著「個體」與「利用者」的雙重意義。
「我相信你,然而你卻利用了我。」現代人所受到的傷害,便是由此誕生。我以「個體」的身分站在你面前,你卻以「利用者」的身分對待我,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引發了憤怒與失落。而在這句話中,蘊含著「對於自己未被視為個體的不滿」,以及「對於他人時時評價自己,衡量自己價值的不安」。
▌你可能也利用了別人
但是,我要在這裡提出一個問題:究竟有誰能逃開這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呢?我們一般只對自己變成對方眼中的「它」感到不滿,可是其實沒人能保證自己又何嘗不是「我和它」關係中的「我」(利用者)。
在諸多原因下,任何人都需要其他人的存在。不管有沒有意識到,我們都在利用他人。事實上,直到現在都是如此。無論如何,重要的是發現「我」有意利用他人的態度,並正視這個態度。唯有如此,我們日後才能在某個人反過來利用我的時候,不立刻定對方的罪,而能妥善解決關係的問題。
✦「我」的特性:我需要他人
這裡的「我」,不具有高層次的目的,例如人與人的交往、互動、分享等。當前的我,單純只是需要別人所具備的「某種東西」,並帶著這個目的認識他。因為他人確實擁有我所渴望的「某種東西」,因此我想積極地接近他。
即使發現自己有意利用他人,這個態度在實際的人際關係中也不會造成問題。唯有我們忘了以下的重要認知,「利用與被利用的問題」才真正開始。
✦對「個體」的感知:
(我需要而利用的)那個人,是和我同樣身為「個體」的人。
然而,這種感知,並不會簡單明瞭地以「有」或「沒有」的形式出現。我認為這點,正是人際關係必然會變得困難、複雜的最大原因。因為利用是有程度之別的,所以希望各位在看待自己或他人時,試著去感知自己將對方視為「個體」的程度有多少,才能衡量雙方的關係。因為每個人的感知水平確實不同,所以我們利用他人的程度或性質、頻率也不同。
▌我們都活在「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中
我把可能略顯艱澀、沉重的內容,放在正文之前,其實是有原因的。
第一,擔心讀者抗拒貫穿整本書的主要觀念,例如因為「利用」、「壓榨」等用語,因而扭曲了本書的重要訊息。因為當「利用」這個詞用在人們身上,立刻就像被貼上負面標籤一樣。「利用」並非都是不好的。現在各位也許無法完全接受,不過希望你至少接受這種想法的可能性,用這種態度翻開第一章。
第二,如果受限於「我經常被人利用,我是受害者」的被害意識,我們就永遠無法走進期盼的公平關係中。如果你正因為人際關係的問題受盡折磨,那麼無論是經由何種方式,肯定會有不少被傷害的經驗。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得接受各種可能性。我希望各位體認到「我可能並非永遠的受害者」、「我也可能從對方身上得到我需要的,並且一直利用著對方」,以開放的態度,重新描繪關係的圖樣。
在我們處理關係中「被別人利用」的問題時,用上述提及的「以各種利用程度所造成的問題」來考量,會是較為妥當的。這種利用的程度是否會破壞彼此到目前為止的關係?又是否會打擊到我的自尊心?仔細判斷後,再採取後續舉措即可。在此過程中,我們將可察覺到某些處於這種範圍末端的角色,也就是所謂的極端自我主義者。
本書中出現的案例,盡可能以實際情況為主,甚至有些案例都不禁讓人懷疑,那些人是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如果各位讀者遇到對方無禮的程度與此類似,那時請不必猶豫,立刻以「保護自己」為優先。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你必須確實想好「我要的是什麼」。關於這個部分,本書將會在許多章節中大幅說明,在跟隨書中的引導時,請你務必時時將這個問題放在心中。
|內文|
〈總在需要時,才連絡我的朋友〉
──「利用」與「好意」的差別
▌只有和男朋友分手,才會找我的前輩
寶妍最近心情相當低落,原因是一位前輩平時無消無息,只有在和男朋友分手或心情鬱悶時,才會和自己聯絡。如果是經常見面的關係,還可以直接抱怨,但是偏偏兩人一年才見兩三次面,要是連這種情況都不回應,恐怕兩人的關係會就此斷絕。寶妍也不敢直率地說出不滿,只能默默隱忍。就這樣獨自滿腹委屈的寶妍,遇見了同樣被前輩如此對待的晚輩。
「姐姐你太善良了,還是你是放不下?我也和那位前輩往來過幾次,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就和她一刀兩斷了。你知道那位前輩怎麼說你嗎?她說你是LPG。」
「LPG是什麼?」
「嗯。她說姐姐會好好聽(Listen)她說的話,讓她的想法變得正面(Positive)。所以每次跟姊姊見完面,就會是美好的一天(Good day)。」
「什麼意思呀?聽起來像是稱讚,又好像不是。」
「這是哪門子的稱讚,這是在利用姐姐啊。她說事情順利解決的時候,或是過得幸福的時候,就沒必要和姐姐見面。這是我聽到那位前輩親口說的。姐姐難道是那位前輩的心理治療師嗎?」
「原來我只是被用來維護她的自尊心啊。我又不是為了讓她這麼說我,才聽她講整整五、六個小時的話,甚至還買酒給她喝……」
▌是善意的交流,還是你被利用了?
人際關係中所謂的「利用」,究竟是什麼?我們經常說:「今天又被○○○榨乾啦。」但是天天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的人,被問到為什麼這麼想的時候,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只有被利用的感覺,卻不曾好好思考過具體的情況或模式。
「總覺得哪裡不舒服,這是什麼感覺啊?」
「(事情經過後),我不能說是被人利用了,但是也不能說沒被利用。」
安慰、鼓勵情緒憂鬱者重生,得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只要見過一次面,就足以令人精神委靡,安慰他人正是如此辛苦的事情。各位是否有過為了「對方的方便」,導致心神耗弱的經驗?就算只有一兩次,如果相同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那麼最好有所覺悟,盡快結束這段關係。
有許多人正經歷與寶妍一樣的事情。問題是,他們分不清楚自己是被對方利用了,還是只是自己太過敏感。因為這些事情,並不像自己的錢包被對方偷走一樣,是明確可見的犯罪事實。
如果心底忽然冒出這句話:「我現在是不是被利用了?」請立刻抓住這個質疑。其實不管答案是否為真,最重要的是「我心裡正感到不舒服」。就算不能當場質問對方,至少也要有這樣的認知:「不應該是這樣的」。
要是當時沒有面對、解決,在不滿的情緒日積月累之下,日後雙方見了面,肯定會有更強烈的憤怒,「你那時竟然利用了我?」不但失去了朋友,情感也消耗殆盡,甚至可能責怪自己:連這件小事都處理不好,最後還落到這般田地。
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每個人情況不同,但是整理情緒,收拾殘局,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幾乎長達好幾個月。有時甚至遇到令人痛心的事件,令人生暫時陷入停頓。
▌別被「利用」的傷害沖昏頭
如果各位有遇到類似上述案例中寶妍的情況,像是被利用的經驗,或正經歷這樣的事情,請好好思考「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和「判斷的時機」。
在認識利用的本質前,我們先來了解「利用」一詞的影響力。
仔細想想,還沒有其他詞彙像「利用」一樣,能夠瞬間使我們被憤怒包圍。在心理學用語中,有所謂「促發效應」,指的是在先前出現的刺激,影響了對下一個刺激的反應。如果一開始受到刺激,出現「現在的我被利用了嗎?」的想法,並受困於此,那麼未來對方再怎麼真誠以待,也難以正面接受他的親切與真心。甚至全盤否定對方,心想「難道我對他還有利用價值嗎?」
寶妍也是相同的情況。聽完晚輩的話後,她或許會想著「自己被當作前輩的情緒垃圾桶了」。難過的心情可能讓她當場封鎖對方的KakaoTalk(韓國通訊軟體,類似LINE),但是最好立刻停下這個舉動,再好好思考。檢視自己是不是因為促發效應,導致和前輩相處的美好時光也因此失色。
其實在門診中,我都會告訴患者「別意氣用事」,要他們先靜下心來。比起在情緒爆發時下決定,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心裡確實知道「這是我經過一番思考才做的決定」。這並不是要你忽視自己的感受,而是為了在尊重情緒的前提下,理性作出個人希望的決定。當然,這也是為了保護自己。
所以,在思考「被人利用的事件」時,也要想想「其他沒被利用的時間」。除了現在發生的事件外,過去相處期間的「關係的質量」,也要一同檢視。如果過去相處時,感到有價值的時間較多,那麼最好向對方表明真心,並就此打住;如果認為美好的回憶並不多,屆時再做出決定或採取行動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