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又忍不住答應別人了?學會對你只能回答「YES」的關係放手!

2020/3/5  
  

 

文/成裕美《虧我一直把你當朋友》

 

「最後收尾再請承佑幫幫忙了,今天晚上我有點事情。」

「你前天不是買了一件洋裝嗎?借我一下,這個週末有相親。」
    「你就讓讓弟妹嘛,都已經當姐姐的人了……。」

 

面對忽然把自己的工作丟過來就下班的組長、要自己把一次都沒穿過的新洋裝借給她的朋友、希望把僅剩的一間房間讓給弟妹的媽媽,你們通常怎麼回答?

 

「又沒辦法說不要,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來到門診尋求幫助的患者,多數都曾告訴我類似的經驗。

 

我想藉這個機會直截了當地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你非接受不可」的關係,只有滿口無可奈何、無計可施的你。

 

對於正身處一段痛苦關係中的人,我並不想要求他們「別再說自己無可奈何了」。因為對飢寒交迫的人說些冷漠的話,又有什麼幫助呢?

 

面對因過去複雜的關係而陷入煩亂的內心,我們需要的不是果斷改變,而是一條溫暖的棉被。我稱之為「暖心棉被」。就像我們會把凍傷的雙腳放在暖爐前烘一下,直到趕走身體的寒氣後,才繼續步入下一段旅程一樣。在我們進入下一段關係前,也需要暖心的過程。如此一來,自己才能獲得喘息的機會,並有足夠的精力振作起來。

 

所以接下來,我們將一一檢視自己所處的狀態,以及過去那些常讓自己感到「無可奈何」的關係,並且花些時間一探自己的內心。

 

 

 

▌真奇怪,只要在那個人面前,我就矮了一截

 

「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沒有什麼比這句話更能直接表現自我的矛盾了。

 

「雖然不喜歡,但是我拒絕不了對方,就好像被未知的力量牽著走一樣,不自覺地答應那個人的要求。真的很奇怪,但我就是照辦了。這種被迫接受的感覺,讓人心情很糟。」

 

這是無法開口拒絕的人經常出現的抱怨。我想不必指名道姓,正在閱讀本書的讀者當中,應該有不少人都心有戚戚焉。明明是我自己的選擇,可是在接受對方的要求後,卻有些患得患失,甚至有種被騙了的感覺。其實,這是因為那個選擇自始至終都不是你自發的。

 

「好,我來幫忙吧。」當你說出這句話的瞬間,原本存在你心中的個人意志,早已消失無蹤。或許打從一開始,你心中的選項就只有一個「YES」。

 

無法開口拒絕的人也經常向我抱怨:「站在那個人面前,我就……」。只要站在特定對象面前,他們就變成了隨時接受命令的待命組。究竟讓他們變成「待命組」的「他」是誰呢?

 

「要是我不接受,他就沒完沒了。」

「我想要他的關心和認同,所以只能聽話。」

只要用上述兩句話,就能用來概括「他」的特徵。

 

「他們」總是以個人欲望為優先,並且懂得運用各種誘因和策略讓對方接受。換言之,「他們」非常清楚如何讓對方乖乖聽話。

 

當然,並不是只有誘因和策略,就能讓對方乖乖聽話。多數情況是他們有能力滿足對方的某些需求,或者他們所處的位置能提供對方某些需求。因為這樣,需要他們庇護或幫助的人,便無可奈何地接受他們的要求。

 

 

 

▌雖然我不喜歡那個人,但也不是超討厭

 

想要結束一段不愉快的關係時,首先我們會有這樣的煩惱。

「我真的能和那個人斷得一乾二淨嗎?」

「我能完全擺脫這段關係嗎?」

 

如果這時你不能果斷做出決定,心裡只想著「我也無法脫離和那個人的關係,只好繼續這樣下去了」,因而草率地選擇維持現狀,那麼你十之八九會深陷在強烈的無力感中。

 

「我明明不想要這段關係,卻只能無奈地繼續下去。」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實是因為你討厭的感覺還不夠強烈。雖然心裡有些不舒服,不樂意接受對方,但是又不是「完全」討厭對方的時候,我們就容易陷入矛盾之中。

 

例如對方儘管擁有缺點,卻也有足以抵銷缺點的優點。像是沒有人可以陪自己度過每個週末時,只有他是最好的候補人選;或者雖然他是令人討厭的同事,但是能代替我承受上司的憤怒;或者雖然他是把晚輩當小弟使喚的上司,不過在關鍵時刻總是欣然拔刀相助。換言之,維持和那個人的關係並非百分之百不好,所以我選擇繼續維持。

 

對於這類狀況,我們常用「無可奈何」來解釋。不過更正確來說,應該是我們「還沒做好決定」,所以用這句話當作藉口,不著痕跡地逃離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情況。

 

如果你正處在這種狀態,那麼我想提出一點建議,那就是和對方盡可能保持距離,直到你內心出現明確的決定為止。

 

有一部日劇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片名取自匈牙利諺語,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我們不至於會逃跑,但至少也要留點「猶豫的時間」給自己。別在自己心中的答案尚未明確前,就做出遠離對方的結論,而是要學著彈性調整彼此關係的距離。

 

如果你和對方是隔兩三天就須聯絡、見面的關係,那麼逐漸減少雙方見面的次數吧。在會議或聚會的場合中,雙方不要坐在同一桌,也有一定的幫助。此外,我們也要努力解決「個人的欲望」與「個人的需求」,以免在關係中受到對方的操控、擺布,卻無從掙脫。唯有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真正脫離令人無奈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