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誰說不會讀書才去讀高職?現在正是專業教育的翻身機會!

2020/12/24  
  

 

《撕下標籤,別讓世界看扁你》/楊弘意

 

我常懷疑自己有人群恐懼症。如果人群像大海,我總是浮浮沉沉,尋找著氧氣。

 

當老師也會有人群恐懼症?這樣說,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其實每一學年的開始、要站上講臺之前,我都有點痛苦,這痛苦期大概要維持一個月,因為臺下的學生於我而言,除了是學生,也是陌生人──剛在臺北市大安高工「出道」試教時,我就意識到自己有這個毛病。

 

面對人群,我無法侃侃而談的「症頭」,也許是因為自信心不足。要成為老師,往往需要具備一點領袖特質,但我偏偏沒有,從小到大,除了自願擔任體育股長,我沒當過任何幹部,甚至連「被提名」都沒有。一來我課業平平、人際關係不慍不火,在班上也不是乖乖牌;二來,要是沒有反覆練習、咀嚼要講話的內容,我沒辦法在同學面前大聲自在地講話。

 

若看臺灣的教育,一次次考試如同浪湧,透過競爭,學生或起或落,而我在「中後段」公立學校任教,自己又曾迷失,格外能感同身受,也常常對著臺下同學說「我們都一樣」:一樣的求學背景,在課業上往往不被肯定,甚至身上貼了「不會讀書就去讀高職」、「沒有一技之長要怎麼吃頭路」的標籤。

 

於是,自信心如同氧氣,一點一點散去。

 

 

少子化的挑戰

回顧一九六○年代以後,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衝刺工業化,從以農扶工,到進口替代、出口導向,因著社會對技術人力的大量需求,在我父母那一輩,大部分的職校畢業生立即投入勞動市場;反觀今日,升學主義導向下,九成以上職校畢業生繼續升學,普通大學收高職生、科技大學收高中生,不論念高中或高職,對於未來職涯的發展差異也愈來愈不明顯,不少職校生畢業後,走入下一階段,也顯得更為茫然。

 

因此,在高中職階段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專業,努力學習,顯得更為重要。

 

近十年的教職生涯,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我,深感另一個棘手的難題──

少子化。寫這本書的此刻,我特別查找數據,在二○○一年我考第一屆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時,還有三十一萬名學生;而二十年後,高一這屆面對國中會考的新生,競爭者只剩下二十萬人,是當年數字的三分之二;更值得正視的是,國發會推估臺灣人口將進入負成長,工作人口的數量減少,未來雇主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勢必更高。

 

因此我強烈建議正處於國、高中階段的同學,一定要具備三個條件:品德、英文、興趣或一件自己厲害的事。珍惜時間、為自己訂立明確的目標,努力去做,別輕易降低標準、沉浮於世,面對未來升學和瞬息萬變的職涯發展,便不用擔心自己在時代的洪流中被取代,甚至被淘汰。

 

自己的努力,就是給學生最好的範本

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也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很多社會問題像是治安、毒品、環境保護等,都來自於教育沒有落實、向下扎根,如果搞定教育,很多社會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尤其是「接住」家庭貧窮、家長有狀況的孩子,透過教育、稍稍搖動根深柢固的「社會再製」( social reproduction),讓從低階層社會出來的孩子,擁有翻身的機會。

 

好萊塢影帝丹佐‧華盛頓( Denzel Hayes Washington)在二○一一年為賓州大學畢業生致詞:「想獲得不曾擁有的東西,你必須嘗試從未做過的事!」(“To get something you never had, you have to do something you never did.”)其實人生不就是這樣?一分天分,兩分機運,七分努力。

 

以我來說,儘管成為職業學校的正式老師,卻還擔心自己過得太舒適,自討苦吃地持續念博士班。曾有人問我說,都已經成為老師、有份穩定工作,有沒有拿到博士應該不是這麼重要吧?

 

當菜鳥教師慢慢變身中年大叔,曾經的熱血漸漸溫暖,而身為人師,我發現教學生最有用的並不是課本,而是人生──進修正是一種為自己認真生活的態度,觸動了學生的心,才有改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