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教孩子奪金的不敗秘訣,技職教師:讀書不用考第一,但要做各行各業的第一!

2020/12/24  
  

《撕下標籤,別讓世界看扁你》/楊弘意

 

 

 

「我是一個貪玩又自由的風箏 每天都會讓你擔憂 如果有一天迷失風中 要如何回到你身邊」

──陳昇〈風箏〉

 

當老師這些年,我常常思考什麼是「教育」。與其說學生是學校裡的過客,毋寧說更像是一只只風箏,像歌裡唱的那樣,「貪玩又自由」;而老師,就是拿著風箏的人,在學校時,帶著他們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有風的時候,風箏自然會飛起來;等到學生上大學、出社會,師生關係淡了,風箏飛遠,一旦需要老師的時候,又可以循著那條線找到我。

 

執教之初,我也曾經是那種「希望同學讀書都能很優秀,考上一流大學」的老師(可能有點虛榮的味道),隨著年紀漸長,錯身而過的學生愈來愈多,也開始慢慢改變想法:難道,當老師的功能,只剩下教育學生考試一百分,擠進第一志願?

 

先讓風箏渴望飛翔

社會的組成,本來就是不同的階層分工,就像是一間機械公司,有人當老闆,有人當設計師、有人當生產線人員、有人負責打掃、有人負責業務,有人負責保全、有人負責快遞……為什麼我們總是要所有的孩子考試第一名?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第一固然很好,但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孩子多元的成就,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一。

 

牽引風箏的我,如何改變學生?首先是給予榮譽感,哪怕只是完成一個作業或答對一個小題目,那都是讓風箏高飛的動力。我剛到木柵高工當代理老師,第一個參加的比賽是隸屬於文建會(現改制為文化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主辦的全國生活美學創意設計大賽。當時我正在臺大念博士班,人躺在宿舍的床上,不知道該指導學生做些什麼?

 

一時間靈光乍現:頭皮上有很多穴道,騎腳踏車時,時不時會震動,能不能結合兩者,製作有按摩功能的安全帽?於是我請學生討論,去文具行買軟墊、小球,按照穴位黏上……一群「蝦兵蟹將」就這樣拿到第一名,還取得專利。

 

這榮譽感,來自於好勝。我常常告訴學生,不用怕比賽,只要平時百分之百充分準備,比賽拿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實力,就可以拿金牌。

 

魔鬼藏在細節中

帶學生參加技能競賽時,比賽前一晚很重要,我會跟學生共同擬定工作步驟、評估每一個步驟所需花費的時間,一切務求精準,絕不能落拍,這樣才能如預期地完成作品。

 

身在場外的我,也能隨時掌握學生的進度:中場休息時間,除非學生做得太爛,我才會「演」出發火的樣子,讓學生趕快重整步伐、上緊發條,否則通常都是和學生聊聊天,幫助他們放鬆心情。只要平常訓練夠扎實,比賽時正常發揮,通常結果都不會太差;很多技職友校好奇,木柵高工為何會做得比較好?細節是關鍵!我的訓練方式很古板,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硬要說唯一不一樣的,就是訓練學生有明確的時間管理和進度。

 

要讓學生的專長被看到,得名是必要的手段:要讓學校的優點被看到,得名也是必要的手段!試著想像:你很會煮牛肉麵,又如何?要讓大家都知道你煮的牛肉麵很厲害,參加牛肉麵節比賽是最快的方式;吳寶春也是因為他得了麵包大賽冠軍,一舉成名天下知啊;以木柵高工的學生屬性來說,學業成就不見得能被看見,但參加技能競賽拿獎,孩子便有機會發光發亮。

 

 

學機械的孩子比較有禮貌

在技職教育界流傳一種說法,學機械的孩子比較有禮貌,因為機械是很傳統的學科,不管科技如何進步,機械加工的概念不退流行,教學過程就是傳統工匠的師徒制;也因此,我習慣陪在孩子身旁,帶著他們一遍又一遍練習。

 

在工廠第一線,我就是學生的後盾,盡可能地守護他們。學習機械難免都會受點皮肉傷,我也會鼓勵他們,那是驕傲的印記(我自己手上也有數道傷疤);而剛開始訓練國手時,資源不足,師生都沒經驗,只要有國家願意讓我們去觀摩,就一定去──而這讓我幾乎花光了積蓄。為了栽培學生出國訓練,我一共去了三大洲、四個國家,光是飛行時數就破百,里程可以繞地球兩圈。

 

那時我剛結婚,太太常問我身上還有沒有錢?記得去加拿大謝里丹學院(Sheridan College)的機票、住宿費,還是太太幫忙刷卡的,更慘的是在多倫多皮爾森機場轉機時,身上旅費付不出轉機時需要的行李費,我還打電話回臺灣請家人匯錢救急。

 

但我終究只是一個人,要贏,必須靠團隊一棒接一棒。從彰工畢業的我,母校老師希望我常常回去傳承經驗;關於這一點,我很慚愧,因為在臺北執教,又有了家庭,實在罕有機會回母校。倒是在木柵高工,光是學生照片,我就記錄了幾十G B,比家人的照片還多:用年份一一歸檔,那是最難得的回憶。慢慢地,機械科的工廠裡,建立起學長、學弟制度(期待有朝一日,投身機械的女生數量能與男生並駕齊驅),他們就是彼此最棒的師傅,互相督促,哪怕飛得再遠,總有學校的工廠亮燈,等他們回家。

 

牽引風箏的我,只希望孩子變得更好。所謂的「好」,不是要孩子有大成就、當大老闆、賺多少錢;而是希望他們比起國中的自己更進步,好好面對自己的人生,勤能補拙、熟能生巧,只要每天多努力一點,就會成就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