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爸媽對自己好一點,才能刺激孩子學體貼?

2020/9/24  
  

 

文/黃柏嘉《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奶爸心理師給父母的生存指南》【阿德勒正向教養10年實做版】

 

想要孩子喜歡分享,得從只關注自己有沒有好處,提升到能關心他人的需求與感受。擁有一顆「體貼他人的心」,是所有分享行為背後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父母可以這樣做,來訓練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1.當有需求的爸媽

父母的天性,就是把孩子的快樂看得比自己的快樂還重要,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最好的保留給孩子,最不好的留給自己(還樂此不疲)。因此孩子碗裡總是有最大塊無刺魚肉、最甜的水果;父母碗裡的就是碎魚肉、果核、果皮。長期被父母呵護寵愛的孩子對別人的需求會變得遲鈍,也缺乏機會去學習看見別人的需要。

 

因此父母不要總是單向滿足孩子的需求、維持無欲無求的完美形象,要在孩子面前做一個真實有需求的父母,讓孩子也有為父母付出與服務的機會,進而感受到助人、分享的快樂。例如我家就有個針對「吃」的家規—不管吃什麼,都要留一份給當時不在家的人,當切好的水果端上桌,孩子不是急著吃,而是要幫忙拿碗來分裝留給家人的那一份;吃飯時,必須等到全部人都坐下來才能開動。

 

以上雖然都是很小的生活習慣,但目的是讓孩子能學習留意到大人跟自己一樣,也是有需求、需要幫助的,我希望讓孩子知道:

「雖然爸媽不介意把最甜的水果留給妳,但不代表我比較喜歡果皮。」

「爸媽很享受陪你一起溜滑梯,但如果你也願意陪著爸爸一起到書店挑書,我會很開心。」

「爸媽很樂意準備晚餐給你吃,但我也覺得煮飯是件很辛苦的事,如果有你幫忙就太好了。」

 

2.讓孩子多表現對手足的善意

除了父母的需求,也可以引導孩子多去觀察手足的需求,並且表達善意。

哥哥剛上幼兒園時,每天下午我跟妹妹吃點心時都習慣性互相詢問:「妳覺得哥哥會喜歡嗎?要不要也幫哥哥留一份?」哥哥收到十多次我們為他保留的小點心後,某天我帶著妹妹去接他放學,他從口袋裡拿出一塊巧克力開心地說:「我今天忍耐好久都沒有吃掉,想說三個人一起享用,一定比我自己吃更開心!」透過上述這些生活小舉動,讓孩子體會到別人的需要,也讓他有機會體諒或是服務他人,再真誠地感謝他,就是幫助孩子學習體貼的最佳方式。

 

擁有一顆體貼他人的心,「分享」才會有意義與樂趣,不只是避開懲罰、獲得獎勵的工具。透過這個過程,我希望孩子能夠體會到—愛並不像蛋糕,不會愈分愈少;愛比較像是歡笑,把愛與更多人分享,大家創造與獲得的愛也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