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想當個不偏心的爸媽?奶爸心理師:不可能!也沒必要!

2020/9/24  
  

 

文/黃柏嘉《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奶爸心理師給父母的生存指南》【阿德勒正向教養10年實做版】

 

有了第二個孩子後,多數父母會特別執著於「公平」這件事。因為只要孩子喊不公平,家裡就會有數不清的糾紛與衝突。偏偏無論父母如何努力想要一視同仁,孩子還是會不停地抱怨!

事實上,「對待每個孩子都一致」是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達成的育兒目標,因為兩個孩子的年紀、能力、需求都不同,父母不一樣的回應是很自然合理的,如果刻意追求要一模一樣,反而顯得很奇怪。舉例來說,爸媽會抱著一歲的孩子過馬路、牽著六歲的孩子過馬路,而國、高中階段的孩子,應該要有能力自己過馬路,父母並不會為了要顯示公平,而抱著國中的孩子過馬路。

 

若為了減少孩子間的爭執與抱怨,就刻意買一樣的玩具、給予一樣的幫助,卻忽略考慮孩子的差異,這只是表面上的公平,無助於化解孩子的不滿。同樣收到一台小汽車當禮物,三歲孩子跟七歲孩子的感覺就不會一樣,父母的一視同仁不一定會讓孩子感覺舒服。

 

父母真正該追求的是「平等」而不是「公平」。這兩者有何差異呢?我以協助孩子寫功課作為例子:

  • 公平:不管孩子年齡大小,都給一樣的指導時間。

②平等:考慮孩子的差異,透過不同的協助達成相近結果。所以會依孩子的狀態、需求,調整指導方式,目標是讓兩個孩子都完成功課,並學會所需的能力。

 

但讓父母最抓狂的,就是任何事情都會引發孩子們不公平的感覺,從果汁、餅乾、爸媽抱了誰又親了誰、誰有權決定電視節目……什麼事都可以吵,然後氣憤不平的雙寶就輪流告狀,希望父母維護自己的權益。但事與願違的是,父母的判決很少能化解糾紛,總會惹得雙方更不高興。

 

要解決上述的僵局,父母要學會「別迷失在孩子們的爭吵裡」,要去釐清「孩子真正想要得到的是什麼?」

阿德勒學派相信,所有孩子的行為,都跟兩種感受的追求有關:

①價值感:我是被肯定的。

②歸屬感:我是被在乎的。
 

表面上爭的是零食、節目,其實他們真正要爭的是被爸媽肯定、在乎的感覺。因此當孩子抗議「爸爸/媽媽偏心!」先別急著解釋自己有多公平,不如把心力花在聽懂孩子要表達的感受,就可以找到方法讓他們把你的「肯定」、「在乎」放進心裡。

用這個角度來看孩子的控訴,可以幫助父母找到很多努力的空間,多追求「怎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我在乎他」而不是「怎樣讓兩個孩子獲得的一樣多」。父母沒辦法用固定的方式對待兩個不同的孩子,但一定都能找到方法,增加孩子「被肯定、被在乎」的感覺。

 

例如抱著小寶寶餵奶,無法同時抱哥哥,但可以在餵奶的時候關心哥哥的學校生活,讓哥哥感受媽媽的在乎;或是邀請哥哥一起照顧弟妹,過程中多給予鼓勵與感謝,讓他擁有媽媽的肯定。

真正讓孩子挫折的,不是損失了某些權益,而是爸媽無法瞭解自己的感覺,甚至誤會自己。所以當聽到孩子抱怨父母偏心時,有時只是聽他說,確認他的需求,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想要瞭解,就能有效降低這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