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敏感是種天賦3》伊麗絲.桑德
當我們對一段關係感到失望時,為了避免再次受挫,常會在事後重新解讀對方說過的負面言語或做過的負面事情。例如:原以為是同陣線的人突然抨擊你,最重要的朋友突然不再聯絡,或是發現自己對對方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
遭逢意外時,我們常會從最糟糕的角度去解釋對方的動機,希望後續可以得到正面轉圜。不幸的是,這樣做通常只會引來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就像蒙起眼時,即使對方想要正面地回應,我們也看不見。
讓我分享年輕時的親身經歷。
我十八歲那年,有次跟父親面對面坐著,眼淚就這麼滑下臉龐。我感覺糟透了,但為什麼呢?我自己也不知道。接著,父親說他很愛我,他說自己從不掉淚,卻為我哭了好幾次。
那時候我心想:「對啦,只出一張嘴都很簡單!」已經讓我失望那麼多次了,他的話我會信嗎?他以為這樣講,我就不會哭嗎?
但是時隔這麼多年,經過長期為人心理諮商的經驗後,我漸漸明白,父親他是真心誠意的,僅僅是這樣就值得我開心了!
每個人對於發生在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都有自己的詮釋,有個屬於自己想要的版本。一個故事被說了太多次,不免會讓我們忘記其實自己在過程中也是做了選擇。例如:我一直覺得「爸爸不關心我」,然後就在這個基礎下去解讀他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件事。也因此,我一點都感受不到爸爸試圖恢復關係的微小善意,即使察覺到了也不會開心,只覺得那是我爸別有居心。
如果你注意自己對於事情的敘述,例如兩人的關係為何降至冰點,或許就會發現自己的描述和事實有出入。所以,是不是該敞開心胸接受事實呢?請記得,你所說的事實並非完全都是事實。
每一個被說出來的故事,都是經過加工修飾的事實。我們總習慣用自己的方式組合訊息,當中可能還加點捏造的內容,最後便組成每個細節都「合情合理」、符合自己需要的完整故事。至於故事中的另一個人呢?毫無疑問,他有另一個形象,也會塑造出全然不同的事實。
舉例來說,「我會離婚是因為先生酗酒」這樣的說法是不是比還要加入對方想法的故事版本簡單許多,但從對方角度,他的感覺說不定是「我老婆對我那麼冷淡、無情,我不喝酒哪受得了」。
當朋友問起為何兩人關係破滅時,我們總是會找個讓自己不會太難堪,又不至於引發罪惡感、羞愧感的理由。因為害怕被指指點點,所以捏造一些事實。你是否注意到自己過度詮釋某些事呢?
在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對方很容易看起來比實際上更生氣、更帶威脅性。假若我們因為這個衝突而退卻、不好好解決,對方那種發怒的扭曲樣貌就會一直留在心裡,成為一個充滿不安的負面印象。但只要我們決心和被塑造可怕形象的對方見面,就會發現,那個「怒氣沖沖」的危險人物,其實也一樣地驚恐、害怕。
我們當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詮釋彼此共同經歷的事件,但這些詮釋方式有的會扼殺各種可能,直接讓事情作結;有些能保持開放性,為不同的解決方案預留空間。並不是說要把對方描繪得越正面積極越好,而是要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最重要的是接受另一方的故事並保有彈性,儘管聽起來跟你知道的不一樣,依然要相信對方說的話和你的敘述同樣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