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醫師默默在做的減法養生》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哭鬧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
小孩會哭鬧,這種情緒問題,可以分為生理性、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情緒問題,比較是先天個性的問題,像我從小反骨,明明知道大人不喜歡,但內心會有一個聲音一直叫我去鬧他們,這種就是個性問題了。病理性的情緒問題,通常出現的比較反覆,有稍為好的時候,也有鬧得很兇的時候,中醫叫做煩躁。
小朋友是純陽之體,陽氣很足,氣血比大人充盈,陽氣也就是「動能」,所以小孩的活動力一定比大人來得多。但中醫講求中庸,過與不及都不正常,小孩最常見是陽氣足加些體內生熱的現象,陽氣充盈表現為熱,再加上體內生熱,就容易過熱,過熱也會生病,容易有中醫所謂的陽明病或是少陽病,兩者都會出現煩躁現象。
●病理性煩躁帶有「亢奮」感
這種病理性的煩躁與個性上、生理性的煩躁,在情緒表現上,都有很歡、很難搞或暴躁,但病理性的煩躁,會帶有「亢奮」感,最常見是入睡困難,睡眠品質較淺。入睡困難是指孩子一直不願意睡覺,或躺在床上超過半小時都沒辦法睡著。睡著後又常翻來覆去、踢被子、夢多睡淺。
如果是病理性的煩躁,臨床上不難發現把體質問題調整後,煩躁會明顯改善,不單是睡眠,平時很容易發脾氣的症狀會變得較穩定安靜,睡覺也較安穩。反過來說,如果今天小孩本來都睡得好,情緒也穩定,這兩天卻變得煩躁,也睡不好,就要注意他是因為體內生熱而煩躁,可能快生病了。
●情緒問題不一定跟教育有關
煩躁有病理性與生理性的區分,三歲以下的幼兒,煩躁多是病理性的,但三歲以上孩子需要再加以分辨,因三歲以後自主意識變得強烈,煩躁多會偏向於生理性,由於生理性的不滿足,無法自主,而產生煩躁、發脾氣、鬧脾氣的狀況。
對於小兒情緒問題,爸媽可能不知道有病理性跟生理性的區分,所以一直著重在教育,希望讓小孩情緒更加穩定。此時,建議不妨帶去看醫師,用中藥的方式調理看看,臨床上很多小孩接受治療後,就不容易為了小事發脾氣。
●孩子會哭鬧是因為有需求
爸媽觀察小孩的反應,認真找出原因後會發現,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如前述,尤其三歲以下的小孩,更正確來說,越小的孩子越偏重病理性問題)。小孩會一直討抱或哭鬧,是因為有需求,只是大部分的爸媽因為小孩太小,還不會表達而找不出原因,就認為是分離焦慮,其實孩子會一直討抱,大多是身體不舒服,只是不會講話表達,只能以哭鬧來表現。
我的大女兒Q七個月大時,一直討抱,這個狀況大概持續了快一個月。某一天發現她是肚子脹,給藥後突然就不需要抱了,當時我非常驚訝,這件事情很明確告訴我,孩子會哭鬧,是因為沒有找到問題點且沒有有效的解決它所產生的。
另一例是一位在公園溜小孩認識的媽媽,她的女兒當時約七到九個月大,每天都要她抱著睡,長期下來很累,無法好好休息。聊天過程得知,小孩都吃水果副食品,她收下我的建議,試著停止餵水果,沒幾天小孩就不需要她抱著睡了。從大女兒到小女兒這幾年的育兒生活中,不難發現,只要找出根本問題,有效解決後,孩子能一覺到天亮且不需抱睡才是正常的。
●如何找出孩子的需求?
如何找出問題,請大家看下面的小兒十問,基本上寶寶可以依最前面的大人十問中的標準定義來判斷,只是小孩比較不會講話表達,需要爸媽多點觀察。寶寶這些問題都跟胃口、大小便……等相關,從中你可以發現,孩子特別會討抱時,也跟胃口不好、腹診鼓音明顯、排便不正常(沒辦法每天一次)。所以想要輕鬆帶孩子,必須重視孩子的症狀!
更多內容詳見>>《中醫師默默在做的減法養生:治病養生不是拚命補,陰陽平衡才是人體最佳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