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一、食物有偏性,不宜過與不及
很多的養生法盡量符合大多數人體質,也比較偏治標,在沒辦法整體考量下,就容易有副作用出現。而且大家觀念都不好,太喜歡靠「吃」來養生。
寫到這兒,出版社編輯就問我:「醫師,現代人都很喜歡在辦公室泡杯黃耆枸杞茶來喝,這些養生法真的沒有問題嗎?書中有可能加入類似的內容嗎?好像更符合讀者所需」(真的很像一般人對於養生的看法,其實提出此想法也好,趁此在書中可以好好跟讀者們說明)。
●吃的,都有偏性!
請各位要記得「只要是吃的,都有偏性」。偏性合不合體質是個大問題,在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體質下,你覺得能適合每個人嗎?當中一定有些不合的犧牲者,但問題在於這種「泡」的方式,取到藥的偏性較煮過的輕,因為影響小,不合的副作用就小。
如果每天食用會怎麼樣呢?拉長時間、日積月累下來,身體狀況沒變好,加上副作用太小,所以你看不到(但搞不好是有的,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越易上火,只是很多人會歸咎於年紀大,把副作用合理化了),這種狀況我反而覺得可怕,不合體質的療法,根本是慢性毒藥,殺人於無形。
●戒掉用「吃」養生的習慣
所以,問我吃什麼可以養生,除非你真的很懂八綱辨證,很懂陰陽,很能處理好自己,不然我只建議「飲食清淡,什麼都吃一點且不過量」最重要,也是《黃帝內經》養生的大原則。
這時有人會問:「醫師,我最近真的發現多吃XX有異常,那我要吃什麼才會好呢?」拜託大家,請戒掉用「吃」才會好的習慣,這是錯誤觀念,基本上會讓身體扣分的行為,在你停止後,身體會慢慢恢復,不要習慣用吃的方式,想一個問題蓋另一個問題,然後另一個問題又起新的問題,真的會沒完沒了……
試閱二、事出必有因,學會當自己的醫師
請永遠記住下面的提醒:
「適合別人的方法,不見得適合您,您的體質獨一無二。」
「適合別人的方法,不見得適合您,您的體質獨一無二。」
「適合別人的方法,不見得適合您,您的體質獨一無二。」
(很重要,所以講三次,比起現在廣告的洗腦,本書的洗腦算實在了)
●事出必有因,要學會「觀察」
最近發現很多人覺得溫補就是養生,所以臉書粉絲專頁特別發衛教文提出:蔥薑蒜會加重熱症的問題。舉了很多例子,也得到很多粉絲回饋:
「這內容我很有感,從小手腳冰冷,吃很多蔥薑蒜……但一吃上火後又要用梨子退熱……」
「難怪!我每次吃火鍋配沙茶醬,再加一堆蔥蒜辣椒,都超難睡的。」
「發現晚餐吃了蒜末會睡不好,原來是體質不適合。」
「蔥蒜不論生或熟的,不小心吃到,一定整天胃不舒服想吐,原來忌口那麼重要啊」
這只是其中一篇提醒飲食的衛教文。這些常見的「養生」方式都是主流,但去觀察整體時,你會發現它並非適合所有人。如果不懂得觀察自身狀況,會如何呢?這也是我最害怕和擔心的,就是「無知」。無知,殺人於無形,完全沒想過每天習慣做的某件事,可能會導致日後的疾病,屆時卻只用「年紀大」來合理化一切。不是年紀大就會睡不好,不是年紀大就會夜尿,更不是年紀大就會得病,事出必有因,原因是什麼?仔細觀察就會有答案。
本書編輯看到蔥薑蒜這篇衛教文,分享了她晚餐吃了蔥油雞,隔天舌頭、嘴唇腫起來的事,我好奇問一下到底吃了多少,看到照片滿滿可當成燙青菜配飯的蔥後,心裡只有一句「果然事出必有因啊!」
●利用十問表觀察自身狀態
任何養生法,不要聽了就相信,使用後要去觀察,拿十問表出來對照一下,用了此法後是讓你離十問標準更遠,那代表身體狀況變差,就是不適合你,如果是離十問標準更近,就是適合。要學會觀察,當自己的醫師,因為就算名人、老師及醫師,都不會比你仔細觀察自己,更清楚你的身體狀態。
記得,思考要回到整體,不要去做與《黃帝內經》養生原則相違背的事,然後又一直想用其他養生法來彌補。如果你常熬夜、太操勞,就是把此習慣改掉,讓自己多休息;亂吃一通,就去戒掉飲食不節的習慣;慾望小一點、不要胡思亂想,長壽養生其實沒那麼難。
本來編輯希望我能提供一些養生飲品(因為讀者喜歡,感覺方法比較具體),但我實在無法違背《黃帝內經》,也不想違背大眾的健康,更不想隨主流起舞,所以,我仍堅持提醒大家回到「觀察—覺知—反省—改善」,也唯有如此,應有的長壽健康才會伴隨而來。
試閱三、小孩哭鬧是正常的?
●哭鬧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
小孩會哭鬧,這種情緒問題,可以分為生理性、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情緒問題,比較是先天個性的問題,像我從小反骨,明明知道大人不
喜歡,但內心會有一個聲音一直叫我去鬧他們,這種就是個性問題了。病理性的情緒問題,通常出現的比較反覆,有稍為好的時候,也有鬧得很兇的時候,中醫叫做煩躁。
小朋友是純陽之體,陽氣很足,氣血比大人充盈,陽氣也就是「動能」,所以小孩的活動力一定比大人來得多。但中醫講求中庸,過與不及都不正常,小孩最常見是陽氣足加些體內生熱的現象,陽氣充盈表現為熱,再加上體內生熱,就容易過熱,過熱也會生病,容易有中醫所謂的陽明病或是少陽病,兩者都會出現煩躁現象。
●病理性煩躁帶有「亢奮」感
這種病理性的煩躁與個性上、生理性的煩躁,在情緒表現上,都有很歡、很難搞或暴躁,但病理性的煩躁,會帶有「亢奮」感,最常見是入睡困難,睡眠品質較淺。入睡困難是指孩子一直不願意睡覺,或躺在床上超過半小時都沒辦法睡著。睡著後又常翻來覆去、踢被子、夢多睡淺。
如果是病理性的煩躁,臨床上不難發現把體質問題調整後,煩躁會明顯改善,不單是睡眠,平時很容易發脾氣的症狀會變得較穩定安靜,睡覺也較安穩。反過來說,如果今天小孩本來都睡得好,情緒也穩定,這兩天卻變得煩躁,也睡不好,就要注意他是因為體內生熱而煩躁,可能快生病了。
●情緒問題不一定跟教育有關
煩躁有病理性與生理性的區分,三歲以下的幼兒,煩躁多是病理性的,但三歲以上孩子需要再加以分辨,因三歲以後自主意識變得強烈,煩躁多會偏向於生理性,由於生理性的不滿足,無法自主,而產生煩躁、發脾氣、鬧脾氣的狀況。
對於小兒情緒問題,爸媽可能不知道有病理性跟生理性的區分,所以一直著重在教育,希望讓小孩情緒更加穩定。此時,建議不妨帶去看醫師,用中藥的方式調理看看,臨床上很多小孩接受治療後,就不容易為了小事發脾氣。
●孩子會哭鬧是因為有需求
爸媽觀察小孩的反應,認真找出原因後會發現,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如前述,尤其三歲以下的小孩,更正確來說,越小的孩子越偏重病理性問題)。小孩會一直討抱或哭鬧,是因為有需求,只是大部分的爸媽因為小孩太小,還不會表達而找不出原因,就認為是分離焦慮,其實孩子會一直討抱,大多是身體不舒服,只是不會講話表達,只能以哭鬧來表現。
我的大女兒Q七個月大時,一直討抱,這個狀況大概持續了快一個月。某一天發現她是肚子脹,給藥後突然就不需要抱了,當時我非常驚訝,這件事情很明確告訴我,孩子會哭鬧,是因為沒有找到問題點且沒有有效的解決它所產生的。
另一例是一位在公園溜小孩認識的媽媽,她的女兒當時約七到九個月大,每天都要她抱著睡,長期下來很累,無法好好休息。聊天過程得知,小孩都吃水果副食品,她收下我的建議,試著停止餵水果,沒幾天小孩就不需要她抱著睡了。
從大女兒到小女兒這幾年的育兒生活中,不難發現,只要找出根本問題,有效解決後,孩子能一覺到天亮且不需抱睡才是正常的。
●如何找出孩子的需求?
如何找出問題,請大家看下面的小兒十問,基本上寶寶可以依最前面的大人十問中的標準定義來判斷,只是小孩比較不會講話表達,需要爸媽多點觀察。
寶寶這些問題都跟胃口、大小便……等相關,從中你可以發現,孩子特別會討抱時,也跟胃口不好、腹診鼓音明顯、排便不正常(沒辦法每天一次)。所以想要輕鬆帶孩子,必須重視孩子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