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有感生活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炎炎夏日,冰敷脖子助降溫?

2019/6/4  
  

文/《中醫師默默在做的減法養生》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夏天到了,會出現各式各樣的降溫產品,手持式電風扇啦,拭汗濕紙巾或是可圍在脖子上、裡面能放入冰冰涼涼保冷劑的小圍巾、降溫冷凝墊等(還好都不是我朋友,不然我看到了可能會翻白眼),這些用了很涼爽的東西,降溫後身體舒服了,就代表對健康沒影響?

中暑體質有虛的問題
先問問大家,有觀察過中暑的人的症狀嗎?之前曾有位學生問:「老師,很多人想要保養身體,夏天應該要流點汗,所以到外面走走,流汗回家後,汗是出了,但整個人變得很懶散無力,是為什麼呢?」
大熱天在外面走動,毛孔會打開,讓身體的正氣從毛孔發散出去,但這樣做之前,請先確認自身體質,這種方法只適合身體的正氣(陽氣)過盛偏異的人,如果正氣本身不足,上部的熱是清了,但身體也虛了。身體虛掉的症狀是無力、易倦、頭昏欲睡,手腳在冷氣房又轉涼、怕風怕冷等。
中暑體質的人一定有虛的問題,主要是正氣居於上部,導致上部產生熱,而下部相對虛弱了。它的解決方法絕對不是清上熱,而是用藥把正氣降到下部,使得上下都有正氣,平均分配才是正常健康的表現,身體平衡了,當然不會有生病或不舒服的問題產生。

脖子是調節體溫的重要部位
在上一篇「中暑就是要刮痧?」內文中,我們提到很多心力不足的人,會有因為正氣(陽氣)無法靠心臟往下送達,而造成上部充實下部虛弱,有時會出現上熱下虛寒的表現。
這種心力不足的人,很多伴有「上衝感」或「發熱(烘熱)」感,熱感有時候是順著太陽膀胱經上衝的,到後頸部分最明顯,這時的氣與血(尤其血)會上衝頭部,最明顯是後頸風池以上會頭脹、頭痛、頭昏。
主流醫學中,也認為脖子是調節身體體溫的地方,往往會發燒的人,就是脖子先出現症狀,會特別的熱(其實中西醫是可以相通的)。
這時冰敷脖子的確有降溫效果,但上衝的氣血不會因此降逆回去,冰敷讓血管凝結,心臟只會更用力搏動,想讓凝結不順暢的血管暢通,反而造成心臟負擔。加上冰敷的部位剛好是風最容易進來的風池穴與風府穴一帶,只要被風吹一下,就容易感冒發燒、四肢酸疼、肩頸酸疼等。

你有中暑體質嗎?
剛簡單說明中暑體質的原理,除了跟熱有關,主要也跟「虛」有關,相反的,體質氣血過於充盈的人,即便氣血上衝在上部,下部依然充盛,也就是有頭脹重但沒有下部虛的症狀。
容易中暑的人通常有哪些症狀呢?
1.易頭暈或偶有暈車暈船。
2.夏天活動後,容易感覺疲倦或四肢酸軟。
3.夏天怕熱,冬天又怕冷(對寒熱敏感)。
4.偶有心悸及心腎疾病者。
5.肚子脹或排便異常者(排便異常請詳見「十問」定義)。
6.偶有噁心感。

從整體體質來說,常見的是「上熱下虛」的表現,有時下虛可以是手腳涼、無力、大小便太多或太少。
老人家更要注意,因為老人家正氣虛弱的非常多,又常有陰液不足問題,陰液不足加上心力不足,上熱就會明顯,正氣虛弱下寒也嚴重,下虛寒嚴重又常有腳的關節痛、無力或腳麻等。老人家常為了避免骨質疏鬆,想去曬曬太陽,結果一下子就頭暈中暑,反而得不償失!所以家中有長輩者,要多關心了解有沒有上述症狀。

緊急中暑的應變法
中暑問題是正氣與血居於上下不來,在調整中暑或熱衰竭的體質中,必須依體質把上逆的問題降回來。如果還沒找醫師調好體質就中暑了,有哪些方法可以應急呢?

●放血
因應上部過於充血問題,最好是放血,因為點刺出血可以讓太充盛的血有出路,不會全堵在頭部,頭部壓力小,頭脹頭暈自然能減輕。臨床上在中暑時也要稍依體質,可以先看面部血氣的充盈度,臉很紅且充血的中暑頭暈,可以在百會上放血;若是臉不紅的暈,比較偏虛造成,按摩會比較適合。(但請找專業中醫師進行放血,不要自行處理。)
●按摩
沒有中醫背景者可能不適合也不敢放血,建議可以按摩風池及攢竹兩穴位。你會發現容易中暑或熱衰竭的人,這兩穴很容易痛,有些甚至一碰就痛。

風池穴

圖片來源:《中醫師默默在做的減法養生》
○ 位置:屬足少陽膽經,風池穴取穴 耳後頭枕骨下,髮際內有個凹陷處。
○ 按摩方式:向脖子正中線方向打轉按摩,可以讓氣向下導,在中暑的當下大多很疼痛是正常的,平時也能按,按到不痛代表身體狀況越來越好。

攢竹穴

圖片來源:《中醫師默默在做的減法養生》
○ 位置:屬足太陽膀胱經,攢竹穴在眉頭內側邊緣凹陷處。
○ 按摩方式:找到穴道後,兩手按壓並向外側打轉按摩,按壓按摩有酸痛感亦屬正常現象,平時也可以多按,幫助足太陽膀胱經之氣血下導喔。

小提醒!透過按摩方式,血沒有出路,效果時好時壞,且按摩只能舒緩壓力大的部位,不按的話,症狀很快又會回來。

更多內容詳見>>《中醫師默默在做的減法養生:治病養生不是拚命補,陰陽平衡才是人體最佳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