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氣血循環的通道
經絡指的是遍布全身的「氣血通道」,是「經脈」與「絡脈」的統稱。經脈是較粗的主要幹道,與能源來處的臟腑直接相連,並延伸至四肢末端。相對之下,絡脈是從經脈途中分岔出來的支線。絡脈可以說是連接經脈與經脈的外環道路,如此一來,即使一部分流注出現阻滯,仍可保有整體系統的氣血供給無虞。
為了因應瞬息萬變的內外環境,這組網路系統密密麻麻地遍布於全身上下。與十二臟腑直接相連的經脈,稱為「十二經脈」(正經),與六臟(陰)相連的稱為陰經,與六腑(陽)相連的稱為陽經。
接下來,將稍微提升難度了。
各有六條的陰經與陽經,會按照流注的場域稱為手、足,再按照「陰陽的濃度」冠上相應的詞。因此陰經分成太陰、少陰、厥陰這三種,並分別有手、足這兩條路徑,因此3×2 共有六條經脈。陽經亦同,太陽、少陽、陽明等這三種,手、足這兩條路徑共有六條經脈,陰陽共有十二條,所以命名為十二經脈(正經)。按此規則的經脈名稱就像「手+太陰+肺經」一樣,是流注的場域+陰陽+臟腑。
我在當學生時總覺得「陰陽」根本沒必要吧?英文Lung Meridian(LU)也只有臟器名稱而已,但是長年面對經絡後,我的想法改變了。因為經絡上的陰陽,代表著經絡在體內的位置,也就是「層」。只要知道經絡在體內的運行位置,就能夠推測出該經絡指的是「解剖學中的哪個部位」。在後續幾章中,陰陽也有助於分辨經絡的實體,所以請務必牢記陰陽原則。
再回到經絡的流注。十二經脈(正經)可不是一條條各自獨立的。而是像「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等,經脈間的終點與起點相連,整體形成循環全身的巨大環狀。「陰經」容易往下沉、「陽經」容易上升,因此會將「陽氣」往下壓。而陰陽的經脈會透過手指與腳趾相連,陰經與陰經會在腹腔內(臟腑)交會,陽經與陽經則會在眼部(腦部)相連。這些「銜接」場所是複數經脈的交會點,在臨床上是很重要的施術重點。
此外,作為外環道路的絡脈,會從經脈通道分岔出來,與經脈並行或是聯通表裡經脈,讓這個「環狀系統」的串聯更加強固。從臟腑生成的氣血,就像這樣透過經絡繞遍全身上下、前後、左右與內外,支撐著所有生命活動。這個環狀系統的一部分,若因某種原因導致交通不良就稱為「病」,而會與停滯部位產生反應的就是所謂的「穴位」,也就是全身共有361處的經穴。無論是氣體還是液體,都有特別容易停滯的位置。流注會突然變窄、改變方向、分歧、匯流,也有硬度與高低的差異─經穴所在的人體就是像這樣的地方,因此可以從停滯的狀況判斷疾病,並藉由消除停滯達到治療的效果。在針灸治療中,經穴就是用來診斷疾病位置與性質,進而提供相應治療的治療點。
---
經筋─鑿刻在肌肉上的動作
經絡是將臟腑的氣運送到身體各處的通道,這些能源同樣會運送到周邊的肌肉組織以支撐活動。由一條經絡所滋養的肌群,就稱為該經絡的「經筋」。因此十二經脈(正經)就有著十二組經筋。雖然經筋會藉由經絡獲得滋養,和臟腑之間卻沒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會如「手+太陰經筋」一樣,按照分布場所+滋養的經絡陰陽命名。這裡之所以保有陰陽,是因為經筋同樣是多層結構體。
此外經筋與經絡的法則不同,所有經筋都起始於四肢的末端,並在關節處「連結」,同時「陽經筋」的匯集處是顳顎關節,「足三陰經筋」為陰部與脊椎(體幹)、「手三陰經筋」則在胸廓內部(橫膈膜),藉此實現人體各部位之間的連動、調整與維持姿勢。
從現代知識來看,肌肉不只是單純的運動器官,還可以產生體液循環的動力、代謝與體熱,甚至還與免疫功能有關。從中醫醫學的角度來看,經筋可以整頓「氣機」,對溫煦作用、防衛作用的盛衰同樣帶來影響。此外,近年尤其是徒手治療的領域,非常關注Fascia(膜)。Fascia 一般翻譯成筋膜,但是同時也是肌腱關節囊、韌帶、骨膜、硬腦膜、神經束膜、心包膜、胸膜等,包覆、分開或銜接人體各處的結締組織類軟組織成分的總稱。
近來發現Fascia不僅是單純的包覆,將肌力傳遞至關節的力量比肌腱更加強大,能夠帶來全身的連鎖動作,同時也是比視網膜更加靈敏的感測器。全世界包含針灸在內的各種手技,基本上都是針對Fascia 做治療。
傳統觀念的經筋,應用範圍卻比經絡更狹窄,專指運動器官方面的症狀。但是世界開始關注肌肉這種「臟器」的重要性,以及Fascia 這種「遍布全身且具有張力的網路」。在這樣的時代裡,重新檢視中醫醫學的「由肌肉組成的帶狀系統等於經筋」是很重要的。
因此,本書按照古籍記述推測出肌肉位置,並搭配解剖學繪製了十二經筋圖。雖然是我自己繪製的,但重新審視繪好的經筋圖之後,我認為這張圖顯示出這些經筋各自代表著一種人類最原始的動作。接下來將在各章節,對此詳細說明。
---
肺─自律神經的操控者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醫書,可追溯至超過兩千年前的漢朝(西元前206 年∼西元220 年)。傳承至今的《黃帝內經》有《素問》與《靈樞》這兩部。
最令人訝異的是,這本醫書至今仍作為針灸與中藥的實踐講義,且受到廣泛閱讀。經絡與經筋插圖的專有名詞,取自《靈樞》。儘管書名取自傳說中的天下共主,也就是醫療之神「黃帝」,實際上並無特定作者。
這本書似乎是由當初許多無名醫師按照經驗所編撰,因此有時屬於醫學、有時偏向哲學,有時是詩篇,有時又是風土紀實,甚至還有易學方面的文章,種類豐富卻也混亂難解。
《黃帝內經.素問》裡有相當有趣的章節。像第八篇的〈靈蘭秘典論〉記述的是臟腑的生理,卻將人體比喻成「一個國家」,用各式各樣的職位說明臟腑的功能。這裡以「肺」猶如人體這個國家的「相傅之官」表示,也就是宰相。意思
是若肺運作正常,人體就會維持良好的秩序,呈現和平安定的狀態就是健康。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這個超過兩千年前的認知是正確的。
肺的功能─呼吸是生命維持的最基本,而呼吸不只是單純的氣體交換,還具有相當重要的功能。呼吸的關鍵─橫膈膜運動是將血液往上拉的重要動力,還可以從腹膜使淋巴集中。呼吸造成的體內壓力變化,也會對腦脊髓液的生成與排出造成影響,目前也確認腦本身亦會隨著呼吸出現輕微的動態。也就是說,呼吸可說是血液等「各種體液的循環動力」。
此外,呼吸也會對兩大自律神經系統造成莫大的影響─遇到危險時會讓身體處於鬥爭/逃跑狀態的交感神經系統,以及身處安全場合時則讓身體放鬆,以便攝食與消化的副交感神經系統。這是會隨著外界變化隨時自動調整的系統,很難憑自己的意識去控制(如果能隨意控制,恐怕也不是件好事)。
但是呼吸不同,呼吸本來就受到自律神經系統的控制,即使沒有刻意或是在睡眠中也不會停止。然而呼吸的深淺與速度,卻能夠輕易自行掌控。此外,認真正確呼吸,還可以減緩心悸、撫平心情,相信任誰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吧?也就是說,呼吸是介入自律神經系統的唯一手段,也是唯一能應對難以控制的自律神經系統的韁繩。
中醫醫學在詮釋肺的生理功能時,使用了下列詞句:
「肺者,氣之本。」─肺是呼吸的中樞
「肺朝百脈」─肺統御所有的血脈
「肺主通調水道」─肺負責調節所有體液的代謝
「肺藏『魄』」─肺與自律功能有關
包括瑜伽、氣功、世界各地的武術、禪、冥想、正念、運動員的精神力鍛鍊等領域在內,自古以來追求超常意志力時,肯定會運用「呼吸」這項技術。中醫醫學認為:人體的宰相肺「主治節」,既然注意肺即可自在控制呼吸的話,或許就能夠控制整個身心,達到「治節」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