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從碗盤沒洗、垃圾沒丟,到孩子教養,你和另一半,是否也經常陷入爭執,很快被負面情緒淹沒,最後不歡而散?全球婚姻權威茱莉.高特曼、約翰.高特曼研究愛情逾50年,在新書《每場爭吵,都讓我們更相愛》中,揭示婚姻幸福長久的關鍵。伴侶關係是否良好,不取決於是否起衝突,即使神仙眷侶也會吵架,重點在「怎麼吵架」。
文:陳永儀 / 國際心理專家
「吵架」其實就是一種溝通
在一段親密關係當中,如果把目標設定為「合得來就不會吵架」,是很不切實際的目標。我一直都跟我的病人說,不是「不要吵架」,是要「學會怎麼吵架」,因為不吵架是不太可能的。
有些人的性格就是天生不愛跟人家吵架,但是不可能都不吵架。每個人吵架的引爆點可能不一樣;在吵架過程當中,展現出來的方式跟激烈的程度,也不盡相同。但只要是人,就會有自己的感受、想法、意見和夢想,沒有人會在所有層面上都吻合。不吻合的時候就會有衝突,就會有不一樣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吵架」。不是說破口大罵才叫做「吵架」;「吵架」其實就是一種溝通。
親密關係會引發人內心深處的激昂情緒,爆發力是非常大的。高特曼夫婦花了畢生研究,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夫妻,以及伴侶之間的互動。他們給每對伴侶一個主題,討論最近一次不愉快的爭執,或是意見不合的事件。研究很神奇地顯示,爭執的「最初3分鐘」,就能預測伴侶在6年之後會在一起,還是分手?而他們的分析跟預測的準確度可以達到90%。所以會「吵架」,還真的蠻重要的。我以心理師的角度來看,非常有共鳴,甚至覺得可以推薦給很多心理師。
《每場爭吵,都讓我們更相愛》這本書給伴侶很多建議,如果想要把關係變得更好,或是修復彼此之間的關係,這裡面有很多工具可以參考。
華人會覺得爭吵、激烈的辯證很傷和氣,最好不要吵架。但我覺得如果主張完全和諧,把「不滿」都埋藏起來,很可能是會有後果的。避免不好後果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溝通」,在早期的時候就慢慢地溝通。
書中為什麼說「化衝突為連結」?因為「衝突」就是「你我不同的地方」,也就是我們要溝通的部分,而衝突可能會變成「爭吵(Fight)」。我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機會來好好學習溝通?「衝突」可以磨練我們愛人的能力,讓我們能夠更愛彼此。書中也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情緒是資訊」。在爭吵中,情緒是指標,讓你知道自己的感受、想要去哪裡,這部分寫得非常好。
大部分的「爭吵」都是關係中長久存在的問題,背後可能反映出來的是我們的價值觀,是我們內心很想要去追求的人生夢想。吵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把自己的需求先釐清。如果你不先釐清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做出精準的要求,別人怎麼會有機會來滿足你呢?
在婚姻諮商或伴侶治療,這是兩個人一起努力的過程,其中一方可以學習,在不滿的時候怎麼做;另外一方要學習,看到這個狀況的時候,我該如何回應,才能有機會「化衝突為連結」,讓這段關係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