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爭吵
他說:「你這幾天過得怎麼樣?」她也同時開口:「你想聊些什麼?」
兩人相視而笑。他們倚靠平整的白枕頭,挨坐在舒適的床鋪上,身體轉向彼此。目前為止,兩人之間的氛圍既輕鬆又溫馨,也許有鏡頭拍攝,讓他們有點緊張。我們請他們打開筆電鏡頭,聊一聊最近過得如何。
人工智慧系統會對他們進行評估。這套系統可以協助受過高特曼訓練的治療師和想要在家評估伴侶關係的人,收集日常互動與衝突情境的有關資訊。系統不需要其他裝置的協助,便可由畫面資訊判斷受試者的心跳速率,並透過機器學習功能,來鎖定每一秒鐘的各種情緒表現,予以記錄分類。此外,系統會以零到百分之百,來為伴侶間的互信評分。
這套系統由我們優秀的同事李希察(Rafael Lisitsa)以及布瑞曼(Vladimir Brayman)博士所設計。當這對夫妻閒聊週間生活和對週末休息的期待,系統正在收集情緒資訊。系統研判互動正從「中立」轉為「好感」──心率每分鐘八十下左右,表示他們很放鬆,信任指數中上。
接著太太說:「對了,我告訴我爸媽,這週末過來可以睡我們的房間,我們睡沙發就好。」接著一陣停頓。
「你已經這樣告訴他們了?」他說。
「是啊。」她帶著一點輕蔑的語氣說:「他們是我爸媽,我……」
「你知道我在沙發上睡不好。」
「喔,拜託。」(她翻了個白眼)「只不過是一個週末,有什麼關係?」
「我想在你爸媽面前表現最好的一面,我不想脾氣暴躁,只因為我沒……」
「講得好像你在我爸媽面前表現很好一樣……」
「哇。」他的聲音摻雜了受傷和挖苦。「好喔。」
「你幹嘛擺出那種臉?我又沒說錯!」
「喂,我是要試著在你爸媽心中留下好印象,結果……」
「是嗎?為什麼三年了才來嘗試?為什麼要挑這個週末?」
「三年?你覺得這三年來我都沒有努力?」
兩人突然開始唇槍舌戰,你一言我一語,互相插話。太太指責先生最近講電話把爸爸弄哭,先生試著替自己說話。
她說:「你一定要在我祝他生日快樂的時候,有意無意揶揄一兩句,就對了?」
他大聲回說:「我只是在開玩笑!」
人工智慧系統偵測到兩人心跳加快,尤其是先生,心跳大幅提高到每分鐘一○七下。信任指數驟然下降,先生對太太的信任指數大幅降到低於百分之三十。兩人的情緒分數都快速下降。夫妻互動快速轉向負面:太太出言攻擊,先生築起防備心,兩人都語帶輕蔑。不到三十秒鐘之後,這對氣急敗壞的夫妻就轉過身去不再溝通。系統停止拍攝前,他們都別開頭,瞪視另一邊。
將衝突「編碼」
這是一對真實夫妻的故事。他們在我們新建立的平台上參與研究,幫助其他在某一段期間(或是一整年、整整十年)遭遇困難,需要指引的伴侶。這幾年來(尤其在新冠肺炎的推波助瀾下)人們對專業治療師的需求龐大。但全職工作或要照顧幼兒、家人的忙碌伴侶,想挪出時間諮商不容易。許多可以受惠於專業輔導的伴侶,基於諸多原因,未能尋求適當協助。我們發現有太多伴侶無法緩和衝突,因此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平台,協助受困的伴侶們在當下就能透過電話、筆電、平板,獲得指引及工具。我們需要一套觀測伴侶互動的人工智慧系統,來取代經驗豐富的受訓人員,辨識對話往負面發展的警訊和徵兆。受過訓練的治療師會觀察:細微的肢體語言和生理反應、語調、語彙選擇等。電腦系統真能如此靈敏嗎?
簡單來說,可以。不僅如此,人工智慧為爭吵編碼的功力,甚至超越人類專家。本書有關伴侶爭吵的資料與觀察,主要來自愛情實驗室數十載的研究,以及其他具突破性的重要觀察。現在,加上約翰的「特定情緒編碼系統」(Specific Affect Coding System),這套人工智慧系統能取得更精細的資訊 。約翰剛開始進行伴侶關係研究時,心理學界尚難針對一個人的個性和行為歸類出一致的模式,更遑論牽涉兩個人的情境。當時心理學界普遍認為,針對伴侶進行研究,無法得出可靠的科學資料──研究一個對象都不夠可靠了,兩個對象豈不雪上加霜。習慣以數學思考的約翰打算推泛這個論點。
他開始研究伴侶間是否存在特定行為模式,希望透過雙方的來往互動,判斷他們能否成為一對佳侶 。他與搭檔展開一系列的觀察研究,建立了一套全面評估細微互動的編碼系統,涵蓋臉部表情、聲調、語言與修辭、身體訊號等。他們設法評估伴侶的爭執,得到更多在衝突中,行為者的目的是否與結果相符的重要資料。他們長期追縱伴侶的互動,從中了解是否真的能夠透過編碼系統預測伴侶關係的融洽度,包括:將來是否會分手,以及在一起是否幸福美滿?
約翰將伴侶分為「離異、佳偶、怨偶」三類,收集到非常可靠的資料。他發現「伴侶互動」是足以預估長期發展的一項變數。約翰用特定情緒編碼系統將伴侶互動分類,從而預估伴侶的未來關係,準確率超過百分之九十 。關鍵變數就在衝突反應。
約翰的研究要求伴侶執行「衝突任務」(conflict task):伴侶們要挑選一個經常引起衝突的話題來討論。研究團隊錄下爭執仔細檢視,以百分之一秒的細小單位,替他們的表情和互動進行編碼。這是唯有專業研究人員才有能力正確完成的高難度工作。在特定情緒編碼系統問世前,舊有的編碼系統根據「線索」來辨識受試者的行為及互動──得要有清晰可見的差異才行,包括:受試者的舉動、表情及各類行為特徵。但這麼做忽略了許多重要的情境元素,例如不一樣的聲調呢?大調顯示出話者抱持正面情緒,小調則是相反。如果講話的人刻意強調某些字詞呢?我們說這些是「副語言線索」──相同的一句話,強調不同的字詞,可以傳達沮喪的心情,也可以表示願意融通,得要把這項因素考量進去。那語言和肢體運用上的文化差異呢?我們將情緒的傳達視為互動,有各式各樣的管道。
人類非常複雜,系統必須要有豐富的內涵,才能替人類行為編碼;必須要對情緒變化非常敏銳,才能替爭執者的情緒編碼。你必須了解字詞的意義,以及不同情境、不同文化中,字詞的不同含意。你必須聽出弦外之音,包括:聲調、音量變化、音高、節奏、強調語氣,因素眾多!以特定情緒編碼系統訓練出來的人工智慧系統,實力匹敵熟悉不同文化的觀察員!這套系統已經能夠完成編碼人員的工作,透過機器學習,它將不斷進步,媲美頂尖研究人員。
也就是說,這真的是一套很厲害的人工智慧系統。以那對為睡沙發吵架的年輕夫妻為例。只要架設好筆電,將鏡頭打開,系統會就開始收集寶貴的情緒資料並同時編碼,功力更勝經驗豐富的研究員。人工智慧抓出爭執「爆發」的瞬間。事實上,那是一場極具代表性的爭吵──體現了衝突中的各種人類行為。
典型的伴侶爭吵
本章開頭選用這個案例的理由很簡單──它很典型,包含伴侶爭吵的各項重要特徵:
- 幾乎沒來由。前一分鐘還開心聊這一星期的事,下一分鐘就吵得不可開交。
- 快速延燒到不同的事(衝突升高)。人工智慧系統判斷,互動還不到一分鐘,就演變成嚴重衝突。
- 缺乏互相傾聽。那段對話中,完全沒有互相理解的空間,只有攻守,與其說是對話,更像提劍決鬥。
- 「災難四騎士」全部現身。這是足以預告分手的負面溝通方式,包括:
- 批評(「為什麼三年了才來嘗試?」)
- 蔑視(「你一定要在我祝他生日快樂的時候,有意無意揶揄一兩句嗎?」)
- 防禦(「我只是在開玩笑!」)
- 築牆(對話結束時,先生態度疏離,閉上心門,不再回應。)
- 情緒高漲。吵架時,強烈的情緒會綁架神經系統,導致我們不堪負荷,便築起高牆不再回應。例如,衝突升溫時,人工智慧在先生身上偵測到快速、強烈的生理變化。普通男性心跳約每分鐘八十下,此時驟升到每分鐘一○七下(甚至更高),這是情緒高漲的重要指標。
- 負面互動的次數快速超越正面互動。想要幸福久久的伴侶,衝突時的正負互動比要達「五比一」:每一次負面互動,要有五次正面互動。這對夫妻一下子就只剩下負面互動。
- 沒有想要修補關係。愛情大師懂得在爭執過程與爭執後「修補關係」,不讓衝突偏離正軌。當衝突升高,許多人會和對夫妻一樣,受激動情緒影響,而不願意(甚至沒能力)補救。這樣只會破壞關係。
- 最後則是……經常牽扯到姻親身上!這點應該很多人都能體會。
請來想像一下這對夫妻的樣子。他們年近三十,結婚大概兩年,還不算很久。太太一頭金色長髮,有點像加拿大歌手瓊妮‧米契爾(Joni Mitchell),戴著細細的金色鼻環。先生則是深色及肩長髮。剛開始,兩人斜坐在床上閒聊,先生平靜地摸著頭髮,後來情緒變得激動,摸頭髮的動作也跟著加快。太太生氣以後,身體傾向先生的方向,展現侵略性的肢體語言。太太眼神緊盯先生的臉,出言批評,不等先生反應就繼續指責──她正在「翻舊帳」,把過去壓抑在心裡沒機會表達的不滿統統倒出來。先生習慣為了自我保護講諷刺的話。他覺得自己被困住了──我們彷彿看見,他在心裡把方向盤轉來轉去,發現找不到出路。這次吵架沒有結果。夫妻倆沉默不語,無奈搖頭。
但是他們沒有關掉應用程式。因為他們還沒有被打敗。他們知道出錯了,希望設法挽回。他們不想放棄對方,也不想放棄共同生活。他們想要改善夫妻關係。只不過他們像許多前來求助的夫妻,全都被一個問題所折磨,那就是:為什麼會搞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