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傳中醫傳人、《醫易閑話》作者 胡塗醫
編按:海內外超過800萬讀者追隨、古傳中醫傳人胡塗醫,在新書《醫易閑話》中除探悉術數、八卦,引領讀者通達中醫養生及整體信息,舉治病實例展現「醫易同源」環環相扣的奧妙之處,同時更以古傳中醫角度解析中藥及食材性質、體質及治病實例,將古傳中醫之妙
古傳中醫學中藥,不僅僅看藥物「本身」,還要看天、地、人。中藥是天地所生,天,生四氣;地,生五味;人呢?得天地之「全」!而藥呢,則得天地之「偏」。因此,中藥的傳承—就是要懂中藥的「偏性」!
四氣五味各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四」氣, 其實就是「四」季—寒熱溫涼,顯然,這是老天賦予的。「五」味—酸苦甘辛鹹,其實也是五行,是地賦予的。天地無私,天地亦至私。跟人一樣,每個人的稟賦不一樣,每味中藥的「稟賦」—其實就是偏性—也都不一樣。天地給每一種動物、植物、礦物的四氣五味都只給一部分,哈哈,給人當然也一樣。好比老天爺就沒給我高大英俊。
中藥「五味子」是唯一五味皆有的,可是它的四氣也只有「溫」這一氣,還是沒法「全」。什麼藥是「全」的呢?—人體自身的「大藥」—金丹大道的「原材料」!
四氣五味的含義很多!先講第一個,大家聽好了!真傳只有這一句話:人體本「身」的「四氣五味」的平衡狀態被打破了就有所偏了,這時的人體就陰陽不平衡了。怎麼辦呢?古傳中醫就是補足正氣一個簡單方法。不懂補足正氣對抗邪氣,就可以用中藥的四氣五味來給人體補偏救弊。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說的就是,人體偏寒了,就要用「溫」藥或者「熱」藥來「溫暖」它。同理,人體偏熱了,就要用「涼」藥來「涼」它,甚至要用「寒」藥去其大「熱」。簡單來說,四氣五味都有各自的作用!這一點要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般牢記在心。
比如五味的作用要牢記:1. 辛—散、2. 鹹—軟、3. 酸—收、4. 甘—緩、5. 苦—燥。四氣也一樣,1. 寒—可去大熱、2. 熱—可去大寒、3. 溫—可暖涼、4. 涼—可cool down 溫熱之症。大家一定要牢記這一點:氣味有「厚薄」之分!很多人用藥不夠精準,就是因為對氣味的厚薄不明就裡。有句口訣:「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味薄則通,味厚則泄。」
以上講的,看似「簡單」,但是學複雜了就不對了。學習古傳中醫要謹記「簡易才是大道」—大道至簡至易,整複雜了就不對。四氣五味,乾脆就像數學中的「公理」、「定理」一樣。弄複雜了肯定不對。
大家記一下:
辛—主要用來發散、行血,用來治表症;
甘—主要用來補益、和中等,用來治療虛症;
酸—主要用來收斂、固澀,多治療虛汗、泄瀉之類病症;
鹹—主要用來通便瀉下及軟堅散結,常用來治療有腫塊症狀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結核等;
澀—與酸味中藥類似的功用;
淡—哈哈,淡也可以治病,主要用來利尿,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疾病有功效;
苦—有瀉火解毒和化濕的作用。
這就是公式!搞熟了啥「題目」都好解嘛。
寒涼和溫熱這「四」氣說白了就是「二」氣—陰陽而已!它們是對立的二種藥性。寒和涼藥性相同,熱和溫藥性相同,它們之間,其實只是程度上—古人叫「厚薄」上的不同而已。感受風寒、怕冷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舌苔白,這是寒的
症狀。該用什麼中藥來治呢?當然是溫熱的中藥!所以就要用用桂枝、生薑煎湯飲服,發汗了就能消除寒的症狀。哈哈,很簡單!現代人很多人會生疔瘡、局部紅腫、疼痛,小便黃色、舌苔發黃、全身發熱,這就是「熱」的症狀!這時該用什麼中藥來治呢?寒涼的藥嘛!哈哈,所以就得用金銀花、連翹等來治癒。我們群裡「中藥每日一課」都講得很明白。
大家再記一下這兩句真傳的口訣:1. 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證;2. 溫熱藥—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證。其實中藥的藥性除了寒、涼、溫、熱四氣,還有一氣叫做「平」—就是那些藥性較為平和的。平性藥沒有寒涼藥或溫熱藥的作用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
上雖有寒、熱、溫、涼、平五氣,而一般仍稱為四氣。
每種藥物既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所以,用藥要既用其氣又用其味。為什麼上次我告訴2 位瑞士的中醫大夫卓大夫和黃大夫的那個方子,明明是治療一個洋娃娃的夢遊症的,卻同時把他媽媽的病也治了呢?他媽媽可沒有服藥啊!哈哈,這即是「氣」起了作用!舉個常用的中藥例子。很多地方的人呢煮魚都放紫蘇,特別是日本人,特別愛吃紫蘇。紫蘇呢,性味辛、溫。我們上面講的「公式」可知,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紫蘇的主要作用,就是發散風寒。
大家再記一個「公式」: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也有所區別。另外一個「公式」:性同味不同,或者,味同性不同,這樣的藥物在功效上,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舉例來說,中藥黃連「苦寒」,可以清熱燥濕。而中藥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風熱。2 味藥同樣是寒性藥,但是因為
「味」不相同,黃連「苦」寒,浮萍「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異。再舉個例,中藥黃耆甘溫,中藥蘆根甘寒,都是「甘」味藥。
但是「氣」不同,兩者的作用(藥效)也就不同。黃耆甘溫,因此能很好的補氣;蘆根甘寒,因此能清熱生津。
中藥的四氣五味,一定要「聯合」起來,切不可把藥物的氣與味孤立起來!四氣五味,所謂「氣味」,其實也叫「性味」。
氣—很多古書叫做「性」,藥性!味—其實理解為「滋味」就明白。中藥的「藥性」和「滋味」,就是中藥的「性味」,就是中藥的「氣味」。氣味相投—容易成「閨蜜」。古人說「一物之內,氣味兼有」,每個人其實也都有自己的氣味,比如娃娃奶奶就有一股北方大齡那啥味,跟她家石司機的北方老司機氣味相投也就不奇怪了嘛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醫易閑話》/胡塗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