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社會科學
  3. 心理學
全站分類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盲點效應:從此不再錯過眼前對的選擇

The Blind Spot Effect: How to Stop Missing What's Right in Front of You


活 動 2024聖誕節:全館3本75折、大套書72折

定價:380元 
優惠價:79 300元    
  無法購買





內容簡介

你有權利選擇更好的人生版本!
在每個時刻感知自己更多的潛能


如果你能看見隱藏的信念、情緒及形塑你生命的知覺濾鏡,會是什麼樣子?對許多人而言,這是既可怕又有趣的想法。在我們的生活及關係模式中,自動運作的慣性帶給我們周而復始、看似安定的生活,卻無法帶給我們想要的平靜及快樂。為了停止這不斷讓我們陷入死胡同的導航模式,我們需要重新看見眼前的選擇,看清自己眼前和內心的真實樣貌——進而發現更大的奇蹟、更多的快樂和滿足。

透過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新興研究,輔以個人故事與實務練習,本書將幫助你了解我們如何產生知覺、情緒與認知盲點,如何照亮盲點暗區,以及如何善用這種嶄新的體認。當我們的直覺夠清晰,就能突破盲點,在做選澤時避免錯誤的決策及不必要的痛苦,使自己能更真實、深刻地體驗每一刻!

【看不見的代價最貴】
• 注意力暫失:小心幻象在幫你的人生導航
• 解讀你的無意識故事:它們如何遮掩真相並影響你
• 捍衛自我:揭露虛假的情感信念
• 選擇性注意力:為何你看不見球場上的大猩猩

【從此不再瞎盲 x 27個關鍵練習】
• 駭進你的直覺:如何提高直覺準確率
• 破壞判斷力的三大偏見以及導正方法
• 善用危機:揭開難以捉摸的盲點
• 心流狀態:極致的身心連動體驗,強化天生的感知能力

【脫盲後的開闊明亮人生】
• 擺脫不必經歷的冤枉路
• 開啟親密關係的曠野
• 身體感應與直覺智慧連接上線
• 抓住身邊的快樂小線索

作者簡介

凱莉‧波伊斯 Kelly Boys
正念訓練師與顧問、《每月正念》(Mindfulness Monthly)主持人,透過線上訓練及實務社群的推廣,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中。畢業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擁有跨文化宗教研究學位,曾為Google工程師、監獄犯人及退役軍人教授冥想與情緒智商,也曾為聯合國基金會開辦「和平意圖」(Peace on Purpose)計畫,參與訓練中東地區的第一線人道主義工作者。現於伊薩蘭學院(Esalen Institute)等機構教導靜修課程。更多訊息詳見kellyboys.org。

作者序

前言/找出盲點,活得真實又精采
我是為了做自己而來,但比我所期望的花了更久的時間……

安.拉莫特(Anne Lamott)

從我還是少女時,就想到監獄工作。我不是在治療精神病患(我的薪水沒那麼高),而是對我來說,那些像家人的普通重刑犯,就是你不知道該拿他們怎麼辦的那種家人。你會發現,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從未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假如他們能夠嘗到個中滋味,你便能看見改變與一個嶄新人生的可能性。

我有幾年曾在聖昆丁州立監獄(San Quentin State Prison)開辦一週一次的冥想課程,當時我最喜歡的,就是獄友跟我像家人一樣的關係。每當我在獄中從正在加州豔陽下慢跑或蜷伏在水泥地上的獄友身旁走過時,還是會提高警覺,但我並不害怕去那裡。那是因為我一直是暴力的承受方,親身體驗過暴力的規模與樣貌,但同時我也知道,我們每個人心裡都存在著某種型態的暴力,差別只在於是否付諸行動。我很清楚我可以武裝自己,又能展現憐憫及同情心。在這些犯人中,有些是被仇很及憤怒沖昏頭的倒楣鬼,有些則是被專為服侍權貴又帶有種族分裂的刑罰制度所害。

我所接觸的,大都是有假釋可能的無期徒刑犯人,他們多數是因為盲目行事所造成的致命後果而入獄。跟我聊過的大多數犯人表示,讓他們鋃鐺入獄的行為都只發生在短短幾秒內,幾乎沒時間思考。我詢問他們的刑期,發現這一群人加起來長達好幾百年。至於犯案的時間有多長呢?全部加起來不過幾分鐘。

我總是有辦法找到盲點,我們自己看不見,卻會影響我們所遇過的所有人。這些驅動著我們的暗區,可能用各種方式體現出來。我渴望去發掘、探索我自己及其他人的盲點,因為我一直都很好奇,我們怎麼會看不見在他人眼中顯而易見(有時又令人痛苦)的東西呢。

我將盲點定義為「無意識的衝動」,由情緒及信念所驅動,會在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中建立一種慣性模式。比如說,有個犯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自我傷害的行為會讓他不斷進出監獄,並且總是怪罪其他人;還有個危險份子,話總是說得太多太快,讓每個遇見他的人都在想:「哇……這個老兄到底想證明什麼,他什麼時候才要安靜下來?」

我將盲點定義為「無意識的衝動」,由情緒及信念所驅動,會在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中建立一種慣性模式。

盲點難以捉摸,因為我們看不見,它們的本質就是隱藏。盲點可能使我們感到沮喪或受人曲解,在無意識間疏遠我們所愛的人,或是無法認清自我的價值與能力。盲點會點燃家人之間的戰火、離間感情,也會在家庭或職場中造成隔閡,它們還會迫使我們置身於違背意願的處境。我們可能以為它們只會對生活帶來微不足道或可忽略不計的影響,但這些影響會日積月累,使我們距離快樂、活力及有創造力的人生越來越遠。

盲點不是我們已經知道並正在努力改進的缺失,例如要對孩子更有耐心,或是出席社交場合時要更有自信等等。盲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根深柢固的信念與伴隨而來的情緒,會驅使我們表現出自己看不見的行為模式,從而讓我們忽略眼前顯而易見的事物。有誰不曾在遭受挫敗後,或是對某個人的行為感到震驚,然後捫心自問:「我怎麼沒想到會這樣?」

盲點可能會讓我們的生活一團糟,然而,只要我們能坦然去檢視,它們也會顯示出重要的訊息。找出盲點可以改變人生,即便我們所發現的真相令人尷尬或感到羞恥,尤其是跟信賴的友人一起,或是在學習與成長的安全環境下找出盲點時更是如此。找出盲點有點像是在尋寶,但不是獵巫。不要把找盲點看成是在羞辱自己,而是要帶著好奇及情感去接近目標,如此一來,就可發現某些極其珍貴的真相。

我會寫這本書,正是因為我自己的盲點所帶來的啟發。過去二十年來,我持續在研究人類的處境,雖然比不上科學家的精確。我不只在監獄中教授冥想與情商課程,也在其他地方開課,包括退役軍人醫院、Google園區、美國政府部門以及中東地區的衝突前線。我開始發現不管是監獄、矽谷企業或難民營,圍牆內的人們一樣熱情、一樣脆弱,一樣期盼著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一樣渴望受到家人與社群的愛護與接納,一樣想要與全世界分享自己的天賦。他們都想獲得成功,即使這意味著為了不受到攻擊、責怪或批判,他們必須孤注一擲地去描繪或捍衛錯誤的自我形象,也在所不惜。

好好想想,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心理學家理查.米勒(Richard Miller)是整合康復協會(Integrative Restoration Institute)創辦人,他曾告訴我:「過去三十年來,每個來到診間的人都會問我各式各樣的問題,而殊途同歸的一句話都是:『我還好嗎?你可以告訴我,我沒事嗎?』」所有人都一樣,我們的天性就是尋求被接納及被愛。我們要求這個世界去反映我們自身的價值,以便逃避眼前的事實:我們的各種不自在,從不配、丟臉、懷疑、脆弱,到我們不願去愛自己及接受自己的種種理由。

我發現每個人都有一些古怪的方法來滿足這些需求。這些策略本身並沒有問題,但相關行為卻可能是出自於盲點,並使我們習以為常。對他人而言,這些盲點顯而易見,但我們自己卻未能察覺,以至於在人生道路上永遠無法找到目標,最後只能抱憾以終。沒有人能倖免。
那麼,我是怎樣發現自己的盲點的?在一次心理治療中,我人在時髦的舊金山教會區,跟一個名叫保羅的心理治療師坐在舒適的沙發上,我盯著擺放在窗檯的五輛古董玩具消防車,膝蓋上平放著一杯水。我當時丟了工作,又剛結束一段感情,雖然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轉,但朋友建議我,心理治療應該對我有些幫助……或許吧。

保羅聽我把人生長話短說,包括簡單帶過我在俄亥俄州的童年、在十八歲結婚又在二十一歲離婚,再草草聊完我在德國、日本、加拿大與英國度過的二十一年,最後談到我在加州索薩利托(Sausalito)的咖啡廳裡,以為自己是去喝咖啡的,結果卻被炒了魷魚。聽我說完後,保羅透過龜殼狀的眼鏡仔細看著我說:「妳想找出自己的盲點嗎?還是妳打算重蹈覆轍?」
砰!
就是這個問題改變了我的一切。我打從心底發出聲音,伴隨著惶恐與不受壓抑的笑聲回答:「想,當然想!」此刻,我已經準備好聆聽治療師的答案了。

當你長期窮於應付人生中各種隨機出現的困難或可怕的事件後,你對於愛檢討受害者的人自然會發展出一套「聽你在鬼扯」的感應器。但這次不一樣,這是個坦率又真誠的問題,完全指出我是透過何種模式在參與自己的人生。我卸下防備,準備好學習新事物,準備好成長。雖然真相或許會讓我很痛苦,但我相信照亮自己的盲點一定能帶來好處與成果。

在此之前,我一直都以隨緣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遭遇──壞事會發生、好事也會發生,全都是命中注定。我從來沒有如此刻意、迫切且全面地思考過自己那些潛藏的特質。我在情緒上下了許多工夫,例如解放自我設限的信念,以及透過正念冥想去懂得疼惜自己及信任自己,但這些還是無法彰顯保羅所提出的見解,也就是我的盲點一直都在驅動著我的行為。他幫我指出了一點:我所錯失的,正是我無法察覺的。這些盲點我完全視而不見,但才剛認識我的人卻能一眼就看出來。這個事實讓我整個人清醒了過來。所以,我錯失了什麼,我對什麼視而不見?

在保羅溫和的刺激下,我發現自己最大的盲點,竟然跟我接納其他人的盲點有關。我一直在「保護」生命中重要的人,讓他們不會受到自身無意識行為的影響——直到我再也無法忍受,並將他們的盲點說漏嘴為止。麻煩便是由此而來,每當我出乎意料地將事實脫口而出,下場都不太好。事實上,這也是我落得在索薩利托咖啡廳被開除的原因,但自己卻渾然未察。

我知道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不是還有很多人也時常莫名其妙地受苦嗎?哪些行為模式(特別是我們無法察覺的)會阻礙我們明智地做決定呢?為什麼即便會傷害自己與身邊的人,我們仍然拚了老命想要捍衛自己的想法、自我形象與意見?這樣的行為模式牽涉到哪些風險?
事實證明風險無處不在。求生存是生物本能,身為人類的我們已經培養出一種信念,認為自己的生存取決於那個自以為站在世界中心的「我」。為了維護自我意識、獲得我們想要的愛並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我們構思出各種狡詐的方法來確保自我形象的完整,且禁得起打擊。這麼做並沒有錯也理所當然,只除了一種情形:當我們捍衛的是想法而不是真相時,就不是如此了。更有趣的是,我們耗盡一生所發展出來的信念,往往使得我們看不出這一點,同時也看不見這些信念。假如我們的目標是被接納與被愛,還想要過得富足,這樣做是行不通的。

那麼,假如找出自己的盲點,可以徹底改變我們在生活上、工作上及感知上的現實呢?你是否曾經因為錯視(optical illusion),對於大腦為了合理化眼睛看到的畫面所做的錯誤引導而感到驚訝或害怕?例如,一個白色的方格放在棋盤背景的特定位置,讓你覺得它看起來是灰色的;或是在一張把楔形與角度經過巧妙安排後的圖片中,讓你看見其實不存在的三角形。錯視已經證明,根據記憶、視覺生物學以及大腦對於連貫性的要求,而自動填補我們所看見的內容有多麼簡單,這也顯示出我們多麼容易受到心智所矇騙。相對來說,我們感知世界時很少出錯,因此發現自己被愚弄時會覺得不可思議。我們相信自己的感官是精準的,一旦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時,就會覺得震驚。發掘盲點也是如此,而且還有可能出現足以改變整個人生的洞見。

我稍後會在書中提到另一種視覺現象,稱為「注意力暫失」(attentional blink),指的是眼睛暫時性地看不見視線範圍內的某個物體。我們的無意識過程不僅讓我們看見不存在的東西(例如錯視),還會讓我們漏看確實存在的東西!我不是說我們應該要做到一覽無遺,真是如此,那就是噩夢一場了;但你不會納悶嗎?對於無意識的信念與驅動性的情緒,甚至是視覺上的漏失,這所有看不見的東西中,我們要怎麼知道哪些東西值得我們看見,或甚至該不該被看見?有沒有可能我們所錯失的東西一旦被看見後,我們不僅可以提高洞察力,還能以嶄新的視野來看待自己與全世界?

注意力或許是我們最珍貴的人類資源,也是我們的內在與周遭世界所競相獲取的目標:想想有多少錢花在行銷與廣告上,只為了獲得並維持我們的注意力。我們越是接受過度刺激,注意力就會變得越片段、不完整。放任注意力朝著四面八方前進,卻哪裡也到不了,最後使我們錯失了最重要的東西,有時就連近在眼前也看不見。如果我們能正視眼前與內在的更多風景,是否能對我們現今超過負荷的感官有所幫助?我的理論是,假如我們能在正確時間照亮正確的事物,就可以減少內在的雜訊與刺激,並幫助我們駕馭生命。一旦我們看見原本錯失的人生要事,或是不再看見不存在的假象,便能重新獲得為了維持現狀所推翻的那些力量、真相及真實性。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能順應生命的自然潮流,而不是加以抗拒,也不再處處受到阻撓。

不管是為了「尋找自我」或「充分享受人生」,當我們踏上個人發展的道路時,往往像是滾輪上的倉鼠一路往前。這種方式可能有用,但可能會過度著眼於無法達到的理想化境界,而錯過了旅途上的每一步與每個當下。重點來了:找出盲點不是作為個人發展的項目,而是一種對話與過程,能夠帶給我們重要的覺察,去理解生活中的混亂也可以是美好的,不再一心惦念理想化的狀態。正是如此美妙的混亂,成就了我們的幸福。
本書旨在幫助你不再錯失眼前的事物、找出你的盲點,並且為你的人生釋放出能量。除此之外,我也希望透過本書,能夠照亮我們與他人的共通點。因為知道自己可能犯錯,而更容易理解他人犯錯的可能性。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敞開心胸去接納我們內心的脆弱與在意,可以減輕疏離感並療癒內在與外在的矛盾,拉近我們與最愛的距離。

這個世界需要我們跨出下一步,以不同的方法解決老問題。我認為我們所能採取的最好方式,就是看穿阻止我們更接近自己與他人的那些障礙,並在多元化的社群中同心協力,改正我們以往的做法,不再讓偏見、直覺反應與錯覺的防禦機制分化我們。每個人都有盲點,你所認識的人也一樣,所以大家一起克服盲點吧!

譯者簡介

鄧捷文
與文為伍,以書為家,享受榨乾腦汁的譯想視界。現為專職譯者,從事各類書籍翻譯工作。賜教信箱: nekoferal.trans@gmail.com

書籍目錄

作者序/找出盲點,活得真實又精采

第1章 你的注意力跑哪去了
<誰說眼見為憑?不要被你的眼睛蒙騙了>
.房間裡的大象
.你看見的是事實,還是意識投射?
.透過周遭細節來看見世界
.你的偵測雷達壞了嗎?
.注意力訓練與洞察力
◎練習:正念五呼吸法
.選擇性注意力,讓我們看不見球場上的大猩猩
.包容所有的體驗,然後放下

第2章 成見,讓你視而不見
<跳出迴圈,讀懂你心中的劇本>
.原始大腦總在跟我們說注意危險
.是什麼讓你錯失看穿真相的機會?
.小心,你的直覺可能是偏見
.為什麼我們喜歡編故事自欺欺人?
◎練習:檢驗故事的連貫性
.洞察力,照見事物的本質
.延遲發送,讓大腦有時間慢慢想
.創新回應,打破你的既定模式
.鬆開緊握不放的想法,看見更多可能性
.進入心流狀態
.鴕鳥心態帶來的短暫快樂
.你的自制力可以打幾分?
◎練習:幫衝動按下暫停鍵
.放手,讓你更自由
◎練習:質疑「連貫」的故事

第3章 心流,一種極致的體驗
<為什麼你的直覺會出錯?>
.對未知的恐懼,綁住你前進的腳步
.不要讓無意識把你耍得團團轉
.偏見是魔鏡,只會揣摹人心
◎練習:你身體的故事
◎練習:照亮偏見的暗區
.小心安全感可能會害了你
.心流是天性,是最自然的存在狀態
.盯著牆發呆也能進入心流狀態
◎練習:包容與接納
◎練習:迎接心流

第4章 讓人生拐個彎,選個你要的結局
<發展個人化的信念,你就是你自己>
.信念就像俄羅斯套娃,套住真實的你
.聆聽自己的心聲,擺脫情緒操控
.改寫生命劇本,這次我說了算
.人無完人,坦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歡迎回家,一個被遺忘的日本小兵
◎練習:找出你的盲點故事

第5章 全方位觀照
<沒有悲傷,哪來的快樂?真實地跟你的情緒共處>
◎練習:接納情緒
.認識你的情緒光譜
.面對情緒,察覺它,接受它
.釋放被情緒困住的能量
◎練習:認識情緒光譜
.察覺你的情緒,讓它流動起來
◎練習:善用循環的情緒
.提升心理頻寬,你可以不畏不懼

第6章 矇著眼睛射箭的丘比特
<愛是盲目的,但你也因為愛而完整>
.為什麼你會愛上……
.戀愛時,你的身體反應
◎練習:盲目愛情故事
◎練習:救命,我越陷越深!
.讓愛更圓滿,正念幫你談戀愛
.月暈效應vs.尖角效應
.戀愛時,記得把鏡頭拉遠一點
◎練習:同理心養成訓練
◎練習:發現真相
◎練習:來自整體的愛
◎練習:同理心養成訓練進階版

第7章 善待自己,展現最好的你
<學會對自己寬容,才能對別人寬容>
.摘下面具,忘掉那個理想化的假象
◎練習:在自憐中摘下面具
.卸下防衛,讓自己更寬容
◎練習:自然喚起自我憐憫
.自我憐憫是恐懼的神奇特效藥
.用你的心去面對當下
◎練習:祝福我的心
.有弱點,才能讓你成就自我
.用人際關係來檢驗自己
◎練習:盲點大揭示

第8章 別人眼中的你,聽聽他們怎麼說
<你真的知道別人是怎麼看你的嗎?>
.拜託,請跟我說真話
.如何提出要求
.我知道自己的盲點了,然後呢?
.自我檢視,原來我是這樣子的

第9章 怎麼判斷你的直覺是對的?
<好的直覺帶你上天堂,壞的直覺讓你心悲涼>
.讓直覺帶上你的自我意識
.身體感應與直覺智慧連接上線
.沒有理由的決策,有時更正確
.掌控一切的幻覺,是主要的盲點
.回歸到你的直覺總部,重新充電
◎練習:與夥伴一起探尋直覺總部
◎練習:自己探尋直覺總部
◎練習:善用直覺的八個步驟

第10章 快樂就在你身邊
<突破盲點,抓住快樂的每個小線索>
◎練習:翻轉不適行為的五個步驟
◎練習:看見真正自己的三個步驟

後記

精采試閱

房間裡的大象
我們都很熟悉「房間裡的大象」指的是什麼:這樣的龐然大物出現在房間裡,所有人卻看不見。這種集體視而不見的現象,通常是因為談論這個東西會牽涉到文化或社會禁忌,於是大家選擇沉默或否認。情形就像你搭地鐵時,有個怒氣沖沖的醉漢踉蹌地走進車廂,大家都會假裝沒看見一樣。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房間裡的這頭大象就是大象,不是別的,只是被假裝看不見而已,因為我們知道只要一談起牠,就會面對某些挑戰。既然我們還沒有準備好面對挑戰,最輕鬆的做法就是將大象留在「假想的陰影」中,有時候,這也是最聰明的反應。

然而,你是否曾經停下來思考,你迴避的可能是只屬於你自己的大象?也許房間所有人都清楚看見了你的盲點,只有你看不見?你的反應可能是對自己說:「我從來沒這樣想過!如果其他人都能清楚看見我看不見的東西,那也太可怕了吧!」或是你可能會想:「我哪有什麼盲點,但我確定很多人都有盲點!」無論是哪種反應,本書都是為你而寫。

發現盲點,意味著我們原本完全(或幾乎)看不見、不知情或未曾經歷過的體驗,會像一頭巨大、笨重(有時候)、優雅(有時候)的大象一樣突然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正是我們尋求心理治療師、讀書自救、參與領袖課程或要求好友對我們直言不諱的原因,好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眼前那頭龐大、吵鬧、擁有一對大耳朵,但我們卻不知為何一直看不見的哺乳動物身上。

有趣的是,我們看見的不一定是一頭完整的大象,也許牠還是朦朦朧瓏的,只給我們一個模糊不清的身影。我們可能要花點時間,才能完整看見並了解盲點所占據的空間,以及它們帶來的影響。但我們的盲點,在他人眼中看來,可能會非常搶眼!這就是差異所在:我們的盲點對於我們所愛的人、朋友或同事而言,或許清晰如白晝,但我們卻需要花些時間才能完全明白它們的存在,看出它們的規模與後果,還有它們如何影響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與這個世界所建立的關係。

你看見的是事實,還是意識投射?
找到盲點在哪裡,看似簡單,但只有在具備「可用的」注意力,並且沒有迷失在我們編撰的故事或想法中,也沒有處於自動駕駛模式時,才能做到。比如說,開會時只顧著推進議程,對其他人的回饋充耳不聞,最後卻質疑生產效率低落;或是工作忙碌,拉開了與孩子的距離;或是因為不安全感,讓我們無法與夥伴坦誠相處——以上這些行為,都會導致親密感的缺失以及連結中斷。

神經科學家阿尼爾.賽斯(Anil Seth)說過,當我們所感知的事物與實際情況不符時,大腦便會創造「幻覺」。賽斯是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認知與計算神經科學教授,主要研究感知與意識經驗的本質。他把大腦當成一台預測機器來研究:大腦如何將過去的認知、期望與感官輸入結合在一起,以便對我們內外在的感知與體驗做出最好的預測。

想想看,人類擁有非常出色的感知及解讀世界的能力。賽斯提出的「幻覺」架構幕後連結著盲點機制,這說明我們有時看見的並非真相,而是我們的期望,同時也說明為何眼見不能為憑的原因。當現實符合我們的期望,就不會產生不和諧。萬一兩者有所衝突時,我們會怎麼做呢?假如我們偏好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實際體驗,看見的就會是我們想要的,而不是事實。我們的盲目就是由此而來。

換言之,當我們允許感官信號受到大腦編撰的劇本遮蔽時,就會「產生幻覺」:所根據的,就是我們的期望與預測。這些幻覺會形成關於自我與周遭世界的核心信念,在背後左右著我們的生活並驅動我們的盲目行為。萬一你的個性或自我觀念,絕大部分都建立在這種盲點之上呢?你不想一探究竟嗎?

這正是探索盲點的有趣之處!我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覺知能力,可以透過光譜來檢視:光譜的一端是情緒智商(察覺到身體內在的感覺、情緒及想法,並且能仰賴過去學到的智慧來行動),另一端則是對我們的內在(與周遭)狀態完全抽離且毫無頭緒。根據我們與內外在環境的接觸程度,我們可能會錯失很多東西。

你是否認識高情智的人?只要你待在他們身邊就會獲益良多,把他們找出來放在光譜的一端;接著,想想你身邊是否有個總是心不在焉,讓身旁的人感到不自在的人,把他們放在光譜的另一端。

我們的大腦具有預測能力,能夠持續推測我們所感知的事物,而我們情商的高低正是取決於這些預測的準確度。某些程度而言,我們就如同電腦演算法:比複雜的外在環境單純,但可以不斷根據新的輸入來學習。為了發展自我覺知的能力,我們所接收的資訊類型與處理資訊的方式都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可以傾聽團隊的聲音,並找到創新的方法來解決複雜的問題,而有的人卻幻想著自己手中握有解決方案,其他人都必須閉上嘴巴服從命令,即便一再重複著無效的策略也無動於衷。這兩種人篩選與處理資訊的方法不同,對於同一問題可能會提出完全不一樣的說法與解讀,而最後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也就是說,我們學習過程的複雜程度,取決於我們如何接收資訊。當我們陷於幻覺之中,便會形成心理上的盲點:看見現實不存在的事物,或是遺漏了眼前的事物。先前提到的錯視,顯示我們的心智可以憑空創造出影像,這種現象同樣可以套用在想法與觀念上面。所以堅信自己的方法正確無誤的經理人,看不見整個團隊的沮喪與離心離德的事實,因為他的眼睛只看到虛妄:自己不會犯錯,以及其他人的無知。這樣的職場充滿了壓力,效率低落,令人吃不消。反之,當我們覺知到大腦傾向於預測我們的期望,我們就能學著更有長進,並且更能談笑用兵,容許自己偶爾出現失誤或犯錯。如此一來,就能創造出更大的頻寬,去容納逐漸提升的好奇心與自我覺知,以及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透過周遭細節來看見世界
盲點不僅存在於我們的心智。如果你曾開過車,就知道視線盲點會產生「死角」,遮蔽你應該看到的區域。我們的眼睛也存在著生理上的盲點(punctum caecum)──視網膜上沒有感光細胞而無法偵測光線的部位。這個非常微小的部位,讓視神經在此通過並與視神經盤(optic disc)連接。因此,我們見不到視野中相對應的部分,卻仍然能完整看見眼前的景象,而不會在視野中出現空白的點,因為缺口已經被周遭的細節填補起來,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視線缺了一塊(有趣的是,章魚是唯一沒有視覺盲點的生物,原因在於視網膜神經纖維的排列方式不會阻擋光線進入,所以章魚能看見眼前所有一切。我喜歡這個事實,很慶幸我們的盲點不會胡亂拼湊影像,但不管好或壞,我們畢竟不是章魚)。生理上的盲點,讓我們得以看見視野中的所有其他事物。藉此,我們明白盲點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視覺上的功能。

在心理學以及我們與世界互動方面,道理也一樣:光線受到阻礙,我們錯失了一些東西。這些遮蔽物通常形成於我們年輕時候,以幫助我們看見其他重要的事物並生存下來(就像生理上的盲點,意味著我們需要仰賴周遭細節來看見世界,心理上的盲點也在我們因為太年輕還無法看見自身的經驗全貌時,引導我們的人生)。當我們年紀還小,沒辦法應付及滿足自己對被接納、安全感及被愛的需求時,於是發展出新的機制來忽略這種傷痛,並試圖尋求其他策略與行為來滿足我們的需求。當我們處於壓力之下,而且沒有心靈工具可以應付本身的體驗時,否認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但是,養成習慣就不妙了,這會成為培養盲點的溫床,而一旦我們看不見盲點,它們就會緊黏著我們一生不放,並在我們不知情的狀況下左右我們的行為。

有個關於心理盲點的好消息:我們可以把盲點帶到陽光下。只要創造等同於感光細胞的注意力,可將盲點從陰影下誘哄到視野之中。一旦辨識出自己的盲點,我們就無法再次對它們視而不見。它們無法繼續躲藏,我們也不再盲目,會從幻覺中清醒過來,看見房間裡的大象。假如我們懂得挖掘盲點帶來的禮物,就有機會發現背後隱藏的訊息,並且從中學習而獲得成長。由此看來,有盲點並不是「壞」事,反而有助於在意識領域中解讀資訊的拼圖,只要被我們看見,便能提供對眼前事物更全面的觀點。我們可以學著在陰影中察覺到光,只要我們夠勇敢(或夠瘋狂)。

你的偵測雷達壞了嗎?
我們之所以看不見房間裡的那頭大象,主要原因在於有意識與無意識的體驗之間存在著落差。在自我覺知的光譜上,這些落差正好位於注意力「消失」的位置。就像我們一邊講手機一邊開車,結果錯過了高速公路的出口;或是不經意地刪掉了日誌上的備註,結果忘了出席會議。我們會不斷錯過或漏失,尤其是潛藏在意識覺知下面的那些東西,更是容易被忽略。

注意力能幫助我們歸類、處理,以及選擇環境中重要且有趣的事物,也讓我們可以忽略掉不相干的其他東西。即便我們喜歡一心多用,但事實上,我們很難同時專注兩件事物以上。「注意力暫失」是科學術語,指的是注意力轉換目標時,所產生的時間差或間隔(通常只有一瞬間)。它可用來描述我們錯失了什麼,同時也是研究大腦資源用於捕捉視野資訊的一種現象。

如同我們透過虛構的故事來幻想並過濾這個世界一樣,我們也會遺漏近在眼前的真實物體,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早飄到其他地方了(例如想著退休後要去哪裡旅行,或是剛才跟伴侶大吵了一架,或是眼角餘光看見的某個東西)。注意力暫失告訴我們,除了視網膜的生理盲點以外,我們也會錯過在環境中確實能看見的東西,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把注意力放在這件東西上面,或是這件東西是否足以跟我們的記憶連結起來。

一九九○年代,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三位研究人員,珍.雷蒙(Jane Raymond)、克姆隆.夏皮洛(Kimron Shapiro)與凱倫.艾內爾(Karen Arnell)發展出一系列實驗,測試人類視覺是否能夠處理電腦螢幕上快速連續出現的兩個字母,前後間隔只有一八○到四五○毫秒。在其中一次實驗中,第一個字母是白色的「T」,第二個字母是黑色的「X」。研究人員將這兩個字母稱為「目標」。雷蒙與同事們發現,受試者時常辨識不出黑色的「X」。 自此,便開始有許多研究探討注意力暫失的特性與可能的原因。

在這一八○到四五○毫秒的間隔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答案是受試者沒有把注意力放在第二個字母上面,因為他們的大腦正忙著辨識白色的「T」,沒有足夠的時間辨識緊接著出現的黑色「X」。然而,這並不表示他們沒看見「X」。

雷蒙這三個研究人員提出假設:我們無法辨識出視野中的事物,是因為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例如為了努力找出白色的「T」,必須把不確定性以及混淆度降到最低,於是受試者壓抑實際看到的東西(黑色的「X」)來集中有限的注意力,以至於將它完全忽略。假如有個難以辨識的東西,我們就可能完全把它抹除,當作什麼都沒發生,什麼都沒看見!聽起來像不像盲點?我們會漏看,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注意力及資源去看見它。實驗證明,多數人都無法在看見第一個字母後迅速就恢復注意力,緊接著辨識出第二個字母。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Google工程師陳一鳴是我的朋友,剛開始在Google工作時是做「任何需要的事」,但他的專長是人工智慧。後來他自稱「開心一哥」(Jolly Good Fellow),歡迎全世界有頭有臉的知名人士前去當Google大使。Google總部還有一面「鳴人牆」(Wall of Meng),整個牆面貼滿了他與各國總統、首相、演員與科學家的合照。我認識陳一鳴時,牆上還只是拍立得照片,現在合照已經多到改成輪播式的數位照片了!

走進正念,離開舞台。在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博士、神經科學家菲利浦.高汀(Philippe Goldin)博士,以及冥想導師米拉巴伊.布希(Mirabai Bush)與諾曼.費雪(Norman Fischer)的協助下,陳一鳴為Google工程師創立了一套情緒智商與正念課程,稱為「搜尋內在關鍵字」(Search Inside Yourself)(看懂了嗎?這是拿Google的搜尋功能來作文章)。這是一套強大的培訓課程,推出後馬上成了跨領域的熱門課程,用來訓練各產業的領袖,了解當我們喊暫停時心智如何運作,以及對員工會造成什麼影響。陳一鳴設計這套課程的初衷是為了一群高智商以及……呃……在情商上需要別人拉一把的工程師們:定義上,這套課程包括自我覺知、自我調整、動機、同理心,以及社交技巧(感謝丹尼爾.高曼的配方),而自我覺知是所有參與課程者所仰賴的技巧。

陳一鳴的理論是,為了提升情緒智商,我們可以訓練大腦利用正念來提升當下的覺知,打開我們從內外在環境接收暗示的開關。例如:噢,他皺起眉頭,一定很難過;我的胃糾結成一團,應該是對於計畫的啟動感到緊張,我想我們是否應該先喊暫停,再好好想清楚。假如我們迷失在故事中或因為周遭壓力而分心時,就會錯過這一類的訊息。我們必須捕捉這些訊息,並且有技巧地加以運用,才能改善我們的幸福感與工作表現。當我們看穿不必要且會模糊焦點的事物,並將頻率對準主要的相關事物時,就能有更多空間讓盲點在我們眼前顯現。這些年來,正念成了時興的東西,經常是廣告或心靈書的主題,那麼,什麼是「正念」呢?

注意力訓練與洞察力
正念,就如我在本書中的用法,是善待及關注自己內外在生活的一種存在方式。正念能幫助我們訓練注意力,接收到容易遺漏或錯失的訊息。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副眼鏡,戴上後便能過濾不必要的東西,聚焦在房間裡的大象身上。不論我們在任何時候慢下腳步,都能透過高解析的影像去觀察,把注意力放在想法、情緒或原本模糊的事物上,同時有意識地放進更大的背景脈絡中去覺知。這將使得我們不會迷失於細節中,並且以寬容與悲憫來善待我們的所有體驗。正念是強大的心靈工具,曾經幫助我發現並持續善用自己的盲點。

正念有兩個關鍵要素:注意力及洞察力。要讓注意力在真實的體驗中顯現實力,可能需要花點時間,因為過程中需要將許許多多的瞬間連結起來,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恍神或分心。透過注意力的練習(例如專注於呼吸或手掌的感覺,甚至是複雜的情緒),等我們真正能夠沉浸於其間,就能長時間穩定覺知去問真正的問題,並帶著好奇心與清晰的觀點去探究任何處境、疑問或難題。這就是洞察力。

審定推薦

「凱莉.波伊斯為我們揭開這門強大的新科學,帶領我們去探索每天所遺漏的重要事物,並告訴我們如何藉由簡單、實際的行為去看見眼前美好的世界。她透過輕鬆、友善的方式,幫助我們看見本身的盲點,消除不必要的壓力與憂慮,敞開心胸迎接深刻體驗。」
—瑞克.韓森(Rick Hanson)博士
《紐約時報》暢銷書《像佛陀一樣快樂》(Buddha's Brain and Resilient)作者

「《盲點效應》,新奇又富有啟發性。書中探討如何擺脫阻礙我們的慣常生活模式……我強烈推薦!」
—塔拉.布萊克(Tara Brach)博士
《全然接受這樣的我》(Radical Acceptance)作者

「我們都有盲點,本書專業地指出,正念與情商訓練如何幫我們清楚看見並阻止我們在人生中創造出心理及情感磨難。從心出發,就能在俗世中獲得寧靜。本書帶領著我們去發現內在的平靜,我們的家庭與工作也將隨之引發漣漪效應,進而擴散至更廣大的全球社群。」
—陳一鳴(Chade-Meng Tan)
《紐約時報》暢銷書《喜悅,從一個呼吸開始》(Joy on Demand)作者

「在《盲點效應》中,作者凱莉.波伊斯巧妙揭開關於我們自己的深刻見解,並幫我們鋪就一條通往正向改變的大道。」
—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
《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Happiness)作者

「為了活在這個世上,我們早已習慣編撰各種故事去回應生命的無常,然而大多數人卻自欺欺人地信以為真。正是這些編撰的故事創造出了盲點,對我們的人際關係及成就自我的能力帶來負面影響,也是不快樂的源頭。凱莉.波伊斯幫我們去看出自己的盲點,照進我們最原初的那個真我。一旦我們如實看見,一切都會變更美好。」
—詹姆斯.多堤(James R. Doty)醫學博士
史丹佛大學「慈悲與利他主義研究暨教育中心」創辦人兼主任
《紐約時報》暢銷書《你的心,是最強大的魔法》(Into the Magic Shot)作者

「《盲點效應》為我們開了一扇窗,使我們了解日常假設及信念如何變質為盲點,從而更真實地看見自己、他人及周遭世界,並有了更緊密的連結。凱莉.波伊斯以溫暖、親切的筆調,提供我們關於心智如何創造盲點的最新研究及神經科學,還有容易操作的練習。」
—理查.米勒(Richard Miller)醫師
《瑜伽休息術》(Yoga Nidra)作者

「以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為基礎,加上直觀、清晰又務實的用語,作者凱莉.波伊斯分享了她多年來身為國際正念、情智及社會智能訓練師的經驗。本書是自我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本自修指南,推動讀者從困頓迷惑一步步走上茅塞頓開的人生旅程,邁向個人及專業的自我實現。」
—理查.費爾南德茲(Richard Frenandez)博士
搜尋內在領導力研究中心(Search Inside Yourself Leadership Institute)執行長

「凱莉.波伊斯融合最新的認知研究及開創性的正念練習,引導我們步上生動的探索之旅,讓我們突破盲點走向真我的核心,也就是充滿愛及開放性的自我意識。《盲點效應》有能量、有趣、有啟發性,值得一讀!」
—約翰.普倫德格斯特(John J. Prendergast)博士
《跟著內在指引活得更優雅》(In Touch: How to Tune in to the Inner Guidance of Your Body and Trust Yourself)作者

專欄推薦

正念幫你談戀愛,讓愛更圓滿   文/ 《 盲點效應:從此不再錯過眼前對的選擇 》凱莉‧波伊斯 Kelly Boys   你知不知道我們會給情緒強烈的體驗更多的權重,還會隨著時間慢慢忽略平平淡淡的那些經歷?因此,如果某個工作或某段感情的結局不理想,我們很容易就因為這個結局而給予整件事負面的評價。相反的,如果我們能學會平等看待每個時刻呢? 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假設你有機會可以重新回放你過去整個人生的經歷,記錄每一天每一刻的喜怒哀樂,你就會發現再糟糕的一天都能找到小小的幸福感。因此,你不會盲目地高估兩年前的某個時刻,或反過…..看更多
鴕鳥心態帶來的短暫快樂 文/ 《 盲點效應:從此不再錯過眼前對的選擇 》凱莉‧波伊斯 Kelly Boys   你是否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嚴格地控制飲食、談吐或上網,然後……突然發現自己吃了整整一品脫的冰淇淋或一整袋洋芋片、狂追了一整部網飛(Netflix)影集,或是滑了一整天的臉書或推特?弔詭的是,越是自我控制,越會消耗我們由葡萄糖提供能量的大腦珍貴資源,進而逐漸耗盡了我們的自制力。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們便會放棄、妥協。意志力或自制力逐漸減弱的情形稱為「自我耗損」(ego depletion),多麼貼切的用語!當我們了解使用自制力可能會耗損時…..看更多
增進復原力與幸福感的方法 文/ 《 盲點效應:從此不再錯過眼前對的選擇 》凱莉‧波伊斯 Kelly Boys 什麼是「感知解離」 艾米許.吉哈(Amishi Jha)是邁阿密大學的心理學家及研究員,主要研究正念對軍人及運動員等高壓族群會帶來何種影響,尤其在注意力及工作記憶方面,藉此找到增進復原力與幸福感的最佳做法。一般而言,處於高壓環境時,我們的注意力與工作記憶會減弱(想想你上一次在焦慮下做出重要決定的情形)。艾米許針對邁阿密大學足球隊所做的研究顯示,即使短短四週的正念訓練都能有效避免注意力衰退10。她接受我訪談時表示(一說起大…..看更多
信念就像俄羅斯套娃,套住真實的你 文/ 《 盲點效應:從此不再錯過眼前對的選擇 》凱莉‧波伊斯 Kelly Boys 我在自己及身邊眾人的身上注意到了一些現象,而且在不同文化中也同樣適用。儘管我們在天賦、成就、心理健康及社經地位上各有不同,但我們的盲點普遍都來自與「我」及「周遭世界」有關的那些失衡且錯誤的無意識信念。這些信念往往就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層疊加起來,背後的驅動原因不一,可能是生物性、文化、團體意識、環境、家庭或是個人。它們可能形成於一個微不足道的瞬間,卻在伴隨著我們一生的意識中鑿出鴻溝。就像「我是個騙子」這麼簡…..看更多
《盲點效應》正念可以提升你的專注力及洞察力 文/ 《 盲點效應:從此不再錯過眼前對的選擇 》凱莉‧波伊斯 Kelly Boys   正念,是善待及關注自己內外在生活的一種存在方式。正念能幫助我們訓練注意力,接收到容易遺漏或錯失的訊息。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副眼鏡,戴上後便能過濾不必要的東西,聚焦在房間裡的大象身上。不論我們在任何時候慢下腳步,都能透過高解析的影像去觀察,把注意力放在想法、情緒或原本模糊的事物上,同時有意識地放進更大的背景脈絡中去覺知。這將使得我們不會在細節中迷失,並且以寬容與悲憫來善待我們的所有體驗。正念是強大的心靈工具,…..看更多
《盲點效應》小心,你的直覺可能是偏見 文/ 《 盲點效應:從此不再錯過眼前對的選擇 》凱莉‧波伊斯 Kelly Boys   你是否曾經有過「低血糖」的時刻,覺得大腦似乎無法正常運作?生物學研究已證實血糖的作用。研究人員發現血糖(特定時間在血液中循環的葡萄糖濃度,也是身體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是自制力的重要能量來源,而自我控制的行為會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比如調節對認知方面(包括質疑自己的想法)的注意力就會增加心智負擔,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努力」(cognitive effort)。分析性的思考需要能量,而能量在人體上正是以葡萄糖的型態呈現。一旦體內的葡萄糖…..看更多

盲點效應:從此不再錯過眼前對的選擇

關閉視窗
  • 107010101190_01.jpg
  • 107010101190_02.jpg
  • 107010101190_03.jpg
  • 107010101190_04.jpg
此功能目前限定會員使用,請先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