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孩子無法放手的父母,讓人看不下去
所謂的一家人就是一起共渡一段時間後分離,然後遠遠彼此守護的關係。
如果永遠在一起會怎麼樣呢?就會有不工作、不獨立的大人,也就是尼特族越來越增加。我的友人就是典型的這種家庭。家裡有丈夫及兩個孩子,友人從年輕時就在大學裡當行政人員直到退休。她以退休為契機就毅然決然做了一個決定。
她和不和睦已久的丈夫離婚,開始計畫一個人生活。女兒已長大成人,結了婚並有了自己的家庭。有問題的是她的兒子,兒子總是賴在家裡,雖然有在打工,但並不打算獨立自主。
她的意志堅定,為此她還採取了看似激烈的手段。她把東京的家整理好,決定搬到京都去生活。並且在郊外租了個房子,催促兒子趕快搬出去。雖然以前都覺得兒子這樣很可憐,也覺得自己如果沒有照顧兒子,不知他會怎麼樣,但是這次友人狠下心決定要徹底放手,不管兒子變怎麼樣都不管了。
往後的人生,她決定要為自己而活。因此才下定決心要和兒子分道揚鑣。因為如果再住在一起,說不定又會重蹈覆轍。
一開始沒什麼自信且一直愛抱怨的兒子,搬進了租賃的公寓後就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自此他也許會發展出不同的生活也說不定。
「這是個太遲的決定。」
雖說如此,但我想這對她和她兒子來說都是重要的決定。
在京都她看遍了長年夢想的神社佛寺,享受了歌舞伎的奧妙,並且追隨著片岡仁左衛門的腳步,一個人活得神采奕奕。她不會主動聯絡兒子。
「我想他應該以自己的方式過生活」,友人斬釘截鐵地說。
我知道孩子會想永遠跟父母在一起。因此造就了太多無法獨立的孩子與無法放手的父母。我想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的因素比較大。
大家都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若是看透父母的本心,而一直想依賴著父母,那就永遠無法獨當一面。
我想父母會想要跟孩子互相依靠,也是因為安心感。但是即使內心再怎麼擔心,表面上還是要裝作瀟灑遠遠守候著就好。我覺得為了孩子有必要狠下心。
孩子還小時,不管如何照顧、呵護都不要緊,但是過了某個年齡後就需要把孩子看成獨立個體。例如過去的元服,我就非常認同。不是滿二十歲才是成人,在虛歲十五、六歲行元服禮後就必須要獨立了。
責任感會讓人成長,雖然我們會擔心孩子是否能承擔得起那樣的責任,但是只要把人放在那樣的環境中,人就會開始改變了。
就像讓年輕人當社長雖然似乎令人感到不安,但是身處的立場不同,人的態度就會隨之轉變,這種例子並不少見。
「如果沒有我,這孩子大概就活不成了」,這是一種過度自信的想法。
大家常說:「沒有父母,孩子還是會長大」,就算環境再怎麼嚴酷冷峻,但我想孩子會承襲艱苦耐勞的精神好好活下去。
父母和孩子還是要嘗試各自獨立生活。若是一方年老或體弱的話,要再重新考慮也可以。
我的情況就是如此。
父母親在老家時都好好的。但是父親過世後,只剩下母親一人,這時我就會認真考慮同住的可能。老家有夠我們夫妻倆居住的空間,一般也許會選擇和母親同住,但我卻選擇繼續住在大樓裡。只要母親想來隨時歡迎,想住也有地方住。
我婚後因為丈夫到外國當特派員的前兩年,我們和母親一同居住。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時間。
母親非常寵愛我,眼中似乎只有我一人般,對我傾注了全部的母愛,但這些對我而言,是相當程度的負擔。
我本來想說我有了人生伴侶,母親應該多少有些改變,但還是出現了婆媳問題般的岳婿問題。母親對於我這個獨生女有非常強的佔有欲,因此一直覺得我是被搶走的。我知道她一直努力克制自己的控制欲,但還是不時顯露出來。而且還裝作不甚滿意外子的樣子,對我一直抱怨。
因為工作關係鮮少在家的外子也許沒有發現,但是變成夾在丈夫與母親間的我則感到萬分憂鬱。
因此,會在獨生子身上發生的事,也會發生在獨生女身上。我實在不想聽到母親的嘮叨碎念。
於是,我趁著工作之便,就搬到了離老家只有三十分鐘距離的市中心大樓居住。如果說因為父親過世就選擇和母親同住,我想那不過是重複了過往的悲劇罷了。我想母親一定忍耐得了一個人居住的寂寞,想到她住在習慣的家裡和街坊鄰居也都有了交情,於是我就狠下了心,選擇和母親分隔兩地居住。
• 也有人因被家人捨棄而過得不錯
幸福的家庭到底是什麼家庭呢?親子和樂、兄弟和諧,大家不吵不鬧家和萬事興,彼此理解、互相幫助。若是真有這樣的家庭,還真令我感到不舒服。有夠用的錢、身體健康就令人稱羨……
家人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是我們非常掛心的存在,彼此會爭論、會吵架、價值觀不同、性格也不同。家人之間衝突增加,萬一發生爭執也難以解決。於是彼此互信互讓就變得非常重要。
因此就算經常要度過危險的獨木橋,但大部分的家庭還是會竭盡全力保持平衡。就像翹翹板的原理般,當一方下傾就會加重於另一方,想方設法保全彼此的平衡狀態。
因此就算家庭不幸福,只要按照心中所想誠實活出自己的人反而比較幸福。
我同居人在大學教書的學生中,有一位女性之後當了新聞記者。她在橫濱的壽町等日雇粗工聚集的大街上進行採訪時,和一位住在那裏的老爺爺認識相知。就算是現在去當地造訪,老爺爺也會溫暖相迎,當這位女記者因憂鬱症所苦時,還在一旁支持鼓勵她。
那裡住的都是捨棄家庭、離家出走的人們。他們雖然過著社會最底層的生活,但是他們每天讀著報紙、看著書、聽說還有人埋首寫作。不知何時,有位時常投稿朝日新聞的和歌詩人,聽說那個人就住在粗工大街,他的作品還被描述為非虛構創作呢。雖然那也是我喜歡的和歌,但是我卻找不到他本人。我想是因為他不想被找到,而隱身於粗工大街吧。
有的人選擇悄然無聲地度過自己的人生。我們不知道他們的過去,也不知道他們曾經歷過何種痛苦或悲傷。這些並非由家人才能寬慰,相反有可能是和家人因為嫌隙而不合。所以,最後才決定捨棄家人,或是被家人捨棄才終於獲得片刻安寧的。
離家後也許家人有尋找過,最後就放棄了吧,人出生時是一個人,最終死去時也是一個人。
一個人時是最滿足的時光。就連有伴的我,也是在一個人時最放鬆,獨處時間最令人感到寶貴。
連明天會如何也不知道而孤身生活的人,要怎麼樣才能保持內心的平衡呢?相反地,要怎麼才能沒有壓力的生活呢?
我想這應該和隅田川河畔或上野公園裡,有許多用簡易紙箱搭起遮陽避雨處並棲身其中的街友有相同的境遇吧。就算暫時因警方取締而離開,過不久還會再回來。就因為嘗試過這麼一次,就知道到了天涯海角再也沒有這樣天寬地闊的自由了吧。
我所居住的都心大樓旁,有一個小公園。長椅子上的坐著街友爺爺,在櫻花綻放的季節裡,在花瓣雨紛飛的樹下喝著像酒一般的飲料。
我雖然和那街友爺爺素昧平生,但是我們曾一起品酒論天地。街友爺爺絕不提起自己或家人的事,我也絕不過問。光是聊政治談社會就很令人開心。
聽說公園的野貓小桑和街友爺爺已經非常熟悉,晚上都會一起睡覺。
之後街友爺爺突然就消失蹤影,長椅子也被撤走,變成了石頭做的小椅子。大概是大樓裡區公所報告了吧,我不知街友爺爺去了哪裡,但每每看著冬天的天空,我就不禁想到他。
公家機關的人對於獨居者都很冷淡,只要有家庭就能讓他們感到安心,不論那是怎樣的家庭。
我聽過因為父母虐待而導致孩子死亡的事。行政單位就算掌握了父母虐兒的事實,就因為他們是親生父母、就因為旁邊還有其他家人,所以只是稍微注意一下他們注意一下就不再干涉,導致很多為時已晚的憾事發生。
只要有家人就放心了,我們的社會是不是太過相信這樣的神話呢?
找工作或是結婚對象方面,不也是因為「你的家庭幸福美滿」這樣的理由而決定的嗎?
• 沒有比家庭更讓人感到身心俱疲的
我家只有在我還很小時,才知道什麼是全家團圓。就算曾經有這樣的機會,但不知為何就像流沙般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後想到沉浸在全家團圓那種幸福和樂的氣氛中,就會讓我渾身不對勁。
雖然父母和哥哥都非常疼愛我,但是我到了某個年齡,用餐時雖會和父親見面,但我會用最快速度用完餐就回去自己的房間。
從那之後,慢慢地就不和父母及哥哥一起圍桌吃飯了。
這可能也和我生的病有關。我小學二、三年級時因為得了肺門淋巴腺炎,所以就休學了,在家裡也被特別隔離。之後因為病情惡化變成了肺結核,所以我就隔離到單獨的房間,在家時就單獨待在房裡。
因戰爭而避難時,我也沒有去轉學的學校報到,家裡有一個乒乓球桌就是我的床,我每天的任務就是紀錄自己的發燒狀況。我沒有朋友,頂多就是去對面的陸軍醫院,和醫院穿白衣的阿兵哥聊天,他們是初期的肺結核患者。每隔一天,那個醫院就會派軍醫來替我診察一次,然後幫我打一種叫作「結合性疾病治療新劑」的靜脈注射。那時候肺結核的特效藥還沒有出來。
在那時唯一陪伴我的,是愛書的父親在撤離時所帶出來的藏書(大多是小說)和畫冊。
我那時興趣盎然地一頁一頁地翻著,一點都不覺得無聊。
因為曾經有過這樣的時期,所以我習慣一個人獨處消磨時光。我擅長發覺自己的樂趣,就算是讓幻想天馬行空地馳騁,我也不覺得枯燥乏味。
我不會期待身邊的家人為我做些什麼。因為就算期待了,也不會照我所想的那樣,只是彼此衝突產生嫌隙,然後徒留傷悲罷了。
有時就算我想出去玩、或是想著如果有個跟我同齡的朋友就好了,但是對於生病的我而言,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願望。這是種近似於放棄的心情,因此我不再對人有所期待。
因此與其期待別人,不如一個人比較好。我從小就明白了孤獨的樂趣,我也在不知不覺中被迫了解到雖說我們是一家人,但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
我的肺結核和敗戰一樣結束了,然後我晚了一年重返學校,但是我喜歡獨處的習慣卻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之後每當家裡起了紛爭,例如和父親大吵一架後,依然原諒他的母親……這一切都令我無法忍受時,我就把自己關在房裡,才能感覺世界和平、無災無難。
正因為我不期待家人,所以如果我被人期待,就會感到負擔。因此我不想進入他們期待的學校就讀或是考他們想要的分數,所以我也不會為了他們而努力。
於是我一直隨著自己的心走自己喜歡的道路,我知道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好好活下去。尤其是經濟上的獨立自主是必須的。因為若經濟不獨立,一切都沒辦法開始了。
也因為我清楚地自覺到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所以我也敢和母親對峙。我也漸漸變得能理解她的養育方式和想法模式。
家庭也是一個獨立的團體。不管是三個人、四個人或五個人,都是一個團體組織。
想到自己的家庭,就容易有過度的期待。接著期待就容易變成壓力,最後就養成依賴習慣。
家人之間,只要如微風徐徐吹過就好。如果彼此靠得太緊,反而看不清楚對方,再加上家庭有排他性格,所以實在沒有比家庭還令人感到費勁吃力的。
如果不能忍受孤獨,就不能理解家庭為何物。
若是一個人不能享受孤獨的話,就算家人在身邊也無法享受孤單。
人唯有能夠理解並享受孤獨,才能體會他人的心情。不管是對家人,或是對社會上的人們都是相同的。
為何如此說? 因為家庭正是社會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