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類大未來》
我們打造的太空船越快、力量越大,抵達其他星體的機會就越高,最終目標就是建造一艘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載著船員飛向太空的飛船。這有兩個明顯的優點,第一點顯而易見,這段旅程會耗時較少,只需幾年就能到達附近的行星。第二個優點是,如果你航行的速度是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五,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本身就會變慢為原來的十分之一。所以在橫越一百光年的星際… 看更多
|

文/《人類大未來》
該如何降低使用能源所產生的的碳排放?看起來最簡單的答案是停止燃燒石化燃料,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石化燃料已經與現代人的生活畫上等號,它確實在為我們的生活「加油」。在我們想到替代方案之前,要人們暫時別過原本習慣的日子,是不會被大家所接受的。對於那些能源取用相當受限,甚至要靠石化燃料才能發展的國家,要阻止它們的發展也不公平。所以我們需要… 看更多
|

文/《人類大未來》
目前世界上每三人就有兩人擁有或使用手機,就連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低度開發國家也很常見。現代人主要透過手機(電信)交流,網際網路反倒不如手機這般普及據統計,已開發國家的每五個家庭有四個能上網,低度開發國家則降至每十個家庭還不到一個有網路。我們有理由擔心這樣的科技鴻溝(或者說數位鴻溝),但無法簡單將此現象與其他社會問題畫上等號。不難想見,不… 看更多
|

文/《人類大未來》
瞬間傳送的基本概念是將物質由甲地直接傳送到乙地,無需穿過兩地之間的物質空間。這向來是科幻小說、電影和遊戲的常見主題,出現的年代比你以為得更久遠。最早描寫關於瞬間傳送的故事,或許是愛德華.佩吉.米契爾(Edward Page Mitchell)於一八七七年寫成的《沒有身體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Body)。故事描述某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機器,能將活人身體分解為原子… 看更多
|

文《人類大未來》
某些災難,例如大範圍的小行星衝擊或是全球核子戰爭,影響範圍如此廣泛且具摧毀性,讓災後倖存者難以迅速復原。其他可能的災難,例如日冕巨量噴發,會使科技基礎建設全面癱瘓,但不會對人口數量產生太大的影響。然而為了爭奪日益稀少的資源,後續可能會發生激烈競爭又野蠻的「二次人口削減」。也許讓世界結束的最佳方式,是突然且殺傷力強大的瘟疫(至少從倖存者觀點來… 看更多
|

文/《人類大未來》
想像一下,若你擁有的物品可以自主感知、回應、移動、調節、變形、修復,你的生活將會變成什麼光景?以上所述,在未來都會一一實現。不需要人為施加外力,不是利用機器人或電子技術,這些固態物品自會發揮功能。在光線、溫度、濕度和外力的刺激下,這些物品會相應改變顏色、外觀、磁性等特質。智慧材料牽涉的範圍極廣,在我們有生之年,一定可以看到智慧材料融入我們… 看更多
|

文/《人類大未來》
既然我們能讀取DNA,就不難看出這套生物編碼系統如何呼應電腦科學。近幾十年來,數位變革大大促進了基因組學的革新,從而讓DNA 與某些嶄新的電腦運算技術產生連結。毫無疑問地,DNA 的資料儲存型態比過往數十年來的任何一種儲存媒介都更長壽,不像軟碟與光碟會隨著時代被淘汰,只要人類本身跟讀取DNA 的技術一起存在,資料就可以一直保存。
將資訊儲存於DNA 的另一項… 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