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親子教養
  3. 生活教養
全站分類
 
作者相關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即將上市]

兒子到底在想什麼? 當媽媽不崩潰,男孩教養說明書

최민준의 아들코칭 백과



定價:420元 
優惠價:79 332元    
  此書目前未上市





內容簡介

「孩子不聽話」
不代表爸媽教錯了!
《致,被兒子搞瘋的媽媽》新續作
◤5~13歲適用◢

兒子教養難題再升級?
喊不聽、叫不動、說沒用
「怎樣說,兒子才會動?」
寫給罵完兒子卻開始自責的你

--焦慮世代的困擾--
被3C餵大的兒子,爸媽該怎辦?


 

 

【內容簡介】
 

明明想教好兒子,卻總是演變成吼叫與自責的無限循環……「難道,我是個只會生氣的媽媽」(淚)
──孩子不聽話,不代表你教錯。

《致,被兒子搞瘋的媽媽》陪伴許多男孩媽媽走過學齡前的混亂與崩潰。《兒子到底在想什麼?》將戰場延伸到小學階段與前青春期……
當兒子總是發脾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服輸、拒絕溝通時,爸媽該怎麼辦?
覺得兒子問題特別多,是因為父母沒有正確約束的概念;無法正確地約束孩子,孩子就容易變成大人眼中的問題兒童。
─「因為是兒子,所以才這麼難搞!」已經是過時的想法。

▍47個教養原則×60個情境圖解×6階段改善手遊沉迷
從先天氣質、後天溝通到社會人際,破解那些「為何兒子總是○╳○╳」的日常困境。
【愛逞強】
→兒子心:我怕自己不夠厲害。
媽媽懂:你一定做得到,但不用急著現在,所有事情都必須一步一步來。
【講粗話】
→兒子心:那是我跟朋友的暗號!
媽媽懂:我了解你們的需要,但是要區分時機和場合來使用。
【愛說謊】
→兒子心:你們都不相信我!
媽媽懂:這個世界沒有祕密,總有一天會被發現,可以告訴我真相嗎?
──兒子們需要有人能引導,一步一步,處理連他們自己都不懂的情緒。

16年教學現場淬鍊 × 6,400名男孩交手 × 3,500位親師困擾總整理
▍兒子叫不動?試試這四步驟

①說清楚:該刷牙了! 
②講明白:放下平板,去刷牙。
③不聽就提醒:數到三再不停,媽媽會幫你關。
④不做就執行:一二三,媽媽拿走了。
──光靠愛無法讓兒子聽話,「行動」才是男孩教養的真諦!

**************
特別收錄:焦慮爸媽的3C困擾
→「再玩一局」跟「再算一題數學」其實一樣。
→打不過,就加入他。
→親子關係好,兒子才能放下遊戲。
**************

【韓國網友好評不斷】
★拜託有兒子的媽媽都要買,原來兒子難教是大腦的問題,這本書解決我的好多問題。
★讀過很多育兒書,沒有一本像這本這樣清楚。
★這本書教我把孩子當個大人,公平地對待他。

 

作者簡介

崔旼俊

打破「育兒是苦差事」的偏見,專精男孩教育的頂尖導師。

在韓國創辦「成長男孩美術研究所」,專門教授男孩美術教育,並經營YouTube頻道「崔旼俊的兒子TV」,擁有超過88萬的訂閱者,分享兒子教育的實用技巧,廣受關注。

自2009年起,專注於男孩美術教育,透過教學深入理解男孩的共性與傾向,在部落格與論壇分享心得,逐漸在育兒圈嶄露頭角。他致力於提升社會對男孩在生理與情感發展上的理解,並透過講座與媒體節目,如《我們的兒子變得不一樣2》《改變世界的15分鐘》《MBC TV 專題講座》《偶然成為大人》等,幫助父母更有效教育兒子。

著有《致,被兒子搞瘋的媽媽》。

作者序

前言_什麼是男孩需要的教養與陪伴?


▊教養兒子真的不簡單

有位母親在網路上發文,說她正在教育兒子「不要和女孩子往來」。原因是最近兒子和幾個女孩一起玩耍,兒子被女孩子揍了之後,孩子也打了一拳回去,沒想到兒子在學校卻被講成單方面的加害者。後續雖然有積極協調化解誤會,但是她也不斷告誡兒子,和女同學玩的時候要小心,最好避開女孩子,自己玩就好。
我每天都會聽到許多媽媽教養兒子的抱怨。媽媽們的眾多煩惱不斷透過私訊和留言送到我這,包括因為只講一次,兒子卻充耳不聞,所以每日每日地操煩、擔心兒子說出不合時宜的話,或是煩惱兒子做出不當行為在學校被孤立等等。我還記得有人訴苦說好不容易養大了三個孩子,卻因為晚年得子讓現在的生活像是墜入地獄一樣。
從最近的社會氛圍來看,男孩子的教養問題特別被關注。男孩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和妥瑞症狀(TIC)是女孩的四倍以上,過動和未達基本學力的比率超過兩倍。可能是因為如此,書店裡充斥著男孩教養的相關書籍。遇到家有兩個以上兒子的父母,大家都會說:「一定常常因為兒子而辛苦吧!」這類的安慰。久而久之,男孩媽媽認為必須好好管教兒子的想法越來越高漲,相反地,想要好好理解兒子的想法卻逐漸減少。
「因為是兒子,所以才會那樣!」已經是老舊的、過時的想法,與此同時,現在也有很多認為兒子和女兒在某些地方不同的意見。當然,沒有人會在兒子犯錯時,用「因為是兒子啊」的話來迴避責任。然而「男孩、女孩有哪裡不一樣嗎?」這句話,如果仔細探究起來,好像會變成這個時代的人相信「孩子是隨著誰是主要照顧者而改變」,實在是非常可惜。
如果把孩子當成一張白紙,就會讓人陷入我可以塑造孩子的錯覺。但就算是在相同的環境、用同樣的方式教育五個孩子,這些孩子還是會各自長成不同的樣子。原因就是人類深受與生俱來的特質所影響。
所以我們在學習教導孩子的方法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哪些是教也改變不了的事。人種、國籍、家庭、性格、性別⋯⋯這些無法輕易變更的個人性質,稱為這個人的「身分」,尤其「性別」更是影響一個人既有性格與行為模式的極大變數。

▊媽媽要如何讀懂兒子的心?
我想將現今社會定義為「無法理解男孩的天生氣質」的時代,男孩仍是社會的一部分,只是大家無法正確理解男孩。雖然從媽媽的角度來看,兒子有許多地方必須要矯正,是個難以理解的存在,但那也只是兒子比較不一樣罷了。他們並不是有哪裡不足,而是擅長的事情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那麼該如何面對兒子呢?
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了解兒子的情緒就好。即便是現在,兒子們仍然迫切需要有人能指導,如何處理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清的情緒。
透過本書,我想跟各位分享的不是一般市面上大家都知道的教養法,而是男孩們真正需要的教養與陪伴。舉例來說,兒子因為沉迷於某件事而導致其他能力變差,在爸媽為「他為什麼就是聽不進去我的話」而生氣的瞬間,能夠想到「啊,他不是忽視我,而是需要我的幫助」。
遊戲中毒、過度沉溺YouTube、愛講粗話等等是教養兒子時最讓家長頭痛的問題,該用什麼觀點看待兒子、該如何教養指導兒子,這些議題我都會詳細寫進本書中。
當然,不是所有男孩都有這樣的問題。有些兒子比成熟大人更懂得遵守規則,掌握狀況的能力也很優秀。但是這樣的兒子就沒有煩惱了嗎?不是喔,父母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煩惱。就像出生在同個家庭裡的手足,會有各自的困難、各自的問題,邁向不同的命運,希望各位不要認為兒子面臨的困難是因為自己錯誤的教養所導致,請以放鬆的心情閱讀本書。
「孩子聽話」不代表我很會教小孩,「孩子不聽話」也不代表我的教養方式出了錯。我想讓各位知道,雖然有些孩子不需要特別教導就能掌握狀況、行為舉止都很合宜,但也有孩子是無論父母怎麼教,都會因一時衝動做出錯誤的行為。該如何與孩子共度未來的美好時光,我想以實際的觀點,詳細、客觀地傳達給每一位習慣將兒子問題歸咎在自己身上,並因此感到自責的父母。

譯者簡介

樊姍姍

政大韓文系畢業的愛吃鬼。熱衷於尋找美食,偶爾也自己下廚。曾任職於CJ集團,與韓國食品結下了不解之緣。白天在公司轉換文字的同時與業績搏鬥,晚上在字裡行間閱讀世界的滋味。
  icominglate@gmail.com

書籍目錄

前言_什麼是男孩需要的教養與陪伴?
教養兒子基本功:「同理」不如「行動」

PART 1_教養兒子這件事:女孩媽媽不懂男孩媽媽的苦
1/兒子為何會這樣?
→男孩媽媽必須了解的事。
2/男孩真的不如女孩嗎?
→別急著比較,先了解男孩的特性。
3/教養男孩的大難關     
→是該發火還是忍耐,到底該怎辦?
4/狠罵兒子有用嗎?     
→爸媽反覆發火又後悔的根本原因。

PART 2_男孩媽媽心好累:如何化解與兒子的衝突?
1/為什麼老是講不聽?
→父母權威驟然下降的瞬間。
2/為何要我凶才甘願聽話?
→肢體暴力會傳染。
3/功課沒做也無所謂?
→幫助兒子找到動機。
4/男孩都喜歡動手動腳?
→都是格鬥遊戲讓我兒子變暴力?
5/看不出對方不喜歡
→要求兒子有同理心,不如和他講道理。
6/學校發生的事都不說
→與兒子拉近關係的方法。
7/從哪裡學來這種話?
→兒子愛說粗話怎麼辦?
8/不知道要看時間嗎?
→媽媽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9/只要奶奶在,你就這樣!
→有了靠山,兒子就更搗亂。

PART3_需要「行動教養」的兒子:從「喊不動」變身「主動做」!
CHAPTER1.就是少根筋——關於先天氣質

1/缺乏耐心的兒子 
→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
2/習慣逞強的兒子
→愛逞強也是有優點。
3/永遠在恍神的兒子
→愛上天生的特有氣質。
4/出現ADHD、妥瑞症狀的兒子
→緩和孩子的特殊症狀。
5/容易不安的膽小兒子
→給予孩子安定感和信賴感。
6/不達目的不死心的兒子
→適當拒絕孩子需求的方法。
7/抗拒新環境的兒子
→好好對應敏感特性的方法。
8/不會控制憤怒情緒的兒子
→處理孩子的情緒,但是別被捲進去。 
CHAPTER2.總是講不聽——關於後天溝通
9/完全不聽話的兒子
→培養轉換能力的方法。
10/非得處罰才知道怕的兒子
→讓孩子改變又不起衝突的方法。
11/兒子竟然講粗話
→有效控制講粗話的方法。
12/做出白目行為的兒子
→對付兒子的搗蛋舉動。
13/不怕爸媽生氣的兒子
→不發火地面對孩子。
14/說謊的兒子
→掌握兒子內心的方法。
CHAPTER3.兒子這樣難相處——關於社會人際    
15/每天都和手足打架的兒子
→兄弟間如何維繫感情?
16/和爸媽對立的兒子
→減少與親子間對立的方法。
17/無法處理負面情緒的兒子
→帶領孩子坦然接受自己。
18/愛發脾氣的兒子
→不被自卑感糾纏。
19/拉不下臉請求幫忙的兒子
→建立對這世界的信任。
20/為媽媽管教而委屈的兒子
→認同他的心情,但是要約束行為。
21/輸了就大哭的兒子
→處理孩子的好勝心。
22/認為接受管教就表示屈服的兒子
→減少沒有原則的管束。
23/不接受媽媽指令的兒子
→重新整理母子關係吧!
24/越來越多祕密的兒子
→進入青春期的兒子該怎麼面對?

PART4_一切都是3C、手遊的錯?6階段改善兒子的手遊沉迷問題
階段1/換個角度看手遊。
兒子打遊戲,爸媽就生氣?
階段2/找到兒子沉迷的原因。
為何兒子這麼愛玩3C?
階段3/鞏固親子關係。
兒子手遊上癮了嗎?
階段4/善用手遊遊戲的特點。
電玩只有害處嗎?
階段5/不起衝突地限制時間。
玩多久才適合?
階段6/恢復被3C打亂的生活。
孩子可以自己控制時間嗎?

PART 5_這樣做,提升孩子自我效能:增強兒子的學習力與自尊
1/刻意要求就能讓兒子累積實力嗎?
→藉由既有優點養成自我效能。
2/如何發展兒子的自尊?
→不要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3/兒子的自我認同是如何形成?
→透過適當的介入養成自尊。
4/如何改變對學習的認知?
→來自小小成功的奇蹟。

結語 寫給活在厭童社會的大人
 

專欄/男孩媽媽要知道的事
和兒子融洽相處的三個重點
面對期待獎勵的兒子們
點燃兒子的學習意志
提升孩子的自尊,你該這樣做!
兒子的性教育四重點
樹立媽媽的權威

精采試閱

試閱1
〈男孩行動教養四方針〉指示、說明、告知、執行

下面是媽媽與兒子間經常出現的場景。
1. 俊俊,要跟媽媽一起刷牙嗎?→提議
2. 刷牙俊俊的牙齒才不會爛掉。你要不刷牙,最後去醫院嗎?要去醫院找牙醫喔?→說明
3. 俊俊,媽媽講很多遍了。再這樣下去,媽媽要生氣囉。→告知
4. 崔俊俊!媽媽真的要生氣了喔?→憤怒

一般來說,媽媽之所以常在育兒時怒火中燒,是因為媽媽總是在重複提議、說明、告知、憤怒這樣的流程。而男孩行動教養的基本重點是除去憤怒情緒。憤怒是一種信號,例如「我這麼生氣,你看不出來嗎?」之類的話;但其實媽媽只要說出來,並以「你現在可能沒有辦法調整,我來幫你」的協助角度直接執行就沒事了,只是要媽媽壓下不斷上升的怒火並不容易。
我也曾這樣對兒子大發雷霆。那天我正在開車,突然間車窗被打開,兒子開始往窗外丟垃圾,看到這一幕真的很讓我生氣。即使我不斷警告他不可以這樣子,兒子也沒把我的話聽進耳裡。
這種情況無論是誰都會抓狂吧?然而我會特別生氣是因為「我正在開車」。在只能以聲音表達憤怒,無法用其他方法阻止兒子行為的情況下,除了生氣還能怎麼樣。因為對我來說,除了「表現憤怒」外,我沒有其他方法了。但如果我們擁有不生氣也能有效制止兒子行為的方法時,就會更加有餘裕。因為我們掌握了不生氣也能制止兒子的關鍵。現在來回頭看,每次說刷牙就想逃避的俊俊。這是一般媽媽常用的溝通方式:

媽媽:俊俊啊,現在來刷牙吧?→提議
兒子:等一下啦,我先做完這個。→逃避
媽媽:你不刷牙,之後要去找牙醫喔。→說服
兒子:等一下啦,這個我還沒做完。→逃避
媽媽:俊俊,你從剛剛就一直在玩啦。要玩到什麼時候?→告知
兒子:等我把這個做完嘛!→逃避
媽媽:太過分了!媽媽要生氣囉!→憤怒

一般的管教,之所以會以「憤怒」收尾,是因為媽媽想要用「話語」來解決問題。用「你應該聽得懂我講的話吧?」的想法來提議、告知,最後就變成憤怒。所以,不妨試著改成這樣:

媽媽:俊俊,那個做完就刷牙喔。→指示
兒子:等一下,做完這個就好。→逃避
媽媽:很好。現在做完了呢,去刷牙吧。→說明
兒子:等一下,我還沒好啦。→逃避
媽媽:俊俊,媽媽現在數到三,不停下來的話,我會把你抓進廁所幫你刷牙喔。→預告
兒子:等我做完這個嘛∼∼→逃避
媽媽:一、二、三。還不停下來嗎?媽媽來幫你。→執行

像這樣倒數計時再行動,後續的教養就會簡單許多。因為兒子學到了如果不聽媽媽的話,就會發生下面這樣的事—媽媽雖然不會生氣,但是會直接把我拉去____ 。之後,在媽媽說出「再不聽話,我就要____ 」的預告前,就能看到兒子大聲回應「好!」起身動作的模樣。
請記得,兒子的教養核心不在於「同理」,而是「行動」!

 

試閱2

狠罵兒子有用嗎?
爸媽反覆發火又後悔的根本原因。

都已經用了所有人都聽得到的音量說話,孩子卻一直裝作沒聽到,這種情況有哪個爸媽可以不生氣?偏偏教養書都要爸媽別生氣,想當然爸媽就因此崩潰了。
「孩子假裝沒聽見怎能不生氣?養小孩就得這麼佛嗎?為何孩子不聽話,卻是我被檢討?」
這是很多爸媽會有的疑問。孩子明明聽到我說的話,卻裝作沒聽見,爸媽生氣是理所當然的事吧?換做我,我也會生氣。但,這裡的問題不是「對裝作沒聽到的孩子發火」這件事,而是為何爸媽會把孩子的行為理解成「他明明聽到卻裝作沒聽見」。
不隨意對孩子生氣的祕訣不是忍耐,而是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如果將孩子明明聽到卻裝作沒聽見的行為,解讀為「轉換能力不足」,相信爸媽就不會生氣了,也就是說,將孩子想成他們並不是忽視我講的話,只是陷入某種刺激中而跳不出來,無法把注意力放到媽媽的呼喚上。這樣的解讀並非要強忍怒意,而是要讓憤怒這個情緒消失。孩子沒有不把我放眼裡,只是轉換能力有
問題,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轉換。
那些可以不帶情緒地處理孩子有意挑釁的大人,他們絕不只是忍耐而已,而是能夠理解孩子為何要這樣做,這是大人在管理情緒上的重要訣竅。
「我是學校老師,班上有幾個很愛跟我抬槓的孩子,我該怎麼辦?」
「兒子好像在跟我玩權力遊戲、挑戰我,我得展現身為家長的魄力吧?」
我常收到老師和爸媽諸如此類的提問。實際上,孩子想要挑戰大人這問題是真實存在的。當孩子對大人做出攻擊或是不適宜的舉動時,爸媽絕對不能當做玩笑地笑笑接受。這裡有個重要的關鍵,大人不能認真和孩子對立,如果大人也當真地生氣或是把它當作較勁,那就真的會變成對立了。
想著「孩子就是想跟我比」,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想要贏過孩子。建議把孩子的所作所為想成「因為他還無法完全信任大人,以為自己攻擊大人,大人也會回擊」,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想讓這孩子願意信任我們。
曾有一位媽媽因為兒子很不會看場合說話,所以來找我。舉例來說,兒子搭電梯不會乖乖站著,總會對一起搭乘的鄰居說些不必要的話。
「媽媽,那個人的肚子好凸喔、他沒有頭髮耶!」
這些話光想就讓人難為情,想要鑽進地底下了。這位媽媽為兒子沒禮貌的言詞感到生氣,更擔心自己不在身邊時,兒子可能也是這樣不知分寸而遭人白眼或挨罵。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位母親的心情。看著講話白目、行為沒大沒小的兒子,很多母親都會感到苦惱。對養育兒子的父母們來說,這確實是很常見的問題。但還有更大的問題是,因為這種心情所以在管教兒子時用力過度。
「你再這樣講話試看看!真是的,欠罵耶。」
孩子說出不合時宜的話或做出不適當的行為時,確實不能置之不理,必須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但是,我們也不需要反應過度。當大人越是過度反應,講些不必要的話、表現不必要的情緒,孩子越是不會接受,反而會與之對立。
「用講的不就好,幹嘛生氣?不懂為何要這樣。」
明明是正常的管教,孩子卻表現抗拒或不肯接受的話,就需要回頭審視自己講的話是不是也帶有情緒在裡頭。該如何轉化自己的情緒,避免這些狀況發生呢?有些教養法會建議爸媽要忍耐五秒或是暫時離開現場,但我想分享一個更貼近本質的做法—明確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種行為,就能大大緩和父母的情緒。
教導孩子時有個關鍵的時間點—改正問題的時間,只是這種時候我們可能正在生氣。最後這位母親來找我,想知道孩子為什麼會講出這樣沒禮貌的話。
我和那位在電梯裡失言的孩子見面後,發現他確實是個習慣亂講話的小孩,但他之所以會這樣說話都是因為緊張、不安。這個孩子在電梯裡看見陌生男性就不由自主地神經緊繃起來,透過說出莫名其妙的話來找到安全感。
得知事情的緣由後,媽媽看待孩子的姿態也截然不同,想到孩子必須藉由不必要的發言來掩飾自己的緊張,甚至會覺得孩子有點可憐。所以我們改變了想法,對孩子說出適宜的話。
「俊俊是不是在緊張?但就算這樣,也不應該講這種沒禮貌的話喔。」
看到教養專家在電視裡溫柔對待孩子的態度,我們也想學習他們的說話方式。但其實,專家們看待孩子的觀點才是重要的。同樣的行為隨著解釋方法不同,因為孩子行為產生的情緒也會不一樣。
「沒把我放在眼裡,所以這樣做」和「他還不太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所以我得幫他」用這兩種想法面對孩子,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回應。大家應該都曾覺得專家們「不要對孩子生氣、爸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論點不切實際。在這種需要控制個人情緒的時候,更需要先去了解對方的意圖。很多單看行為會令人發火的事,在真正明瞭對方的原因後就不會生氣了。正確理解對方是情緒控管的第一步。

教養原則
與其指責孩子的行為,理解行為的緣由更加重要。

 

試閱3

階段1/換個角度看手遊 
兒子打遊戲,爸媽就生氣? 

「老師。我只要看到兒子玩手遊、打電動就想生氣。只有我會這樣嗎?」
其實很多媽媽都是這樣,一看到兒子玩電玩,情緒就會上來。偏偏兒子無法理解為什麼只是打個電動,媽媽就要不高興。
「媽媽很奇怪耶,為什麼我玩電動,她就要發火?」
從兒子嘴裡說出這種話,表示媽媽已經在兒子心中失去權威性。因為兒子會覺得媽媽「對我的世界一點都不懂,是個無法自我控制的人」。想要處理兒子的情緒,就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處理情緒,必須從「正確地理解」開始。看到兒子玩手遊,湧上心頭的情緒有時候是「憤怒」、有時候是「不安」,也有可能是「挫折」。媽媽必須要能知道自己現在的心情是處在什麼樣的狀態。
基本上,「不安」都是從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中產生的,多數情況下只要好好去理解,這種情緒就會消失。
對媽媽來說,「我的世界」(Minecraft)、「機器磚塊」(Roblox)、「荒野亂鬥」(Brawl Stars)、「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這些遊戲都是陌生的名詞,是無法理解的存在,光是看到裡頭的打鬥畫面就讓人頭暈,偏偏兒子又沉迷於其中,不安感頓時湧上心頭。解決不安的最佳方法是徹底了解。
這些遊戲其實就像媽媽們小時候玩的「鬼抓人」、「紅綠燈」、「疊積木」。沒有試過之前,只會覺得這是暗黑又暴力、會讓人上癮的可怕傢伙,但是仔細了解後就會發現,它們其實跟自己小時候玩的遊戲沒兩樣,只是被搬到網路上了。
當然,這裡不是說可以放任孩子盡情玩3C 手遊。
只是想讓媽媽們了解,在處理兒子的問題時,如果帶著「不安」就會很難進行,因為只要媽媽有不安感,就會胡亂地制止;而反覆地制止,會讓兒子不再相信大人。
為此,我想建議爸媽可以也去試試兒子們正在玩的遊戲,只要試著一起玩,就可以大幅減少不安感。當內心不再不安時,才能看見事情的本質。
3C 或手遊並非壞事,父母該做的是在沒有情緒干擾的狀態下,告訴孩子「不遵守約定才是錯誤的行為」,並以此約束孩子。 
 
教養原則
「我再玩一局就好」vs「我再解一題數學就好」是一樣的,當爸媽內心帶有情緒時,就無法好好教導孩子。 

兒子到底在想什麼? 當媽媽不崩潰,男孩教養說明書

關閉視窗
  • 114010201047_01.jpg
  • 114010201047_02.jpg
  • 114010201047_03.jpg
  • 114010201047_04.jpg
  • 114010201047_05.jpg
  • 114010201047_06.jpg
  • 114010201047_07.jpg
  • 114010201047_08.jpg
此功能目前限定會員使用,請先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