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學習法律
保障自己保護他人
──邢小萍 臺北市古亭國小校長
忙碌的吉靜如調查官,人稱吉官,目前擔任基隆地方法院主任調查保護官,相當於檢察官的角色,主要處理18歲以下的兒少案件。吉官同時身兼國高中和小學的少年法律常識講師、校外反毒宣導團講師、國中小教師輔導管教法律講師,經常到各校巡迴宣講。
認識吉官後,每學期總是想盡辦法邀請吉官到學校演講。吉官的演講精彩、表達生動,記得有一次因應疫情,演講辦在操場,連路過的民眾都趴在圍牆邊一起聆聽呢!學生回教室後會繼續討論,回家也會跟家長分享演講內容。感謝吉官將這些內容出版成書,讓沒有機會聆聽演講的大人小孩也能學習。
本書包括四大面向:網路社群、毒品與暴力、無心之過和兩性議題,正是12 ∼ 18 歲青少年生活與學習的重心,尤其時代變化速度飛快,網路世界、社群媒體、人際關係等的變化複雜,甚至是新型態的數位性暴力、數位犯罪,青少年亟需建構校外法治危機意識和網路界限。
書中吉官不僅用生動和白話的文字,讓孩子身歷其境;同時也為老師撰寫管教小提醒並提供家長教養小叮嚀,是一本實用純度很高的書籍。更列舉相關法條,強化世代青少年讀者的公民法治素養,警惕效果十足。
書中每一篇都是現今孩子們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家長、老師和孩子們都需要好好閱讀,以便保障自己、保護他人。
/
【推薦序2】
一劑法治預防針
拉起防線,攔截更多傷害
──林怡辰 閱讀教育推手、資深國小教師
在多元社會的今日,家長意識抬頭、網路媒體發達,重視孩子自由,但有時孩子失控,常常造成他人困擾或傷害卻不自知,這時,「法治」就是最後重要防線。
吉官的書籍和課程,總是我推薦的第一首選。前幾屆的高年級學生,常常只想要自由卻忘記界限,但是當孩子們讀完吉官的書之後,由於書中案例貼近自身、故事後果令人咋舌,加上案例後的討論,讓孩子好奇、注意、省思、知法,便可以在生活中做出合宜的判斷。
好幾次,孩子依循本性和直覺,差點犯錯時,悠悠的一句:「還記得吉官怎麼說的嗎?」就像一句咒語,喚醒覺知,孩子馬上懸岩勒馬,比長篇大論還好用。我也在分享案例的時候,看見許多孩子恍然大悟、震驚有所思的表情。其實,現在的孩子依舊單純,多數是因為無知而犯下大錯,令人感嘆!
我兼任校內性平委員時,也接觸許多孩子,在情感、課業、情緒和團體適應上的種種狀況,嫉妒、眼紅、怨懟、委屈、恐懼、焦慮及歉疚⋯⋯加上其他同學和家長的複雜人際關係、網路的發散擴大,事情經常越發不可收拾。
吉官的《只是開玩笑,竟然變成被告》系列就是一劑最好的預防針,生動案例、法律盲點、生活現實、虛擬網路、正確引導、危機處理、解釋法條。只要孩子有能力,就可以拉起防線,攔截更多傷害,除了學生必讀,更是教師、家長必備教養指引!
/
【推薦序3】
要保護自己
得先了解禁忌的紅線在哪裡
──胡語姍 臺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
無論課業、友誼或家庭,青少年總是會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與難題,面對這些困難和壓力,有些孩子會選擇符合大人期待的方式,健康安全的生活;有的孩子卻成長得很辛苦,或許是因為個人特質或外在因素,他們很難拒絕外界的誘惑或干擾,甚至遭受同儕的排擠或是霸凌。
隨著網路世代的蓬勃發展,大環境充斥著各種光怪陸離的訊息,在似是而非的文字或影片推波助瀾的情況下,不要說是青少年,甚至連成年人都極難分辨真假。
到底什麼情況才屬於個人自由呢?哪些行為會構成違法?社會案件層出不窮,一個不注意,就有可能成為其中主角。要保護自己,就得先了解禁忌的紅線在哪裡!
很開心吉官再度出書,分享青少年的觸法黑洞,幫助大家理解數位時代的教養難題。青少年遭遇的關卡百百種,「不知者無罪」不能當作免死金牌!
請把吉官在書中的叮嚀好好放在心上,幫助青少年趨吉避凶,讓孩子懂得觸法後果,並做好自我管理,協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