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末日來臨前不讓文明瞬間歸零的數位備份指南

2018/11/1  
  

文《人類大未來》

某些災難,例如大範圍的小行星衝擊或是全球核子戰爭,影響範圍如此廣泛且具摧毀性,讓災後倖存者難以迅速復原。其他可能的災難,例如日冕巨量噴發,會使科技基礎建設全面癱瘓,但不會對人口數量產生太大的影響。然而為了爭奪日益稀少的資源,後續可能會發生激烈競爭又野蠻的「二次人口削減」。也許讓世界結束的最佳方式,是突然且殺傷力強大的瘟疫(至少從倖存者觀點來看是如此)。這會迅速消滅大半人口,但是讓所有事物都能留下來。倖存者可以組成社群,撿拾自己需要的東西,重新學習建立文明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所以今日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以求在全球災難和文明崩解發生後,仍能保全人類的未來?全世界,尤其在美國,有許多人非常嚴肅看待末日發生的可能性。這類「末日準備者」或「倖存主義者」會積累維生用品,像是罐頭食品、瓶裝水、藥物,還有自衛的武器。

然而一旦工業文明消失,你必須從頭開始自製一切所需事物,該從何取得需要的知識?人類花了幾千年才累積起來的生存智慧與科學技術,我們該如何為後代保存下去?萬一重設按鈕真的按下去了,「沒有存檔的一切都會遺失」呢?我們如何能幫助倖存者避免另一次黑暗時代來臨,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以往的生活,並且讓文明重開機?

網路是龐大的資訊寶庫,從維基百科到YouTube 上的實用教學影片都可以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儘管網路最初的設計被認為是在核子戰爭時做為堅實的軍事溝通網路,

但若電網被摧毀,伺服器沒了電力,網路也就煙消雲散。維基百科上有個逗趣的條目「末期事件管理政策」(Terminal Event Management Policy),向讀者介紹在全球災難迫近之時如何快速將線上百科列印成紙本媒介。但維基百科的內容並不像教科書那樣有邏輯架構,實際上也未包含太多實用的資訊。

各界已意識到末日危機而開始撰寫救世之書

為了幫助未來世代面對可能的末日危機,理想上我們應該要編纂某種全書,或者建立書庫來保存最有用的資訊。書籍與DVD 或電腦資料不同,除了你的雙眼之外無需任何科技就能取得書上的圖像與內容。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 曾提出「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將整個地球描繪成單一的自我調節系統,並在一九八八年寫的一篇文章中感嘆道:「我們對自己的文明沒有留下永恆且普及的紀錄,以便在文明毀去時能藉此重建。」他將這構想描述成「四時之書」,就像一本完整的科學課本,裝滿了實用資訊。

《連線》(Wired)雜誌的創辦人凱文.凱利(Kevin Kelly),他曾在知名的《全球型錄》(Whole Earth Catalog)擔任編輯,他也提議出版「永恆之書」或建立「實用書庫」,在偏遠的山頂碉堡收集約一萬本書,儲存重建文明基礎建設與科技所需的必要知識。「今日永恆基金會」(The Long Now Foundation)致力推廣前瞻思維,他們的計畫之一就是建構巨大的山嶺時鐘,能自給動力並且精確計算時間至少一萬年。和前述建議不同的是,他們確實開始收集書籍,納入他們的「文明手冊」圖書館。我也參與了這個計畫,貢獻了不少書籍,其中包括— 且讓我老王賣瓜— 我自己的科普著作《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令人驚訝的是,以前的人早就有這類的構想。百科全書最初編寫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知識分子記得所有應該知道的知識。「百科全書」這個英文單字(encyclopaedia)的原意是指「學習圈」,或是全面的教育。不過到了十七世紀,隨著講求方法的科學研究使得知識量成倍數增長,有一件事變得越來越清楚,那就是不再可能有任何人能記得所有已知事物。因此百科全書轉而提供當前知識的摘要,給任何有需要的人作參考。和今日的我們相比,十八世紀中期的百科全書編纂者更迫切體認到偉大文明的脆弱,科學知識與實用技能在眾人心中的珍貴價值,都有可能再次於歷史中失落。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相信,他於一七五一年出版的《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是人類知識的安全存放所,在可能摧毀文明的巨大變動發生的當下以備不時之需— 就像埃及、希臘、羅馬的文化都已經遺失,留下來的只有他們以文字書寫的斷簡殘篇。他的意圖在於讓百科全書成為知識的時空膠囊,抵抗時間的侵蝕。這正是理想化的「全書」(或至少是滿書架的書籍)概念的誕生,以求有系統地解釋人類所知的一切。這些百科全書的編纂者也有足夠自覺,能納入揭示關鍵原則的實驗細節,還包括工藝技巧和實用知識的圖示。也因此,這種完美的百科全書會提供地球上所有文字資料的濃縮精華,以邏輯方式安排並彼此參照,如同在翻閱某個全知者腦袋中的知識。如此數量龐大的材料,任何一個人類的心智都不可能獨自理解並一次記在腦中,但原則上,任何人都能透過閱讀百科全書自學所有他所需要知道的事物。

更符合時代的數位備份技術

儘管閱讀百科並不困難,但是紙本書籍有它自己的問題。紙張相當易燃,而且一旦受潮就會腐爛分解。要在全世界建設足夠堅固的末日圖書館,以便散落各處的倖存者使用,這可是一項大工程。以現代科技而言,這些讓文明重開機的種子可用更輕便的格式儲存。運用Kindle 或其他電子閱讀器可以收納一萬本書,那幾乎是整個圖書館的知識量。

但這又回到一個老問題,若是末日來臨時電網損毀,無法簡單就將設備插入牆上插座充電,你將體會到人類知識寶藏就在眼前卻無法取用的迫切絕望感。所以,為了解決這點,我為自己搞定了一組末日專用的Kindle,裡面裝滿了重建文明所需的知識,有堅固的機殼保護,並內建太陽能充電板。

這樣你就擁有整個圖書館的實用知識,以方便可攜的形式裝載,電力不足時只要放在陽光下充電即可。當然,螢幕和太陽能板最終都會劣化,但是到了那時候,你和其他倖存者應該早已穩穩踏上重建之路。此外,依照裡頭儲存的教學,你可以自製紙張、墨水和基本的印刷設備,將記憶體內的資訊轉載至紙本書上。

社會要能夠正常運作, 不只需要知識, 還需要實際的方法和工具。所以馬爾欽.雅庫博夫斯基(Marcin Jakubowski)採取了稍微不同的方式,他打算設計並建造一座能相互連結的智慧機械。這個「全球村莊建設組」(Global Village Construction Set, GVCS)將提供五十件能互補組合設備及開放源碼的設計藍圖,聯合起來就可提供必要的基礎建設,讓社區自給自足。這些機器從最簡單的烤箱、鋸木機、鑿井設備,一直到運用可再生能源的蒸汽機(燃燒生物能源)和風力發電機,最後則是更為繁複的科技,例如從粘土中萃取鋁金屬的設備,或是用來融化鋼鐵的感應電爐。

這個建設組能支援農業、能源、運輸和製造業。更聰明的是,這個建設組的五十件設備將可以幫助你維修或製造一切所需。雅庫博夫斯基的目標是要幫助社群發展成國家,並將生產設備去中心化。一組能相互支援的機械設備,顯然正是末日復甦的倖存者社群所需要的。

如果我們能嚴肅看待未來全球危機的威脅,以及工業化世界突然崩潰的可能性,我們此刻就應該設法保存人類成就的核心,亦即耗費幾世紀逐步積累起來的關鍵知識與技術。我們可以將整個文明的存檔備份,讓倖存者有朝一日能儘快重建一個有組織的社會。

◎作者簡介:路易斯.達奈爾(Lewis Dartnell)

英國西敏寺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天體生物學研究員,專門研究火星表面的微生物生命體及其存在的可能性,還有人們該如何發現它的存在。他經常受邀上科學節目講述相關主題,並出版了《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our World from Scratch)等書,後者為《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最佳年度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