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聽說王朝更迭,上天自有安排?古人還真找出了這個邏輯!

2021/1/11  
  

文/《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作者 馬伯庸

古人們認為,人類和大自然是緊密相連、須臾不可分的,並且這種聯繫和影響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也就是說,不是無緣無故天降大旱、洪水導致人間歉收,或者天上打雷人間不孝子遭雷劈,而是人類不修德、不敬神才引來災害,人間出了不孝子才引來天上打雷。

 

既然上天和君主之間是有心靈感應的,那麼這種心靈感應就應當是有規律可循的。於是,古代大賢人或者大閒人們就這麼琢磨出來了,他們的原則是洞察這個規律,並將之理論化;如果沒有這麼一個規律,那就杜撰一個出來。

 

──用過元素論、太極(最早出自《周易》),終於演變為更好懂好用的五行學說,瞬間歷史的演變、朝代的更迭都得到了最好的解釋!

 

花裡胡哨的五行學說

 

《周易》演變成後來的儒家經典《易經》,歷代摻雜了很多古古怪怪的東西進去,而其本體出現,最早不會早過西周初年,最晚不會晚於春秋時代。五行學說比《周易》略微晚出現幾十到幾百年,春秋戰國時代,奇妙的五行學說開始登上哲學舞臺。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其中有一家叫作「陰陽家」,就是基於陰陽兩儀理論,研究宇宙和萬物根源、構成要素的一派閒人。已經無可考證,究竟是其中哪位陰陽家在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冥想之後,最終拿出了跟西方四元素論非常接近的五行學說。

 

「行」字的本意是道路,所謂五行,大概是指可以通向最終態太極的五種事物形態吧。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古印度的四元素論,水、火雙方都有,土當然就是地,古印度有風五行沒有,五行有金、木,比他們多一樣。

 

地、水、火、風,可以理解為固體、液體、最常見的一種能量劇烈釋放方式以及氣體。有趣的是,中國古代五行學說裡沒有氣體的容身之地,因為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空氣為何物,至於風,他們認識到那是一種事物變化的現象,但不認為代表或者反映了事物本身。金,可以理解為無生命,而木則是有生命,古代中國人認為它們同樣也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要素。

 

古希臘、古印度的四元素論自然跟後來的元素週期表沒法比,又粗糙又空泛,還充滿了莫名其妙的神祕主義氣息。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也是如此,但中國人另有一功,把五行和陰陽搭配了起來,這麼一組合,就連普羅大眾也都能大致理解五行學說了。

 

當然,即便把陰陽五行都搭配起來,想要搞清楚老天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天老子和天兒子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麼樣的,仍然需要做大量分析研究。可倘若不能解決這兩個重要問題,你再研究多少宇宙構成都是虛的,官方不會贊助,因為他們不在乎,你的名字也因而不可能出現在官方史書上──《周易》的作者和五行學說的發明人連名字帶骨頭全都爛光了,就是明證。為了得到官方的認可、支持、贊助,證明自己的學說對鞏固統治有用,於是乎,一位承先啟後的大陰陽家就此應運而生,他的名字,叫作鄒衍。

 

歷史從諸侯爭霸的春秋時代,不知不覺就邁入了廝殺更為殘酷、謀的不是霸而是王甚至是帝的戰國時代。戰國七雄裡面,要說最富庶也最太平的,非齊國莫屬──除了找死的齊湣王統治時期。齊國近海,得漁鹽之利,所以富裕,它距離秦國最遠,所以太平,加上齊湣王的悲慘遭遇教育了齊人,往外打就是找死,守著原本的疆土最安全。所以齊國是最後一個被秦軍滅掉的,而且幾乎沒打什麼仗,秦軍一到,奸細直接就把城門給打開了。

 

那麼,不忙著打仗,不忙著拓土,大部分時間齊君都在忙什麼呢?原來他們在贊助學術研究。百家爭鳴從春秋時代的一盤散沙,演進到戰國時代的各家理論逐漸完善並且相互融合,齊國的貢獻不可小覷,甚至我可以拍胸脯保證,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十個裡面有九個得到過齊君的贊助。贊助方式是什麼呢?那就是開學堂,請講師,提供場地和經費讓大家坐下來一起研究和辯論。

 

齊國所開的學堂,名叫稷下學宮。這個「稷」字,是指齊國都城臨淄的一處城門,「稷下」就是稷門附近的意思。這座高等學府肇建於田氏代齊以後的第三代君主田午時期,田午不是正當繼位的,而是殺了自己的哥哥齊侯田剡,還有侄子田喜,篡位為君的。田午死了以後,諡號為田齊桓公,史稱齊桓公(不是三百多年前的春秋霸主齊桓公)、齊桓公午,或者蔡桓公──成語「諱疾忌醫」就是由他的事蹟產生的,他因為不聽名醫扁鵲的良言相勸,最終病到無藥可救,一命嗚呼。

 

大概是為了掩蓋自己篡位的惡名吧,這位桓公午創建了稷下學宮,全世界搜羅各派思想家,想通過大搞學術贊助來給自己換得個好名聲。這座官方學院就此建成,一直延續到齊國滅亡,其間產生了大批名聞天下並且影響後世的大教授,比如儒家的孟軻、荀況,法家的申不害,縱橫家魯仲連,還有就是陰陽家鄒衍。

 

鄒衍,約前三〇五前二四〇年,齊國人,跟魯仲連和名家的公孫龍是同時代人。據說鄒衍已經徹底想通了上天的奧妙,所謂「盡言天事」,所以當時人送他一個外號,叫「談天衍」──當然啦,是說他專門講解天的道理,不是說他喜歡閒聊,只會說一些今天天氣很不錯之類的話。

 

這位「談天衍」綜合了前輩關於陰陽五行的研究成果,推出了自己的全新理論,一種叫「大九州說」,一種叫「五德終始說」。「大九州」什麼的與本書主題無關,暫且不論,這個「五德終始說」聽上去很厲害啊,究竟說的是什麼呢?

 

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是很花哨的,作為宇宙基本元素的五行並非靜止不動,它們隨時隨地都在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就好像陰和陽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一樣。陰陽家們說五行有生剋,所謂生,就是指某一行凝聚得多了,就會從中產生出另一行來;所謂剋,就是指某一行會影響甚至克制另一行。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剋來生去地形成了種種複雜關係,於是宇宙萬物就都因為這些生剋而產生出來,並存在下去,或者演化,直至消亡。五行的生剋規律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這其中某些關係很好理解。比如水生木,就是必須得澆水,草木才能生長;火生土,火把木頭燒光了,變成了灰燼,那不就是土嗎?再比如土剋水,洪水氾濫得靠土堤、圍牆來堵啊;水剋火更簡單,誰都知道用水能澆滅火。但某些關係就理得不那麼順了,土怎麼就生金了?礦物大多是埋在土裡沒錯,可怎麼能算是土生出來的呢?還有,木怎麼就剋土了?理論上植被保持得好,水土才不會流失嘛。但總而言之,理論就這麼出來了,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形成了兩個完整的循環,不但在學術上貌似能夠自圓其說,而且還蘊含著一種圓融的藝術之美。

 

五行學說出來以後,陰陽家就開始把它們往宇宙萬物上去套,直接能夠套得上的自不必多說,要是瞧著不怎麼能套得上的,那就乾脆篡改事實,以證明理論的正確。比如,用五行套五方:金代表西方,木代表東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土代表中央,可以完美套用。再比方說,金代表白色,木代表青色,水代表黑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

 

除此之外,拿五行套人的身體,據說金就代表皮、鼻子、肺和大腸,木就代表筋、眼睛、肝和膽,水就代表骨、耳朵、腎和膀胱,火就代表脈、舌、心臟和小腸,土就代表肉、嘴巴、脾和胃。

 

而且不僅僅是宇宙萬物中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照套五行,就連一些虛擬的概念,他們也堂而皇之往五行上套。比如玄而又玄的八卦,陰陽家們說了,乾、兌是金,震、巽是木,坤、艮是土,離就是火,坎就是水。再比如計算曆法的天干、地支,也都分了五行。十天干可以被整除,兩個配一個;十二地支整除不了,就四組一對二,一組一對四──什麼甲乙木、丙丁火、壬癸水等等算命用語,就是這麼來的。

 

五行學說就這樣被一代代陰陽家們前仆後繼、絞盡腦汁地大致完善了,等到稷下公立大學堂資深老教授鄒衍出馬,立刻就直截了當地把宇宙之道和人間之事,也就是天老子和天兒子的關係敲定了下來。影響深遠的「五德終始說」熱辣出爐。

──本文摘自 三采文化《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從戰國到民國,揭密兩千年朝代更迭德性史》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