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不需要羨慕網美,真正的魅力絕對不只是外在!

2020/8/27  
  

三采文化/《臣服之享:遇萬事皆靜好自在的心提升練習》意識能量學大師—大衛.霍金斯 著

無需外在標籤,做真正有魅力的人

 

魅力是一個值得花時間了解的議題,等你了解後,對於放下欲望便會如虎添翼。艾莉絲.貝利(Alice Bailey)在《魅力,一個世界性的問題》(Glamour: A World Problem, 1950)一書中,就入木三分地探討了這個主題。

 

如果我們仔細檢視一下想要的東西,就能分辨我們要的究竟是這件東西,還是它的氛圍、色澤、光芒或吸引力,而這些都可以貼切地稱為「魅力」。當我們能夠辨識出某個東西的真面目,跟我們附加上去的魅力不一致,就會從幻覺中清醒過來。我們常會在目標實現以後大失所望,問題就在該目標與我們當初的設想不符。魅力意味著我們附加了感情上去,或者言過其實。我們對某件東西寄予厚望,使我們相信一旦到手後,就會神奇地更幸福、更心滿意足。

 

這種現象在職場上經常出現。有人在職場上奮鬥多年,目標是爬上總裁的位置或成為重要的人物。當他實現目標後,原本預期的滿足及職位魅力,包括聽話的員工、名車、漂亮的辦公室、標籤、頭銜、豪宅等等都是虛的,根本彌補不了他在現實中為了保住該職位所花的心力,以及感受到的痛苦。他想像自己會得到不少的讚賞,卻發現人在高處不勝寒,他所面對的是高層的殘酷、競爭、嫉妒、無止盡的拍馬逢迎、不老實的操控手法,以及對手偏執的攻擊。他發現自己體力不濟,沒有餘力再去經營自己的私生活,於是嚴重影響到了他的家庭與夫妻感情。妻子埋怨他累到無法滿足性生活,也做不了好爸爸,甚至累到無法享受他最喜愛的休閒活動。

 

傳統上,女人對於社交地位的追求,情況也相去不遠。例如,女人會想像如果穿上某某設計師的名牌服飾去晚宴亮相,必然會贏得大家的注目、吹捧及欣賞,在社交上取得一席之地。於是她砸下重金,費盡心機買來了洋裝,經過多次來來回回的試穿與修改。結果呢?晚宴上只要有人批評她的衣服,一句話就毀了一切。邀請她跳舞的人不會比平時多,在晚宴上也沒有得到更多的注目。甚至那些在場的女人還對她抱持敵意及嫉妒,猜想她這一身行頭大概要花上多少錢。在這一夜,她與男伴為了跟平時一樣的理由吵架,兩人回家途中幾乎都不說話,一切都跟平常沒兩樣。

 

至於在職場及政壇嶄露頭角的女人,她們在公領域上得到了渴求已久、被美化的高階職位後,也以為自己會更有威望與尊嚴,但結果卻是招來無數的批評、嫉妒與敵意,甚至是來自其他女人。達成目標後的體驗,往往跟她們原先設想的不一樣。社會仍然在批評女人的形象與打扮,而女人自己則可能因為內在的憂慮而痛苦不堪,擔心自己在追求事業成就時會顧不上家人。「贏」有時會跟我們一廂情願的想像不一樣,不是那麼痛快、自由、充滿魅力。

 

對情感及情緒抱有期待,也有過度美化之嫌。我們會把興奮、激動的情緒投射到會引發強烈感受的某個事件上(例如,久別重逢的聚會、第一次約會、當選班長),使得整件事情顯得比實際上更重要。

 

一旦事件過去後,生活恢復常態,失望的情緒就會浮現出來。當然,說起美化就不能不提到廣告。在此,我們會看到自成一格的美化方式。牛仔是男子漢的美化,芭蕾舞者是女人味的美化。男人通常會被性格特質所吸引,而不是品牌,因此牛仔代表經過美化的男人,粗獷、帥氣、有膽識、有自制力。顧客有了投射心理,認為該產品可以帶來這些他渴望的人格特質。

 

美化是活在幻想中,因此當我們要放下一個欲望,就必須卸除誇大、幻想及浪漫的色彩。一旦剝掉了美化的外殼,要放下欲望便容易多了。比方說,如果你放下對牛仔的浪漫幻想,那麼模特兒在廣告中拿的香菸或漢堡就會失去吸引力。事實上,我們會非常驚訝地一次次發現,欲望來自經過美化的幻想,從一開始便失之真實。這個世界要賣給我們的就是這種不真實,以便迎合一般人嚮往浪漫、美化的欲望。廣告保證會讓我們變得比實際上更重要,如此不誠實的美化就是虛妄。

 

來看看心智的反駁:「這些充滿魅力的閃光點全都要放下嗎?我一定得放下所預期的情緒滿足及興奮嗎?」答案顯然是「不必」。我們未必得完全放棄這些。一旦清楚自己選擇的是什麼,便可以輕易達成這些目標。我們可以直接擁有魅力,不必透過開某一款車子來得到虛假的魅力。我們可以放下小我,去擁抱高我,再把這種特質由內而外映照出來,魅力根本就不假外求,我們可以變得有趣又迷人,讓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要認識我們,只要有心去選擇做這樣的人,並且放下想變成這個樣子的欲望(欲望是障礙)。我們可以直接擁有想要的,不必繞道去相信那些會帶來挫敗與失望的騙人承諾。

 

要成為風趣迷人、大家都想結交的人,方法很簡單:想像自己成為這樣的人,並臣服於所有的負面情緒、放下阻礙。然後,一切我們該有的東西、該做的事,都會自動到位。這是因為,存在的層次,跟擁有、行動的層次不一樣,存在的力量與能量是最大的。一旦我們設定了優先順序,存在就會自動整合及組織好我們的行動。「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越是牽掛的事越是會成真」是常見的體驗,可見這種機制是確實存在且有效的。

 

內在的真實聲音是有力量的

這不是一個哲學立場,而是可以從經驗得到印證。簡單做個試驗,就可以看到結果。由於我們的心智喜歡把功勞歸功給其他方面, 不願意承認意識的力量,因此不妨在日誌上寫下真心想要實現的目標及後續的進展,方便日後查證。為什麼?因為我們得耗上一陣子,才會相信目標之所以實現,確實是憑我們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一個否認內在力量的有趣例子。有個人急於求職,慌到六神無主,我跟他說明臣服的技巧,指導他如何應用在求職上。他是個虔誠的教徒,於是我建議他忘掉找工作這回事,把一切交付給上帝去安排,也就是放下想要找到工作的渴望,把心打開去迎接任何可能性。一週後,他告訴我:「那一天我放下想要找工作的所有念頭,但什麼都沒發生。然後,我姊夫打了長途電話過來,現在我要去他的公司上班了。不是我姊夫,我絕對找不到工作,幸好我沒有等著上帝幫我安排!

 

這個例子清楚披露了心智的傾向。事情當然是他先做了臣服,才會吸引他的姊夫打電話過來。他想要找到工作的急迫渴望,反而阻止了目標的實現。當他放下求職的執念,工作很快就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找上他。如果心智習慣去否定我們自己的力量,只會把力量投射到外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評價自己軟弱無力。我們不是沒有力量,只是把力量投射到外部壓力上了。我們都是強大的存在,只是對自己的力量渾然不覺,還因為愧罪感及自覺渺小而否認了這股力量,將它投射到別人身上。

 

我們這一生的大部分遭遇,都來自以往某個時候所做的決定,這個決定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既然如此,想知道自己曾經做過什麼決定便非常簡單,只要檢視生活現狀再倒推回去即可。

我們可以舉一位求診的女患者,做這個原則的範例說明。根據她的說法,她是因為「感情一再受挫」來尋求治療,她的每一段感情都談得不怎麼愉快,一直都有被利用及被虧待的感覺,也因此她心懷怨懟、自艾自憐。癥結當然就出現在在她的開場白中:「我的感情一再受挫。」

 

我們不承認心智的力量,因此看不到昭然若揭的事實。太奇怪了,我們怎會如此無知無覺。明明知道答案在哪理的這個女患者,卻選擇視而不見。我們的心智非常強大,如果把一個念頭擱在心上念念不忘,比如「我的感情一再受挫」,與美好的感情大概會一輩子無緣了。我們的無意識精靈只會唯命是從,不能自己做主,於是它會確保每一段感情都以失敗告終。

不要忘了,她還會從令人失望的戀愛史中得到一些小小的回饋, 之所以要放下自私,是因為自私不切實際、行不通、代價太高、消耗 太多能量,並延誤我們去實現目標,把我們想要的東西往後拖延。小我基於它的特質而創造出愧罪感,再發揮它的功力讓愧罪感一出現就無法消除;也就是說,愧罪感讓我們努力去追求目標並獲得成功,但成功後,又因為成功而有愧罪感。這場愧罪感的遊戲,我們怎麼玩都贏不了。唯一的解決之道是放下愧疚感。

 

心智想要讓我們以為有愧罪感是好事,世界上販賣愧罪感的頭號販子大力鼓吹愧罪感。問問自己哪樣更重要?是感到愧疚,還是變得更好?如果有人欠我們錢,我們會希望對方為此愧疚,還是希望他還錢?如果我們感覺到愧疚,那麼至少應該是出於自主的選擇,而不是糊里糊塗地被愧疚宰制。

 

當我們從小寫的自私(selfish)轉向大寫的自私(Selfish),意味著脫離小我,開始進入大我(高我)。我們會從虛弱轉化為有力量,從自我厭惡、褊狹轉化為愛與和諧,從傾軋轉化為輕鬆,以及從挫敗轉化為成就。

總結來說,與其因為自私與欲望而採取行動,不如去想像一下自己希望生活中能出現些什麼,以及如何輕鬆省力地完成心願。要做到這一點,方法是宣告我們的意圖、去接納、去做出決定,以及帶著覺知去做選擇。

──本文摘自 三采文化《臣服之享:遇萬事皆靜好自在的心提升練習》意識能量學大師—大衛.霍金斯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