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你看見的這兩個立體圖形是一樣的嗎?解密智商測驗原理!

2020/7/29  
  

 

文/《提高智能的大腦旋轉練習》池谷裕二

 

人類智能所潛藏的奇蹟──心像旋轉

本書是訓練「心像旋轉」的輕鬆趣味問題集。心像旋轉的英文是「mental rotation」,日文譯為「心的旋轉」。就如字義所示,乃是在腦中想像物體旋轉的樣態。

 

 

心像旋轉的類型眾多,有將畫在紙上的二次元圖形上下左右翻轉的簡單訓練,也有自由旋轉三次元物體的高難度訓練。

既然種類如此複雜,為何本書仍要將焦點鎖定於心像旋轉呢?這當中是有幾個理由的。

首先,心像旋轉與智能商數(IQ)有著密切關係。愈擅長心像旋轉的人,其智商愈高。

這項事實並不值得驚訝,智商測驗中本來就包含了空間物體問題,而智能商數就是反應心像旋轉能力而誕生的專有名詞;換句話說,專家們都認為「心像旋轉是智能的一部分」。

美國心理學家漢特(R. Hunt)在他以「關於智能本質」為主題的論文中,將人類智能區分為「空間系」與「言語系」兩大類。而且,提到「空間系智能」元素時,就舉心像旋轉為例。

總而言之,想要瞭解人類智能本質的話,心像旋轉是重要的關鍵。一切就要從這裡出發。

 

 

讓物體在腦裡緩緩迴轉

這是亙古以來早知的事實:每個人都擁有讓圖形在心中旋轉的能力。不過,直至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家雪帕德(Shepard)博士和梅茨勒(Metzler)博士於一九七一年所發表的論文,才讓心像旋轉被視為學術對象,引起世人矚目。

這篇論文把如圖1A的抽象方塊圖形給人們看,讓大家判斷這兩個方塊圖形是否為同一物體。圖1例子的話,兩者是同一物體,但有的問題會變成像是鏡裡所呈現的結果,兩者變成左右相反的物體,如果沒有在腦裡將物體旋轉再觀察的話,根本無從得知兩者是同一物體。

兩位博士不斷變化兩個物體的角度,從零度變到一百八十度,並出題考受試者,計量受試者所需的解答時間,實驗結果即如圖1B所示。

 

圖1 心像旋轉(摘自Science,171:701-703.1971

A這兩個立體圖形是同一物體嗎?

B旋轉角度愈大,答題所需時間愈長

 

 

從曲線圖得知,當角度差異愈大,答題所需時間就愈長。這是個憑直覺就能得知答案的問題,當角度差異愈大,更難做出判斷也是理所當然。

可是,這份實驗資料有個意外發現,角度差與解答所需時間幾乎呈現線性關係──這正是我們會在心中「旋轉」物體的證據。

就和旋轉木馬一樣,如果以一定的速度旋轉,角度差與時間會呈線性關係。現在已得到線性關係的實驗結果,可見我們一直都是「在腦裡緩緩地旋轉物體,確認彼此是否一致」。

這就是要把名稱定義為「心像旋轉」的理由。仔細端詳這個名詞的文字,是由本來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心理(=精神)」和「旋轉(=物理)」兩個單字所組成。

「心」與「物」就如同水與油,大家認為是無法相容的兩個極端;然而,從圖1B的實驗結果來看,心像旋轉絕對不是奇怪的造語名詞,而是符合科學的專有名詞。

而且,從圖1B的直線傾斜度來看,可知物體是以每秒六十度左右的速度慢慢旋轉。這也是個耐人尋味的有趣事實:如果對象是實體,旋轉它就需要一定的時間與力氣;可是,如果對象是無實體的心像,就沒有物理上的限制,可以迅速加以旋轉,應該就能盡快得到確定的答案。結果實際上仍宛若處理實物般,要花時間以一定的速度緩慢旋轉,才能得出答案。

 

 

心像旋轉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而強化!

心像旋轉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而強化。如前所述,心像旋轉的本質是「身體運動」。它絕不是天生就可以擅長的能力。肢體活動不靈敏的嬰兒,可以靠經驗學會複雜的身體運動;同樣地,心像旋轉能力也能透過訓練而強化。

根據過去的研究,證明心像旋轉能力可透過運動、雜技表演、電玩等加以提升,可是本書並不是採用這些間接方法,而是直接進行心像旋轉訓練,抱著玩樂的心情來訓練,藉此提升人生品質。

你可以抬頭挺胸挑戰,也可以埋頭苦幹。不過,你也不需要如此激昂興奮,抱著玩遊戲的心態做,最後一定能夠見到訓練成效,這正是本書所期待的訓練方式。

心像旋轉當然無法彌補人生的全部。但從現在開始訓練,一定能對你的人生造成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