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關鍵字廣告」、「SEO優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小心反而變「狹隘」!

2020/7/29  
  

文/《高維度漫想:將直覺靈感,化為「有價值」的未來思維》佐宗邦威

「簡單易懂的世界」有什麼問題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只要是「簡單化」或「易懂化」,都被當成是好的。把複雜的事件整理成清楚構圖的新聞解說大受歡迎;難懂的大部頭書籍改編而成的圖解書或漫畫成為暢銷作品;光看標題就能觸動情緒的網路文章被瘋狂轉貼;省略標題與禮貌客套的訊息軟體博得人氣—現在就是這樣的時代。

「這張投影片做得很簡潔!」這句話帶有稱讚的意味,但如果上司說「這裡有點複雜」,意思就是這裡必須修正。簡報的教戰手冊,通常都會寫著 「基本上一張投影片只放一個訊息」。因為無論現實多麼複雜,大家都偏好刻意省略細節的「加工現實」。

人們喜愛簡化過的資訊,也喜愛熟悉的資訊。舉例來說,比起塞滿事不關己的資訊的「日經新聞」,我們更喜歡看列出朋友、認識的人或名人近況的 Twitter 或 Facebook 新聞牆,因為這麼做「舒服」多了。同理,亞馬遜上的推薦商品欄位,列出了「想讀的書」與「想要的商品」;網頁上也每天都會看到根據過去的瀏覽行為所投放的「針對性廣告」,這些都是顧客比較熟悉的事物與資訊內容。科技讓我們覺得世界變得更容易看透。複雜繁多的資訊,被整理成整齊簡單的型態,似乎輕輕鬆鬆就能理解。然而, 這恐怕是誤會。我們接觸到的,只不過是根據個人狀況最佳化的「片面資訊」。愈是追求「簡單」、「易懂」,我們的視野就變得愈狹窄。

舉例來說,在美國總統大選時,不希望川普當選的人,看著選舉期間的新聞與社群網站,想必都相信「全美國幾乎都在反川普,他應該不會選上吧」。無論是多麼優秀超群的人,都可能不小心把過濾後的資訊視為「世界的全貌」,以為沒有看到的事物就「不存在」。所以如果沒有看見總統選舉的結果,就不會發現自己對世界認知的扭曲。

資訊的分層化、狹隘化,帶來了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思考與想法變得缺乏個性。反過來說,接觸愈多「為個人量身打造的資訊」,個人的腦就愈容易與「其他的個人」一致,思想也逐漸變得與別人相同。

如果把上述現象放在商業的脈絡中,我們可以看見,缺乏個性的員工與企業,都困在紅海的血腥競爭裡,承受著無以名狀的「卡關感」。

如何磨練知覺力?—避免頭腦「狹隘化」的方法

這時希望大家能理解「知覺」的重要性。「知覺(perception)」指的不單單只

是冷熱之類的感覺(sensation)。雅虎策略長安宅和人也是腦神經科學家,他對知覺的解釋如下:

「『知覺』非常簡單來說,就是理解對象的意義,如果再說得稍微詳細一點,

就是理解自己周遭的環境,統合並解釋其資訊。所以譬如相機,就只是記錄的裝置,無法進行感知。(中略)人類只能感知到自己理解其價值(意義)的事物,而一個人的知覺範圍就是他的理解力。(1)」

即使接收到相同的資訊,不同的人也會創造出不同的意義。舉例來說,士兵在

戰場上的生死,除了運氣好壞之外,主要取決於他透過五感獲得的極有限的資訊,以及根據過去學到的、接觸到的所有事物所做出的判斷。「能不能活下來」不能只靠優異的視力與聽力,也與學生時代的成績好壞幾乎沒有關係。該前進、該後退、還是該躲在暗處—從資訊中創造出自己的意義的「知覺力」,影響了判斷狀況的準確度。

就這層意義來看,資訊的狹隘化就相當於失去知覺力,就如同把戴上眼罩、耳塞的士兵送上戰場。如果士兵只聽從無線電傳來的命令,那麼所有人都只會採取相同的行動,全軍覆沒的風險就會很高。

科技帶給我們「簡單易懂的世界」,對於想要避開這種狹隘化的狀況,希望以自己的觀點思考的我們而言,知覺力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從自己心底深處挖掘出的「vision」,不能只停留在「idea」的階段。要將漫想琢磨成改變現實的創意,就不能漏掉在知覺上統合的過程。

「擅長探索」就能存活—意義建構理論

在經營管理的領域,人們也開始重新評估知覺力。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組織心理學家卡爾‧偉克(Karl Weick)為中心提倡的「意

義建構理論(sensemaking)」。這是一種「感知(Sense)」外界的狀況,從中建構固有意義的行為模式。

尤其是在世界充斥劇烈變化與高度不確定性的VUCA時代,組織的領導者也被

要求「建構意義」的能力。因為如果領導者無法用自己的解釋傳達「現在發生什麼事」、「我們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朝著哪個方向前進」,就很難說服組織成員或權益人採取行動(2)。就像是能夠有效判斷「現在戰場上發生什麼事情」、「我們該怎麼做」的指揮官,才能拯救多數士兵的性命。

「『不單純化就無法理解』,這是誰決定的?明明就連嬰兒都能原封不動吸收

複雜的資訊,建構自己的解釋。」

佐山弘樹,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教授、網路理論學者、科學家

每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曾直接感知周圍發生的事情,為其建構意義。

假如有天我們醒來,突然置身於一片死白的空間當中,我們一定會睜大眼睛仔細觀察,想要找出能夠成為線索的事物。我們可能會伸出手去確認能不能摸到什麼、發出聲音聽聽看回聲,又或是感知地面的觸感、空氣的流動、溫度的變化等等。我們會發動所有感官,試圖理解自己可能置身於什麼樣的狀況。各位或許會覺得這是非常辛苦的作業,但其實每個嬰兒都經歷過這樣的探索。

隨著我們學會了語言,累積了愈來愈多的知識與經驗,我們即使不運用知覺力也能活下去了。

佐山教授曾說「視覺障礙的人,三次元的知覺力比較高」。無法依靠視覺的人,只能根據經驗解釋來自眼睛之外的感官資訊,試圖藉此理解周圍的環境。但眼睛看得見的人,就算不這麼做也不會撞到物體或絆倒,所以知覺力反而變得相對遲鈍。

意義建構的3個步驟

由此可知,我們原本就具備意義建構以及知覺的能力。那麼該如何找回、鍛鍊

這樣的能力呢?把知覺力分解之後,大致由3個步驟組成。

①感知—觀察原貌

②解釋—以自己的架構整理輸入的資訊

③賦予意義—賦予整理好的資訊意義

我們的知覺運作得不靈光,可能是因為其中某個環節卡住。因此需要把知覺力

的障礙物一一去除,重新挖掘出這項能力。

我們獲得的感覺資訊愈是豐富,感知事物原貌的機會反而愈是極端地少。所以

必須進行使用所有的感官「用心感受事物」、「觀察事物原貌」的訓練,盡量不要以現有的架構解釋。

此外,在實際解釋時,也最好不要一下子就寫成語言。請把幾乎去除所有感知內容的語言化作業留到最後,在這之前,先安排一個「不使用語言,把所有感知到的事物當成一個整體來解釋」的步驟。而這個時候,「圖像思考」就是有效的手法。

話雖如此,只靠這個整體像也無法驅動思考,所以不可缺少為這個整體像取名的語言化作業。請不要忘記,漫想思考就是橫跨語言腦與圖像腦的左右腦並用思考。尤其是領導組織與團隊的人,為了讓這樣的思考被自己以外的人「接受」,這個步驟更是不可或缺。

──本文摘自 三采文化《高維度漫想:將直覺靈感,化為「有價值」的未來思維》佐宗邦威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