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理所當然」其實大有問題?靈感往往從最平凡的「吐槽」開始!

2020/7/29  
  

文/《高維度漫想:將直覺靈感,化為「有價值」的未來思維》佐宗邦威

最好從「無聊的漫想」開始

如果想要以「自我模式」思考,首先要直接輸出主觀的漫想,接著再提高漫想的解析度。這是本書到此為止介紹的內容。

但另一方面,一旦進入到實踐階段,許多人恐怕都有以下的顧慮吧。

「應該只有我會覺得這個漫想有趣吧……。」

「這樣的點子別人應該已經想到了……。」

「既不創新也沒有獨創性,我果然沒有發想的天分……。」

我認為,真正有效的思考法,是要採用與過去「完全相反」的順序思考,而不要刻意去追究思考是否具有「創新性」或「獨創性」。但我還是希望讀者能自行斟酌自己思考的方式。本書重點,還是希望讀者能掌握「願景驅動的思考」的概念。

如果你對自己的創意沒有自信,請記住,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一開始就想出很棒的點子。就算是劃時代的思想革命,也經常是以常識為基礎再發展出來。就連我自己在寶僑時代,也曾經歷萬分痛苦的瓶頸期。

想出創意之後,如何加強它、執行它才是關鍵,而這當中存在著許多秘訣。一般人很難在一開始就想出革命性的創意點子,一定是經由「不停反覆」的過程,仔細打磨想法之後,才能讓點子愈臻成熟。

請記錄好你日常生活中蹦出來的每個點子,千萬不要以為「反正只是胡思亂想」就把它忘記。對大部分的人(尤其像我這種原本腦袋僵化的左腦人)而言,比起等待「天外飛來一筆」,更應該好好記錄自己看似平凡的一些點子,或許其中蘊藏著無價珍寶。

不能看到「按讚數」就滿足。多道步驟就能好上加好

漫想的過程中,人們難免會落入一個迷思:「這個點子應該有人想過了吧。」此外,如果不是平常想像力就特別豐富的人,一開始提出的點子肯定有不足的地方。

如果想要擺脫這樣的狀態,只要對漫想施以一定程度的「加工」即可。所謂的「加工」,就是以其他人的觀點審視自己的點子,並對自己的點子進行「吐槽」。

你也可以把點子分享給別人。來自第三者的回饋,想必能為你的漫想帶來新鮮的刺激。其他人的吐槽或中肯的建議,一定能把你的漫想打磨得更加光亮。

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記,想要獲得「有效的回饋」,必須避免以下3個狀況。

□ 評價者對想法抱持著否定的態度

□ 評價者沒有正確理解想法

□ 評價者看輕「思考」的價值

首先,如果得到負面的回饋,或者是觀眾(聽眾)錯誤理解了點子的內容,可能就會大幅削弱思考者的動力。再來是社群軟體的評價問題。社群軟體乍看之下能反映「大眾」的評價,乍看之下會讓人以為是理想的回饋工具,但按讚數愈多的點子就愈優秀嗎?卻也不盡然。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網美照」,容易獲得別人稱讚的貼文,可能反而離獨創性或創造性愈來愈遠。

希望各位不要誤會,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否定「共創過程」或是「社群網站的回

饋」。我只是想要強調,在想法中加入他人的觀點加以優化時,需要更加小心。

我個人最推薦的一個方法,就是結交一些可以互相檢視彼此創意與漫想的夥伴

(漫想夥伴)。你可以找幾個交情特別好的朋友、興趣相合的商業夥伴等,一起進行本書的練習。如此一來,想必就能在回饋的時候一起討論出:①這個想法有什麼特別的內容、②能夠從中感覺到什麼樣的可能性(可以如何發展變化)、③有什麼方法可以更進一步將其具體化。

De-Sign=破壞概念重新組合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表示,驅動經濟成長的創新,本質上是企業家(entrepreneur)帶來的「新結合」。換句話說,創新不是創造出某種全新的事物,而是將現有的要素「重組」,才能為停滯的經濟帶來突破。

這樣的創新觀,不只適用於總體經濟與企業經營,也是適用於各種型態的漫想思考。漫想的「改變切入點」,指的並不是加入完全不同的獨特想法。從漫想中誕生新奇性的關鍵,在於「重組」漫想所具備的要素,發起「新種結合」。

這種重新結合的過程,在設計思考的始祖—「設計」領域佔有重要的地位。英語中的「設計(design)」,源自於拉丁文的「designare」,而這個字則由意味著「分離、釐清」的字首(de-),與「印記、符號」(signum)組成。由此也能知道,做為「行為」的設計,帶有將構成要素分解之後再重新組合的意義。而設計這個字,可以說就是重組的意思。

重組=分解+重新建構

如果不將概念拆組,就無法發展出新的組合。盡可能「分解」自己腦海中的漫

想,掌握各個部分,才能進行成功重組。進行這些過程的同時,也能看見自己曾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哪些社會常識的既定框架(framing)。

重組必然包含「重新建構」的步驟,必須花點心思組合成與原本不同的樣貌。

個人的靈感或有創意的點子,經過這「分解」以及「重新建構」的步驟後,被

賦予了客觀性,變得「更像是創意」。

接下來,本書將更完整地探討各個步驟,同時也將介紹具體訣竅。

「條列式書寫」會僵化思考—分解步驟

身為一間公司社長,如果想到一些新的產品或創意,但又無法完全納入現有產品中,這時該怎麼辦呢?

以新的「飲料品牌」為例。如果採取傳統經營方式,一開始一定會先判讀定量資料與定性資料,從對商品還不滿意的消費者身上探索他們的需求。

但這個方法的效率非常差。當人們的需求已經可以導出定量資料時,代表這個需求對任何人而言都顯而易見,所以也很有可能早被競爭對手搶先一步執行。至於訪談之類的定性調查則很花時間,而且也不保證能夠得到好的線索。

其實,我們這時必須多花點時間在「分解」的步驟上。如果想要創造出高價值的革新商品,最好仔細找出隱藏在既有想法中的「看似理所當然」,再將其分解成不同的元素。

舉例來說,寶特瓶飲料就帶有「售價30元左右」、「可以在自動販賣機或便利商店購買到」等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性質。如果能夠確實意識到這些特性,就能將其擴展、翻轉為:「如果一瓶飲料賣100元呢?」或是「如果可以把飲料直接宅配到府呢?」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藉由把「常識」列出來,進而找出打破原本「看似理所當然」的方法。藉由這樣的運作,將觀點拆解再重新結合,就更容易出現前所未有的切入點與想法。

MBA的策略思考課程,也會傳授拆解想法的思考法,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麥肯

錫的MECE(無重複、無遺漏)。在本書,我們採取的是「顛覆理所當然」的3步驟分解法。這個方法的基礎來自芝加哥的創新公司 Doblin 在1980年代所提倡的古典方法(1)。

 

淘選出「理所當然」

從「理所當然」中尋找不自然之處

試著將「理所當然」反過來思考

 

第一個步驟是根據特定主題,羅列出世界上所有想得到的、被視為理所當然的

「常識」。這個常識可以是傳統的規則或習俗,也可以是近年出現的「流行」。列出來的內容愈多愈好,所以可透過網路進行關鍵字搜尋,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找幾個人一起腦力激盪,進行粗略的發想。以重組為前提進行分解時,就整體而言,資訊必須要有「物理上的輸出」。說白話一點,就是必須動手「寫下來」。因為不管是多聰明的人,都不可能只在腦中進行重組。淘選出「理所當然」時,把腦袋裡的東西「寫出來」是大前提。

而且重要的是,必須寫成「可重組的形式」。很多人在試圖寫出想法的時候,都會先在紙上條列出來。就重組的觀點來看,這種方法有致命性的缺點,那就是寫出的要素因為被「順序」固定,很難引發「新結合」。

換句話說,常見的條列式筆記,沒有足以重組的「留白」。在針對特定主題輸出「理所當然」時,必須以重組為前提,確實準備好做為媒介的「畫布」。誠實面對不自然之處—分解步驟②

把有關主題的「常識」寫出來之後,下一個步驟就是挑出「不自然的常識」。這個步驟的重點是找出讓你在意的部分,譬如:「這個地方不是很奇怪嗎?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出現在電視上的諧星,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當中找出「吐槽點」,編出讓人捧腹大笑的段子。你也可以在自己內在創造一個有點「愛找碴」的人格,試著主動尋找隱藏在「常識」中的「吐槽點」。請多注意平常容易忽略的、看似「理所當然」的常識,想想看:「真的是這樣嗎?這真的合理嗎?」

如果發現不自然的部分,也試著反思:「哪個部分讓自己覺得不自然?」「自己為什麼會那麼在意?」「該怎麼做才能消除這種不自然的感覺呢?」

如果嗅到不自然的氣息,請不要壓抑,試著停下來,正視這種「有點怪」的感覺吧!

翻轉「理所當然」—分解步驟③

接下來該做的就是開啟「叛逆鬼」的開關。簡而言之,就是針對所有寫出來的「常識」,反射性地思考「這個常識的『另一面』是什麼?」重點在於不要太深究想法的好壞,要專注於反射性地提出想法。

對公司內部的專案而言,像這樣打造「刻意『反過來』思考的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組織內部會根據經驗法則創造出大量的「理所當然」,因此形成一股氣氛,讓人很難提出偏離「常識」的意見。有些人即使覺得不自然,也因為害怕被批評「那傢伙根本不懂第一線的實際操作」而不敢說出口。但如果營造出一個「大家一起變成『叛逆鬼』的空間」,對於破除這樣的心理障礙非常有效。

此外,進行個人程度的想法分解時,「刻意反過來思考看看」的步驟也絕對有一試的價值。畢竟就算原本以為是解放自我、無拘無束的漫想,可能也包含了某種程度的「思考障蔽」。這時候若能把一切都「反過來思考看看」,想必能獲得幫助自己提高想法獨創性的線索。

──本文摘自 三采文化《高維度漫想:將直覺靈感,化為「有價值」的未來思維》佐宗邦威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