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什麼!效率思考、策略思考、設計思考竟然都已經過時?

2020/7/20  
  

文/《高維度漫想:將直覺靈感,化為「有價值」的未來思維》佐宗邦威

 

該怎麼做,才能把「天馬行空的點子」與「直覺」化為驅力,琢磨成具體的想法呢?這是我們目前最需要了解的事情。

首先,我們需要比較「連結直覺與理性的思考法」與其他思考法在特徵上的差異。如此一來,就能看清楚這種獨特思考法的「架構」與「界線」。

首先我想告訴各位,過去我們的思考方式大致分為3種類型:效率思考、策略思考、設計思考。而漫想思考則是與這三者完全不同的「第4種思考類型」。

① 效率思考

② 策略思考

③ 設計思考

④ 漫想思考

 

PDCA支配的「效率農場」

「效率農場」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所有的事物都以一定的指標在運作」。以升學考試來說,指標就是分數與大學排名;以就業來說,指標就是公司規模與起薪;以職場表現來說,指標就是市佔率、獲得的新客戶數等等。在這個空間裡的每個人,都不會去想為什麼追求這些是正確的,大家都把KPI(關鍵績效指標)視為「絕對的真理」。

在「效率農場」,成為適者只需要一項條件,那就是提高生產性。在這個地方,每個人被賦予的時間都是平等的。手上的能力與資源,也被假設沒有太大的差異。如何在這個範圍當中增加「收穫量」,就是勝負的關鍵。簡而言之,提高效率,增加單位時間的產出就是一切。

由計畫→執行→查核→行動(Plan-Do-Check-Action)組成的PDCA循環,就是為了提高效率所開發出來的方法,簡稱「效率」。當我們在職場上說「我們的產能提升了」、「他真是個能幹的人」、「她動作很快,真的很優秀」時,我們便採用了效率思考。透過加快工作速度、縮小該完成的工作範圍等來增加效率,就能提高單位時間達成率。

 

「效率農場的居民」開始遭受自動化與VUCA的威脅

然而,幾乎前所未見的危機,正逐漸開始威脅這些「效率農場」的居民。這些危機就是「自動化浪潮」與「VUCA」。許多專家都已經強調過AI(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帶來的威脅,所以我應該不需要再贅述。遵照PDCA循環就能有效學習的領域,或一定程度決定步驟就能自動化的領域,今後將逐漸被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取代。

另一個危機是:這個世界的前景逐漸變得捉摸不定。以前人們根據過去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預測未來,進行決策。但現在可以確定的只有「能夠確切預測的未來幾乎不存在」。

 

憑著「理性」開疆拓土的「策略荒野」

因為人們有了這樣的危機意識,於是開始出現想主動取得資源的人,這也就是所謂的「策略思考者」。他們離開了「效率思考」的領域,背負著風險,在沒有保障的世界中進行生存遊戲。他們開啟了戰鬥本能,熱衷於狩獵與攻城掠地。這些戰鬥民族所居住的地方,就是「策略荒野」。

「效率農場」存在著明確的規則,一群人在規則之內展開競爭。相較之下,「策略荒野」只有一套標準,那就是人只能透過勝利取得力量。在策略荒野上,一切以利益結果為導向。習慣策略思考的人,為了獲得更高的營收與利潤,有時甚至違反規則也在所不惜。終究,個人的勝利以及支配力(權力)才是最重要的。

無數的專家學者都曾出書或演講來說明「策略思考」。策略思考的本質,其實就是「選定自己的目標,並不計手段達成(2)」。在「策略荒野」上,人們彼此攻城掠地,必須具備面對衝突的心理韌性,以及早一步將對手壓制的策略。實務上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鉅細靡遺列出目前面對的問題,並預測出自己能夠勝出的關鍵。策略思考教科書經常羅列出各種架構或邏輯樹,這些都是將策略步驟化後的簡單圖像。在這片荒野中, 你必須要思考的是:「藍海」(競爭對手還沒發現的領域)在哪裡?有沒有先發制人的好方法,能夠取得先機呢?一旦設定好目標,那就不遺於力、不計手段也要達成它。在這片「策略荒野」上,大家身上滿滿都是動力,但這些都源自「想要成功、成為第一名」、「想要變有錢」、「想要受歡迎」等心理,與其說是嚴密計算後的目標,不如說是一種源自本能的慾望。這裡,是個感性與理性並存的世界。

 

再怎麼戰鬥都得不到的事物

我從東大法學院畢業後進入的第一間公司寶僑,就是在這片策略荒野中成功生存下來的外資企業。我隸屬於這間公司的行銷分析與品牌策略部門,在這裡打下了邏輯思考與數據運用的基礎。寶僑累積了龐大的市場動向報告與銷售數字,並能夠徹底有效運用這些資料做為各種決策的依據。

我在這間公司,不僅有機會參與衣物消臭劑「風倍清(Febreze)」與「蘭諾(Lenor)」等熱門商品的行銷,還獲得了「吉列刮鬍刀」的品牌管理經驗。

這種數據導向的行銷,只要沒發生什麼意外,就不會嚴重失敗。「命中率」高,也有助於事業穩定成長。

但另一方面,這種行銷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最典型的缺點就是「數據依賴症」。過度根據數據進行決策後,便開始逐漸發展為:沒有明確數據支持,就不敢進行任何新計畫。長此以往,就逐漸無法產生新的想法,因為思考都被侷限在如何幫助已存在的商品或事業成長。同時因為缺乏商業直覺,經常被不太重視數據的競爭對手搶占市場先機。

此外,這片荒野上,有著一項重大缺點,那就是「彈性疲乏」。在這個視結果為一切的世界中,自己的成果清楚反映在「職階」、「年收」上。年輕時或許還有力氣追逐名利,但這樣的競爭沒有結束的一天。很多人爭鬥到一半就累了,於是中途離開。當然,你可以認為,爭奪市佔率這件事情本身可以像遊戲一樣有趣。但在龐大的壓力之下,還能一輩子在這種遊戲中打滾的人,只有極少數。換句話說,這樣的競爭狀態不可能永遠持續。

 

目的難民的新天地—「設計平原」

長期在「策略荒野」打天下的人,似乎都會在某個時間點察覺到自己的極限。他們發現自己成了「目的難民」,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在這塊大地上無止無盡地競爭,這樣的人生真的有價值嗎?話雖如此,如今也不可能再乖乖回到「效率農場」。難道我們能做的,只有在「策略」與「效率」之間搖擺,尋找稍微能夠取得平衡的方法嗎?

人們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就會突然發現:「策略荒野」不是有一座通往外面世界的橋嗎?橋的另一邊就是廣闊的新天地:「設計平原」。

一般人對「設計思考」這個概念想必是一頭霧水吧。因此在這裡,我會盡可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讀者說明「設計思考」的本質。

首先就最基本的面向來說,開始學習設計思考完全不需要藝術或設計相關天分。設計思考只是將設計師在創造某個作品時進行的思考過程抽象化,歸納成任何人都能在商場上使用的架構。如果將創造比喻為腳踏車,設計思考就像是「輔助輪」。

那麼,設計思考的核心「設計師在創造某個作品時進行的思考過程」到底是什麼呢?提倡設計思考的IDEO執行長兼總裁提姆‧布朗(Tim Brown)將其定義為「透過設計師的工具組合,整合人們的需求、設計的可能性以及商業上的成功這3項要素,藉此追求以人為本的創新」。這個定義有點抽象,但如果說得更具體一點,其精髓可歸納為以下3點:

① 動手思考—原型試做

② 活用五感統合—左右腦並用思考

③ 大家一起解決生活者的問題—人本共創

 

從「實用性」解放的「人生藝術山脈」

設計思考在解決人們共通的問題時,能發揮相當明確的效果。由於設計思考利用原型試做與左右腦並用切入法,並融合多人的集體智慧(共創),所以很快就能找到每個人都能接受的「答案」。

然而反過來看,製作者的個性與世界觀的表現也受到限制。說明白一點,以室內裝潢設計師的例子來說,設計師並沒有辦法完成個人的藝術,而是必須配合顧客的意見進行設計製作。採取「大家一起製作」的方式,一定會比「獨自製作」時要缺乏「自己的特色」。貫徹執行設計思考,難免又會回到本書一開始提及的「他人模式」。到最後,設計師可能會習慣不停解決顧客的問題,而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創意。

如果一味地熱衷於解決他人的問題,就會漸漸看不見「雖然對別人沒有幫助,對自己卻很重要的事情」。當我們一直沉浸在幫助別人的喜悅中,「自我」也會在不知不覺間逐漸消失。

 

於是,迷惘的我們,終於來到第4個世界:「人生藝術山脈」。

那是被險峻群山包圍的山區。大地上有著幾乎數不清的山,每個人都往山上追求自己的願景。他們爬的是山野小徑,可能走著走著中途就沒路了,或是地形會突然變得極端陡峭。大家都是在獨自爬著山,但不知道為什麼,每個人都看起來都很開心,帶著生氣蓬勃的表情,堅定朝山頂爬去。這些人發現了看起來根本不可能登頂的巍峨高峰(願景),決定放手挑戰。這些人可能是創業家、經營者、自由工作者、藝術家、運動員、研究者、宗教家或政治家。有時候也會看到認同他們的追隨者,打算往同一座山頂邁進。這些登山者的共通點是: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們邊欣賞周圍的風景,邊埋首於「自我模式」的思考,心無旁鶩地朝著眼前的道路,踩下一步又一步踏實的步伐。

我們追求的,不就是這樣的景致嗎?

不光是人如此,企業也是一樣。經營學家入山章榮(早稻田大學商學院副教

授)表示,在現代這種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中,搞清楚「公司真正想做什麼」將變得非常必要。

不論是分析或邏輯,都無法產生這種長期導向(Long Term Orientation)的願景,所以最終,企業只能訴諸感性與直覺來打造企業願景。研究顯示,有企業願景的家族企業,長期表現最佳。

 

──本文摘自 三采文化《高維度漫想:將直覺靈感,化為「有價值」的未來思維》佐宗邦威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