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敏感是種天賦3》伊麗絲.桑德
人生中,最大的喜悅不是被愛,而是愛人、將愛給予需要的人。即便付出的比得到的還多,讓人還是想留住這段關係,這麼做確實有其道理。或許你們曾經一起經歷某件事讓這段關係特別有意義;也或許,對方觸動了你的心,即便彼此間的關係失衡,還是想繼續維持。
每個人都需要一段自在、舒服的關係。但是如果你接納、在乎對方,卻沒能獲得相同回報,除非你還有其他支持體系,願意為你同等付出,否則一段只有付出不求回報的關係是不可能長久的。
有一類人是同理心不夠,也不知道自己其實很需要友情與親情。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朋友或親人對你釋放的需求訊號一點反應都沒有,當你試著暗示,對方也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讓你受挫而已。
這時候就不要再含蓄了,給予對方明確指示會比較有幫助,好比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①
漢妮已成年的女兒很怨恨她,對自己的童年只有不好的回憶。漢妮知道自己並不是個成熟的母親,過去她一直企圖示好卻只收到反效果,其中還發生兩件事特別讓漢妮難過。她也和女兒道過歉,承認自己當時不夠聰明,但女兒還是很生氣,漢妮也被罪惡感折磨不已。
雖然母女兩人偶爾還是會見面,但是看到女兒疏離的眼神就讓漢妮深感痛苦。試著找女兒深聊,但談話總是草草結束,女兒顯然在迴避這件事。
案例②
里克的母親一直有酗酒問題。成長過程中,媽媽能給的東西很有限,但里克還是記得少數的共同回憶,也一直想再找回和媽媽間的親密感。只是每次的結果都是不歡而散。只要他講到小時候的事,媽媽就露出防衛心,開始不停地辯解,里克根本沒法插話,說出他想說的事。
里克的媽媽顯然是深受良心譴責,才會急著去辯解。據說里克媽媽一直都是這樣。里克進入青春期後,曾勸媽媽別再喝酒,但媽媽卻說她之所以要喝酒,是因為里克很難搞。即便媽媽只說過這麼一次,這句話卻深深插在里克心裡,成為他自卑情結的來源之一。雖然里克成年後曾接受過心理諮商,試圖處理這個問題,但仍舊沒有完全解決。
漢妮和里克都用我建議的「寫信」方式,分別寫信給女兒和媽媽,也以對方的名義寫信給自己。最後,他們都找到自己希望對方說出的話,為自己帶來平靜心情。
找出這些話,他們就可以找個合適的時間點,趁著氣氛良好時溝通。剛開始時,他們都盡可能釋出善意,避免說出會讓對方內疚或覺得自己有錯的話。
案例①的漢妮最想聽到女兒說:「媽媽,我想妳真的盡力了。」試了幾次後,她終於成功地和女兒溝通。當下蘇菲沒有回應,但幾天後她說出漢妮期待聽到的話。雖然她的眼神閃爍,兩人也沒有四目相接,但漢妮從蘇菲的語調中聽得出女兒的話字字真心。後來,漢妮如釋重負地哭了出來。對她來說,這真是一大解脫。
里克也發現自己想聽媽媽這樣說「里克,你不難搞,你是好孩子。」他知道自己不想讓媽媽內疚,最後他和媽媽這樣對話—
里克:「媽媽,小時候是不是有人跟妳告狀,說我表現很差?」
媽媽:「沒有。」
里克說:「妳曾經說過我很難搞,我覺得妳說錯了。」
這時候,媽媽的音量開始變大,也不承認自己說過這樣的話,感覺似乎要爆發衝突。
但里克很平靜地說:「那一定是我聽錯了。」
等媽媽心情冷靜後,他試著再溝通:「媽媽,我過得好不好對妳來說很重要。對嗎?」媽媽表示同意。
里克再次開口:「我希望妳能說一些話,讓我舒服些。」
由於媽媽不再充滿防衛,所以里克告訴媽媽他想聽到什麼。媽媽沒法說出第一部分「你不難搞」,卻重複好幾次第二句「你是個好孩子」。里克帶著像把堆滿垃圾的髒房間給清空般的美好感受,結束了與媽媽溝通。
大部分的人都期待親人或朋友生活順利,但對某些人來說,還是需要幫助才能說出合適的話,有些人甚至得先去除心裡介意的地方,才不會影響對話進行,不至於談話過程變成在自我辯解。
若是因為對方的關係,讓你無法從他身上得到和善態度或新近況,日子還是得活下去。這時可以找人代替他,或是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協助。但只要情況允許,從那個和你相處有狀況的對象口中獲得認可,仍會是釋放重擔的根本。
即便今天做不到,也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完成,就如我前面所說,隨著時間過去、年歲增長,人的個性會變得越來越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