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大人學獨自升級:真正的升級是擴大舒適圈【職場終極奧義】》姚詩豪、張國洋著
過度準備,只是讓人生繞遠路
「我好像還沒準備好?」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段讓我深有共鳴的文字,據說原始概念來自伊隆.馬斯克。他的核心觀點是:「你要習慣一個嘗試做十次。做了若失敗,就請調整一下再試;一路這麼試驗與調整,最少嘗試十次。」
為何要如此?馬斯克的理念是,當你逐漸習慣失敗,不再將得失看得過重時,反倒會在這些反覆嘗試的後期,真正開始學習。你或許會領悟成功的訣竅,或者至少會明白哪些做法可能導致失敗。隨著做法的調整,你便會一步步趨近成功。
這段話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不敢說是英雄所見略同,但這完全契合我一直以來的人生觀—
怕失敗的魔咒:那些「萬一」與不敢開始的躊躇
會想談這個,源於近期與一些學員聊天或回答問題時的觀察。我發現, 許多人似乎被一種「極度害怕失敗」的魔咒所困。例如,有人想轉職,卻在行動前腦中上演無數小劇場:「我去了萬一工作學不會,怎麼辦?」、「同事萬一不喜歡我,怎麼辦?」、「工作做了我若不喜歡,怎麼辦?」、「老闆若很難相處,怎麼辦?」
這些問題,在你真正踏出那一步之前,其實都只是杞人憂天的想像。事實上,若你不是態度惡劣又白目,同事為何要平白無故討厭你?而且就算這些「萬一」真的發生了,又如何?
從我的角度看,也不會如何,也就是遇到了再想辦法解決即可。擔心學不會?那就嘗試改用不同方式來學;同事不喜歡自己?那就努力改善關係;老闆難相處或公司有問題?那就再換別處即可。事情總有解決之道。除非你被要求去做完全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比如文組背景的人被要求去設計火箭引擎,那確實無法解決。但正常的公司又怎會如此安排呢?多數的新系統、新流程,或許一開始有點複雜,但只要肯花時間練習,總是能掌握的。
所以,你其實很難「真正」失敗,很多時候,你只是尚在成功的道路上罷了。
「一次都不能輸」的魔咒:好學生包袱與停滯的準備期
然而,比起這些沒自信的擔憂,更麻煩的是那種「一次都不能輸」的自我堅持。有些人深怕如果沒有一次成功,會顯得自己能力很差,或擔心旁人的眼光。這種恐懼,讓他們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
我沒有統計數據,純粹是個人經驗觀察:這種情況,常出現在那些「過往一路名校,成績斐然」的人身上。我揣摩,學校教育的階段,因為凡事皆有標準答案,讓人習慣了充分準備後再應考達標。久而久之,有些人就因此被制約了,認為若不能一舉成功,就是準備不足,寧可不開始,以免「排名不好」而丟臉。
但現實是,離開校園後,人生哪有什麼標準答案?哪有什麼「準備充分」?想著要一舉成功,你就會永遠不敢開始。於是,廣義而言,許多人一輩子「沒有失敗過」,但也因為從未真正冒險,就沒有品嚐過真正的成功。這實在可惜,因為體驗不足,要麼碰到機會容易裹足不前,要麼因為擔心失敗而造成人生閱歷匱乏,體驗太少而不知道自己真心想要什麼,最終努力半生,得到的可能只是別人定義的「快樂」:好學歷、穩定工作、照著社會期待地結婚而有了伴侶、孩子、與房子,卻發現內心依然空虛。
「準備中」的迷思:拖延,而非前進
另一個觀察是,一些人為了避免直接面對失敗的可能,會不知不覺地進入一種「過度準備」的狀態。他們抗拒開始,卻又不能接受自己停滯不前, 於是給自己一個看似積極的理由「我在準備」!
如同前面章節提到,我們遇過有人夢想當廚師,卻從沒煮過菜、因為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於是規劃要去國外念廚藝學校的宏大藍圖。
但這邏輯始終令我費解。若從未體驗,怎會知道廚師是你的夢想?又怎能期待一張白紙進了學校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大廚?這其中風險極大。因為也可能繞了一大圈才發現自己厭惡廚房。
反之,若你真心熱愛烹飪,其實多半早已沉浸其中,已經投入一段時間。而且你如果真的有煮菜,就一定會有自己的問題或是困擾。那麼再去學校進修,便是帶著問題尋找答案,這樣的學習才有效率,也更能有所突破。否則,若自己完全是一張白紙的狀態,妄想透過學校教育能直接變成達人, 往往是想太多。
這種「我在準備的心態」,實則是拖延時間,逃避現實。兩年後畢業, 很可能依舊缺乏自信,又想著要考更多證照,結果三五年都陷在準備與考試的循環中,一事無成。
能力,來自於反覆實踐,而非無盡準備
許多事情的關鍵在於「能力」,而能力來自於「做」,反覆地做、多次地做。烤蛋糕,照著食譜也可能失敗,但幾次之後,你就會摸索出訣竅,甚至能創新口味。若因害怕失敗而躲避嘗試,你確實不會失敗,但也注定無法成功。
但大部分人更像是把這當成藉口:
「我還沒追對方,因為我還需要準備……」
「我還沒創業,因為我還需要準備……」
「我還沒轉職,因為我還需要準備……」
不,你應該在「失敗的過程中準備」。所謂準備,不是不嘗試,而是邊嘗試邊排除錯誤方法,邊嘗試邊累積問題。這樣,當你真正去請教或學習時,才能問到關鍵,進行有意義的實務對談。有經驗的老師,往往一聽提問,便知對方是真槍實彈操作過,還是純粹紙上談兵。
離開學校後,創業、經營、關係、投資、職涯……幾乎所有事情都沒有「準備充分」的一天。你必須踏出第一步,下一步才會浮現。若只是一味準備,你甚至不知道這些準備是否有用,最終可能浪費大量時間在無謂的努力上。五年後回頭看,若當初直接嘗試,碰撞幾次,或許早已站穩腳步。
體驗匱乏的人生:三十而惑的迷茫
害怕失敗、裹足不前,還會導致一個嚴重問題:人生體驗過於匱乏。這也是我常觀察到的現象,許多人明明活到三十多歲,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喜歡的工作不知道、喜歡的伴侶類型不知道、真正的夢想不知道、真正擅長的能力也不知道。原因何在?依然是害怕失敗,總要等「準備好」才肯行動。英文不好,寧可不開口;廚藝不精,等法國回來再說。這就好似明明球技不佳,還堅持要等進了NBA再打球,那當然永遠沒有真正「上場」的機會。
世界很大,年輕時,請多給自己一些體驗的機會,別太害怕選錯。選錯了,並不會怎麼樣,它不意味著人生失敗,就只是選錯了而已。
想像你去一個美食街,琳瑯滿目的選擇:滷肉飯、炒飯、韓式豆腐鍋、義大利麵、鐵板燒、拉麵……如果你因為害怕點到不好吃的,永遠只點熟悉的味道,那麼即使去十次,你也不知道那裡還有什麼美味,更不知道自己除了滷肉飯,其實也喜歡韓式豆腐鍋。你活得很安全,卻也在人生的旅程中錯失了許多風景。
記得我曾寫過:人生沒有真正的失敗,除非你死亡為止。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失敗,但也從來沒有完全的成功。人生本來就是在不斷失敗的過程中,嘗試讓自己處在一個時間夠久的穩定裡,職涯、經營、戀愛,皆是如此。因此,別把人生當成賭馬,你不需要看得準,也永遠不該孤注一擲。人生雖可說是一場賭局,但好處在於,你可以不斷修正,事實上,你也必須不斷修正。
與其擔心失敗,不如擔心到了某個年紀,你因害怕失敗而從未真正成功過,少了餘裕,少了體驗,進而對人生感到迷茫。年輕時多嘗試、多失敗, 至少你會知道什麼不可為,找到努力的重心,並慢慢聚焦在能讓你成功或快樂的事物與職涯上。
別再讓害怕失敗的魔咒困住你,勇敢踏出那「十次嘗試」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