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培養習慣紅利,累積人生複利

2022/12/30  
  

文/《習慣紅利:從工作管理到人生管理,從微小改變到人生蛻變》艾爾文著

 

求學時,我對「現金紅利」(Cash Dividend)一詞就很有興趣。最初是從書上讀到投資股票將有分紅,固定時間公司會分派現金,那時懵懂的我心想,世上竟然有如此好事,不需做什麼就有收入。

即便後來知道領取現金紅利並非容易的事,不只要投入一大筆資金,而且還要選對績優股,然而紅利的概念依然讓我著迷。隨著我對投資的研究愈來愈深入,也實際體會到領取股息的好處,我逐漸把紅利的概念拓展到人生不同面向,其一就是習慣的養成。

如果把金錢比喻為有形資產,股息為資產的紅利;好習慣就是一種無形資產,而習慣衍生出的好處,即為習慣的紅利。

習慣紅利是我逐年體會出的心得,它不只增進我工作上的發展協助我寫書、經營個人品牌、股票投資獲利;也提高我生活的滿意度充足的睡眠、想要的生活品質、快樂的人際關係、富足的金錢習慣。我並非想刻意誇飾,是真心期盼這樣的認知能為你帶來同樣的幫助。

綜觀來說,習慣紅利至少包含三種特性:複利效應、飛輪效應、長尾效應。

 

習慣的複利效應

要了解複利不難,大意是你每次的獲益都會比前次還多。以金錢複利而言,假如你現在投資一萬元,每次能獲利五%的報酬,下次連同本金就有一萬零五百元,獲利是五百元。再下次則有一萬一千零二十五元,獲利是五百二十五元,比前次的五百元還多。只要維持相同五%的報酬,每次新獲利的錢都會更多,累積的本金也愈多。這就是複利的精髓,致富的途徑。

而建立習慣所帶來的好處也有複利,你每次付出一樣的努力,但產生的效果會累積。同樣運動三十分鐘,你的身體機能會逐漸強壯;同樣撰寫一篇文章,寫出來的品質會愈來愈好;同樣專注工作一天,做事效率會變高,反映在收入上也會逐漸增長。

只是無論累積金錢或培養習慣,要產生複利效應都有個關鍵:它會考驗你的耐心,需要克制過程中的誘惑,避免中斷複利讓效益打折。這也是累積金錢複利的困難之處,如果每「次」的間隔是以「年」為單位,很多人就做不到了。

幸好,養成習慣不像累積金錢一樣難,培養習慣的時間很少會到一年以上,通常幾週或幾個月就能開始兌現效益。

何況習慣還具有容錯率高的好處,一旦養成便不易中斷,偶爾沒做不會從此就不做。好比我自己的運動習慣,就算因為身體不適一陣子沒有運動,當身體復原時,之前的運動習慣都能繼續維持。工作也是,一旦養成工作流程的習慣,就算休假一陣子,重新回到工作上也很快就能找回節奏。

藉由同樣的付出而累積更好的成果,養成後也不容易中斷,這些就是習慣帶來的複利效應,是你給自己的習慣紅利。套用前面公司現金紅利的解釋,若把一個人視為一家公司,良好的習慣就是公司良好的制度,穩定的獲益就是持續的紅利。

 

習慣的飛輪效應

○○一年時,矽谷正逢網際網路泡沫危機,許多科技公司相繼破產倒閉,美國亞馬遜企業也忙著抵擋這波歇業潮的壓力。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在當時找來一群專家顧問商討對策,為首的是管理學家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他當場獻策自己長年的研究成果「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

後來貝佐斯不只採納飛輪效應,還一舉作為公司核心發展的商業模式,逐漸成為各家企業效法的標竿。若非那場會議室裡的對話,或許亞馬遜不會是現代企業的傳奇。

柯林斯提出的飛輪效應概念是:透過步驟化的方式,有系統地反覆執行,達成持續的成果輸出。彷彿推動巨輪般,起初要花很大的力氣推進,你的努力也看不見進展,但隨著輪子轉動得愈來愈順,輪子自身的動力將帶動自己,最終巨輪就會以飛快的速度轉動。

這效益同樣可以顯現於個人習慣上。當你開始培養習慣時,大腦會不斷抗拒你改變,你也要消耗不少意志力堅持,成效看似難以浮現。直到過一陣子,你做那件事才會愈來愈熟練,到後來不需要意志力也能成功克服阻礙,不費力地進行好習慣。此時飛輪便運轉起來,你也持續產生習慣帶來的紅利。

好比晚睡的人要改成早起,第一天早上被鬧鐘叫醒肯定痛苦萬分,接著還要靠意志力撐過萎靡的一天。第二天早上也好不到哪裡去,但似乎少了一點掙扎。幾天過去後,早起變得愈來愈自然,晚上時間到了也容易入睡,後來不需要鬧鐘就能醒過來。

習慣的飛輪效應還有另一個特點,可以透過微調來優化系統,或是經由好習慣帶動新的習慣,如同在既有的基礎上優化輪子的組件,加快轉速,或轉動更大的輪子。

我自己就有定期微調工作流程的習慣,審視流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更有效益。因為原本的工作流程已經有成效,所以追求的只是再精進一點,所花的心力不用太多就能增進效益,持續享有之前習慣帶來的紅利。

當然,如果你只想維持現有的工作流程也無妨,因為個人跟企業不同,企業有持續營利的壓力,個人只需要達成自我實現就行。這也是習慣產生的紅利之一:你可以因為花更少心力做一件事,而有餘裕去做其他新的事情;或是,單純地好好享受生活。

如果把人生的進展看作是依附在各種習慣下的過程,你所微調的每個環節都能逐步擴展人生。想起來,這真是一件足以令人興奮的事。

 

習慣的長尾效應

若把複利效應比喻為放大,飛輪效應比喻為累進,長尾效應就是耐受。

我們活在一個無法預測的世界,難保今天適用的工作能力,轉眼明天就變成沒人青睞的能力。凡是進入門檻愈低的技能,它的「半衰期」也愈快到來。世界經濟論壇(WEF)就發布過報告,現今工作中將有接近上億的工作機會在未來會消失,同時新的工作型態也會持續形成。

不過我說這些並非要嚇唬你。縱觀歷史,早在智能科技問世前,舊工作就一直在消失中,只是各個年代消失的速度不同而已。面對工作趨勢的變化,關鍵不該在於擔心工作為何消失,應該在於你能不能在變動的期間,安然度過手上工作逐漸消失的過程,學習新能力找到新機會,建立人生與工作的第二曲線

而長尾效應的發展模式,就是現代人在變動環境下應該具有的方法。所謂的長尾效應,就是當下看似影響不大的事情,長期下來會帶來很大的影響。這類事情有個特色:一開始效果雖不明顯,但累積的效果卻很久遠。

好比閱讀能力就是一個具體的例子。倘若看一本書能獲得一個知識點,看兩本書會獲取兩個知識點,讀到十本同類型的書時,將不再只是十個知識點,因為這些的知識點會漸漸銜接起來,不只讓你舉一反三,甚至能提出獨有的新觀點。

然而閱讀本身雖然容易,閱讀量卻是一道門檻,累積閱讀量並沒有捷徑。人的閱讀速度有限,對於從來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已經難有動力拿起一本書,就算有在閱讀的人,能讀完手上每本書的人也是少數。

簡言之,礙於視覺吸收的先天限制,人不可能短時間就消化太多本書,加上閱讀的吸引力難以跟網路娛樂抗衡,以及閱讀的效益並非即時回饋,能夠長期累積閱讀量的人勢必更少。從這角度來看,培養閱讀習慣將能帶來知識上的紅利,產生長尾效應,去面對這世界的變遷,逐漸形成我所謂的「知識護城河」,成為自己的能力優勢。

凡是能被時間驗證的事情都很有價值,能夠縮短時間驗證的方法也很有價值。閱讀量就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顯示一個人的談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縮短別人認同自己實力的時間。

此外,像存錢、時間管理、定期投資、累積筆記等習慣,都包含長尾效應,也都將在未來帶給你更多的人生紅利。你也因此慢慢地開拓出一道護城河,在河流另一側的你將有充裕的心力準備,養成下一個能力,或是給予自己生活喘息的空間。

 

效益外溢的習慣紅利

習慣紅利還有一個特點,也是我認為最棒的特點,在於不同習慣行為所產生的紅利,可以讓你在別處花用與套利。

你試著想像,起先你培養下班前回顧工作的習慣,隔天一早隨即進入工作狀態,你就會多出時間可以管理運用。接著你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下班就有時間運動。有了運動習慣,就有活力維持好的工作習慣。有了好的工作習慣,就能賺取更多收入理財。有了理財習慣,則讓你有資金升級生活與工作資源。有了更充裕的資源,就又多出時間可以管理運用。

從一個領域培養出的習慣,其紅利會漸漸溢出,變成你投入下一個習慣的資源,讓你有餘裕強化另一個領域的習慣,周而復始。即便一開始的進度微小,依舊劍指遠大成果。

我們每一天都要面對許多的問題,處理數以萬計的資訊,人的大腦縱使強大,依然不是機器,無法上了油、充了電,就分秒不差地運作。人需要在每一天跟誘惑鬥智,也需要給自己鬥志,而培養習慣,就是在把這些事變得容易些。

如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所說:「要持續擁有夢想,要設定比你現有能力更高遠的目標,不要只是為了比你的同期或前輩更好而操心,要試著超越你自己。」

成功的關鍵,在於每天進步一點;習慣的好處,在於累積的紅利。這些紅利能讓你在未來兌現更多的資源,你將超越自己,你能做想要的自己。

 

注解

第二曲線是由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提出。概念是每種工作或技能都會隨著時代需求而有爬升期、高峰期與下滑期,無論企業或個人,都要趁高峰期擁有最多資源時,部署下一條曲線,在前一條曲線開始下滑時,讓正在爬升的第二條曲線接續上來,如此就能維持整體更長遠的發展。有興趣的人不妨閱讀《第二曲線》這本書了解細節。

 

某次威廉.福克納在紐約接受《巴黎評論》採訪時被問到,想成為優秀的小說家,是否有任何的成功公式可追尋?福克納如此回答。“Always dream and shoot higher than you know you can do. Don’t bother just to be better than your contemporaries or predecessors. Try to be better than yourself.”Jean Stein,“William Faulkner, The Art of Fiction No. 12,”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

 

作者簡介


艾爾文

作家、知識型內容創作者。畢業於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研究所。二十九歲離職後展開了夢想與血淚交織的新生活。


身上理性與感性特質並陳的他,有著務實的理財頭腦、專注細節的能力;長期受理科邏輯訓練,但體內的感性卻總蠢蠢欲動,讓他敏感察覺心中柔軟的那塊,因此從二〇一四年底,開始分享各種人生體悟,並化為動人的勵志文字。不在原地逗留的他,二〇一七年起發揮理性正向的特質,創立YouTube頻道,分享對知識與自我成長的熱愛,扎實內容讓粉絲數快速增長。而不斷學習成長、突破自我一直是他十分重要的人生目標,更把這一路累積的所學所得,轉化成你我最需要的系統性知識,期盼能和讀者一同往更好的未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