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da
「革命者本身包含著夢想的完成,但是在現實中,一旦革命成功,夢想不能再是夢想,必須落實在制度的改革,以及瑣瑣碎碎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務上,它便不可能再是詩。」──《孤獨六講》/蔣勳
關於革命
從古自今,所有革命者都是孤獨的,直到他們相信人們不可能在世上創造永恆的烏托邦,或是直接走向失敗與死亡。所以革命幾乎可以說是青春的代名詞。所有年輕人幾乎都要為某件事革命過:服儀、工資、司法改革、居住正義……
直到他相信階級。
直到他清楚明白,這個社會就是由許許多多無法扭轉的現實填滿。
然而在明白合理與現實是兩回事以前,他們奮鬥並對夢想深信不移。他們接受撲鼻的打擊、對立的嘲笑,朝微弱天光踽踽獨行。若說青春像一把終會熄滅的火炬,這把火將會在與青春告別以後,轉換成牢固的基石。你將踏在上面,去追求更高的理想。
所以有的人才會活得那麼辛苦。
身在資訊越來越暴量的時代,大概是因為選擇健忘會比較好過,
前些日子的衝撞與革命的激情,很容易像舊報紙一樣成為過眼雲煙。
其實人是可以選擇不聽不看的。雖然無力,但靠小確幸去享受世界也是一個選擇。但有些人就是無法忽視這整個社會的煎熬。
青木原就是一例。
關於「他」
來自香港的青木原,他寫的是詩,字裡行間卻是整個社會的縮影,見骨血的那種。
我們不與香港這塊土地上的人住在一起,但在時代的逼壓下,一個又一個事件、一則又一則的報導,眾聲喧嘩,飄向臺灣。而隨著時間過去,卻一個疊過一個,彷彿船過水無痕。我們忽略的是水紋底下的暗波,事過境遷後駐紮在心田的勇敢與蒼白。
社會底下的小人物看似嚥下氣般繼續努力過活,城市裡痛感的相連卻讓真正愛著也不安於世界的人無法忽視不幸。
「我們這些因為過分思考而痛苦的人,一定程度上是種選擇,我們也有權去過荒唐的享樂人生,但這裡有些人的痛苦卻是無法選擇的,那是一種被生活逼壓而無從開脫的痛苦。我們不可能在世上創造永恆的烏托邦,但至少我們可以逐少逐少的,為不幸的人們創造選項,讓本來無處可逃的人有離開苦難的選擇。正因為無常,所以還有改變的可能,所以我們在荒謬中做最大的努力,所以前行。」
──香港社會詩人 青木原
青木原寫的是時代下的自己,他是每一個我們。
「青春是憤怒/一旦對這荒謬的世界/消了最後那口氣/誰 便老去了」
也許是因為骨子裡還有零星火光尚未被澆熄吧,我們都知道詩文集的市場不是太大,但我們還是決心出版《別忘了,許願池也吃金幣》。也許你看進去以後就能理解我們的心情。
【關於封面設計理念】
"我們都以為
命運是個許願池
卻不知道
未來像單戀一樣殘忍
你愛夢想
但夢想不愛你
別忘了
許願池也吃金幣"
我們以這首詩作為本書設計的起點,想像一個孩子終究長大成人,獨自站在許願池的中央,而這個許願池正如同我們所面對的這整個世界,我們一次又一次,將無數的心願與念想投入池中。
但許許多多灑落池中的金幣,卻終究被現實所吞噬。
全書我們採用黑白色為基調,特別在白色之處,以斑駁殘破的紋理,來處理文字中所承載著的那些情緒一一一無力、憤怒、失落、掙扎、痛楚與孤寂。
這些殘缺與不完美,成就了這本書,握在大家手上。
對世界的失望,讓我們痛苦卻也迫使我們成長。
人類生存的痕跡也許渺小,但墜下之後,彈起來的力量會一次比一次巨大。
也許這就是生存的本能吧,怎樣都無法澆熄的火,支撐我們在這微弱天光中繼續努力前行。
【後記】
書出版前夕,收到陳曉唯老師的一段文字,是一段可以說是撼動我們全辦公室的文字(笑),非常非常感人。除了擔任本書推薦人,他在他的個人臉書上,寫下這些文字:
《淮南子》中寫有一段故事:
遠古時代的黃帝有一名史臣,名為倉頡,傳說他生有雙瞳,擁有四隻眼睛,能夠洞察事物,聰慧非常。某日,他蹲在地上,看見鳥獸的腳印,遂研究了起來,從中悟出造字的方法,創造了文字。有了文字之後,人們懂得記錄與閱讀,因而有了歷史,歷史於此一代代地流傳下去;而因有了文字,人們也開始懂得藉由文字進行各種宣揚與掩飾。
文字使一切將無所遁形,也使一切能藏形匿影,如此,教眾鬼神感到不安,於是鬼開始在夜間嚎哭。
「天雨粟,鬼夜哭。」
文字的力量在這段話語裡面嶄露無遺,一個懂得「用字」的人,手中掌握的力量是如斯巨大,文字的使用,妥當與否,影響的不僅是寫下這些字的人,更能觸動他者的心,甚或是震撼一個時代。
「字」擁有世上最靜默卻最巨碩的力量。
歷史是從有文字開始的,文字記載前的故事不是歷史,而是傳說。
這些年,香港歷經了諸多運動,在新聞與事件的眾聲喧嘩過後,留下的依然是香港人的民生。民生的底蘊是細節且瑣碎的,生活疊過生活,日子疊過日子,無論哪個年代,人們皆活在時代的陰影裡,感受惶惶的威脅,可人依舊一步接著一步地走著,兢兢業業地活著。
在時代的陰影裡,許多人藉由「字」的可能與力量,震撼著這個時代,避免時代流於暗影,成了無光的所在。許多文學作品記錄了這些新聞與事件,有的寫成了紀事,有的寫成了故事,有的則寫下新聞與事件後的人生與人心。
張愛玲曾於<自己的文章>中寫著:「文學史上素樸地歌詠人生的安穩的作品很少,倒是強調人生的飛揚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還是在於它是以人生的安穩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沒有這底子,飛揚只能是浮沫,許多強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興奮,不能予人以啟示,就是失敗在不知道把握這底子。」
年初,讀了一部香港詩人的作品,他的作品寫的是事件後的人生與人心,是素樸的歌詠,是飛揚的底子,是參差的對照,在他的字裡,他寫日子,寫生活,寫情感,寫理想與夢想,寫過去與未來,寫現實的倉皇,寫夢境的荒涼,寫人性的勇敢與悲悽,更多的,他寫時代下的自己。
由己及人,由人到己。
他的詩,直指人心,溫暖人心,更撫慰人心。
「他」是青木原。
作家Middle、李屏瑤老師、周保松教授、《做工的人》作者/建築監工 林立青、陳曉唯老師,以及總是唱出我們心聲的歌手 鄭宜農,都用他們的方式,幫了這本書一把。謝謝您們。
這本書,是眾人的力量,
是日以繼夜掙扎的集合。
而這支影片就像是青木原的眼睛,
看進香港社會和這個世界的現實與荒涼。
生命很難堪,每個像活在天堂的人,都背著一座自己的地獄,
但虛偽的快樂太多,不如誠實地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