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什麼是好看的作品?這作品好奇怪?進美術館你可以這樣看!

2022/2/9  
  

 

編按:《商界菁英搶著上的六堂藝術課》是日本超人氣美術老師末永幸歩所寫,用國中生也看得懂的寫法,將「藝術思考(Art Thinking)」觀念入門化。擺脫傳統知識型、技術型的藝術評論,而是用藝術思考的視角拓展新的可能性。

 

「原來思考所有事情的根本都和藝術有關!」傳統工作模式會被淘汰,是因為沒有思考過「標準答案」以外的答案?本書吸引許多商務人士閱讀,打破思考慣性,從視覺盲點中找出職場新價值。

 

 

/ 《商界菁英搶著上的六堂藝術課》末永幸歩

 

作品粗糙是因為技術不成熟嗎?

 

「唉唷,這又是什麼奇怪的東西啦……

我彷彿可以聽見大家這麼說。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這是生活在大洋洲周邊島嶼上的原住民玻里尼西亞人代代相傳的工藝品,照片中的作品誕生於十九世紀,在大溪地出土。光看照片大家可能很難想像,所以我再稍微補充一點說明。

 

這件工藝品全長六十六.四公分,大概等於一根小學低年級生使用的球棒;圓筒狀的木片外包裹著以椰子纖維織成的布料,上面的圖案同樣以椰子纖維縫製。

 

你們覺得這個讓人不知該如何下評語的東西到底想表現什麼?

這是玻里尼西亞人的神明—奧羅(Oro)的神像,縫在上面那些精簡到不行的花紋據說代表奧羅的眼睛和雙臂。玻里尼西亞人的生活與信仰息息相關,他們的信仰存在形形色色、充滿故事的神祇,而軍神奧羅更是在他們心目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可是以一個最重要的神明來說,這尊神像的作工相當簡陋,就算只是客套話,也很難說它做得很好看。

 

「可能是因為玻里尼西亞人的工藝技術還很原始,所以只能做出這種程度的神像吧?」

 

應該有人是這麼想的吧。然而人們早就發現,玻里尼西亞人從很久以前便在各領域中發展出極高的技術。十八世紀航行至大溪地的西方人向本國回報,他們曾經目擊到一支由一六○艘最大全長約三十公尺的大型雙體帆船組成的玻里尼西亞艦隊。據說,玻里尼西亞人可以用和文明社會的老練航海專家一樣的精準度航行到遠方島嶼。除此之外,從現存的雕刻和裝飾品也能夠窺見他們精細而巧妙的技術。

 

十八世紀的英國海上探險家庫克船長在大溪地目擊到的帆船,船首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Illustration to“ A Voyage towards the South Polein the years 1772-75《The Fleet of Otaheite assembled at Oparee》1777 年,大英博物館,倫敦。)

 

這樣的玻里尼西亞人,應該可以用更高明的技術做出更精緻的奧羅神像。然而為什麼他們卻用如此簡陋的工法,為最重要的神明製作神像呢?

 

重現不是複製眼中所見的世界

 

為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來比較一下玻里尼西亞人做的《奧羅像》,以及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所做的《聖殤》。

《聖殤》是一件以被釘上十字架處刑的耶穌基督與抱著他的聖母瑪利亞為題的雕刻作品。米開朗基羅和玻里尼西亞人的共通點是他們都重現了自己心中的神(耶穌和奧羅)。

 

但是他們在表現手法上卻幾乎是天壤之別。我認為這種差別不該完全歸咎於技術的有無,而是因為對重現的認知不同,才造就了這樣的差異。

 

所謂重現是指讓人們在看到重現出來的物品時,能夠產生類似於看到本尊的反應,如果反應幾乎和看到本尊一模一樣,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重現。

 

米開朗基羅用鉅細靡遺地刻劃耶穌和瑪利亞的每一個細節作為對重現的嘗試,儘管這件作品沒有上色,但是大小和人差不多,因此當基督教徒看到《聖殤》時,應該會產生近似於耶穌本人降臨在自己面前的感覺。

 

那麼玻里尼西亞人的《奧羅像》又是如何呢?他們有重現出自己的神嗎?

 

作為提示,我想請大家想想在迪士尼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4》(Toy Story 4)登場的角色「叉奇(Forky)」。有看過該系列電影的人應該都知道,這部電影的中心人物是一個造型精巧的牛仔玩偶胡迪。

 

可是,在《玩具總動員4》登場的新角色叉奇卻和之前出現的玩具們完全不同。他是飾演主角的小女孩在幼稚園試讀日當天,在垃圾桶裡撿到的塑膠匙叉上,用現成材料黏上眼睛、嘴巴和手做出來的產物,既不算是玩具,也稱不上是玩偶。

 

然而,對無法融入幼稚園新生活的小女孩來說,叉奇是她重要的心靈支柱。被扔進垃圾桶裡的一根普通匙叉漸漸被賦予了生命與人格,此時叉奇的作工精細與否,小女孩已經不在乎了。

 

我認為玻里尼西亞人製作的《奧羅像》,應該就相當於這位小女孩眼中的叉奇。換言之,當他們為包裹著椰子纖維的木片縫上眼睛、手臂等最低限度的部位時,不就已經能充分感受到神的存在了嗎?

 

既然如此,他們便沒有理由繼續加工,把神像做得更精緻,因為在這個階段,他們已經達到重現神的目的了。

 

玻里尼西亞人之所以用這樣的神像表現重要的神明奧羅,既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術不成熟,也不是因為在製作時敷衍了事,而是因為這個作品對奧羅的完整重現已經讓他們感到心滿意足,所以才不再繼續加工。

 

文藝復興以後的西洋美術一直在追求寫實的表現,但並不是只有像《聖殤》這種徹底複製肉眼所見的作品才算是好的重現。

 

米開朗基羅《聖殤》1498 1499 年,聖彼得大教堂,梵諦岡。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商界菁英搶著上的六堂藝術課 / 末永幸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