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孔子與你
這本書是我在台大所教授的《孔子:社會學的研究》的課堂集結。坦白說,平常開設的課程像是《愛情社會學》等等,幾乎堂堂會爆滿,唯獨這門關於孔子的課不僅不會滿,甚至只有十幾位學生選修。有趣的是,這十幾個學生還是因為搶不到我的其他課程,最後抱持「無魚蝦也好」的心態選擇了孔子。
這麼說起來,孔子好像不敵愛情。
所以,當出版社提議要把這堂課的內容集結成書時,我一方面是驚訝,一方面也很佩服出版社的勇氣,尤其近幾年的環境並沒有鼓勵大家去親近孔子、了解孔子。現在的學生似乎對孔子一點興趣也沒有,提到孔子只覺得很傳統。「傳統」常常不是個好字眼,說你這個人太傳統了,這句話向來不是讚美,是覺得你落伍、跟不上時代的、沒有用了……但傳統基本上要經歷好幾代人才能形成,你知道從孔子的時代到現在,經過了多少政權?可是那些政權都不在了,只有孔子還在。
我想,就連孔子在他的時代也預料不到自己的力量會那麼大,可惜現在大部分的人對孔子是普遍的無知;我也不是在替孔子宣傳,只希望能夠把孔子看做一個「人」,一個歷史上活過的人,好好地看看歷史上有沒有什麼記載?別人的偏見是怎麼養成的?孔子又是怎麼養成的?以及最重要的是,我們還能從他身上學到什麼?
你可能覺得孔子講的很多東西都落伍了,有些東西確實應該是落伍的,但他的概念或精神是不落伍的。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孔子的思考、想法還是跟大部分人的基本問題息息相關;如果只從時間的角度看待孔子,認定他是一個落伍的人,可能你喪失智慧的機會要大於得到智慧的機會。
而我的內容也有別於一般人文學科的研究取向,著重在社會學的角度與觀點。我不是只在乎思想本身,更在乎的是「人」的關係,畢竟我不是歷史學家、文學家或其他的不管什麼家,大概只稱得上是老人家。另外,書中關於孔子的主要思想,我也不從傳統的立場來解釋,而是著重在社會學強調的人際關係,譬如孔子的生活。過去很少人討論孔子的家庭生活,甚至還有網路謠言說孔子休妻啊,究竟孔子有沒有休妻?為什麼會流傳孔子休妻?孔子跟小孩的關係如何?這些都是我會提到的。還有,孔子一天到晚教我們關於交朋友的事情,那他有沒有朋友呢?畢竟提到一個思想家,怎麼能只講他的思想,不講他的生活?
所以,這本書不是要讓你崇拜孔子或者詆毀孔子,而是能平心靜氣地了解這個人,不帶偏見地去看、去思考。我也希望這本書對你的生活是有幫助的,對你的生命更有幫助,希望你知道自己來到這世間,不是來做一個配角——你是自己的主角,有自己的主場戲,那麼這一生,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孔子的家世:父母、妻與子女】
英文有個字叫hagiography,中文叫做聖人傳記,似乎是從西洋基督宗教開始,人們在講聖人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固定的寫法,第一個一定要寫出他的家世,好像這些聖人、賢人如果沒有顯赫的家世,便顯不出他的「聖」似的。這種古代作法,就是讓你覺得他天縱英明、上帝很喜歡他,所以才會給他一個好祖先。
好比在王肅的《孔子家語‧本姓解》中提到:「孔子之先,宋之後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紂之庶兄,以圻內諸侯,入為王卿士……」簡單來講就是告訴你,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貴族。接下來說:「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後以孔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時所賜號也。是以子孫遂以氏族。」則是講孔子姓孔的幾種說法。
就古代的宗法制度來說,姓氏是由嫡長子繼承,於是從第一個共同的祖先開始,往下傳五世之後,你基本上跟其他人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可以別立一支,自己選一個姓氏。所以孔子的祖先不姓孔,這或許是現代人比較不了解的邏輯。
孔子姓孔沒問題,但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紇,這也很奇怪,按理他不是應該叫孔叔梁紇嗎?但也有別的書寫說是字叔梁、號紇,或者名叔梁、字紇,也有寫孔紇的。但其實我們不必追究,那時候挺亂的,但越到後面就越來越清楚,這是姓氏制度的一個演變,只是剛好在孔子的事情上展現出來。
【孔父孔母是野合?】
《孔子家語》中提及孔子的家人:「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華氏之禍而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說孔家人在孔子的曾祖父防叔這一代,因為要躲避華氏之禍,從原本住的宋國(今河南)跑到了魯國(今山東);然後孔子的爸爸叔梁紇雖然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只有後來娶的妾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叫孟皮。
那「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你一看就知道當時是有美語教育的,像伯尼就是Bernie嘛!芝麻街裡面不是有一個叫Bernie的嗎?孟皮叫伯尼就這樣來的,所以孔子又叫仲尼,就是Johnny對吧?一定是有上過美語教室的!
因為孟皮有足病——就是腳不太好,所以雖然是個兒子,但對某些人來說仍是不夠完整,於是為了子嗣,叔梁紇最後去顏家求婚。
接下來有段故事記載於《孔子家語》,但《史記》裡沒有。
「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
用現代的說法,其實這故事一開始就劇透了,因為顏氏有三個女兒,但老大、老二都沒有名字,只有最小的女兒有名字,叫顏徵在,這不是劇透是什麼?而且所有的故事都是要有「三個」什麼,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所有故事內容都是第一個說什麼、第二個說什麼,然後第三個說的就是一個翻盤。
顏氏問三個女兒,這個叔梁紇的父祖輩官位不高,卻是古代聖王的後裔,而且他身長十尺(換算起來可能有兩百多公分啊,所以有的書說孔子身高一百九十公分也是有可能的),武力絕倫……雖然年紀稍微大一點,個性也很嚴肅,妳們三個誰能嫁給他?
你看看,這都是現代的徵婚條件裡最差的人,比如嚴肅,如果女方問說你的興趣是什麼?讀書,講不講笑話?不講,看不看電影?不看,唱不唱歌?不唱,那你還活著幹嘛?
最後,果然只有小女兒顏徵在回答父親:「爸!你決定就行,女兒就照辦。」你看,多麼乖順的孔媽媽,對吧?
於是,「徵在既往,廟見,已夫之年大,懼不時有勇,而私禱於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那顏徵在嫁給叔梁紇之後,因為知道先生年紀很大,怕他哪一天就掛了,畢竟人家娶個年輕太太就是希望自己有子嗣,所以她就到尼丘之山這個地方祈禱,希望能夠生一個兒子。後來,這個兒子取名叫丘,字仲尼,也就是孔子。
《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則是寫到:「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其中最尷尬就是這個「野合」,因為反對孔子、恨孔子的人根據這點就說,你看,他老爸跟他老媽就是在野地裡做起那件事。
拜託!那裡天氣很冷耶!除非叔梁紇身體非常好,不然怎麼在野地裡辦事情?野合呢,我覺得比較正式的解釋是因為兩人的年紀相差太大,所以他們的結合是比較不合乎禮的。另外一個解釋也很合理:他們兩個結婚其實是沒有經過正當的程序,像是納采、納名、請期、親迎等六禮,才說是野合,這也是一個比較合情合理的解釋。
【出生時,天有異象?】
到了元朝,有一個孔子的後代叫孔元措,寫了本《孔氏祖庭廣記》記錄祖先的故事,裡頭關於孔子的出生有一些神異的記載。比如說孔子出生的那天晚上,「有二龍繞室,五老降庭」,你想如果有兩條龍在上空繞著不去,還有五個老人從天空降下來,這是外星人吧?明明就是外星人登陸地球。
然後還不只如此:「顏氏之房聞奏鈞天之樂,空中有聲云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笙鏞之音。」哇!那時候還有音樂呢!鈞天之樂就是非常非常好的音樂,我都能想像這時空中傳來一個聲音:「感生聖子……」
對於出現這種神異的記載,有人解釋說,那是因為元朝是被異族統治,漢族武力上打不過異族,就要在思想上呼嚨他,告訴他們孔子就是這麼神聖。所以,如果你很認真地以為,孔子不是說不語怪力亂神,覺得他的子孫把他寫成這樣很不應該的話,那也看得太嚴肅了。我相信當時是要呼嚨元朝才會故意這樣寫。
到了一樣是被異族統治的清朝,也出現類似的神異記載,像是楊方晃寫的《至聖先師孔子年譜》,就稱孔子的媽媽為聖母。書中還說:「妊十有一月而生孔子。有文在胸曰:『制作定世符』。」孔子的媽媽懷胎十一個月生下孔子,孔子一生下來胸部就有字。人家岳飛是媽媽在背上刻字,但孔子是生下來胸部就有字,寫著「制作定世符」,就是說這傢伙是來統治世界的。
這個呢,大概也是為了嚇唬異族,說我們漢人很厲害,滿人雖然打敗漢人,但你看我們的孔子是上帝派來、是神明派來的,大概是有這樣的意思在其中,而不是真的有神異現象啊!
【千古謎團:孔子討厭女人?】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說,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千古以來都覺得孔子看不起女人,但在春秋時代誰看得起女人?如果在那個時代孔子還看得起女人,那他真的也太奇葩了。所以這一段話不是看不起或看得起女人的問題。
我覺得這裡有兩個應該注意的地方,第一個就是不要只看前半句,要連同後半句一起看。他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好,這兩種人很難伺候,為什麼?因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太靠近她,她會不爽;但不理她,她更不爽。
這該怎麼辦?看情況嘛,情況好就靠近她,情況不好就遠離她。她心情不好的時候你不要惹她,心情好的時候,你就買禮物湊上去,這就是宜、時!你要看什麼時候是恰當的時機,人家明明心情不好,你還硬要人家去煮飯給你吃:「欸,今天晚上不煮飯啊?」「我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就出去吃嘛!」你如果這樣講,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但要是你說:「心情不好,飯還是得煮啊!」這不是找罵挨嗎?完全不體諒人家嘛,不是嗎?所以很多事在於你不要去硬碰硬,要替對方想。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就是告訴你要讀熟中庸之道,採取一個動態平衡,懂嗎?
只是大家都不這樣想,看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覺得孔子看不起小人和女人。
【聖人也過不了美人關?】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
「去即過蒲。月餘,反乎衛,主蘧伯玉家。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過曹。是歲,魯定公卒。」(《史記‧孔子世家》)
《論語》裡唯一出現過的女性是南子,同時《史記‧孔子世家》也描寫了孔子去見南子的場面。南子是衛國靈公的寵姬,是當代的美人但愛出風頭、名聲不好;而孔子去拜見南子,讓子路非常不爽。不是說孔子好女色、主動去見南子,是因為南子的勢力非常大,她說,什麼人來我們國家,要見我們這個邦君的話,都要先經過我,於是孔子不得不依此去見南子。
見了南子之後,子路不爽,「夫子矢之曰」,這裡的「矢」有的解釋是直,像劍一樣的直,一種說發誓的誓,而傳統的解釋是孔子就跟學生發誓,要是做了平常說過不該做的事情,他就去死。
有人也懷疑,老師怎麼會跟學生發誓呢?這不合禮法吧?因此也有一種解釋是孔子糾正子路,說這是什麼想法?我平常說過不做的事情,你認為我會做嗎?我是那種人嗎?你一天到晚跟在我身邊,不知道我什麼人嗎?我覺得,後一種的解釋似乎比較有道理。
在《史記》裡,這一段記錄得比較詳細也鮮活,說孔子進到那個帳棚裡、見到南子以後呢,南子身上配戴的玉器發出了聲響。子路一想,你們在裡面幹了什麼苟且的事情嗎?不然為什麼會有玉器碰撞的聲音?子路大概覺得裡面一定發生了什麼苟且事情——當然在古代碰碰小手可能就是苟且之事了。
總而言之,這是司馬遷寫下的文字,到底事實是不是這樣?我們都不在現場,沒人知道,如果穿越的時候你能穿到現場,記得拍個照片回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