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人文史地
  3. 世界史地
全站分類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即將上市]

神級老師教你10倍速學習世界史和地理:讀懂44個氣候、產業和地緣政經事件

世界史と地理は同時に学べ!



定價:400元 
優惠價:79 316元    
  此書目前未上市





內容簡介

★貫通史地,秒懂地緣政治的第一本書★
▍全著作風靡台日100萬讀者 ▍
▍影片3,000萬點擊現役YTR教師 ▍

◢█████████████████████████◤
圖解+關鍵字!不分年齡都需要的知識寶典
→考試必備,社會科高分祕笈
→現代人必懂,掌握看懂世界運作的邏輯
◢█████████████████████████◤


【內容簡介】 

●兩科一起學,學習CP值最高
社會科的歷史和地理常被分為單獨學科,事實上兩科之間有許多接點。
強調不用死背的神級教師,精選46張簡表的圖樣記憶法,
學重點不學細節的高分祕訣。

●讀者大嘆:「真希望我在學生時期就看過這本書!」
21世紀的今天,地緣政治成為影響每個人生活的重要議題。
大至國家安危和經濟發展,小至投資收益和生活成本,
最會知識整合的神級教師,精選44個重點事件,
全方位理解全世界。


//不分年齡層,都有滿滿的知識含金量//
.做為深入學習世界史+地理的最佳敲門磚,輕鬆好理解,還能用關鍵字延伸查找,很方便!——(48歲,男性)
.融合這幾年常提到的地緣概念,讓我看新聞時事更有概念了。——(32歲,女性)
.書裡的地圖簡表十分適合用來做複習使用,感謝神級老師幫我整理龐大的知識量。——(21歲,女性)
.因為其他學科的老師推薦,所以我也買了!好讀又有趣,買了真值得。——(18歲,女性)


輕鬆掌握五大洲、四大時代、三大切點的全球概貌。
275個世界史地用語,比別人更快看懂世界局勢。

◆44個問題綜括世界紛爭的祕密
中東衝突:中東地區的戰爭如何影響全球經濟?
國際貿易中的港口議題:巴拿馬運河成為中美兩國競爭的新戰場?
中印邊界糾紛:百年來的領土爭議與英國殖民統治有關?
川普與格陵蘭:為什麼美中俄歐都覬覦這個小島?
普丁與烏克蘭:俄國為什麼對烏克蘭這麼執著?

◆46張地圖簡表讀懂氣候、產業和人文
中國的能源革命:中菜變好吃的時代是宋朝?
大吉嶺地區與季風:為什麼溫帶乾氣候(CW)適合栽培茶葉?
天然氣與宗教:祆教聖地為何在伊朗的雅茲德?
水都威尼斯的高水位:淹水危機不只是因為全球暖化?
烏克蘭的「奇蹟之土」:希特勒也想要的黑鈣土是什麼?


【本書特色】
* 快速記憶!平均每篇4~6P文字+簡圖
從單一事件延伸4~7個主題,最後用簡圖重點複習。
* 知識滿滿!關鍵字索引,隨查隨看
每篇標題下方羅列世界史和地理關鍵用語,重點忘了也不怕。
* 首次收錄!世界遺產通史篇
世界遺產不再只是觀光景點,而是見證歷史文化自然奇蹟的存在。

作者簡介

百萬銷量神級高中老師 
山崎圭一 / 著

福岡縣立高中教師。

1975年生於福岡縣太宰府市。自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畢業後,曾任埼玉縣立高中教師,後至現職。
因昔日門生請託「好想念老師教的世界史!」而決定在YouTube上發布課程影片。自2016年起,共推出達200回的「世界史20集計畫」。
目前除了世界史,亦釋出了日本史、地理等課程影片,影片數量超過600支。
開始推出教學影片後,除了昔日的學生之外,考生、教育界人士、想從頭學習社會科目的社會人士好評如潮:「好懂又有趣!」以及口耳相傳的「神級課程」掀起話題,點閱率旋即突破3,000萬次,頻道追蹤人數也已超過15萬人。

繁中版著作有《瞄過一眼就忘不了的世界史》、《瞄過一眼就忘不了的世界史【商業篇】》和《瞄過一眼就忘不了的地理》。

▍X:@ofrifz
▍YouTube:Historia Mundi

作者序

前言
同時學好世界史與地理的速效學習法!

跨科雙觀點,切入剖析
「為何法國能成為長期稱霸歐洲的大國?」
從中世紀到近代,法國向來都是歐洲歷史上的主導角色。諸如在十七世紀為擴張領土而發動戰爭的「太陽王」路易十四,以及在法國大革命後登基為帝,主宰整塊歐洲大陸的拿破崙—相信不少人對這些曾在高中世界史中登場的名號都相當耳熟能詳。
本文開頭所提出的問題,自然可以從歷史觀點求出解答,但若試著從「地形」這個地理觀點來切入,其實還可以得出另一種答案。
法國巴黎的外圍,是由「單面山」這種緩陡坡交錯分布的獨特地形所構成。法國將單面山地形裡的緩坡用來生產小麥,陡坡則用於生產葡萄,形塑出農業國家的地貌。
除此之外,單面山地形也曾扮演固若金湯的防線,為法國擋下他國的攻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軍機才讓單面山地形無法發揮它的防禦功能。
因此,本書將挑選與世界史及地理都深具關連或有交集的事件,從雙邊觀點切入解讀。

轉換視角,學習更深入
翻閱本書的讀者之中,相信很少人曾在學生時期就將世界史、日本史、地理這三個科目完整學過一遍。
我身為一名歷史地理科教師,認為這件事情相當可惜。畢竟世界史、日本史和地理雖然趣味各異,但彼此息息相關。
其實不限於歷史科目,在研讀一門學科時,若能從多元觀點而非單一角度切入認識,學習效果都將更加深入。
目前我在高中教授歷史和地理科目,並持續在YouTube 上發布世界史、日本史和地理的課程影片。而我出版的「瞄過一眼就忘不了」的系列書中,同樣囊括這三個主題。
教育現場雖有為數眾多的歷史、地理科老師,但鮮少有人針對世界史、日本史和地理這三個領域全數撰書。
本書稍具挑戰性,期待藉由貫通世界史和地理這兩門科目,讓在學生時期只學過世界史或地理的人,有機會對其他學科萌生興趣。

山崎圭一

譯者簡介

蕭辰倢 / 譯

全職譯者、小說作家、樂團主唱、觀星愛好者,任性而專注地打磨著生活的刻刻秒秒。
著有《夏日午後的發現》,譯有《母愛枷鎖》、《人生其實一點也不難》等書。
lilymusic25@gmail.com

繪者簡介

さかがわまな(Isshiki)

書籍目錄

前言 同時學好世界史與地理的速效學習法!

第1章 歐洲
01 古代:為何環地中海地區盡是大理石遺跡?
02 古代:為何法國和義大利有許多希臘人建立的城市?
03 古代:最強羅馬帝國的唯一弱點:兩河間隙
04 古代:為何羅馬尼亞會自稱「羅馬帝國」?
05 中世紀:許多歐洲國家都不稱德國為德國
06 近世:達伽馬航行中不為人知的真相
07 近世:從地形和氣候,解開奇蹟逆轉勝的荷蘭獨立戰爭
08 近世:全球國界是如何制定出來的?
09 近世:都是地形惹的禍?波蘭苦難不斷的歷史
10 近世:十四世紀和十七世紀好發傳染病和戰爭的緣由
11 近代:法國大革命催生公制法,取代以人或物品為基準的計量單位
12 近代:鑽石價格異常昂貴的原因來自英國?
13 近代:規模僅次於聯合國,卻沒有寫在課本裡的謎樣國際組織
14 近代:法德爭奪「亞爾薩斯—洛林地區」長達四百年的原因
15 近代:俄軍的重要據點加里寧格勒,為何是塊飛地?
16 近代:讓拿破崙和希特勒都上當!俄羅斯冬季的真面目
17 近代:《小天使》小蓮的祖父曾是傭兵?
18 近代:希特勒也曾想得到烏克蘭的「奇蹟之土」
19 近代:為何俄羅斯周圍好發民族問題?
20 近代:法國躍升歐洲大國的關鍵是地形!

第2章 南北美洲
21 中世紀:美洲東北方的格陵蘭,為何是丹麥領土?
22 近世:地理大發現時代的西班牙,為何積極建立殖民地?
23 近代:阿拉斯加從俄國領土變成美國領土的真相
24 近代:為何美國中西部多是共和黨支持者?
25 近代:曾是經濟強國的阿根廷,為何在短時間內一落千丈?
26 近代:為何中南美洲有許多印度裔居民?
27 近代:甘迺迪總統出生時的背景

第3章 中國、印度、東南亞
28 古代:為何中國朝代都是南北分裂,而非東西分裂?
29 中世紀:宋朝的能源革命,催生出今日的中國菜
30 近代:為何大英帝國堅持統治印度?
31 近代:印度的喀什米爾地區,演變成全球性的大問題
32 近代:中國傾力投資東非的原因

第4章 非洲、西亞、大洋洲
33 古代:從世界史看尼羅河現代水權爭端的真相
34 古代:埃及文明持續四千年,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卻更迭興亡?
35 古代:天然氣造就了人類最初的宗教「祆教」?
36 近代:紐西蘭的「西蘭」在哪裡?
37 近代:水手害怕的「咆哮四十度、狂暴五十度、尖叫六十度」是什麼?
38 近代:其實有個國家將日語定為官方語言!

第5章 從世界史地看世界遺產
39 世界遺產1:完整展現羅馬生活的龐貝遺跡之謎
40 世界遺產2:為何威尼斯每年淹水?
41 世界遺產3:納斯卡線為何兩千年來都沒有消失?
42 世界遺產4:絲路的綠洲城市為何都是一字排開?
43 世界遺產5:廷巴克圖並非大量淘金才叫「黃金之都」!
44 世界遺產6:為何義大利附近有迷你三小國?

結語 用四十四個為什麼,了解全世界
參考文獻

精采試閱

01 古代 為何環地中海地區盡是大理石遺跡?

‧世界史關鍵字:帕德嫩神廟、羅馬競技場、米洛的維納斯像、大衛像、大理
‧地理關鍵字:大陸漂移學說、盤古大陸、特提斯海、喜馬拉雅山脈、紅土、塔狀喀斯特

地中海沿岸皆是大理石
帕德嫩神廟、羅馬競技場、米洛的維納斯像、大衛像—高中世界史中登場的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文化,都會介紹到許多由大理石打造而成的歷史遺跡。
大理石別稱「結晶石灰岩」,是石灰岩的一種。遠古時代的珊瑚、貝殼沉積成岩石,在承受岩漿等熱源和壓力後重新結晶,就會變成大理石。
有大量珊瑚和貝殼的地點,自然就是海洋了。不僅如此,還得是溫暖的海洋才行。珊瑚礁能夠生長的溫暖海洋,正是孕育大理石的搖籃。
不過,今日的地中海並不是足以形成大規模珊瑚礁的溫暖海洋,緯度甚至還跟日本的東北地區差不多高。
言下之意,難道說過去的地中海曾是一片溫暖的南方海洋嗎?

昔日的地中海名為「特提斯海」
我們在高中地理課會學到「大陸漂移學說」,這個學說指出「大陸板塊會花漫長的時間在地表上移動」。
在距今約兩億五千萬年前的遙遠過去,大陸板塊在移動過程中形成了盤古大陸。並在約一億八千萬年前,分裂成了勞亞大陸和岡瓦那大陸,兩塊大陸之間所形成的海洋,就是人稱古地中海的特提斯海
特提斯海極其遼闊,從現今的環地中海一帶延伸至中亞、喜馬拉雅至中國南部,以至於東南亞。
在這裡需要畫個重點:當時的特提斯海是綿延於赤道之上。在特提斯海沿岸的淺海中,想必有利於珊瑚礁生長。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經過移動後,就像阻斷特提斯海那般彼此相連。
接著,印度從岡瓦那大陸分裂出來,橫切過特提斯海,撞上了歐亞大陸。這一次碰撞所產生的大褶皺,就是喜馬拉雅山脈

中東產石油也是因為特提斯海
接著,我們由西向東追尋特提斯海所留下的蛛絲馬跡。
過去曾是溫暖海洋的古地中海,塑造出歐洲的地中海沿岸,在那裡產生了為數眾多的大理石。環地中海地區之所以會出現大量的大理石歷史遺跡,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此外,在義大利和西班牙都分布著名為「紅土」(Terra Rossa)的紅色土壤。紅土是石灰岩風化後所形成的土壤,由紅土與大理石建築物所建構出的地中海沿岸風光,正是遠古特提斯海的遺緒。
讓我們再將目光向東移,來到現今的中東、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與伊朗等處,也就是人稱的中東地區。
在中東地區,尤其是波斯灣沿岸可以開採豐富的石油。石油是由遠古海底的浮游生物等生物死屍經年累月所累積形成,這裡所說的「遠古海底」,其實就是特提斯海的海底。
在營養豐富的溫暖海洋裡頭,想必曾有大量的浮游生物等海洋生物生長其中。

大理石一詞,來自中國南部
讓我們將目光移往印度,那裡有人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碰撞歐亞大陸後產生的山脈,當時的特提斯海海底因而大幅隆起。
證據就是:喜馬拉雅山脈最頂部是由石灰岩所構成,在聖母峰山頂附近也有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
過往特提斯海曾經延伸到中國南部和東南亞,這些地區也都找得到特提斯海的痕跡。
中國雲南省有個叫「大理」的城市。大理從前是個名為大理國的國家,跟中國的宋朝也有往來。在大理產出的石材,即是大理石
在更東側,則有名列世界遺產的桂林地貌。該處的石灰岩地層受到雨水侵蝕,溶解所剩的部分如高塔般聳立,稱為塔狀喀斯特地形
越南北部的下龍灣亦屬於塔狀喀斯特沉入海洋的地形,不計其數的石灰岩島嶼形塑出鬼斧神工的美景,同樣名列世界遺產。

石灰岩帶連結歐亞大陸的東西方
綜上所述,地表上有著由昔日特提斯海所形成,可稱為石灰岩帶的地區。
希臘和羅馬的美麗雕像和建築都冠上了中國南部國家之名,稱為大理石。正是因為石灰岩帶連接起了東西方所產生的命名,相當耐人尋味。


02 古代 為何法國和義大利有許多希臘人建立的城市?

‧世界史關鍵字:殖民城市、城邦
‧地理關鍵字:地中海型氣候、副熱帶高壓帶、蔚藍海岸

地中海沿岸遍布觀光勝地
前往地中海沿岸國家旅行時,最棒的醍醐味就是欣賞各種大理石神殿、遺跡和美麗雕像。
為什麼人們喜歡到地中海沿岸度假呢?前面提過的帕德嫩神廟、羅馬競技場等絕美大理石歷史遺跡自然也是一因,不過我們也能從氣候角度窺知個中緣由。
答案是—地中海型氣候其實相當罕見,而且是唯一以夏季少雨為特徵的氣候類型。其他氣候類型不論位於哪個氣候帶,大致上都是夏季多雨(氣溫高容易產生上升氣流,且地表水分容易蒸發,因此空氣中飽含水蒸氣),地中海型氣候在夏季則因副熱帶高壓帶接近而容易乾燥。
難得的夏季假期,當然希望能在好天氣中享受,因此人們才會選擇前往地中海沿岸。
我們在高中地理課會學到跟觀光有關的主題。只要觀察歐洲各國的觀光收支,就會發現德英等位於歐洲偏北位置的國家,觀光收支呈負數;地中海沿岸國家則呈正數。
歐洲各國在夏季常有長假,因連假而日進斗金的地區,正是地中海沿岸國家。在地中海沿岸的觀光勝地當中,又以拿坡里等南義地帶、法義邊界附近的小國摩納哥、法國南部尼斯等所謂的「蔚藍海岸」、馬賽等處尤其受到歡迎。
另外,因西西里檸檬等產物名聞遐邇的西西里島等地,也都是風光明媚的觀光勝地。其實,上面列舉的這些城市,全都源自希臘人所建造的殖民城市
不僅如此,希臘人建立的城市廣泛分布於從西班牙至俄羅斯黑海沿岸的遼闊地域之上,大多數都成為了觀光勝地。

希臘人建造殖民城市的原因
希臘人之所以會在地中海沿岸建立大量的殖民城市,可從希臘的地形和氣候一窺堂奧。
現今希臘共和國所在地區是一片多山的石灰岩土地,夏季少雨,且不利於務農生產穀物。
因此,希臘的人口便集中於狹窄的土地之上,形成城邦。當城邦人口增加,養不了那麼多人,就必須向外尋求土地,建造可供移居的殖民城市。隨著希臘繁榮發展,人口越見增長,殖民城市也就逐步增加。
這些殖民城市至今都還保留著源自希臘語的稱呼。尼斯(勝利女神尼姬)、塔蘭托(泰利斯)等稱號來自希臘,而那不勒斯(拿坡里,意為新都市)、摩納哥(意為絕無僅有的)、敘拉古(意為濕地)等,也都是來自希臘語的代表性地名。
這些殖民城市串連成貿易網路,使地中海的產物得以匯聚至希臘,帶來了進一步的繁榮昌盛。

有著大批觀光客的港都共通點
這些出於希臘人之手的城市,都有一個特色—它們都被小山丘包圍,將城市建造於較狹小的範圍之內。
我們都會覺得既然要住人,自然是遼闊的土地會比較好,但在山巒幾乎就要入海的窄地,卻往往有人口密集居住的城市。
這項特色跟希臘重視海上貿易有關,山巒逼近海洋,具高低差的土地方便停靠船隻,便成了天然的港口。另一方面,若選擇將港口建造在平原上,必須深挖淺水海岸才能停靠船隻。
日本的神戶、長崎這些被視為「良港」的城市,背倚山地丘陵,乍看之下因多坡道而相當不便,但在山海間的狹窄平原或坡地部分,卻居住著密集的人口。就觀光角度而言,從山上可以俯瞰壯麗的景色(在現代還能欣賞漂亮的夜景),其實更能捉住觀光客的心。

神級老師教你10倍速學習世界史和地理:讀懂44個氣候、產業和地緣政經事件

關閉視窗
  • 105020101016_01.jpg
  • 105020101016_02.jpg
  • 105020101016_03.jpg
  • 105020101016_04.jpg
  • 105020101016_05.jpg
  • 105020101016_06.jpg
  • 105020101016_07.jpg
  • 105020101016_08.jpg
此功能目前限定會員使用,請先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