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光是一位專業人士,他除了有固定工作外,在網路上,他還成立了個人的社群網頁,除了介紹及分享他專業的知識外,對外他總是表示自己好交朋友,覺得在這世上生活,大家就要彼此關懷,才能讓世界更好、讓彼此更好。
旭光還有另一個個人身分是:「曾經的憂鬱症患者」。這意謂著他已從憂鬱症康復了,現在的一切讓他覺得世界充滿希望。過去在醫院、診所就醫的經驗,讓他知道罹患憂鬱症或身心症的人口其實很多,他知道許多人都活得不開心及對生活感到茫然,不知不覺中,他心中默默地升起一個念頭:「要有人帶給這個世界希望和快樂」,而他覺得自己可以扮演這個角色。
因此旭光常透過自己成立的網路社群,發表許多心靈雞湯式的短文,關懷和溫暖的文字和圖片吸引了許多人點閱。旭光的個人網頁也逐漸成了心靈能量補給站,讓許多感覺自己受苦卻不被別人理解的人,來這兒卻能得到旭光或其他人的安慰和鼓勵。
漸漸地,這個網頁成了許多人吐苦水的地方,大家幾乎把生活中各種糟糕的情緒、挫折、難過、失落,就像倒垃圾一樣,固定地往旭光這個網頁倒。
旭光一開始認為,這正是自己所期待要做的事,自己正在成為想成為的人,能對他人具有鼓勵和幫助,所以他總是感到快樂,也在心中倍感自己存在的價值。但隨著時間日久,旭光耗在網路上回應訴苦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犧牲不少和家人、朋友相聚相處的時間。
後來情況變得越來越複雜及沉重,旭光的私訊提醒聲總是一整天響個不停,他甚至半夜常常被私訊的提醒聲驚醒,或是一大早就看見自己手機上顯示未讀訊息的數量驚人。旭光開始感到自己的生活彷彿像是惡夢,自己被私訊提醒聲追趕到無處遁逃,未讀訊息的數量,也像是一聲聲埋怨的聲音,怨怪著自己為何沒有
即時回應、安撫,既然想助人,為什麼這麼冷漠無情?
然而,這些人是那麼依賴自己的安撫和鼓舞,讓旭光不敢放下這責任,有時候因為事忙而遲於回應,或實在是感到心力交瘁回應不力時,旭光都會接收到那些習慣接受安撫的網友所直接表達的埋怨與不滿,這時候他也會自責自己太自私,居然違背了自己當初的「初心」。
但是要保持隨時能夠盡心傾聽,以及無時無刻的溫暖,這讓旭光開始感覺到力不從心,常常傾聽、回應完一個又一個網友的情緒抒發後,他發現自己已精疲力竭,簡直就像是當初那個得了憂鬱症的自己,只是沒有另一個旭光能陪伴自己。
心情越來越沉重,也越來越無力的旭光,不敢告訴任何人,也不敢關閉網頁,他擔心那些習慣掛在網頁上跟他訴苦的人無出口可抒發,也擔心別人罵他沽名釣譽,既然做不到,又為什麼要開設這個讓人吐苦水的管道?
旭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心情越來越低落,越來越陷入在黑暗之中,此時的他人成了他的地獄,他覺得自己只能完全犧牲,完全不在乎自己,似乎才說得過去。只是,就算他想自我犧牲,想拖住所有人的痛苦和憂傷,他還有多少精神和能耐呢?什麼時候自己會崩潰呢?他想都不敢想…….
適當的犧牲,會使人對自己的價值與奉獻,以及和他人相處的價值與承諾有更深的瞭解,從而使個體更能表現出自己、完整他自己。
不適當的犧牲,則會使人失去與自己的連結,也失去享受愛與親密關係的能力。結果出現「異位」的現象,以別人來替代成為自己,以關注別人來取代關注自己。並且無意識地要別人依據自己的期望來生活,否則視為忘恩負義,或是背叛。
當人們以虛假的「殉道者」做為別人的拯救者時,往往是為了迴避體認自己的怯懦和空乏,因為不想面對自己內心的空洞黑暗,而立志以成為別人的光,來和自己的內在黑暗保持遠距離。
然而,一旦將自己是「光」這一面公諸於世,那麼所有的黑暗就會看見這光,紛紛流向他、占據他、侵入他,這可能是虛假的殉道者始料未及的,他們總是忽略或是渾然不覺幫助和關懷需要有界限,幫助和關懷的心志,同時需要智慧和能力。不是一面倒地給予和犧牲,就能真的使世界改善、使人走向善良和健康。
自我覺察引導:你只能將自己有的給出去
不要一直去製造別人「需要」你,來以為別人是愛你、重視你。
「需要」是很利益的,因為「需要」你而和你有關係,有一天「不需要」你了,自然就會淘汰你或割捨你,和丟棄廢物和清理東西一樣。
愛,不是這樣的,愛是來自感受,是來自相互理解和欣賞,是來自尊敬和重視,是來自一種對生命本身的情感交流,是來自存在與存在之間彼此的情感連結和真誠。這些都不是建立在「需要」上。
因為「需要」才說愛你,「需要」才是重點。
因為「愛」你,因此需要「你」,「愛」才是核心,而「你」是獨特而重要的存在。
因為「愛」存在,我們可以相互適度依賴,卻也可以各自獨立和自我負責。若是將「需要」當作「愛」,關係裡的需求都可能造成某一方的過度依賴,及控制索求。別把「需要」當成是愛,若是如此,你可能並不真的懂得愛。在愛的功課上,你需要再有所思索及領悟。
自我價值,不等於「可利用價值」,生命的存在即是價值,縱然我們能為所愛的人奉獻自己的生命、犧牲自己的擁有,但那不是為了獲取生存的價值,而是單單因為愛的緣故,我們願意且樂意。
但是,我們從「殉道者」人格原型剛起步時,人們不明白此番奧妙的深意。
殉道者以為付出和助人是一件單純的事,就是去受苦、去背負、去扛,用自己的痛苦換取別人的快樂。他們失衡的付出,其實是一種交換行為,用自己的受苦和犧牲換取別人的快樂,也換取自己高貴的靈魂昇華。
然而,若你走到「殉道者」人格原型階段,你需要知道及了悟的是:生命的本質,每一個人都值得體會平靜和喜悅,不需要有人一定要被犧牲、一定必須受苦受難,這世界才得以拯救。「受苦和犧牲」不是生命的根本,身為人、身為生物,我們都能享有歡樂、平等、愛與尊重。
為了自己所愛的人、價值信念,或熱愛的工作理想去付出及奉獻,本質上即是喜樂的事。但是若當中失去和自己、和關係、和世界的真實連結及共好,那麼這一份付出和奉獻,會漸漸地失去喜樂的本質,也會慢慢地吞噬生命的能量,淪陷於無盡的哀怨地獄中。
我們能夠在付出中,保有內心的喜樂和充實,不為付出而感到匱乏及不平衡,這需要來自於你對生命「擁有」的體會是豐富而足夠的。我們只能將自己有的給出去,若自己沒有,甚至匱乏,那麼所給出的又是什麼呢?說到底,所給出的其實是早已掏空、耗竭及虛弱的自己。那麼,不論是付出或是奉獻,都將成為惡性的循環,在耗損中無法給出真正有價值的愛及奉獻。
要停止沒有品質的付出及奉獻,這需要殉道者也能接受他人的給予。想善於付出,就要善於接受,知道自己也是受到上天恩寵,能夠領受愛與尊重的一個豐富生命時,我們所給出和奉獻,就不是消耗,而是分享和共好。
測出你的人格原型(12/23上線)→http://bit.ly/2PPfx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