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職場的「公平」
――做事不是重點,做人與曝光才是?
曾有署名「小蔡」的聽眾提問,「工作表現」在公司的升遷制度裡真的很重要嗎?假如做人跟曝光才是升遷的關鍵,那我們這麼努力工作真的有意義嗎?
小蔡之所以這麼問,原因在於他任職的公司有升遷制度,每年由人資根據同仁的資歷、工作表現等,提供合格人選給主管提名,人評會再從中選出獲得晉升資格的同仁,每個部門限額一位。
某一年度,部門主管告訴他,當年有三位同仁符合晉升資格,但只有小蔡和同事B會獲得提名。沒想到在提名截止當日,人資突然通知主管,表示還有一位留職停薪的同事C也符合晉升資格,之前是因為系統失誤才沒顯示,於是主管也提名了同事C。
據說,同事B和C都跟人評會的成員很熟,而且主管還特別告訴小蔡,同事C人緣很好、很受總經理喜愛,並暗示最後可能是C升上去,要小蔡做好心理準備。最後,仍在留職停薪的同事C真的獲得了晉升資格。
因為這件事,小蔡對升遷制度感到疑惑;他也想知道,人資系統是真的發生失誤,還是有人為操作?
首先,工作表現在晉升制度中是不是重點?這一直是不少人想了解的問題。我先說,當然是,只不過老闆的「是」跟你的「是」常常有落差。所以第一個該思考的問題是:我們在什麼樣的組織裡工作,以及我們的工作表現跟組織目標的連動程度。
怎麼說呢?
每個組織的資金來源都不相同,原則上,有助於組織取得資金的人,就會被組織看重。
比方說,國營組織的資金來自政府預算,能幫助組織爭取預算的人就很重要;如果是新創公司,資金由背後金主提供,那公司裡跟金主關係好的人必定享有地位,至於他們的其他工作能力是不是頂尖,就未必重要。對更多數的組織而言,資金是透過向市場提供各種服務或商品來取得的。在這類公司中,立下戰功、幫忙帶錢進來的人最受重視。
我們可能不時聽到有人抱怨:「我們公司的業務老是出一張嘴,事情也做得不怎麼樣,單據都亂填,常常遲到早退,可是老闆還是很器重他。」
這很可能是因為這個業務總能幫公司簽下別人簽不到的大單,於是他平時文件做得差、不注重細節、出勤不太好、有點工作態度上的小毛病,老闆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相對地,如果你文件做很好、很重視細節、每天準時上班,但你做的事情對於帶錢進來一點幫助都沒有,那這工作表現也就沒有你想像的重要了。
所以,升遷關鍵絕對還是工作表現。絕對不會有公司覺得員工的工作表現不重要,只是老闆的衡量標準跟員工以為的標準未必一致。
小蔡雖然覺得自己上班準時、每天兢兢業業、份內工作也有做好,應該比留職停薪的人更有資格升遷,但就結果來看,高層顯然未必這麼想。因為同事C會突然冒出來,顯然是高層認為他完成的事情可能對公司更有價值、做事效率更好,或是對外有更強的人脈。總之,他一定有什麼長處,即便留職停薪都能脫穎而出。
換言之,並不是長時間全勤、每天準時打卡上班的人就是老闆眼中最好的員工,我們反而要思考一下公司高層「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另外,小蔡還問到做人。在職場上做人絕對跟做事一樣重要。能把工作做好,又能跟大家和睦相處,對主管而言是大大加分。千萬不要覺得,「我做事OK,做人失敗,應該不影響升遷」。除非你的同儕都不擅長做人,不然老闆一定選擇能兼顧兩者的。
也因此,所謂「工作表現」並不單指在專業領域的技能突出,只要能幫助團隊更有效地達成最終成果,都算是工作表現。
站在主管的角度來思考,最完美的升遷對象永遠是那種「最平衡的人」:專業技術不錯,也跟大家相處得很好,當自己的部門需要尋求其他部門支援,他也能靠著平時累積的人緣來促成。
相反地,如果有個員工技術超強,但公司裡很多人討厭他、不信任他,比如說大家不願意跟他合作,或者每次開完會,其他部門的人都來找主管抱怨他的言行舉止,那升他上來造成團隊不和諧,甚至內耗,主管豈不是自找麻煩嗎?
所以我們應該思考的,其實是怎麼把自己培養得更平衡,而不是有稜有角、只在意個人績效,這無論是對於想爭取升遷,或希望在職場上做事順利,都非常重要。
再來,小蔡也想知道:人資到提名截止日才說同事C也符合晉升資格,背後是不是有人為操作?
我的答案是:不知道。
因為我們欠缺足夠的資訊去判斷,只能說「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如此」。不過,比起追問有沒有人為操作,更重要的反而是理解這類升遷系統背後的目的。
年輕的朋友常有一個誤解,以為公司的升遷是由電腦經過一連串分數的加減乘除決定的;雖然評選工讀生或作業員等基層員工時,確實可能會這麼決定,但當工作層級提高了,通常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實際上,公司裡的升遷系統不是要做超然的數字分析,而是「要避免老闆不認同的人浮現」!
這是什麼意思?
很多公司為了讓員工「感到公平」,會告訴大家「我們有個系統會透過計算決定大家的升遷」,但這未必百分之百是真的,因為中階與高階管理職的挑選,最終還是基於老闆的主觀評估。
換言之,電腦挑出來的人選永遠僅供參考,因為還會有各種主觀判斷,是電腦無法用量化方式篩選的。比方說前面提到,一個人跟大家都處得很好,另一個則天天跟別人起衝突,這就是電腦數據未必能完整呈現的。
所以關於小蔡碰到的狀況,其中到底有沒有人為操作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只要是重要的職位,老闆幾乎都會加入自己的「主觀判定」。
固然準時上下班、沒有缺失、考到證照等會是基本條件,但老闆多半還有一些主觀的要求不會放在系統裡進行統計,比方說好相處、人緣好、善於救火等等。也就是說,評分講到的你要做好,但這不表示評分沒講的就可以不當一回事。
事實上,就結果來看,很可能是總經理或其他高層看了原本的提名人選,疑惑「同事C平時在他們心裡的印象分數很高,怎麼沒有在名單上」,於是C就被人資加進去了。
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可能也表示公司高層對小蔡的表現不夠滿意。因此,小蔡若想在公司裡繼續發展,就需要調整。
至於要做什麼調整?我會建議小蔡先思考看看,自己跟被升遷的同事C究竟有什麼差別?有什麼事情是C做到,但自己沒做到的?
雖然不少人可能無法認同「突然冒出一個人搶了升遷機會」這件事,但我得說,多數公司的評選機制在長期而言,其實仍然符合某種「公平」的概念。這邊所謂「符合某種公平」並不僅指電腦系統裡那些分數,而是系統分數之外、高層沒有明說的評選標準。
如果你認真觀察,其實一定有這麼一個原則,只是傷腦筋之處在於,這原則未必會寫在員工手冊中,你得靠自己的敏銳度去看出來。
所以,我們若想在一家公司發展得好,必須盡早搞懂上級真正在意什麼:包含有明確指標跟隱而未宣的標準。這些都理解了,那我們該做什麼,也就呼之欲出了。此外,如果你能讓自己看懂,就會發現職場突然變得超級公平。因為具備這些條件的,很高機率會被升遷,甚至可以在公司橫著走。
而且當我們心裡有這個意識,並認真去觀察,你會發現老闆在意的事情其實並不這麼難找,因為關鍵就是回歸一開始提到的:「公司的錢從哪裡來,我的工作又能如何加值這一部分。」把這點想得通透,而且做出符合老闆期待的行動,我們就容易在公司冒出頭。
但如果一心覺得升遷只是由電腦數據決定,比方說準時打卡加幾分、每天加班加幾分,或者拿到某張證照能加幾分等等,那我得說,這樣子上班,永遠都會疑惑「為何老闆升的是別人而不是我」。
═ ═ ═ ═ ═ ═ ═ ═ ═ ═ ═ ═ ═ ═ ═
擺脫「被埋沒」的困局
――為什麼少說話、多做事是最差策略?
「欸欸,我聽說小李被升官,之後要當我們的主管耶。」
「真傻眼,他每次都出一張嘴,事情還不都是我們在做……。」
在工作上,你是否碰過類似的狀況,明明自己做了好多事情,最後老闆獎勵的卻是其他人?更氣的是,被獎勵的竟然是那個沒怎麼做事、只出一張嘴的人。
這類狀況在職場上很常見,但在抱怨不公平的同時,你可曾想過為什麼一個不做事的人可以升職,而每天辛苦加班的你卻連一杯羹都沒分到?真的只是老闆糊塗嗎?還是對方其實做到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而你卻忽略了?
很多時候,問題其實出在「少說話,多做事」這個長年被奉為職場美德的觀念上。
從小,父母或師長經常耳提面命「少說話,多做事」的重要性,告訴你不必宣揚自己的功勞,只要埋頭苦幹,總有一天會被老闆注意到。從人品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謙虛和不求回報確實值得尊敬,不過在職場上,很多時候這卻不是值得採行的做法。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可以先從員工的四種類型談起:
1. 多說話,多做事。
2. 多說話,少做事。
3. 少說話,少做事。
4. 少說話,多做事。
上面這四種員工裡,相信多數人都同意「多說話,多做事」的人最受老闆器重。這類員工除了願意在工作投入大量心力,還會主動跟老闆報告自己做了什麼、為何這樣做等。
多數老闆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未必都能掌握員工的狀況,也因此,能夠主動向老闆回報或提問的員工,自然能在老闆心裡留下更深的印象。
老闆心中的第二名員工,則經常是「多說話,少做事」的那群人。本文一開始的對話中,最後被升職的那位同事或許就屬於此類。
這類員工往往意見很多,至於他們實際有多少能力,或做了多少事情,不一定很明確,甚至在同事眼裡,他們常被視為投機取巧,但就現實面來看,他們的小聰明確實能帶來正面效果。
這種員工懂得踴躍提出意見,即便其中只有少數幾個被採用,甚至也不是由他自己負責執行,但只要能確實創造效益,老闆就會記得這個點子最初是由他提出的,因而對他留下不錯的印象。
剩下兩種少說話的員工,哪一類是第三名、哪一類墊底?很遺憾地,墊底的經常是「少說話,多做事」的苦力型人物。
怎麼說呢?如果是「少說話,少做事」的員工,他們通常很注重工作的CP值,比較在意自己能不能少接一點事情,或是如何以最少的心力完成老闆交辦的任務,因此沒受到老闆注意,對他們來說反而輕鬆。而且他們往往會避開艱難的工作,因此出錯被盯的機率也比較低。
相對來說,「少說話,多做事」的員工覺得認真工作是盡本分,也認為找老闆邀功是相當厚臉皮的行為,應該避免;而且當老闆給了聽起來不太合理的指令時,他們就算感覺怪怪的,也不太會提出疑問,而是會摸摸鼻子去執行。
然而,少說話、少主動跟老闆溝通的員工,本來就難以在老闆心中留下印象;當他們又抱著「總有一天會被看見」的態度,承接愈來愈多任務,他們犯錯的機率也隨之提高。
於是,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平時的努力沒能讓老闆看見,反倒第一次受到老闆注意就是因為工作出包。平心而論,這樣的員工怎麼能讓老闆留下好印象呢?
而就員工自身的感受來看,「少說話,多做事」也並非好事。因為這類員工雖然默默付出,但他們通常還是期待能被老闆讚賞,結果就是,長期埋頭苦幹不只累積工作壓力,也讓他們容易陷入負面情緒,質疑「為何自己這麼努力,老闆卻都沒有發現」,因而加重心裡的不平衡感。
同樣都是多做事,「多說話者」是老闆心中的第一名,而「少說話者」則落到最後一名,其中最重要的關鍵,經常在於前者比後者多做一件事:「主動」又「高頻率」地與老闆溝通。
多數員工只會在碰到問題的時候才去找老闆討論,因此在老闆心中,就容易把這些員工跟「問題多」聯想在一起。
但如果你調整一下做法,平時就多主動與老闆聊聊工作狀況,不要只是求救的時候才開口,或許就能避免老闆對你留下這樣的印象。
我建議你養成每週找老闆溝通兩、三次(依據個人狀況而定)的習慣,你可以跟老闆閒聊,也可以進行簡單的工作報告。如此,就能很自然地讓老闆知道你做了哪些事,也不會因為久久才報告一次而覺得自己像是在邀功那樣很突兀;倘若你真的碰上什麼難題,在這樣的談話過程中提出,也會比前述那種「急著找老闆只為了求救」的做法來得更合宜。
在溝通過程中,還有一個眉角該注意:務必主動分享你針對一件事情打算怎麼做,而非被動等著老闆指示。
例如老闆要我做一份銷售簡報給客戶,我通常會這樣溝通:「老闆,我打算從公司過往的成功案例來加強客戶的信心,所以我會先跟業務部、行銷部要一些業績資料放在簡報開頭,至於我們公司的技術創新部分則擺到第二章節。這樣的安排,老闆覺得如何呢?」
如果老闆贊同你的做法,那很好;如果老闆不贊同你的做法,那也無妨,你反而可以藉機詢問:「老闆,如果是您的話,會怎麼做呢?」透過這樣的對話,就能帶來多個好處。
首先,多數老闆都有「資訊焦慮症」,迫切想掌握員工的工作狀況,畢竟如果事情做了一大半才發現做錯,打掉重來的代價並不小。
如果身為員工的你能養成主動報告的習慣,不管跟老闆的想法是否一致,至少他會知道你最終的做法是在他的掌控範圍之中。在這過程中,老闆對你的信任感會逐步累積,相對於其他鮮少主動報告的同事,你在老闆心中的份量絕對更高。
再來,從溝通的過程中,你也可以更了解老闆的價值觀,知道他怎麼思考問題,又有哪些考量。
以我自己職涯的經驗來說,多數老闆聽到我提問都是很開心的,幾乎從未因此生氣,而且我常常能獲得不錯的答案,不只解決在工作上的難題,還能學到老闆的經驗。
除了前述好處之外,養成經常跟老闆溝通的習慣,在爭取升遷或加薪時也可能有些助益。
說到要求加薪,多數人往往只有兩招:一招是一次列出近期的功勞,然後跑去找老闆談;第二招就是拿著別家公司開出的更好條件,「半脅迫」地跟老闆爭取。這兩種方法都稱不上是好,因為即便老闆同意,也可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我常說,不用把老闆想成好人或壞人,老闆在職場上不過是將本求利的商人。對他來說,加薪升官都不是問題,重點在於他對你的投資能不能獲得回報。
因此,比較好的做法是平日逐步醞釀,主動又高頻率地與老闆溝通工作狀況,並且在對話過程中,主動展現出自己願意承擔更多責任的態度,例如告訴老闆:「這個案子我很感興趣,如果有需要幫忙的地方,請盡量找我沒有關係。」
如此一來,老闆會知道你一直在幫他創造價值,而且你也願意承擔更多,一旦未來有大專案要執行時,老闆就可能先想到你。這時候,你再順勢爭取升遷或加薪,成功的可能性自然更高,老闆這薪水也給得更心甘情願。
謙虛固然是美德,但在職場上,懂得適時行銷自己,才是地位更上一層樓的好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