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商業理財
  3. 成功法
全站分類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時間貧民:為何我擁有了效率、薪水、職位,卻不擁有人生?

On Time: Finding Your Pace in a World Addicted to Fast



定價:340元 
優惠價:79 269元    
  無法購買





內容簡介

為何你努力完成每一個人生目標、擁有一切,
心裡仍覺得空虛,對時間感到無力?


美國勞工統計局曾作過一個調查,現代人擁有的自由時間是人類史上的高峰,卻是喊「時間不夠用」最多的世代。
關於時間的真相不如我們所得到的數字這麼美麗,甚至可以說是與我們期待相反。
因為我們明明比過去更自由,結果壓力跟責任也更大;我們推崇時間管理,管到最後卻沒了自己。

知名撰稿人凱撒琳。布莉絲(Catherine Blythe)不僅點破了管理時間的矛盾之處,
更提出當人們試著用「時間管理」、「生產力」的思維工作和生活時,
實則是徹徹底底淪為時間貧民----擁有了一切, 卻不擁有人生。

這個問題的根源是我們被「速度」綁架,對「效率」上癮,最後被「時間壓力」追著跑。
 
1. 當你追求速度越快,就失去越多。
・你以為能一心多用、充滿效率,卻花更多時間。
你不知道正是這種想法,實際上花費的時間反而多。

・你變得短視近利,失去遠見。
心理學研究發現,有錢的人時間壓力越大。因為當時間的價值用金錢計算,每分鐘的單價越高,就越不敢浪費。
時間壓力讓人們開始做出奇怪的選擇,低估「不趕時間」的重要性。

・你失去的不只有時間,而是人生的各種可能。
我們對社交軟體、訊息提醒上了癮,首先侵蝕掉的是注意力,迫使你無法活在當下。但緊接著可不是只有這樣!

2. 時間是人類最好的財富,卻不是你想的那樣運作。
・「時間」這個概念是隨著人類的生活與文明演化。
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從日月星辰學會節奏,因而走出洞穴,進入農業時代,按照四季慢慢劃出宗教、節慶的社會節奏。
接著,鐘錶的發明統治者的權力象徵、突破空間的限制。它讓世界各地的生活有了同樣的步調,卻失去了悠閒。

 ・人生過得好的人,不是善用時間,是因為懂得正面看待時間。
事件是人們標記時間的方式,因此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態不停地影響人生。過去的陰影使人害怕未來,難以活在當下。
我們把時間當做朋友、神還是敵人,其實都深深影響我們如何過每一天、過自己的人生。
→作者提出三件事就能擁有平衡的時間觀,一生會比首富還精彩。

 ・時間不夠要延遲,而非拖延。
曾有研究指出,拖延症是隨著時代進步呈現正比增加。拖延在古代有正負面意義。
正面是「不必要的衝動行事」,負面為「逃避責任造成損害」。追求效率又要創意的現代,你該做的是延遲,而非拖延。
→作者提供長期與短期的方案,讓你在面對各種狀況時,讓你有效延遲。

3. 我們可以討回時間,甚至重新擁有人生。
・懂得節奏的人,就擁有時間。
常常問自己這是「你想做的事」,還是「你該做的事」?
→四個原則讓你從容趕急,比別人更有競爭力。
→做到四件事能常保熱情,能讓你度過低谷、不對未來感到焦慮。
當然,想要有效率,是懂得停下來!

・用恆毅力累積人生。
「想做一件事很簡單,要堅持下去很難。」
學會用日常規律、習慣、計畫、期限跟約定,把壓力分散平均,減少阻礙與忙亂!
學學瑪丹娜到六十歲還能保持驚人的體力。

如果幸運的話,我們每個人都能活到八十幾歲(一千個月),所以別再一直看時間、別再自責、別再想著要追過時間。

本書更有兩大單元:「時間編輯術」、「解謎時間」,
提供我們在失速時代,不被「效率」、「速度」綁架的方法與思考。

憤怒、詼諧而富啟發性,《時間貧民》是一本在快轉世界中為我們導航的舵,
借用心理學、經濟學、哲學、文學等,全面地闡述時間與我們的各種關係。
更省思那些教導人提升生產力的指南書所忽略的問題──
時間不該被視為一種商品,去換取「成果」、「效率」,因為最後反而是在消費人生。

最後,布莉絲更想提醒我們,時間其實一直夠我們用,
當你能意識是誰偷走了時間,把斷、捨、離的精神套用在時間上。
你不用一天得有48小時,才能真正擁有人生。

作者簡介

凱薩琳.布莉絲(Catherine Blyth)

為《時代雜誌》、《每日電訊報》、《週日電訊報》、《旁觀者》雜誌、《Elle》雜誌、《Glamour》雜誌和《每日郵報》撰文,也受邀上各類廣播和電視節目。

她撰有兩本著作,分別是《The Art of Marriage》(2010年)和《The Art of Conversation》(2008年),後者被譯為7種語言。

她已婚,育有兩子,並撰寫一本關於婚姻制度的書。

作者序

何時開始我們成為時間貧民?

快、快、快!

這是你的口頭禪嗎?這是我以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那時的我活得像逃犯一樣,明明已經在跑了,但永遠遲到。現實生活最後都與原本的計畫不同,因為時間永遠不夠。每一天都像爬上不斷加速的跑步機,待辦事項越來越多,就像皮諾丘越來越長的鼻子,好像我的良好意圖都是謊言,工作就是越來越多。

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想通,其實不是時間不夠,只要停下腳步,別再想跑得比時鐘更快就對了。這本書將會告訴你可以如何改變,連我這種時間的奴隸都能做得到。本書適合所有想更了解時間的本質、時間怎麼流逝,以及如何找回時間的人。

想掌控時間並不簡單,一旦你開始深入探索,就會發現原來每一件事情都與時間脫不了關係,簡直永無止境。但我不能不去面對,時間帶來太多煩惱。同時我也越來越明白,這些切身痛苦的感受,並不單純是我個人的問題。
越來越多人和我一樣,日復一日,覺得自己像個失格的僕人,疲於應付各種沒完沒了的承諾,偶爾可以準時下班,卻像偷情的人一樣充滿罪惡感。很多朋友外表光鮮成功,實際上卻是疲累寂寞,人生就像疾駛的列車窗外一閃即逝的景色,面目模糊地流逝。

起初我以為這是我們這個世代才有的現象,但現在我認為這是全體通病。我們的世界步調如此緊湊,各種能神奇地加快速度、立竿見影的新方法如百花齊放,模糊了時空的界線。

現代科技讓我們能跨越時區,甚至不必起身離開椅子,就能隨時聯繫到任何人。市面上也有無數號稱能更省時的商品。儘管如此,時間恐慌症仍然是當代最重大的挑戰。如果我們苦苦掙扎,會被視為失敗,因為在時間壓力下生活,似乎才是正常的。其實這種情況不但怪異,也是前所未見。

我們該如何因應這些挑戰?我知道,有些人儘管一身疲累,仍然強迫自己,清晨五點就起床冥想,為接下來一天的戰鬥做好準備。我有個朋友計算過,一週有一百六十八個小時,扣除上下班通勤,只要她放棄個人時間,就有空與另一半和兒子們「見面」(用她的話說),這樣每晚的睡眠時間還剩四小時。另一對雙薪夫妻則是週日晚上才能見面,討論如何在下一週擠出至少一個晚上放鬆玩樂一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不乾脆好好享受週日時光,但可以確定的是跟宗教無關。

偷時間、晚睡以延長一天的時間,連陪伴時間也要討價還價。光是寫成文字都覺得荒謬,在現實生活中更顯得可悲。而且這些人還是「時間匱乏」(time poverty)一族中比較富裕的一群,還有能力上冥想課、旅行或約會。但「時間匱乏」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然而之所以會產生「沒空就代表有錢」的錯覺,是因為只有富人才會去炫耀自己好忙,彷彿這是一種成功的象徵。

真相是,所謂的時間匱乏就跟其他匱乏一樣,都是一種無力感(powerlessness)的形式。

我們非常容易,也非常令人震驚地,就放棄掉自己的權力。我將邀請你認真去思考,為何時間會變得如此複雜,以及該如何讓它變得簡單。

研究時間匱乏現象幾乎是我的終生課題,可能從我父親載我進城到幼兒園上學的第一天就開始了。那是我第一次親眼見識到交通尖峰時段,等我走進教室時,已經是全班最晚到的人。教室裡盡是我不認識的小女孩,頭髮都梳理得一絲不亂,還繫著閃亮的緞帶。原來她們全都來自同一個托兒所,不但彼此認識,而且從三歲起就組成小圈圈,我不只晚到十分鐘,根本是遲到整整一年。

遲到的習慣和落後一步的感覺,從此成為我甩不掉的老朋友,而且日益惡化。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二○一四年的研究,八○%到九五%的學生習慣拖延,學生時代的我正是典型的完美主義兼焦慮型拖延症患者,因為害怕把時間用錯地方,反而什麼都沒做。幸好當時我還沒有網路可用,才能順利熬到畢業。我也曾努力反抗,先是變成一個工作狂,後來才開始學著放鬆。最後衝刺取代了拖拉的習慣,說穿了就是跟著感覺走,而隨著期限飛快迫近,我只能用西班牙諺語「明天會是這週最忙的一天」來自我安慰。

如今的我已經沒有拖延的餘裕,我的生命裡多了兩個可愛的時間小偷─ 我的女兒和兒子。自從兩寶出生後,我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我們跟其他新手家長一樣,必須合併各種互相衝突的行程,在休息、工作、吃飯和沒完沒了的咳嗽感冒之間疲於奔命。在這場生理與理性的苦戰中,我經常在深夜裡暗暗盼望,要是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時就好了。但事實上我早就過著這樣地獄般的生活。每一天早上起床,我都希望能好好地把握這一天,但實際上卻是拖拖拉拉、半途中斷,以及不斷分心。

我的朋友都同意,唯有時間管理工具能幫助我們提升生活品質,但我口袋裡就有一個,書桌上也有一個,我老公甚至有三個。結果有幫上忙嗎?

並沒有,我需要的是分身術,有一個我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另一個我則負責擋開那些經常破壞計畫的要求。不幸的是,我只能繼續這樣忙碌下去。

於是我發現,忙碌其實是一種精神狀態,把我們變成速度的奴隸,把時間變成我們的敵人。

大多數人一聽到我說正在寫與時間有關的書,就以為我要寫的主題是效率,就是如何在更少的時間內取得更多的成果。其實並非如此,我真正想談的是自由。

提到空閒的時間,我們通常有很多抱怨,比如「什麼時候有空?」、「為什麼空閒時間過得這麼快?」我想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解放時間。

因為我們把時間看作一樣事物,可以花用、節省、浪費、失去或消耗,但時間並不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經驗的維度,更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我們只有在時間之中才能存活。時間也是為人類量身打造的理想工具,是人類發明的自我管理利器。只要掌握其運作原理,就能在這高速快轉的世界裡,指引我們方向。

市面上承諾能解救我們免於時間之苦的書何其多,但扣除表面上的差異後卻是千篇一律,絕大多數都只教人怎麼在相同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或換取更多的成果。然而造成我們苦惱的元凶,正是這種消費時間、把生產成果當作消費時間證據的強迫心態,這不只削弱我們的動力,也把人變得無法專心、被動,而且不願付出。

這本書不會向你宣傳新時代(New Age)1 思想,也不會教你如何加快速度,而是要說明時間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以及要改善或破壞生活品質有多麼容易。這本書能幫助你加強時間管理,但同時也會提醒你放慢速度享受時間。人生這趟單程旅途要怎麼走,全取決於你自己。不過,還是有很多人能從更多的休息放空中受益。如果你從不曾忘記時間,你又錯失了多少?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感嘆:「人的思緒一直被手上的錶牽制,連吃午飯也得邊吃邊讀股市最新消息。」

那些被效率派忽略的關鍵問題,我想替它們找到答案。就和原子與星星的奧妙令人著迷一樣,在日常時光的模糊山麓,也隱藏著巨大的祕密。

為什麼越是希望時間走得快一點,反而越是感覺度日如年?
為什麼我們總在最不應該的時候拖拖拉拉?
為什麼在一天之中,時間的流速卻有快有慢?
經典名片《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中,女主角荷莉.葛萊特利(Holly Golightly)還不到中午已經喝掉兩杯雞尾酒,要求續杯時被酒保拒絕,荷莉抗議:「可是貝爾先生,今天是週日啊,時鐘在週日老是走得比較慢。」這種複雜性著實引人好奇,並且揭露了實用的工具,你將花更少的精神管理時間,也更能好好享受時間。

你的大腦一直在跟時間玩遊戲,掌握箇中要領,你就能重新找回節奏。如果你繼續讀下去,把時間變得簡單,就能讓你更加了解自己的身心靈。你將會懂得時間與生活一切之間的關係與祕密。

● 為什麼速食和明亮的顏色會影響動作的快慢?
● 為什麼設下期限會減低完成任務的機率,但只要加入「如果……接著......」的字眼,就能提高成功率?
● 自制力如何消除時間帶來的壓力?
● 狡猾的時間小偷為何最後是拐跑我們的良心?
● 哪些活動最適合在哪些時段進行?
● 我們怎麼會變成依賴習慣的殭屍?
● 學會調整我們對速度的快慢感受?
● 變身晨型人的辦法?
● 如何從睡眠中讓你的衝勁收放自如?

歡迎挑選你感興趣的章節先讀,我希望這本書不只能滿足喜歡細嚼慢嚥的讀者,也能兼顧百忙中只來得及囫圇吞下必要資訊的人。

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寫道:「我生平領悟的第一件事:時間是一把斧頭在林間迴盪的回聲。」只要你願意鬆開手,拉金的詩就會成真。我們實在太容易忽略自己面對時間的態度給生活造成的影響,但只要我們多加留意,稍作改變,就能改變未來,而且絕對值得。

在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的古典巨作《神曲《(Divine Comedy)裡,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用最快的速度把但丁拉上天堂,遠離可怖的煉獄審判室:「越懂得時間價值的人,越能體會失去時間的痛苦。」最懂時間價值的人通常都有面對生死的經驗,也許曾歷劫生還、痛失親友,或是可能身染絕症。例如:我父母的朋友海莉耶塔(Henrietta),她曾罹患致命重病,在平安康復後,她分享了重獲新生帶給她的收穫:「我們夫妻倆因此覺悟到生命有多麼短暫,不該蹉跎,我們決定一有想做的事就付諸行動。那是我們結婚以來最棒的一段時光。」這樣的幸福持續了兩年,直到海莉耶塔的丈夫突然過世。他留給海莉耶塔的臨終遺言是:「今天真的很美好。」我希望那也會是我的遺言。

多年來我的人生一直被「時間不夠用」的想法糾纏,寫這本書提醒了我,我們擁有的一切其實可以讓我們更幸福。佛學靈修大師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說:「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充滿無限可能。」追求靈性的富足永不嫌遲。

就從現在開始,如果你只把時間花在必要事項,或能讓你愉快的事物上,會有什麼結果?日本整理專家近藤麻理惠的斷捨離建議,啟發了數百萬人,果斷捨棄一切既沒有用處也不能帶來喜悅的事物,如果時間也能斷捨離,我們又會有多少收穫?

想像有一天,你想做的事都心想事成,即便是突發意外也能妥善應對,一切井井有條,你感覺自己終於能搶先一步,不再老是落後,陷入慢半拍的惡性循環、落後的距離越拉越大。在這一天之中,你心滿意足,不再有束縛感,枯燥的時刻轉眼掠過,而快樂的時光緩緩流逝,充分展現時間的伸縮性所帶來的好處,讓你有更多的時間休息,多麼神奇的一天?

其實一點也不神奇。你給時間充裕下的定義,或許是工作更有效率,或優雅地處理更少的工作量。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不再覺得自己像時間的奴隸,那麼一切都會改善。

匆忙求快的錯誤在於,你以為時間不屬於自己,而解決之道就是,用適合你的步調好好生活。別再追著時鐘指針跑,別讓悔恨堆積成山。試著保留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別看時鐘,重新體悟時間的本質;打從遠古人類第一次用影子估算時間的流動以來,時間一直都是我們的僕人。

時間觀測驗
請在三秒內回答下面這個問題,不用緊張,也不用擔心答錯,答案無關對錯。實驗的目的在於了解你內心的想法,請以你的第一反應作答。
我的生日派對不能辦在週六,否則會和原先排定的事件有衝突,慶生派對得提前三天舉行。

你覺得派對會在哪一天舉行?
你的答案是週二?還是週三?

回答週二的人,屬於心理學上的「主體移動」(ego-moving)時間觀,這表示在你眼中,時間就像一條跑道,你是在上面往前奔跑,朝未來前進。
回答週三的人,你的時間觀屬於「時間移動」(time-moving),你站在原地不動,而是等著時間向你走來。
這兩種時間觀不只是透過空間位置來譬喻,同時也反映了截然不同的心理特質。我自己老是選第二個答案然後又後悔。不過只要你不覺得是受害者,其實把時間視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也無妨,不如把時間看作人生的載體,讓它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書籍目錄

前言  何時開始我們變成了時間貧民?

第一部 從高速進入失速時代
1.為何時間跑這麼快?
解謎時間:迷戀空洞忙碌的時代

第二部  時間應該怎麼用?
2.時間給了我們全世界
解謎時間:來一場心裡時光旅行療癒自己
3.人類用節奏感受時間
解謎時間:活在當下只有三秒,請把握!
4.匆忙人生的背後是時間匱乏
解謎時間:世紀謊言──工作與生活平衡
5.如何當一個拖延大師?
解謎時間:時鐘會越看越慢的魔法

第三部 我們該如何討回時間?
6.生理時鐘就是準則
解謎時間:每天的第一個小時要從幾點開始算?
7.創造節奏就能成為時間富翁
解謎時間:科技真的為留下更難忘的人生嗎?
8.到底是誰偷走了我們的時間?
解謎時間:你用什麼心態過生活?
9.比時間還重要的是時機
解謎時間:生活需要彈性,做事需要準時
10.用恆毅力累積生命的厚度
解謎時間:氣勢讓你更快,更省力
11.人生編輯術
解謎時間:每個人都有的一千個月

精采試閱

在今日的高速世界裡,最驚人的時間之謎是,我們似乎越來越短視近利。長達一千個月的壽命,讓未來變得對我們更具重要性,然而為老年生活存錢的風氣卻不比前幾個世代,具鼓勵投資退休金作用的外部機制如政府政策等,不是成效微弱就是付之闕如。英國經濟學家艾夫納.奧弗(Avner Offer)曾如此評論:「富裕導致缺乏耐心,而缺乏耐心會降低幸福感。」

商場買賣也是如此,「拿了就跑」已是慣例。美國科技作家詹姆斯.葛雷易克(James Gleick)在《毫秒必爭》(Faster)中寫道:「矽谷創投公司開始要求他們投資的公司,將生命週期縮短到驚人的地步,他們希望,從成立到上市發行股票只要短短十八個月。生命週期的競爭已經改寫了一個又一個經濟產業。」格雷克指出,汽車製造從設計到交貨整個生產週期,傳統上需要五年時間,到了一九九七年已經縮短為只剩十八個月。每個人都想輕鬆賺大錢,而且要快。難道我們就不願意把眼光放遠,去想像地球、氣候,以及為全球未來掌舵的那雙手?

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人性論》(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寫道:「人類天性中最容易導致我們的行為出現致命錯誤的,就是只重眼前,不重未來。」忽略眼前的喜悅也沒有比較高明,我們需要兼顧當下與未來。但如果我們失去遠見,可能是因為「當下」已經讓我們疲於奔命,要實踐「活在當下」比以往更難,我們根本無力思考以後的事情。

浪費的不是時間,是注意力

一九六一年,建築師諾頓.傑斯特(Norman Juster)在《神奇收費亭》(The Phantom Tollbooth)中寫道:「如果你只做簡單無用的工作,你永遠也不必擔心那些重要而困難的任務,反正你也不會有空。」遺憾的是,人類最擅長的就是發明浪費時間的垃圾,開發浪費金錢的新玩意還只能排第二。

在傑斯特寫下這段話後的數十年間,像這樣無用小物構成的產業迅速壯大,傑斯特的玩笑話變成預言應驗了,自由時間漸漸成為過去式。

我對浪費時間完全沒有意見,浪費時間能帶來快樂,也是權利和責任,對創意也有幫助,所以我們才會有這麼多詞彙用來形容浪費時間的行為:閒晃、賦閒、遊手好閒、磨磨蹭蹭、閒蕩、揮霍光陰、空轉、打混、虛度、遊蕩、閒逛、漫步、漫遊、消磨、懶散、流浪、逗留、亂逛。我很感謝那些浪費時間創造這些美妙詞彙的無名氏。它們彷彿在說:「忘掉你的憂慮,好好享受我們。」

如果說分心這件事帶著一股詩意,那是因為讓人分心是一種藝術,而詩是揮霍時間的特使。英國文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在十四行詩第一○六首中形容文學是「浪費時間史」。幸好莎士比亞的職業道德足以驅使他把靈感化為文字。莎士比亞畢竟是個商人,他的戲劇創作帶來了財富,吸引倫敦人渡過泰唔士河,來到龍蛇雜處的娛樂之城南華克,不是為了會跳舞的熊、酒館或妓院,而是專程到莎士比亞的劇場花錢消磨時間。

商人總是千方百計想引人注目,而吸引目光正是當代的主要產業。儘管現在號稱是資訊時代,但你退後一步就會發現,其實說「不專心時代」更貼切。雖然資訊有時可能是免費的(如果你有Wi-Fi 的話),但它們其實會貪婪地不停消耗一種有限的珍貴資源:注意力,也就是你的時間。

數位媒體最會的花招,就是讓我們相信它能節省時間,同時又鼓勵我們超量使用。許多理論上可以節省時間的工具,實際上卻會偷走時間,一支智慧型手機就是一座掌上購物中心,老是有人拉你袖子朝你噴試用香水的那種。在電視發明後,情況就已經夠糟了,從那時開始,我們每晚的睡眠時間平均減少兩個小時(別忘了英國人一生平均花九年時間在電視娛樂上)。天知道臉書(Facebook)加上Tinder(按:非常流行的約會應用程式)又會造成什麼樣的長期影響。不過有一項二○一一年的研究算出,在一家員工破千的傳統公司裡,因數位裝置導致注意力分散的時間成本一年就超過一千萬美元。

不管你喜不喜歡,虛擬現實已經澈底滲透我們的生活經驗,並取代了具有意識和思考能力的自我,成為我們新的第六感。

為了了解這樁時間大搶案是如何巧妙執行的,美國凱澤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在一九九九年針對超過二千名八至十八歲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青少年每天平均使用媒體六小時又二十分鐘。撰寫這份報告的作者認為,青少年使用媒體的情況已經接近飽和。二○○四年的一項調查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每日使用媒體的時間只增加了兩分鐘。然而五年後,青少年每天使用媒體的時間突然激增為七小時四十分鐘,如果按裝置分開計算,甚至高達十小時四十五分鐘(單指休閒娛樂,不包括工作或學習)。而且這些數字都是在Snapchat 崛起、並占據青少年剩下的社交生活前統計的,毫無疑問仍低估了當前的常態。正如同英國評論作家湯姆.查特菲爾德(Tom Chatfield)的觀察,這不是飽和,而是整合。「沒有數位媒體的時間︙︙不再是我們的常態。」

「向科技說不」正在快速形成我們生活中的最大時間壓力。能夠隨時上網購物、接收新聞和社交互動,怎麼可能不過度上網?即使本來是為了特定目的上網,又怎能不被眼前越來越豐富的饗宴給勾走?該怎麼選購商品?該相信誰?你會依賴習慣、谷歌(Google),還是仔細研究各個選項,讓自己被太多的選擇給淹沒?而你選擇花時間去做的每一件事,以及更多拒絕去做的事,更放大了後悔的範圍。

我本來沒打算把時間分割一大部分作為廢物,最後只剩一些尚可稱為優質的時間。但如果生活最後變成像是觀賞運動比賽一樣,我們就會面對這樣的苦果。誰臨死前還會記得臉書貼文、不重要的公務會議或推特(Twitter)上的妙句?人生是透過經驗得到觀點,那種能與人分享的第一手經驗。

在網路上花太多時間,會讓你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政治部落格作家安德魯.蘇利文(Andrew Sullivan)也有社交媒體成癮症,甚至嚴重到無法讀完一本書:

在經營部落格的最後一年,我的健康已經亮起紅燈。十二個月內得了四次支氣管感染,而且一次比一次更難對付。至於所謂的休假,也只代表我終於有機會補眠,而且夢裡充斥著每天更新網站的各種程式碼。隨著不上網的時間減少,我的人際關係也跟著萎縮。醫師再一次開抗生素給我後,終於忍不住說出事實:「你戰勝了愛滋病,現在卻要死在網路手上嗎?」

於是他決定好好休養,學習如何活在當下。有一天他注意到某個美妙的事物,才猛然驚覺,自己沒手機可用,無法跟粉絲分享。

不管感覺有多快、多好玩或乏味,時間的品質取決於關注對象的品質。我們關注的焦點就是自己。在時間壓力的環繞下,瑜珈、冥想、正念應用程式,以及成人著色書等產業蓬勃發展,並非巧合。有些人宣稱,這股趨勢反映出在無神世界裡對靈性的渴求,但事實上,這些產業的共通點是能幫助我們集中精神。

我們透過這些活動來集中注意力。我們也真的需要好好鍛練專注力,否則又會被其他事物給吸走。一場爭奪你我注意力的大戰正如火如荼。每一次你連上網路或在網路商店裡閒逛,其實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測試,而測試的目的是要找出更高明的手段,把你留在網路世界裡,好讓他們把原本的經驗及想法轉換成可以消化的數據。Google 就會定期進行平行實驗(parallel experiments),觀察哪些網頁最引人注意,哪種藍色最具吸引力。從我們上網慷慨捐獻的資料裡,演算法整理出數兆種用戶心理模式,比吸引了十億觀眾的莎士比亞還厲害。


工作超載:以少生多的迷思

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日本第一大廣告公司電通(Dentsu)的員工宿舍裡,二十四歲的高橋茉莉自殺身亡。高橋當時才剛進電通實習八個月。儘管她已經向主管表示「身心俱疲」,但光是十二月的加班時數就高達一百個小時。法醫判定她的死因不是自殺,而是過勞死,也就是「工作過度致死」。

高橋的故事引起日本大眾關注,不是因為罕見,而是因為她悲劇性地象徵了一種新興的社會現象。二○一六年,日本政府估計,每年有多達兩千人因過勞而自殺,這還不包括中風、心臟病,以及罹患其他因壓力引發的疾病的勞工。高橋過世十二個月後,電通社長石井直(Tadashi Ishii)因檢方針對電通展開刑事調查而宣布請辭。

這樣悲慘的遭遇不只發生在高橋身上,也不限於日本。英國也有類似的案例,一名教師羅莉恩.博德(Laurian Bold)跳橋自殺,原因是升職帶來超過負荷的工作量,即使她請了病假,還是被要求在家繼續工作。對某些人來說,發生過勞死案例,讓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調整工時上限引起的關注顯得格外諷刺。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在二○一五年六月宣布,實習生一天的工作時間上限是十七小時(午夜下班,早上七點進公司),但新規定可能不適用於該年的兩千六百名暑期實習生。在高盛宣布新措施之前,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剛發生二十一歲實習生莫里茲.厄哈特(Moritz Erhardt)猝死事件。厄哈特在連續加班七十二小時後,被發現陳屍在浴室裡,死因判定為疲勞以致猝死。

這些案例是提醒我們職場工作量過高的警鐘。然而企業文化導致的忙碌現象,在各國的各個產業,以及各薪資層級都極為普遍,帶給我們惡劣的情緒。過勞的原因有很多種,追求迅速獲利的投資人「拿了就跑」的心態,就會相對壓縮員工福利。對生產力的追求,導致人力資本被貶低,有損個人的生產力,員工被要求在資源減少的狀況下提高生產力。隨著退休金制度取消,零時契約(zero-hours contracts)越來越常見。零時契約規定簽約的勞工必須配合上工,但同時薪資卻毫無保障,這種只有一方必須服從的形式,是經濟正朝短視近利發展的病徵。

或許在這背後的思維是,反正勞工多得是,壓榨有何不可?若真是如此,這想法是多麼的偏狹。商業活動是由人類活動構成,所以行動越快越精準,效率就越高;相反地,越累越驚慌,效率就越差。

彈性工時常常被美化成是工時自由,但這通常是偏頗的說法。蒂娜在日間托兒所兼職,但常常在下班前的幾小時內被臨時要求加班,導致很難妥善照顧自己的女兒。「上週我必須班到九點,不管要花多少時間都得完成大掃除,如果要求清潔人員做,所方得付錢,我來做的話,就要我接受折換休假。問題是當我要求休假時,他們又會說必須等其他人休完年假,我才可以請假。」

蒂娜始終沒有因為加班獲得補休或金錢補償。服飾品牌ASOS 也傳出類似的案例,倉庫員工被增加輪班工時之前,很少收到通知,而且增加的時數必須強制列入「彈性時數」,就算能獲得加班費補貼,也要幾個月後才結算。

零時契約的作法備受批評,但當資深員工的勞雇契約規定,三百六十五天都得「配合公司需求」,保持彈性上班及加班,卻似乎沒有人會去質疑。這種常見的做法是成功的代價。

我們的薪資越高,雇主就越期待盡快看到投資成果,具體的反映形式可能是長工時或迅速回覆電子郵件,不管客戶在哪個時區,就算半夜也要立即回信。

工作績效應該根據員工的判斷力(而良好的判斷力是適當休息及思考下的產物)去評估,但很難找到客觀的衡量辦法,管理階層便改以時間為判準,而且鉅細靡遺,畢竟在電腦前埋首工作這種具體的行動,評估起來容易多了。生產力成為致命的過勞工時的擋箭牌,但事實上,工作時間過長反而會降低我們的專注力,容易懈怠疏忽,同時也打擊士氣。以實習醫師為例,輪值九小時的班,看的病人比輪值十二小時的時候還多。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就有壓力太大以致容易出錯的現象,像是開刀開錯部位等,誤診的情況在二○一三/一四年及二○一四/一五年間增加了一倍。因此當英國政府威脅,除非家庭醫師願意將工時延長為一天十二小時,否則將對家庭醫師開鍘,我們真正面臨的恐怕是另一種醫療危機─ 人力資源耗竭。

科技又造成了更大的壓力,而且不只是因為未來科技可能會取代人類。二○一六年英格蘭銀行總裁馬克.卡尼(Mark Carney)宣稱,自動化將讓英國減少一千五百萬個就業機會。拜這些原本應該節省時間的科技發明之賜,勞工已經平均每週有二八%的時間花在電子郵件上,但卻感覺實際上花的時間更多,是因為這些科技產品會打斷流程,讓我們陷入惡性循環,回應得太快,只是急著弄清楚對方匆匆丟出的複雜任務,而不是確確實實地做好一件事。

在時間緊迫的時候,正確的反應是睿智地運用時間。不幸的是,在時間壓力下,我們很少能做出理想的判斷。推銷員都知道,時間壓力是讓顧客做出愚蠢決定的訣竅:「這件衣服只剩最後一件……。」我們常常因為稀缺心理,在匆忙中衝動購物或犯蠢。研究顯示,一旦任何資源供應不足時就會發生這種行為,無論你是否貧窮、缺乏信心或沒時間,資源有限造成的壓力會讓你變得衝動,比較無法著眼於長遠利益的思考,也比較難把握當下。沒錯,資源緊缺會把我們變笨。

現代社會這種忙碌的影響和速食很像,在卡路里激增的同時又讓我們想吃得更多。速食容易導致肥胖,加速也容易導致匆忙,讓你產生時間不夠的錯覺,本能地渴望更多時間,急急忙忙追趕,然後在過程中錯失真正重要的事物。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裡不停看錶的白兔,被作者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嘲弄:「從外表看就知道,他絕對是膽小得不得了。」

處於匆忙的狀態和在恐懼中一樣,你的時間感都會改變。最嚴重的時候,你會進入「非戰即逃」模式,產生認知隧道現象,也就是你的注意力會窄到只看得見眼前的事物以及看起可能會有幫助的東西。在緊急的狀態下,例如前一章裡,船隻失火必須設法逃生的戴克艦長,這時認知隧道會很有幫助;但若時間壓力成為日常常態,可能一切都開始變成緊急狀態,這時認知隧道就會改變你和你對時間的看法。你可能會陷入恐慌,變成急驚風,像在診斷時不小心漏掉步驟的急診室醫師;你可能也會感覺變得不太像自己,因為認知隧道會讓人感到寂寞。

如果為了趕時間而變得只顧眼前的利益,道德感也會變弱。一九七三年心理學研究人員想了解,哪種人格特質代表行為良善,以《新約聖經》(New Testament)裡的故事作為靈感,設計了一項實驗。在新約中,有一個重傷的人躺在路邊,一名祭司和一名利未人先後經過,但卻是撒馬利亞人停下來幫忙。研究人員從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s seminary)招募實習牧師作為實驗對象,受試者得先完成一份關於個人宗教觀的問卷,接著會被要求前往另一棟建築撰寫布道稿,內容則與神職或撒馬利亞人寓言有關。其中一部分受試者會被告知快遲到了,其他人則多了幾分鐘餘裕。接下來才是真正的實驗,在介於兩棟建築間的小巷裡,會有一個人突然倒下來,而且發出呻吟與咳嗽聲。
研究人員預測,(透過布道主題)在受試者心理植入「幫助別人的想法」不會影響神學院學生的實驗反應,但是充足的時間,或擁有以追尋意義為基礎的宗教觀(透過問卷揭露)會影響受試者停下來幫助生病的人。實際實驗的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

一如預期的是,遲到的學生選擇繞過病人,有的急著準備布道,甚至直接從病人身上跨過!時間沒那麼緊迫的人則停下來幫忙。不過令人震驚的是,無論受試者選擇投身神職是出於大愛或個人的企圖心,他們的宗教觀與實際行為完全無關,決定熱心助人或視若無睹的唯一因素,只有時間壓力。

意志力是有額度,請勿超支

為什麼意志力會隨著時間而變弱?心理學家用心理耗損的概念解釋,就像一個聒噪的人在派對上高談闊論,想像他的頭是一顆裝滿氣的汽球,然而內部的熱氣其實正在慢慢外洩。這就是當我們在執行某件困難任務時的樣子,我們在用自我意識強迫自己完成任務。而且靠意志力完成一項挑戰後(例如拒絕餅乾誘惑),面對下一個挑戰的抵抗力(例如繼續工作)就會減弱,因為剛通過考驗的自我想要獲得獎勵。

所以要慎選意志力對決的對象,如果你成功壓抑了想看影集《CSI犯罪現場》的欲望,接下來要拒絕香菸或再花一小時處理數字運算的難度就會自動升級。這就是為什麼大型超市通常會把蛋糕、甜點和冰淇淋陳設在走道盡頭。當我們採買完健康的蔬果,走過甜點冷凍櫃後,自制力一路消耗,最後被陣陣烘烤香氣團團包圍,這時候我們已經準備攝取高脂高糖的食物來補充能量。

過度消耗意志力也會耗損自信心,因為不管一個人的自制力有多強,失敗總是顯得比較嚴重。有一項研究顯示,「即使做對很多次,只要犯一次錯就會被抵消掉」。這就是為什麼酗酒的人成功戒酒一百天雖然值得高興,但只要喝了一口就前功盡棄,甚至變成自暴自棄、放縱狂飲的藉口。

分心代表意志力持續受到攻擊,性格也會受到影響。這可以說明現在常看到的新聞報導:家長從孩子手中沒收智慧型手機後,很驚喜地發現孩子突然變活潑了。

未來世代的兒童將會離不開平板電腦,如果希望他們還能保有自主意志,就需要協助他們鍛鍊自己的意志力。

自我有多強,意志力就有多強。五種方法強化你的意志力:
1.對自己好一點:根據研究,直接受到讚美言詞鼓勵的孩子,在執行任務時能堅持得比沒有類似經驗的孩子久。言行不當的問題也會有所改善。
2.生活方式盡量簡單:限制自己必須處理的事務數量。
3.訓練集中力:但以溫和的方式進行。
4.吃飽睡好心情愉快:當我們心滿意足時,比較不容易被引誘分心。
5.規劃意志力預算:把意志力當成一種有限的貨幣,糊里糊塗浪費掉的時間就會減少,像是控制你的脾氣,因為你的壓力實在太大了。

時間貧民:為何我擁有了效率、薪水、職位,卻不擁有人生?

關閉視窗
  • 109010101053_01.jpg
  • 109010101053_02.jpg
  • 109010101053_03.jpg
  • 109010101053_04.jpg
  • 109010101053_05.jpg
  • 109010101053_06.jpg
  • 109010101053_07.jpg
此功能目前限定會員使用,請先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