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醫療保健
  3. 疾病百科
全站分類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腸胃專科醫師整合最新醫學研究,斷絕過敏、慢性病、壓力情緒、免疫失調 新世代腸道重建療法!



定價:350元 
優惠價:79 277元    
  無法購買





內容簡介

第一本台灣腸胃專科醫師撰寫的腸漏專書,
整合最新醫學研究的新世代腸道重建療法,
讓你斷絕過敏、慢性病、壓力情緒、免疫失調等疾病!

你有過敏、肥胖、脂肪肝、糖尿病、大腸激躁症、憂鬱等症狀?
花了很多時間、金錢看醫師治療,仍未改善嗎?
或許你早已踏入隱性流行病「腸漏」的圈套中,而不自覺!

看遍中西名醫,下列症狀仍困擾著你?
□皮膚出現過敏、發炎
□睡不好,明明很累但失眠
□容易疲累、沒精神
□記性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
□頭痛、頭暈,找不出原因
□憂鬱、情緒不穩
□喉嚨有異物感、胸悶、胃食道逆流
□免疫失調、慢性病
□沒來由的全身不舒服
□每次流行性感冒都跟上流行

又或是有以下生活習慣?
□感冒時,大多服用抗生素
□只要頭痛就吃止痛藥
□止痛藥當居家用藥使用
□常吃加工食品
□三餐未按時吃、經常外食
□習慣吃很鹹的食物、愛用醬料佐餐
□愛吃烘焙食品,如麵包、蛋糕、甜甜圈
□經常工作、生活壓力爆表

小心!這些內外症表現,可能是「腸漏症」警訊。


腸漏,讓營養變毒素!
健康的腸道有完整的腸黏膜來吸收營養、防範外來病源侵入。
當腸道滲漏,吃進腸道未被消化完全的大分子、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毒素,
會透過滲漏的腸壁進入血液,進而刺激免疫及自體免疫系統,引起各種疾病。
所以,很多久病不癒的慢性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回朔後發現,腸道很早就出問題。。

修復腸黏膜是重建健康的第一道牆!
顧好腸黏膜,才能治好腸漏,重拾生活品質!

【本書特色】
這樣做,真正遠離病痛侵襲!
◎了解腸構造、腸黏膜,對免疫系統的重要性。
◎腸漏症必知最新的檢測方式。
◎教你打造出與人體互利共生的腸道菌。
◎修復腸黏膜的生活調養術:

-嚴格生酮飲食不利腸健康
-輕鬆避開易產生過敏的食物
-利用輪替性飲食,打造腸道好環境
-回到阿嬤時代的飲食習慣
-如何選對適合自己的益生菌產品

作者簡介

胃腸肝膽專科醫師
何兆芬

超過15年的腸漏研究、14年的自閉症研究。

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於長庚紀念醫院擔任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離開後前往美國學習功能醫學,至西雅圖功能性醫學總部上課,從此一腳踏進功能性醫學的領域。
從傳統的器官學,用更深入的分子生物學、免疫營養學、細菌學的角度來照顧所有亞健康的患者。
在傳統西醫治療器官疾病的基礎上,多學習了「功能性醫學」,發現將醫學徹底融入生活型態與飲食、營養之中,
才能真正照顧到全方位的健康,使身心靈達到平衡舒適的狀態。
了解到醫學的確不但能治「已病」,更能治「將病」,甚或預防「未病」。
 
學經歷/
何兆芬健康診所院長
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中山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杏群預防醫學中心主任
美國功能性醫學會會員
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f Clinical Metal Toxicology
消化系醫學會專科醫師
海底暨高壓氧醫學會專科醫師
超音波醫學會專科醫師
內視鏡醫學會專科醫師

作者序

作者序/
所有的疾病皆始於腸道!

「醫師,三采出版社想邀你寫一本書……」雖然開了一家診所,但奔波於家庭和工作之間的我,診所採預約制,這樣才能善用一天僅僅二十四小時的時間。
我自忖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任務,雖然關於「腸漏症」的訊息已經見諸某些書籍,但絕大多數人似乎仍不了解腸漏症是什麼?不了解吃正確的食物(食療)可以減少甚至取代藥物!
我身為消化系專科醫師,又是美國功能性醫學會會員,在診所也總是幫病人調理腸道以對治各種難纏疾病;在臉書與部落格上,也一再對讀者衛教腸道健康的重要,那麼,我是否願意在已經滿檔的生活中,擠出時間寫一本具有教育意義的書?這讓我陷入長考……
回顧我的醫學養成之路,大學念的是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念到大四時,我去修了獸醫系賴秀穗教授開的免疫學課程,他是我免疫學的啟蒙老師,本想出國去念免疫學,在出國的推薦函中,賴教授說我是他遇到的Top3的學生,真是受寵若驚!
而後我有幸在已故成大醫學院黃崑巖院長建立的學士後醫學系制度下,考進了長庚醫院學士後醫學系,最後選擇胃腸肝膽科作為主科。但喜歡免疫學的我,為何不走風濕免疫科呢?因為三十年前風濕免疫科可使用的武器實在太少了。
當時醫界女醫師還不多,謝謝長庚胃腸肝單科方昆敏主任給我機會,成為消化系醫學會的一員。因為生為人母才離開長庚醫院,進入一家健診中心,在那裡發現了很多健檢報告全部正常,但自覺生活品質和健康不佳的病人,我相信沒有這麼多的人喜歡無病呻吟,所以在民國九十年九一一事件時,隻身前往美國西雅圖功能性醫學總部上課。
所謂「功能性醫學」,即是在還未產生結構性、器官性的改變,成為臨床上病症表現前,依據生化學、免疫學和營養學等,做進一步更深入的檢查,提前瞭解問題的癥結所在,以貫徹「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
回國後,有幸得到中山醫院陳福民董事長的支持,他是一位德高望重、具有先知卓見的醫界大老,在聽完我兩次功能性醫學在腸胃道和肝膽系統的報告後,成立了杏群預防醫學中心,讓我有機會用功能性醫學照顧全人的信念,幫助更多的病人。
爾後我開始照顧自閉症的孩子們,但這並非巧合,因為百分之七十的自閉症患者會出現腸胃道症狀。在二○一○年腸胃和肝臟期刊(JGH)有一篇研究報告指出,自閉症小孩的腸道菌叢和發酵產物的確是與常人不同。
 在門診時我常對病患解釋,腸壁就像房子的牆壁,靠近管腔的黏膜層好比油漆和水泥層,上皮細胞層好比磚塊層。如果油漆水泥剝落磚塊裂開,則雨水強風就灌進來了,住在屋內的人們就必須立即起身動作,拿鍋碗瓢盆接水,拿毛巾膠布把縫堵住,就好比黏膜固有層的免疫細胞(T細胞、B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全員出動準備應戰。
更可怕的是,補東牆又漏西牆,處處崩裂樓就塌了,人就生病了,戰爭要拉到什麼層級?身體能否儘快恢復,就看體內生態系(菌腸腦軸)能否儘快恢復平衡,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免疫系統。
我終於下定決心寫此書!希望藉此書傳達的是,消化道絕對不只負責消化和吸收,長達九公尺的腸道是由好幾個結構和功能專一的段落組合而成,為了維持每一段腸道的平衡,有不同的黏膜和上皮細胞及特化的免疫細胞!而腸神經系統有五億個神經元之多,稱為第二個大腦,整個消化道的神經傳導物質和荷爾蒙的分泌經由菌-腸-腦軸影響了人的情緒、食慾和睡眠。所以,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早在西元前三世紀就曾說過:「所有的疾病皆始於腸道。」
因此,腸道的保健真的很重要,請翻開《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好好對待自己的腸道,就等於保健康。

書籍目錄

【PART 1】治好腸漏,從了解腸道開始!

◎人體最大器官──腸道
消化道總長達九公尺
小腸,表面積為皮膚的百倍
水進入消化道後多被小腸吸收
消化十五頭大象的繁重工作量
消化道的各部分工
消化道每個部位的酸鹼度不同
短鏈脂肪酸的妙用
短鏈脂肪酸的兩項重要機轉
◎腸道,人體抵抗力的重要防線
黏膜,身體的重要介質
一同探索腸道結構與組織
抵抗力的第一道防線:黏膜層
抵抗力的第二道防線:腸道上皮細胞
抵抗力的第三道防線:黏膜固有層

【PART 2】自體免疫疾病,始於腸道
◎腸道在免疫系統扮演重要角色
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
免疫細胞的保全系統
免疫大軍的前線戰士:非專一性的免疫細胞
免疫大軍的後方戰士:專一性免疫細胞
◎免疫作用的重要3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線:吞噬性白血球和發炎反應
第三道防線:後天免疫力
◎黏膜免疫系統中的重要戰役
立即偵測、殲滅,產生免疫反應
SIgA,黏膜系統的重要衛兵

【PART 3】 百病源頭──腸漏症
◎隱形數百年的流行病
◎診斷新里程──解連蛋白的發現
認識腸漏症
快速發展中的解連蛋白研究
◎腸漏,造成人體極大傷害
慢性病源於與腸漏?
難解疾病背後的主因在腸漏
自閉症與腸漏有關?
◎你「腸漏」了嗎?檢測腸漏症的5種方法
確診,仍有困難!
檢測法1.小腸滲透力分析:準確度高且普及
檢測法2.解連蛋白檢測:簡單但準確度低
檢測法3.小腸內視鏡:具侵入性
檢測法4.閉合蛋白檢測:有助早期診斷
檢測法5.鈣衛蛋白檢測:症狀嚴重患者適用
◎與中醫理論相呼應的「5R計畫」


【PART 4】創造與人體互利共生的腸道菌
◎人體99%的細菌質量在腸道
精確研究腸道菌種不容易
腸道菌種,劃時代的新發現
細菌決定了命運?
腸道菌叢多樣性低較不佳
◎腸道菌是「器官」,不是「害蟲」
長期被汙名化的細菌
腸道菌分成3種角色
腸道菌分屬6大門
孩子的腸道菌最先來自母親
◎腸道菌決定一生健康
腸道菌的3大特殊功能
腸道菌與上皮細胞對話的3途徑
中性菌可刺激免疫力
腸道菌失衡,健康問題多多!
難分好壞!菌叢生態平衡才重要
◎台灣人的腸道已不堪虐待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
預防腸道致癌之道
萬物之靈的人類請拿回主導權

【PART 5】腸漏,造就現代社會流行病!
◎難以確診的疾病──自體免疫疾病(Gut-Joint)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愈來愈多
自體免疫系統為何與你為敵?
自體免疫疾的致病機轉
這是一種難以確診的疾病
典型的發炎反應
自體免疫疾病的檢測有哪些?
醫界的治療新方向
預防自體免疫疾病的方法
Dr.Ho的調養建議
◎極其普遍的慢性病──代謝症候群(Gut-liver axis)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脂肪肝千萬不能放著不管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致病機制
肝與腸,大有關係!
腸漏症,非酒精性肝炎的推手
脂肪肝的診斷
脂肪肝是可逆的病變
◎高壓時代下的現代病──神經系統疾病(gut-brain axis)
壓力對神經與內分泌的影響
壓力VS神經系統
腸神經系統是「第二大腦」
益生菌好夯,治療有效嗎?
過度壓力對消化道的危害
高壓時代下容易引起的疾病
長期壓力使腸漏症更嚴重
腸胃鬧脾氣,壓力是元凶

【PART 6】 5R重建你的腸道屏障
腸道重建計畫最重要的一步──1R排除(Remove)
避開扣下罹病板機的食品添加物
避開過敏原的日常飲食法
戒麩質很難?回到阿嬤時代的飲食就好
藥物毒素會破壞腸道菌叢
如何選對適合自己的益生菌產品
未來益生菌配
補充酵素和調整消化道酸鹼度──2R替代(Replace)
研究論文佐證的菌株──3R再接種益生菌(Re-inoculate)
種稻施肥、欣欣向榮──4R再生修復(Regenerate&Repair)
修復腸道的良藥──5R留住品味生活(Relax&Retain)

精采試閱

試閱一、
腸漏,造成人體極大傷害

腸道滲透度改變使原本應存在腸道內的代謝毒素和微生物毒素,由腸道內進入了血液中,進而干擾肝臟、淋巴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所以,許多慢性病可能都與腸漏有關。

●慢性病源於與腸漏?
因腸道滲透度的改變,導致腸道免疫系統被激活,而產生如烈火燎原般的發炎反應,此發炎反應,導致更嚴重的上皮細胞和黏膜層受損,使更多病原菌與蛋白質經由跨細胞運動進入人體使發炎更嚴重,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最終,受損的腸道細胞不能有效地產生酵素,並減少了可吸收營養素的表面積,以至於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導致了營養不良的症狀。例如:體重減輕、皮膚乾燥、頭髮分岔斷裂、疲倦、活力不佳、水腫、手腳冰冷和容易受到感染等。
腸漏症使原本應存在腸道內的代謝毒素和微生物毒素,由腸道內進入了血液之中,進而干擾肝臟、淋巴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因此許多常見的慢性病,都可能和腸漏症相關。

●難解疾病背後主因在腸漏
◎自體免疫疾病
乳糜瀉、發炎性大腸疾病(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僵直性脊隨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

◎代謝症候群
糖尿病(第一型、第二型)、脂肪肝(非酒精性)、肥胖、多囊性卵巢。

◎神經系統疾病
去髓化的多發性病變、多發性硬化症、精神分裂症、自閉症、大腸急躁症、偏頭痛、慢性疲勞症候群。

●自閉症與腸漏有關?
二○一○年Gastroenterology一篇研究論文,針對自閉症和其一等親的小腸滲透力的研究分析報告,自閉症患者腸漏的比例有百分之三十六點七,而正常人只有百分之四點八,自閉症小朋友的第一等血親中,約有百分之二十一點二有腸漏症,而正常人的第一等血親中只有百分之四點八。
這項報告符合了以下結論:人體要分泌多少蛋白質,會受體內DNA的控制,因此黏蛋白的分泌多寡其實會受控於基因,而且經過檢測,自閉症患者體內的硫化物是很不足的,導致其黏液的鍵結不好。所以,自閉症的發生的確與弱基因相關,※患者與其親屬的黏膜層特別薄、特別脆弱,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就發展成了自閉症※。


試閱二、
台灣人的腸道已不堪虐待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再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
根據二○一一年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台灣罹癌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又以大腸癌的罹患人數最多,平均每三十七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十大癌症之中,大腸癌長期盤踞在台灣男性首位,女性第二位。過去一直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的好發疾病,但是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再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如三聚氰胺毒物、餿水油事件、塑化劑、毒澱粉等,台灣人的腸道已經不堪虐待了!
大腸癌化的機轉與腸道菌也有相關,大致的路徑如下:
1.腸胃道吸收了致癌物質後,由肝臟代謝,轉至腸道,再由腸道菌轉化成致癌的活性成分,如氨。
2.食物中的致癌物(如香腸、火腿這類加工紅肉中的硝酸鹽,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直接由腸道菌轉化成致癌的活性成分如:亞硝酸鹽。
3.腸道菌的代謝物是致癌物如吲哚、酚、亞胺等。
4.腸道菌處理過量膽汁酸製造代謝成次級膽汁酸。

●預防腸道致癌之道
目前認為要避免腸道致癌的機轉是:1.菌叢生態平衡;2.腸道蠕動正常;3.膽酸代謝路徑正常。
1.菌叢生態平衡
發炎和癌症的關係是近年來醫界研究的大熱門,要如何恢復大腸黏膜的健康,是全世界要共同面對的健康課題。
根據過去的研究,因為遺傳因素而罹患大腸癌的患者僅佔百分之二~五左右,而高油脂、高熱量、低纖維食物已是公認的大腸癌危險因子,導致了菌叢失衡和體內的慢性發炎,這正是造成大腸癌的機轉。
發炎性大腸疾病的病人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在這群病人的腸道菌中,厚壁菌門和梭狀菌門相對較多!
很多研究發現,大腸直腸癌病人的腸道菌叢不平衡,而健康者的腸道菌叢是平衡的,雖然目前沒有找到柯霍氏法則的病原菌,但是※菌叢失衡、屏蔽受損和發炎反應的惡性循環※,大家需要盡速矯正。希望藉由益生菌、益生元、甚至菌種的移植,使腸道恢復到菌叢平衡的狀態,維持腸道菌叢的健康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工作。

2.腸道蠕動正常
便祕的定義是一週排便少於三次,但「次數」並非一個完美標準,因為臨床上有人雖然排便次數大於、等於一週三次,就診時仍會主訴「排便用力」、「下腹脹」、「大便硬得像羊屎」,或是「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
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如下:
1.原發蠕動異常。
2.藥物引起,如抗憂鬱藥、含鈣或鋁的制酸劑、鈣離子阻斷劑等。
3.系統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糖尿病、巴金森氏症等。
4.缺乏運動。
5.飲食缺乏纖維。
6.壓力與焦慮。
當發生便祕時,治療上第一步是衛教病人,請務必在食物攝取上增加纖維攝取量,達到一天二十~三十克。
台灣的外食比例甚高,便當、小吃往往以白米、白麵、肉類為主,當中纖維質食物的比例常是不足的。
而加工食品,例如零食、餅乾、麵包、泡麵這類國人常拿來解饞的食品,同樣也嚴重缺乏纖維質,當我們每天的飲食都被外食、加工食品填滿時,就會缺乏腸道菌叢所需的纖維質。
纖維質也是「益生元」的一種,分可溶性纖維與不可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吸水後會膨脹,形成凝膠物質,是腸道菌發酵時所需的重要營養物,同時可延長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進而減緩糖分分解和吸收速度,防止血糖急速上升,並可與脂肪酸結合,降低膽固醇。
不可溶性纖維不會溶於水,但可以增加糞便的質量,同時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糞便的柔軟性,也有刺激腸蠕動的作用,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預防大腸癌化反應。若每天大號時發現糞便過少,代表所吃的不可溶性纖維不夠。
纖維質食物攝取太少,不僅會造成腸道發酵不足,也會導致熱量不足。根據研究,老鼠每日約有百分之三十五的總卡路里(熱量)是來自於短鏈脂肪酸,而人類約有百分之五~十五的熱量來自短鏈脂肪酸。而※短鏈脂肪酸的濃度,正有賴於我們每日吃進纖維質食物的多寡※。

纖維食物的來源為植物,大致可區分如下:
可溶性纖維:果膠、樹膠、植物膠、寡醣等屬之,主要來源有豆子、蔬菜、水果、木耳、洋菇等。 
不可溶性纖維: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屬之,主要來源有全榖、根莖類、果皮、蔬菜、豆類等。

﹝腹瀉時不該吃纖維質食物?﹞
有一種說法是,腹瀉是因為大腸蠕動太快,因此不該吃纖維質食物,以免加重症狀,但這裡要區分吃進的是哪一種纖維質。
我們每日飲食所含的纖維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可溶性纖維,三分之二屬於不可溶性纖維,不可溶性纖維會增加糞便的總量,因此的確不適合在腹瀉時攝取。而可溶性纖維是腸道發酵時的主要益生元,可以產生抑制腹瀉症狀的丁酸,所以這時可以攝取適量的可溶性纖維。

3.膽酸代謝路徑正常
膽汁由肝臟製造,原料是「膽固醇」,儲存在膽囊中。當吃了高油脂的食物時,為了乳化脂肪,膽汁就會從膽囊中釋放出來到十二指腸,其   主要成分中百分之八十二是水,百分之十二是膽酸,磷脂佔百分之四,膽固醇佔百分之零點七,其他成分還有IgA、荷爾蒙和黏液等。
膽酸分為初級膽酸和次級膽酸,初級膽酸在肝臟製造,會和甘胺酸或牛磺酸鍵結成結合型膽酸,為了避免胰酶的水解,在小腸處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到了迴腸末端,百分之九十五的膽鹽被再吸收,只剩下百分之五到大腸。
這剩下的百分之五膽鹽會被腸道菌代謝成次級膽酸,如果碰到了壞菌(主要幫兇是厚壁菌門中的莢膜梭菌和梭桿菌門),產生過量的去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就成了要命的致癌物,因為去氧膽酸會產生自由基,傷害大腸黏膜。
所以,減少食用高油脂食物,就能減少膽酸進入大腸,產生致癌物質,影響健康。


試閱三、
難以確診的疾病──自體免疫疾病(Gut-Joint)

在確診上有其難度,因為症狀複雜,它不像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有清楚的血糖、血壓標準可以判斷,所以病人常跑了很多門診,做了很多檢查,還搞不清楚自己為何這麼不舒服。

【案例故事】
一位將近五十歲的女性,在九年前因為蕁麻疹困擾,來我診所做食物過敏檢測。之前她就已經被診斷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並服用免疫調節劑,家族中並無相關疾病的病史。
因為她有僵直性脊椎炎,同時也有脹氣、便祕的問題,讓關節更疼痛,所以自行服用健康食品,例如大豆蛋白、維生素c、鈣片、棗精與酪梨油,希望排便能夠順暢。
當時她的食物過敏檢測報告顯示,對烘焙酵母重度過敏,中度過敏的有辣椒、咖哩粉等辛香料,還有黃豆、小麥麩質、鳳梨、帶殼類海產等,甚至還包括稻米。
因為她對很多食物過敏,我懷疑她有腸漏症,於是加做糞便與尿液有機酸分析。糞便分析中顯示她腸內丁酸嚴重不足,導致她的腸道上皮細胞修復與複製分化能力不佳。
糞便與尿液檢查顯示,她體內的乳酸菌、比菲德氏菌不足,這使腸漏的現象加劇,因此透過腸肝循環跑到肝臟的毒素增加,加重了肝臟的解毒負擔,當時建議他停止大豆蛋白這種營養品,並進行腸漏症治療。
她同時有不孕的問題,後來去領養了小孩,但育兒的壓力使她身體更不舒服。到了一○六年時,她開始感到下腹非常疼痛,一天要解大號六到七次之多,而且糞便中有血絲與黏液,這讓她緊張而去照了胃鏡與大腸鏡。
結果顯示她罹患了潰瘍性大腸炎,於是我又幫她追蹤了一次食物過敏原,上一次的檢測後她有做飲食調整,和腸漏症治療,所以原本重度過敏的食物降為中度。續做糞便分析的結果顯示,她腸道內的丁酸質趨於正常,但油脂攝取卻明顯不足。
因此我繼續調理她的腸道問題。請她養成運動的習慣,舒緩生活壓力,每天補充好的油脂、葉酸、B6、B12與益生菌,持續半年以後,她的腹痛、排便次數與關節痛都有明顯改善。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愈來愈多
在美國,約有百分之五~百分之八的人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換算出來約有兩千萬人,屬於美國的第三大疾病。※在台灣,領有重大傷病證明的病人當中,自體免疫疾病也高居第三,僅次於癌症與慢性精神病。
依據民國一〇三年健保署的統計資料,該年度約有九萬五千二百八十人因自體免疫疾病而領取重大傷病卡,到民國一○五年衛服部公布的資料顯示,全台有效領證數已達十萬四千六百二十六人,每發出一百張重大傷病卡,就有十一人是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年成長率高達百分之五。

●自體免疫系統為何與你為敵?
一百年前,醫界認定細菌或病菌的結構與宿主自身抗原相似度太高,正常免疫系統為了清除這些外來的病原體(因為病原體的結構與宿主自身的抗原相似),而攻擊自己本身正常的細胞,稱之為分子相似學說(molecular mimicry);或是當細菌等抗原導致身體組織受傷後,後續組織會一直壞下去,最終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總之,當時的人認為致病的原因是外來的細菌或病毒。
到了三、四十年前,醫界開始出現「衛生假說」,認為自工業革命後人類生活變得太乾淨,使感染寄生蟲的人變得更少。寄生蟲可以刺激人體的T細胞,因此當缺乏寄生蟲時,會缺乏TH2,讓另一種T細胞(TH1)太強,所以產生自體免疫疾病。
又經過十幾年的研究,醫界認為應該是調節性T細胞(Treg)出現功能異常,導致無法正常調節和抑制免疫系統,而調節性T細胞正是存在於黏膜固有層的常備兵。
當然遺傳絕對是個體先天性的烙印,但是根據研究顯示,遺傳因素只佔了不到百分之二十。而遺傳的烙印是在MHC這個環節上,例如僵直性脊椎炎就和HLA-B27基因有關。

●自體免疫疾的致病機轉
在前面的章節我曾提過免疫作用的三道防線,這邊再簡述如下:
第一道是皮膚與黏膜系統,這屬於先天性、非專一性的防線。
第二道是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肥大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所組成的發炎反應。
第三道是後天性、專一性的免疫系統,如T細胞、B細胞、補體和MHC(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這是與免疫系统有關的一種基因家族)這一系列的反應,產生抗體來對抗敵人(如病菌和過敏原)。
自體免疫疾病是在第三道防線出了問題,屬於「專一性免疫疾病」,因為產生了抗體,失控而反覆地攻擊自己!它的面貌之所以如此多變,出於「發炎」一定是全身性的,會產生很多要不了命但又不舒服的症狀。目前已知有八十種以上的自體免疫疾病,據抗體攻擊的標的可分為兩大類:
1.器官特異性自體免疫疾病:如愛迪森氏症、橋本氏甲狀腺炎、葛雷夫氏症、重症肌無力、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自體免疫性腦炎(因而發現TH17)、自體免疫性肝炎等。
2.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格修連氏症候群(乾燥症)、全身性硬化症等。

﹝10種可領取重大傷病卡的自體免疫疾病﹞
1.紅斑性狼瘡
2.全身性硬化症
3.類風濕性關節炎
4.多發性肌炎
5.皮肌炎
6.血管炎
7.天孢瘡
8.乾燥症
9.克隆氏症
10.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這是一種難以確診的疾病
所謂的自體免疫「症候群」,在確診上有其困難度,因為症狀很複雜,通常會有主要症狀、次要症狀、許多症狀伴隨出現,它不像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有清楚的血糖、血壓標準可以判斷,所以病人常跑了很多門診,做了很多檢查,還搞不清楚自己為何這麼不舒服。
根據美國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協會的調查,平均要經過四點六年,看了五位醫師後,病人才會被確診。

●典型的發炎反應
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就是典型的發炎反應:紅、腫、熱、痛。
這取決於免疫系統攻擊身體的哪一個部分,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會產生疼痛、僵硬、變形、喪失功能等。紅斑性狼瘡的發病症狀更是跑遍全身,會有關節痛、掉髮、皮膚光敏感、皮膚遇冷出現網狀血管,影響腎臟、心臟、神經系統等。
因此當出現以下二~三種以上症狀時,建議找專科醫師診察,確定原因。
□不明原因發燒。
□掉髮。
□口腔潰瘍。
□關節疼痛及僵硬。
□肌無力。
□有蛋白尿、血尿。
□皮膚出現不明紫斑。
□眼乾、眼睛反覆發紅。
□口乾。

●自體免疫疾病的檢測有哪些?
自體免疫疾病有八十種以上,因此實驗室的檢查項目也會依據疾病的不同而不同。主要的診斷項目如下:
1.病史及臨床表現
從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如何診斷的,就不難理解古人「望、聞、問、切」的重要性。抽血與X光片的異常只是其中兩項,而八項中的其他六項都是病史和臨床表現,只要符合四項就可以診斷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而在二○一○年類風溼性關節炎最新診斷準則中,更將X光刪除,以期能夠早期診斷,避免錯過早期的黃金治療期。

2.血液學檢測
抽血檢測CBC/DC,ESR、CRP指數。

3.免疫學檢測
自體免疫抗體檢測,如ANA抗核抗體、免疫複合體(Immune complex),如類風濕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補體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
1.早晨關節僵硬超過一小時。
2.至少有三個以上的關節發生腫脹現象,並經醫師確認過。
3.關節腫脹是否包括了手部的近端指骨關節,指骨掌骨關節或腕骨間關節。
4.關節腫脹現象是否對稱。
5.是否發現類風濕性結節。
6.血液中是否有類風濕性因子異常。
7.手部或手腕部位的X光檢查是否發現有骨頭邊緣的侵蝕或關節周邊的骨質疏鬆現象。
8.(第一至第四條必須存在六星期以上。按此標準,如果一個病人符合上述  
   前七點中的四點以上,就可被認定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九七八年的ACR準則,個人認為比較好記實用,而且二○一○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新診斷標準中,有一項抗環瓜氨酸抗體(CCP),其健保設限頗多。

過去,自體免疫疾病的傳統療法是使用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壓制患者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但那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經過百年的進展,醫界逐漸摸索出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新方向。
許多研究者開始把目光對焦至人體最大的器官――腸道,往腸黏膜的滲透度與其抵抗力的方向來處理,避免免疫系統繼續錯亂下去。
所以,自體免疫疾病是有可能治癒的,但必須重建病人的腸道與黏膜系統,使之強化,並改善腸道環境,讓抗原呈現細胞抓到的是有益的中性菌而非毒性高的壞菌,如此免疫作用可止步於第二道防線,後天專一性的免疫系統(第三道防線)便不會常常被刺激而產生「大當機」,製造出T細胞,招喚補體與MHC,接著使B細胞製造出一大堆抗體,發生不可收拾的自體免疫發炎反應。

﹝自體免疫疾病的元凶――弱基因+不良環境+腸道屏蔽差﹞
當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愈來愈多,傳統觀念認為是基因導致這類疾病的產生,但無法完全解釋,帶有弱基因的人其實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比例會進展到自體免疫疾病。
研究者因而想到了第二個因子,應該是環境提升了弱基因的表現,環境因子除了細菌、病毒之外,抽菸、有機溶劑、食品添加物和食物中的小麥製品等,都可能誘發此類疾病。
腸道是人體中最大的、與外在環境接觸的介面,所以建立完整的連接(尤其是緊密連接)、強壯的黏膜,來預防或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是目前醫界與科學界努力的方向。
這就是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將不再只限於風濕免疫科,而要讓腸胃科也加入的治療趨勢。

審定推薦

【國內推薦】
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 吳佑佑
生技中心生物製藥研究所 副所長/美國杜克大學兼任副教授 官建村
林口長庚醫院 前胃腸科主任、教授、顧問醫師  陳邦基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食科系教授  詹鴻得
林口長庚醫院 前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教授、顧問醫師  羅淑芬
(依姓氏筆劃排列)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幫助孩子在健康的身體下努力學習!

能為何兆芬醫師十五年臨床工作經驗整理出的新書寫序,是我的榮幸。
我是十三、四年前,在一個介紹自閉症生物醫學治療的演講中認識何醫師的。兆芬在此演講中擔任引言人,當時,她已在為自閉症孩子的生物醫療領域努力,而我是診斷及治療自閉症患者的兒童精神科醫師。
國外有團體推動對自閉症患者,除了行為及藥物外的治療,也對孩子做生理的檢測,如:食物過敏、飲食控制、腸胃的修復及營養品補充等生物醫學治療。身為自閉症醫學的專業人員,尋找有效的治療模式,我別無旁貸,在兆芬醫師指導下,她教我解讀每一份孩子的測驗報告,如何做飲食控制、如何修護腸道系統、如何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我們團隊收集了近五十位自閉症孩子的生理檢查數據,加入到何醫師的大量個案群中,讓我們對孩子的生理狀況有更多了解。但自閉症的成因至今無明確答案,畢竟影響患者症狀有太多的因素及變數,每位個案治療效果也不一。
但二○一○年Gastroenterology研究論文指出,自閉症患者腸漏的比例有百分之三十六點七,正常人只有百分之四點八,自閉症孩子的一等血親中,約有百分之二十一點二有腸漏症,而正常人的第一等血親中只有百分之四點八。由此可見,自閉症與腸漏之間是有關連的。
而生物醫學治療效果明顯改善個案生理狀況,但對自閉症核心症狀改善卻仍存在差異;找出過敏原做飲食控制、補充益生菌等,孩子過敏症狀改善,生理發炎反應減少,情緒變得較平穩;而腸胃獲得修復,孩子的吸收變好,身體抵抗力變好,這些現象在過動症、過敏的孩子身上也能見到。
許多自閉症孩子合併了肌肉張力低、動作協調度不佳、感官過度敏銳,會影響其每日的生活。雖然生理症狀有所改善,但核心症狀仍須持續透過教育、藥物及心理、行為、語言、職能的治療。
兆芬醫師用普科的精神,將生物醫學用文圖介紹給讀者,教我們一起照顧患者,不僅包含發展、情緒、行為的問題,也一同重視患者生理上的困擾,幫助孩子們在健康的身體下努力學習。
──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 吳佑佑


推薦序二、
腸漏,腦漏--另類「腸枯思竭」

腸漏是現代人隱性流行病的根源,可能引起自體免疫疾病、 代謝症候群、神經系統疾病,腸漏甚至與癌症、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及自閉症息息相關。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除了消化吸收之外,腸道內的免疫系統,是人體抵抗力的重要防線。此外,腸道裡的神經分佈密度僅次於大腦,所以堪稱是人體的第二大腦。再加上腸道中的菌叢所扮演的生態平衡角色,腸道健康實在是不容忽視。
身為生物技術研發學者,深切領悟到「免疫」、「神經」及「微生物群」之「菌腸腦軸」領域,是操控高齡化的現代人健康的重要因子,也是目前尚無法滿足醫療需求的重要課題。過去十多年在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從事腦癌研究時,同事Laura Hale教授就常論及腸漏影響全身健康之嚴重性。二○一五年回國服務後,何醫師談起她將撰寫有關「腸漏」之書籍,十分期待她為國人帶來健康福音。
何醫師這本新書《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令人驚艷。不僅將其詳盡蒐羅匯整之研究資訊,做深入淺出的介紹和說明,幫助大家了解腸漏的成因及其對人體健康各層面的影響,以灌輸民眾正確的健康知識與保養概念。此外,何醫師更以她豐富的肝膽腸胃科臨床經驗,配合腸漏導致傷肝、傷腦的實際案例說明,提供讀者最實質的飲食、生活、與醫療建議。拜讀手稿後,領悟到,也許「腸漏,腦漏」是一種另類的「腸枯思竭」的兆因吧!
《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的確是一本值得研讀的醫學生活指南,值得推薦給大家,我們可以按照何醫師書中所做的建議, 奉行5R計畫,重建自己的腸道屏障,好讓自己不再陷入「腸枯思竭」,「腸漏、腦漏」的窘境。
──生技中心生物製藥研究所 副所長/美國杜克大學兼任副教授 官建村


推薦序三、
健康之道  首在保腸


隨著人口的老化,人們對保健養生之需求日增,「營養醫學」終成顯學。近年來「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及疾病」更是熱門話題。因為人體腸道住滿無比巨量微生物,單就細菌而言,數目即高達百兆以上,種類千百種,重達一公斤之上。而人體百分之七十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透過「腸腦」的「菌-腸-腦軸 」,調控全身的神經傳導、內分泌、消化代謝、免疫功能,攸關全身的健康及疾病。
腸道菌群生態失衡、失去菌叢的多樣性,是影響腸道黏膜屏障保護功能,導致腸道疾病的主因。因此改善菌群的多様性、維持好菌的發酵作用優勢、減少壞菌的腐敗作用、讓菌群能穩定平衡,乃是不二法門。透過規律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蔬果之纖維質、酵素及植化素)、運動、休息睡眠、壓力調適、必要時補充適量的益生菌應是可行之道。
作者是資深消化內科專科醫師,鑽研「功能醫學」、腸漏及自閉症多年有成。本書從詳細的細胞組織解剖構造、生理機能,尤其著重腸道黏膜的研究,來探討種種的慢性疾病,讓我們對 腸漏症、乳糜瀉、自體免疫疾病、代謝症候群(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病、高血脂)、自閉症、發炎性腸疾、腸躁症等與腸道黏膜、菌群生態的影響,頗具重要參考價值,不僅一般民眾,對從事醫療相關的工作人員,更是值得人手一册的好書。
──林口長庚醫院 前胃腸科主任、教授、顧問醫師  陳邦基

影片


專欄推薦

戒麩質很難?腸胃科醫師:回到阿嬤時代的飲食就好 文/《 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 》何兆芬醫師 自1955年以來,世界上的小麥產量增加了十倍。如今小麥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常食用的主食,因為它可以磨成麵粉,儲存相對容易,而且用途很廣,可以變化成為各種食品。 小麥中的麩質會降低肌動蛋白(actin)的濃度,增加腸子的滲透度,引起T細胞的發炎反應。因為小麥食品在生活中太常見,例如麵包、蛋糕、餅乾、麵條、饅頭、包子等中式點心,因此特別需要小心,請注意食物輪替的重要,主食要常替換,點心不宜用麵包、餅乾等果腹,以免攝取過多的麩質。 乳糜瀉就是最常聽到,對…..看更多
菌從哪裡來?孩子的腸道菌最先來自母親 文/《 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何兆芬 免疫系統分為先天(innate)與後天(adaptive),而我們的免疫系統需要「分辨」,才會知道誰是該殲滅殺死的病原與毒素,誰又是可以幫助身體的幫手。而腸道菌駐在腸黏膜上,它可以刺激身體的先天免疫力,且對於刺激黏膜的強壯也很有助益,它們會產生乙酸、丙酸、丁酸的代謝物,其中丁酸是腸道上皮細胞的能量來源,這些細菌的代謝物可提供人體百分之十的能量來源。簡單來說,好菌的發酵作用有益於健康,壞菌的腐敗作用會使人生病。 腸道菌分成三種角色…..看更多
國人、特別是男性發生率第一的大腸癌 預防三大關鍵 文/ 《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 》 何兆芬 醫師 台灣人的腸道已不堪虐待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再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 根據2011年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台灣罹癌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又以大腸癌的罹患人數最多,平均每三十七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十大癌症之中,大腸癌長期盤踞在台灣男性首位,女性第二位。過去一直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的好發疾病,但是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再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如三聚氰胺…..看更多

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腸胃專科醫師整合最新醫學研究,斷絕過敏、慢性病、壓力情緒、免疫失調 新世代腸道重建療法!

關閉視窗
  • 108010101118_01.jpg
  • 108010101118_02.jpg
  • 108010101118_03.jpg
  • 108010101118_04.jpg
  • 108010101118_05.jpg
  • 108010101118_06.jpg
  • 108010101118_07.jpg
  • 108010101118_08.jpg
此功能目前限定會員使用,請先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