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感與成就感的專注力養成
──大亞創投執行合夥人 郝旭烈(郝哥)
從小到大,我是一個興趣非常多元的人,這種特質不僅體現生活上面,也反映在工作和職場上面。
也難怪,當很多人問我:您的專業是什麼?一時之間,我都很難答得上來。甚至,連我女兒在填寫父親職業欄位的時候,也經常陷入「到底我老爹是幹什麼的?」之沉思。
往好處想,很多人說我是時下人稱的「斜槓人士」,但是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對我而言,常常會陷入迷茫,因為這種變來變去的特質,也是所謂「沒有辦法專注」的一種體現。
在閱讀完本書《最高專注力》之後,我有種開懷放下的釋然感。
尤其書中在開篇就用野獸和馴獸師來形容比喻專注力的運作方式,就非常具有鮮活畫面感的說服力。
其實,「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本來就是對外界極度敏感,又容易受到引誘挑動的人性本能。
況且在網際網路資訊爆炸時代,各種會刺激感官的事物,又隨時隨地充斥在我們周遭;所以我們若要提高專注,就要如同馴獸師一般,馴化我們本來就不容易養成的專注力。針對這點,本書提供了非常有價值又切實可行的思維和方法。
尤其其中的幾點,對我而言更特別具有啟發:
(一)報酬的即時反饋
人們常常說:專注力不容易養成。但是回頭想想,我們在玩遊戲、在打撲克牌,甚至是玩電動玩具的時候,那種專注力可不是被逼出來的。
這就是書中告訴我們的:遊戲時所帶來的即時反饋,會強化我們繼續做下去的報酬感,也會讓專注力能夠不斷地持續。
所以,就算是做完一件小事,把它給記錄下來,在筆記本上面打個勾,告訴自己已經完成的這種報酬成就感,都會提升自己的專注力。
(二)重複的強化力量
我們常說:很多事情,做著做著就習慣了,而習慣之後,時間一旦長了,就會形成非常大的力量。
同樣地,習慣一旦養成之後,專注力也就變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就像書中說的,每天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完成起,例如一早起來做個10分鐘的運動拉伸,每個禮拜做個四天以上;這樣子的重複就會強化成為一種習慣。
一旦成為習慣,面對其他事情干擾,你就會習慣「先做完這件事情再說」。自然而然,面對這件事情的專注力就不容易被拉走了。
(三)故事的自我暗示
我30多歲的時候,別人邀請我去參加鐵人三項,我說我年紀太大做不了;等到我快50歲的時候,有另外兩位60多歲的大哥完成了鐵人三項,並邀請我去參加,結果我心無旁鶩地順利完成了。
30多歲和快50歲的我,是同樣的一個人,甚至50歲要完成鐵人三項,比30歲還難得多。但是兩種不同的情境,給了我不同故事的心理暗示,讓我在快50歲時可以「專注」在自己想要的事情上面。這件事例,也是對本書內容的最佳佐證。
(四)同儕的陪伴影響
書中告訴我們,身邊的人,是會影響我們能否有專注力的重要關鍵之一。
就像前面鐵人三項的例子一樣,那兩位60歲老大哥「陪伴」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因為這種同儕的簇擁,會讓自己不自覺地提升向前的專注力。這也就是我們必須尊敬老祖宗智慧語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五)休息的留白價值
書中一開始便說,不容易培養專注力,是本質上的存在。所以在整個馴化、培養專注力的過程當中,不要太「急於求成」,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甚至不要責難自己為什麼沒有辦法專心。這是我認為這本書在最後,給我們非常好的一份禮物。
就像《複利效應》,還有巴菲特的雪球理論,都告訴我們「慢慢來,比較快」。專注當下,培養正念,休息和留白,可以讓我們走得更久,走得更遠。
誠摯推薦這本好書,相信不僅在專注力的提升上面,會給我們非常有價值的想法和做法;更會讓我們在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感與成就感上,有不一樣的體會。
透過專注力,找到更加卓越的自己
──專業職能治療師、《陪孩子遊戲玩出專注力!》作者 陳宜男
從事兒童相關領域的工作已將近20年之久,其中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我最常接觸的族群之一,因而在兒童的專注力與衝動控制訓練上,也有相當程度的鑽研,為此也曾出版過多本兒童專注力相關的著作。而我所切入的點,並非嚴謹的專注力訓練模式,而是希望透過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與玩遊戲,來維持與調整專注力的表現。孩子們從生活中身體力行與反覆演練,更能體會到自己的努力所帶來的具體改變。
然而,在臨床上也發現,不只有學齡前或學齡階段的兒童有專注力與衝動控制方面的問題,有許多青少年與成人也面臨類似的問題,而且深深影響日常生活、課業與工作上的表現,甚至連參與休閒娛樂活動也受到了影響(例如:玩撲克牌時,經常沒看清楚或想清楚就出牌等)。
不瞞大家,其實過去我自己就是深受專注力與衝動控制問題影響的其中一位,一直到大學畢業、開始就業時也是如此。所幸,後來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需鑽研許多專注力訓練相關的文獻,加上醫療從業人員凡事喜歡求證的職業精神,最終成功獲得改善。當時我也心想:如果身體力行後能獲得成功的經驗,將來在引導孩子們時會更加有說服力,也比較能理解孩子們在使用這些方法時的感受,以及可能遭遇的問題。
當我第一次開始讀鈴木佑老師的《最高專注力》時,眼睛為之一亮,許多方法都和我先前一直用來督促自己並分享給孩子、家長們的成功經驗、觀念雷同,而且整理得非常有組織架構。突然間,一股動能促使我一口氣把本書所有內容都讀完,讀的過程中,腦中不斷浮現出自己與本書內容不謀而合的切身經驗。我也有一股熱情與衝動,想立刻將本書內容分享給自己服務的孩子們,以及前來參加專注力講座的家長們。
透過「書前附錄:讓頭腦清晰一整天的45項神級高效技巧一覽表」,你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包括調整飲食習慣、調整日常生活作息、自我觀察、創造個人儀式等,養成可以讓自己專心的好習慣,也較能覺察到自己的改變,每個方法都淺顯易懂並非常實用。例如,我習慣在執行重要工作任務前,會先做三件事來讓自己的思緒與專注力就定位,包括:
步驟一:讓自己回到固定的辦公桌前坐好。
步驟二:整理辦公桌面(將東西歸回原位、不相關的文件放到暫放抽屜中)。如需要用到電腦,也會將螢幕桌面上不相關的檔案進行刪除或歸檔。
步驟三:拿出記事本或便條紙,寫下接著要執行的工作項目與時間軸,並在最後寫下自己完成工作後想做的事情。
每當我固定完成這三件「事前準備作業」後,工作完成度與執行效能都會明顯提升,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成功經驗的累積,逐漸變成了一個讓自己維持專注力的獨特習慣,我也經常將自己成功的例子分享給學齡階段的孩子們。這些習慣,都與書中介紹的方法不謀而合。
由衷推薦鈴木佑老師的這本好書,並邀請大家,無論是否有顯著的專注力問題困擾著自己,都可以來嘗試與體驗老師所分享的方法,或許就能找到更加卓越的自己!
專注力的訓練,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大腦課題
──《大腦百科》醫學譯者、《適腦學習》醫學審訂 黃馨弘
什麼是專注力?專注為什麼是學習力中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引來當今重要的神經科學學者們高度關注?
由於思考對於大腦來說,是相當消耗能量的行為,我們的大腦只能夠緊緊地抓住感知中的某些重點,因此「關注重要的事情,減少分心,維持大腦在最高效率下運作」,是增加學習力相當重要的關鍵。
專注力能夠讓我們從各種輸入大腦的感覺訊號中,選擇某幾個訊號,選擇性地提升對這些訊號的關注。專注力也是少數可以經過訓練而獲得改善的能力。
專注力相關研究在運動界已經獲得許多成果。例如,福特汽車公司就曾和倫敦國王學院合作,邀請五屆FIA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冠軍 Sébastian Ogier和三屆FIA世界房車錦標賽冠軍得主Andy Priaulx 參與一項 EEG 腦波檢測分析研究。
研究發現,「對比未經過專注訓練的一般駕駛者,在需要高度專注力的高速行駛狀態下,賽車手的大腦避免分心的能力較一般人增加40%。」更重要的是,主導研究的神經科學家 Elias Mouchlianitis 博士指出,原先未經過訓練的一般非賽車手的駕駛者,在進行簡單的呼吸和冥想練習與視覺化訓練後,也能提升高達50%的專注力。
這強化了「專注絕對不是天生注定」的觀點。專注力的訓練,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大腦課題。
《最高專注力》便是基於這個前提,整理了來自飲食、自我暗示、正念訓練、環境營造等眾多能夠有效提升大腦專注力的訓練方法。相信對於許多需要大量考試的學生、考生或是準備論文的研究生來說,都會是相當有助益的一本好書。
每個人都需要後天可以養成的專注力!
──僑光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臺中市霧峰國中校長
《國中生子彈筆記考試法》、《做自己的BTS》作者 謝龍卿
專注力並非天生,而是後天努力就可以養成。以我在學校三十多年的教育經驗發現,專注力高的學生,不但學業成就較高,連帶各方面的表現也比其他人突出。
我記得小時候,外婆最喜歡煮「刺五加雞湯」給我喝(因為外婆家後院很多刺五加),外婆說刺五加又稱西伯利亞人參,益氣強體,能提升專注力,包我考試得第一。說也神奇,自從我喝了雞湯,考試還真的經常得第一。長大後,聽中醫的朋友說,刺五加不只提神醒腦,還是很強的男人威而鋼,當下我才明瞭,外婆為了我們謝家傳宗接代,還真是用心良苦啊!不過,我到現在這個年紀仍身強體壯,精神飽滿,一人當三人用,或許真的跟它有關。
先不談刺五加,我們把話題拉回來。專注力可以提高學習成就,早在幾百年前就引起許多研究學者的興趣,最近的腦神經科學更是將研究重心放在:腦神經迴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專注度,還有腦神經迴路的運作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大部分人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可能都不高,更不想知道腦神經迴路的運作歷程,但是對於「如何快速提高專注力」以及「最高專注力如何持續」的方法應該都相當有興趣,因為任誰都想在有限時間裡「創造最高的學習效果與價值」,不是嗎?
多年前聽醫生同學說,多喝「茶」有益腦力回春,特別針對「容易忘東忘西」的毛病最有效。據說將茶葉加熱水浸泡的飲法,是幾千年前漢武帝的爸爸漢景帝發現的,當時茶葉不巧掉進一壺滾水中,就這樣有了「茶」這種飲料。有陣子我確實買了不少凍頂烏龍茶來喝,起初效果真的不錯,基本的提神醒腦不用說,更讓我晚上寫稿子的精神與速度都增進不少。後來又接觸咖啡,尤其是不加糖的黑咖啡,對於我這種夜貓子來說,真是一大福音。
但是好景不常,想來是我的身體逐漸習慣了咖啡因的存在,每天喝進肚子的量越來越多,無奈效果卻每下愈況。直到有幸拜讀三采文化《最高專注力》才知道,原來攝取一五◯∼二〇〇毫克的咖啡因三十分鐘後,疲勞感就能獲得緩解,專注力的持續時間也會延長;但是如果喝咖啡的時間與用量不對,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原來喝咖啡的時間與方法很重要,不但起床後九十分鐘內不要攝取咖啡因,還必須利用美國陸軍研發的排程系統「2B-ALERT」控制攝取量與攝取時間,才會得到最佳效果。此外,若搭配綠茶中的放鬆成分「茶氨酸」一起飲用,對大腦α波活性的增強幫助最大,也最能提高專注力。最近我照著書中的方法執行,果然又找回了最初的感覺。
正巧最近我在進行正念靜心(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研究,這是源自兩千多年前釋迦摩尼佛的「毗缽舍那法」:讓內心歸於平靜,將注意力持續貫注並關照當下身心的自我察覺法。沒想到竟與本書內容不謀而合:吃飯時不做別的事情;不被電視、手機等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享受當下專心吃飯的「正念飲食法」……等。
《最高專注力》這本書濃縮了作者多方考證、分析、研究,彙整而成的「專注力維持技巧」,對於提高專注力特別有效,不但可以增加你的時間密度,還能充實你的生活濃度。我就是一個忠實實踐者,特此推薦給所有的學子、考生,甚至是上班族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