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一
【人類獨有!直立行走的代價】
在悠悠百萬年的演化當中,人類從趴在地上移動,漸漸直起身、空出雙手,看得更遠、手部更靈活。然而,本來造物設計將肛門置於人體後方,卻因為直立後移到了身體下方,從此,不管坐、站、跑、跳,肛門永遠處於最受壓迫的位置。隨著肛門部位血管日夜膨脹,最終滑脫出肛門外,便形成我們熟知的痔瘡。
如果我們像大部分的四足動物一樣爬行,肛門承受的重力影響就會比現在少,排便時向下拉扯的衝擊也會減少。所以啊!痔瘡,是人類直立付出的代價。
別懷疑!人類是唯一會長痔瘡的生物
「我不相信!除了人類之外,一定還有其他動物有痔瘡問題!」有一天開刀時,團隊護理師們心血來潮,開啟了痔瘡動物的票選活動。啊!真的只有人類有痔瘡啦!不信你們來踢館看看。
「袋鼠!袋鼠常常站著,一定有痔瘡!」
是啦!澳洲觀光海報都有袋鼠站定、回眸望向鏡頭的照片,可能會讓人產生牠的肛門和人類一樣在軀幹下方的印象。但袋鼠擁有的是泄殖腔,不像人類是獨立的直腸肛門系統,所以牠排便時不需要擠壓用力。此題結案,袋鼠不會有痔瘡。
同理可證,貓、狗、豬、牛、馬、羊……這些四肢著地的動物,同樣不會有痔瘡問題;而鳥禽類的腸胃道開口是泄殖腔,邊走邊大小便,沒有忍便或肛門壓力過高的現象,更何況,牠們的泄殖腔開口也在身體後方,因此如果你養鳥,完全不用擔憂牠長痔瘡。
仔細想一遍,自然界裡像人類一樣每天兩隻腳站立,有著獨立腸道開口、幾乎是以全身重量將肛門壓在軀幹底部、每天走來走去的動物,還真的沒有。所以啊!放寬心接受我們先天直立的弱點,也一起坦然面對這個從人類祖先站起來後就開始存在的古老痼疾吧!
只要是人類都可能有痔瘡的問題,知道了這點,不知是否讓你稍微寬心了呢?每回門診聽到病人問我「怎麼知道有沒有把痔瘡拿乾淨」時,都會讓我不禁皺眉。大家對痔瘡應該要有個正確概念:它本來就是人體的一部分,排除剛出生的嬰兒,在使用十幾年肛門後,幾乎所有的成人都會有輕微痔瘡,差別在於痔瘡有沒有帶來令人困擾的症狀罷了。而輕微痔瘡在肛管裡其實負責了守門員的角色,在我們站立時像個軟塞子密密地將肛門滴水不漏地閉合
當有了這些基本觀念,就無需再聞痔色變啦!
四大因素,導致痔瘡脫出!
曾有文獻統計,在漫長的一生中,可能有九成以上的人曾遭受程度不一的痔瘡症狀,如果只是很偶然的腫脹、出血,幾乎無需處理,注重日常保養即可;若症狀持續,則需要尋求積極的治療方式。而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痔瘡症狀的機會越高;儘管歐美統計,痔瘡盛行率在性別比例上為男:女=2:1,但也有可能是女性比較羞於就醫、因而低估的關係。
關於痔瘡脫垂的原因,大概不外乎幾個因素:
1. 肛門軟組織與韌帶(Treitz's Ligment)老化鬆弛:三十歲以後,全身上下的軟組織都開始受到地心引力影響而下垂,臉皮會下垂、眼皮會下垂、肚皮會下垂,小腿靜脈會突出下垂,每天或坐或站都處在身體最下方的肛門,當然也會有皮、肉、血管往下脫垂的問題,只是我們給這種肛門組織鬆垂的現象,起了個名字叫「痔瘡」。
2. 現代人纖維攝取量不足:適合肛門的是呈鬆軟香蕉狀大便,缺纖維質的糞便又小、又細、又硬,對肛門會造成反覆拉扯;易腹瀉體質病人的糞便則是水狀、強力噴發,為肛門帶來反覆的衝擊,兩種都不健康!以保養臉部皮膚為例,化妝或洗臉時來回過度搓揉皮膚,會讓臉皮提早鬆弛老化,肛門亦是,不穩定的糞便拉扯也會加速它老化的速度,脫垂指日可待。
3. 腹壓增加、骨盆腔血流循環不良:舉凡懷孕、肥胖等增加腹壓的因素,都可能加重痔瘡困擾;缺乏運動、久坐久站時間長,也是現代人容易得到痔瘡的原因。
4. 肛門括約肌太緊、太亢進,增加排便時的肛門壓力:簡而言之這是個人體質關係,統計發現常發生於年輕男性身上。唯一能預防的方法是,如果知道自己肛門壓力較高,就要越留意保持高纖飲食,排便時坐在馬桶上出力的時間切莫太長,一般超過五分鐘,痔瘡便悄悄纏身了。
試閱二
【照護屁屁第一步!必學肛門結構課】
「肛門這地方其實沒那麼髒,你不要一直洗啦!尤其不能用肥皂或洗潔劑洗。」門診又來了一位太愛乾淨、將肛門清潔過度而造成肛門濕疹的病人。
「可是我就是覺得不乾淨啊!」
「肛門的構造很像我們的口唇部位,你嘴唇如果洗久了會乾、會龜裂,肛門也是。」
「肛門皮膚像嘴唇?」病人給了我一個有點嫌惡的表情。
是啊!如果沒有從頭說起,怎麼能讓你知道嘴唇和肛門,一頭一尾孿生星宿之間的關係呢?
認識肛門的構造與功能
這裡邀請你跟我一起做個想像:呈現圓球體的小小受精卵,在成長分化的過程中從中間長出一個小空腔,這就是未來中空的腸道系統,而圓球體的兩側則分別形成肛門和口;這個兩端有著開口、中間中空的系統,即組成了人體的「口腔─食道─胃腸─肛門」消化系統。
口腔和肛門不但是消化道前、後的兩端開口,它們的組成也同樣有細緻、滿佈血管的皮膚,向內連結著消化道濕潤的黏膜,所以儘管常常經歷食物和糞便的摩擦衝擊,它們的再生力也比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更快速;同時,也因為密布的血管網總是湍流著豐富血液,縱使這裡細菌日夜來去,也沒那麼容易受到菌落感染。
肛門的立體構造,是一個腸胃道末端約二點五公分長的管子,所以臨床上我們也習慣叫它「肛管」;肛管內有條環繞一圈、猶如一排長牙齒刻紋的「齒狀線」,這是內外痔瘡的交界;而在距離肛門口旁一點五公分處,環繞著七、八個退化的肛門腺體,雖然沒有實際功能,但它們的開口都在肛管內部的齒狀線附近,一旦人體免疫力低下、有細菌跑進去時,若運氣不好又遇上腺體開口被糞便顆粒堵塞,就可能發生急性疼痛的肛門膿瘍或瘻管。了解肛門構造後,大家應該就能試著描繪一下,我們門診時為病人做肛門內診,觀察的是甚麼了吧?
有助初步診斷出大腸腫瘤
另外,不管醫師是以指診做肛門內繞一圈的觸診,或者以肛門鏡、內視鏡做視診,都能在診療當下檢視肛管附近,甚至直腸下端是否有腫瘤或惡性增生物。然而,大腸的長度約一點五至兩公尺,如果想排除整段大腸裡瘜肉增生或腫瘤的可能性,就得借助進一步的大腸檢查。
大腸是個以「ㄇ」字型坐落在腹部的管狀器官,雖然泛稱大腸,但其實它包含右側升結腸、橫結腸、左側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幾個部分,最後開口於肛門,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檢查大腸,卻有肛門鏡、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大腸鏡不同的名稱,這幾個檢查深度分別由淺到深,都是為了釐清大腸不同區段內腫瘤生成的可能。除了鏡檢外,大腸鋇劑攝影則是讓病人喝入,或者以灌腸方式注入牛奶狀的流質鋇劑,再讓您乘上X光機做不同的旋轉姿勢,讓鋇劑在腸胃內盡可能地轉圈圈、均勻覆蓋於腸道,再透過攝影確定病灶。
所以,下次到大腸科門診就診時,不妨問問醫師今天安排的是哪種檢查,除了更能掌握自身的身體狀況,醫師可能也會因為您認真做過功課而感到十分驚訝唷!
試閱三
【痔瘡症頭可大可小,如何處理?】
痔瘡是個會引起多樣不同症狀的千面女郎。
肛門附近的任何症狀都可能與痔瘡相關,所以當你聽隔壁鄰居說他會疼痛流血,但自己卻只有異物感或搔癢感時,只是因為痔瘡形成的位置不同、每個人的排便習慣不一樣,所以即使遭逢同一個疾病,表現卻有所不同。
說到底,痔瘡是肛門部位的良性疾病,是血管軟組織老化鬆弛帶來的症狀。進一步來看,正常血管較近似於管狀或絲線狀,而經過老化膨脹的痔瘡血管常呈現桑葚狀,一粒粒被撐大的血管球容易發生腫脹不適、摩擦出血。但畢竟它還是正常血管的一部分,因此我常苦口婆心跟就診患者解釋,得了痔瘡有時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也不是非得把它處理掉,要不要處置,關鍵在於「這個痔瘡是否會影響你的生活」。臨床上我們也向病人比喻,判斷是否進行痔瘡手術的概念,比較近似於判斷要不要做臉部拉皮手術。人人都會隨著歲月有眼皮或臉皮下垂的問題,但除非眼皮鬆垂到遮蔽視線、或臉皮脫垂到有礙觀瞻,並非人人需要手術。
如果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只需更注重飲食、排便的習慣和保養即可。
五大常見異狀,都是痔瘡惹的禍
通常因為痔瘡而就醫的主訴,包括以下幾點:
1.「洗澡時,肛門口摸到凸凸的東西」
因為外痔或三、四度痔瘡而造成的肛門口異物感,會讓人總覺得走久了、坐久了或在排便後,肛門口像是卡著東西,伸手則可摸到凸出的肉球,而這種感覺可以時有時無,也可以是一直存在的。
2.「很晚睡、很累,或生理期來之前,覺得肛門腫痛」
每當喝酒吃辣,肛門口便腫痛、熱辣得不得了,或是當睡眠不足或疲憊時,腫脹和疼痛的情況總使人焦躁不安、生活受到影響。
3.「我排便很正常,但一排便就一直滴血,幾乎一、兩個月就要來一次,像月經一樣」「那天我只是蹲久了站起,內褲竟然都是血,明明一個大男人還得去買衛生棉」
即便是軟便也會帶著血水,有時還因為硬便磨破痔瘡而造成潰瘍疼痛,甚至是改變姿勢或行走、跑步、競速腳踏車比賽後,也會出現痔瘡出血的情況。單次的痔瘡出血,通常不至於引起失血過多、昏倒或休克,造成生命危險;但長期慢性痔瘡出血,因為不會帶來疼痛、每次出血量也不算太多,身體會漸漸習慣,可是體內血紅素其實正處於如階梯式的消耗狀態,也就是所謂慢性貧血,一般當察覺時都已經是嚴重貧血了。我碰過不少病人進診間時一臉蒼白,說自己常頭暈虛弱,以為心臟有問題,最後檢查發現是痔瘡出血導致血紅素低下,體內血紅素量不到正常人的一半,血液看起來稀稀透透的。健康竟被一個良性疾病拖累到這種程度,真是不值得!假如經常在排出軟便時,伴隨無痛性的內痔出血,時間超過三個月以上,請不要輕忽它。
4.「肛門好癢,半夜最癢,我很認真洗,卻越洗越癢」
脫垂的痔瘡組織有時會在排便後沾染糞便、沾黏衛生紙,造成反覆濕疹;有的病人因為痔瘡脫垂、肛管內黏膜翻出,而造成內褲底總是濕黏、影響衛生,久而久之也帶來惱人的肛門搔癢和濕疹。不過,臨床上看到比較多的情況是,病人因為痔瘡脫垂引起肛門搔癢,卻誤以為搔癢是清潔不夠使然,而過度清洗肛門,一再造成破皮濕疹。再次強調,肛門不適合用肥皂、高溫熱水或特殊清潔劑清洗,肛周皮膚敏感時,以溫水沖洗、毛巾輕輕壓乾,是最好的保養方式。
5.「我覺得很醜」
這個主訴常會讓我們這行的醫生有點害怕。我能明白女性朋友追求由裡到外的平整、健康、美觀、甚至緊實,不健康、脫垂贅生的痔瘡不但清潔不易,也讓愛美女性難以忍受,所以當然也會秉持專業,盡力達成病人對完美的要求。更何況,手術是極致的藝術,以巧手精緻手工自豪的外科醫師必定盡心盡力、使命必達。但話說回來,這些糞便可不會在意我們有多努力。排便是肛門的天生使命,就算手術做得再精美、狀況比術前好得多,恢復期時的排便拉扯和摩擦,也可能帶來些許疤痕問題。唯有保持排便順暢、減少摩擦衝擊,才是預防痔瘡和術後疤痕的最高指導原則。
痔瘡看診,醫師檢查這樣做
那麼,醫生到底是怎麼確診病人患有痔瘡的呢?
無論是哪種症狀,就醫時,我們會請病人朝左側臥躺,將大腿、小腿彎曲,先目視檢查肛門周圍,看看痔瘡對外觀及各種症狀影響的嚴重度,同時排除其它可能病灶。接著做肛門指診,用食指檢查直腸較低的部分、排除低位直腸腫瘤,同時評估肛門括約肌的功能。最後會用比手指粗一些的肛門鏡做檢查,將肛門內外仔細巡邏一次,分別究竟是內痔、外痔或混合痔,甚至判斷是否有肛裂問題。如此一連串檢查步驟,才算是對痔瘡的完整評估。
輕微一度或二度痔瘡造成的不適和腫脹,通常會建議先以藥膏、塞劑治療,配合溫水坐浴,並且透過多攝取粗纖維、大量飲水等調整,以及規律運動幫助改善。與其說一有痔瘡就要如何積極地治療,大家不妨把它當作一個健康上的小警訊,為了預防痔瘡襲擊,戒菸少酒、適時調整作息、飲食和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都能讓你過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