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一
【五行經絡圖 春天】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生機盎然。
中醫五行理論認為春方位屬東方,五行屬木,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
按照中醫「四季各有側重」的養生原則,春季養生重在「養肝」。中醫認為,肝主升發,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要讓肝氣順應春天自然之氣,就應該要注意多按摩一下肝經的穴位。而肝與膽相表裡,膽經的穴位也應是春天重點按摩的穴位。
肝經從腳趾大敦開始,沿著下肢內側向上,直至肝臟的體表位置,左右各14個穴位。
肝經上的穴位主治肝病、婦科疾病、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膽經從人的外眼角開始,沿著人的頭部兩側,順人體的側面而下,一直到腳的四趾,左右各44個穴位。
膽經上的穴位能主治眼、耳、咽喉以及頭部的疾病,比如口苦、目眩、頭痛等。
春東肝木
另外,心包與三焦相表裡,春天同樣有利於疏通這兩條經絡。在中醫理論中,心包指的是心臟的外膜,包裹著心臟,因此心包可以保護並反映心臟的某些功能。 「心主調神」,五行中,心對應五種情志中的喜,然而喜雖發自心中,卻是由心包反映出來的。因此春天調養心包經也會使人在一年之初擁有好心情。
【五行經絡圖 夏天】
夏天來了,萬物繁榮,植被茂盛。
中醫五行理論認為夏方位屬南方,五行屬火,與五臟中的心臟相對應。
炎炎夏日,人體的氣血得到了全面釋放,氣血較多趨於體表,所以夏天許多人的皮膚都會變得好起來。這時候天氣炎熱,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人千萬要注意保養身體,降低腦出血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夏季養生可以多按一按心經和小腸經。
心經支脈從心系上挾於咽部,心經有熱則會咽幹,陰液耗傷則渴而欲飲;心之經脈出於腋下,不通則脅痛;心經循臂臑內側入掌內後廉,心經有邪,經氣不利,故手臂內側疼痛,掌中熱痛。心脈痹阻則心痛;心失所養,心神不寧,則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擾,則神志失常。
與心經相表裡的是小腸經。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夏天人體火氣較重,火氣淤積在小腸容易引起目黃、頰腫、咽喉腫痛。
夏南心火
長夏(仲夏)
中醫五行理論認為長夏方位屬中部,五行屬土,與五臟中的脾臟相對應。
長夏通常指夏天最後一個月,因為天氣過於潮濕,空氣中的濕氣較重,濕氣通於脾,所以要多壓一壓脾經和胃經。
脾經單側穴位21個,左右共42穴。胃經單側穴位45個,左右共90穴。
試閱二
9月1~3日
按揉肩髃、巨骨、天鼎
處暑開始要少開空調多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季肅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9月1日
肩髃 預防關節炎
【主治】 肩臂痛、手臂攣急、肩痛、上肢不遂、關節炎。
【位置】 在肩峰前下方,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處。正坐,屈肘抬臂與肩同高,肩前呈現的凹陷處。
【配伍】 肩頸部肌肉酸痛:肩髃配肩井。
◎一穴多用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能防治肩臂疼痛。
2.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天1次可用於治療肩臂痹痛、上肢不遂等疾病。
9月2日
巨骨 緩解肩臂疼痛
【主治】 肩臂痛、手臂*攣急、半身不遂。
【位置】 在肩胛區,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中。沿著鎖骨向外摸至肩峰端,再找背部肩胛岡,兩者之間凹陷處。
【配伍】 肩痛:巨骨配肩髃。
◎一穴多用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能防治肩臂疼痛。
2.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可用來治療五十肩等疾病。
9月3日
天鼎 治療咽喉腫痛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瘰鬁、*癭瘤、*梅核氣。
【位置】 在頸部,橫平環狀軟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與鎖骨上窩中央連線中點處。
【配伍】 咽喉腫痛:天鼎配少商。
◎一穴多用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能防治肩臂疼痛、頸痛。
2.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天1次可用來治療五十肩、頸痛等疾病。
試閱三
冬至 12月22日
按揉脾俞 健脾補氣
冬至的陽曆日期每年是不定的,有可能是12月21日或者12月22日。本書假定冬至為12月22日,若與你閱讀當年的日期不同,將日期自行調整即可。
脾俞 嘔吐腹瀉就按它
「脾俞」是脾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冬至時節,若脾氣虛弱,會影響冬季的進補,造成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刺激脾俞有健脾和胃、利濕升清的功效,是可以有效養脾的穴位。《針灸大成》記載脾俞能治「黃疸,善欠,不嗜食」。當你吃飯沒胃口時,不妨按按脾俞,很快你就會感覺到餓了。經常用按摩槌,通過敲打的方式刺激脾俞,可以增強脾臟功能,幫助消化吸收,補益氣血,提高人體免疫力。
【主治】 腹脹、嘔吐、腹瀉、痢疾、胃痛、吐血、便血、尿血、糖尿病。
【位置】 在脊柱區,第1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比大拇指橫寬稍寬)。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上推3個椎體,下緣旁開2橫指處。
【配伍】 嘔吐:脾俞配中脘、足三里。
◎一穴多用
1.按摩:用拇指按揉200次,每天持續,能治療各種脾胃病。力道宜逐漸增加。
2.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可治療胃寒證、中氣不足證等疾病。以局部有溫熱感、無灼痛為宜。
3.刮痧:從中間向外側刮拭3~5分鐘,隔天1次,可治療痢疾、便血、乏力。塗上潤滑劑保持潤滑。
4.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鐘,隔天1次,用於治療水腫、腹脹痛等。留罐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