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訂者簡介
吳明賢醫師
醫學博士,臺大醫學院副院長兼研發分處主任、臺大醫學系特聘教授兼主任、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著有《腸胃專家教你不靠藥物整腸健胃》等書。
親土推薦
吳明賢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主任、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林宜慧 樸谷工坊創辦人/大地與身心靈療癒工作者
許瑞云 《哈佛醫師養生法》系列作者
陳邦基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顧問醫師
陳俊旭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買買氏 〈直接跟農夫買〉發起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國際醫界好評推薦
「人類健康受到什麼樣的威脅一事,我們的認知正面臨一場革命性改變,而本書正描繪了這種典範轉移。雅克斯醫師認為我們應重建腸道的健康菌相的主張,和當前最先進的醫學研究同步。打開此書,你就打開了一生健康之門。」──紐約時報暢銷書《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Grain Brain)作者,大衛‧博瑪特醫師
「本書的療法是經過驗證的方法,可以解決眾多疾病。要治癒你的第一步,就是治癒你的腸道。如果你已經準備好接受一些前衛的醫療概念的話,這本書很適合你。」──《血糖解方》(The Blood Sugar Solution)作者,馬克.海曼醫師
「如果你正受消化不良、免疫疾病、甲狀腺或胰島素毛病所苦,這本書會改變你的人生。雅克斯醫師設計出一套簡單好遵循的計畫,來對付這些源自於腸道毛病的問題」
──《荷爾蒙重整飲食法》(The Hormone Reset Diet)、《荷爾蒙療法》(The Hormone Cure)作者,莎拉.戈特弗里德醫師
「此書中,雅克斯醫師解構了我們對細菌的全面舉戰,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患有各種慢性病,以及重新回顧了治病先治腸的古老智慧。」──《屬於你自己的心靈》(A Mind of Your Own)作者,凱莉.波曼醫師
【推薦序】 親近土壤,擁有健康人生
──樸谷工坊創辦人/大地與身心靈療癒工作者 林宜慧
我感謝此書的出版,讓人確信食療及土壤能療癒人體自身,減少對於藥物的依賴,還身體健康與自在。
與伴侶搬到宜蘭鄉間之後,我們一家的生活離土地愈來愈近。先是因為住在宜蘭內城的老平房得自行混土修房,更在學習農事的過程中沾染著土,小女兒也經常滿身是土,自小在家中出生,沒有經歷消毒或疫苗的接種的她從小就在土上或田裡爬動,天生就有找土吃的本能。還把食物沾沾土再吃,而天天吃土的生活並沒有讓她經常生病,反而食慾佳、活力好、夜晚的睡眠也可連續,更極不怕寒、有分辨食材以及活水的能力。
孩子不到一歲的時候,為改善與自然相處的方式,我們決定改變家中的生活系統,開始經營「樸谷工坊」的基地。水系統是收集並過濾雨水來飲用,部分雨水和員山鄉的地下水來做洗滌。火系統部分像是煮飯燒水加溫房舍等,部分是以燒柴方式來進行。廢物回收系統是讓排泄物回收大地的堆肥廁所,糞便可放置耐酸鹼桶內進行完整殺菌,以改善土壤的貧瘠。而菜園與動物系統還在興建中,目標是能漸將每日所需來自後院。
這樣的生活是一種實驗,也是朝向永續生活的推廣,而我發現在日常的實踐中若跟土壤的距離愈近,身體愈容易健康,有病痛也較能調適復原。我自己就曾有一次的特殊經歷,因為吃土治癒了腸子脹氣所導致的極度絞痛:
在二O一五年底,我們一家曾經探訪德國七本林登生態村,村中的飲食是以素食為主,而我因吃進過多的生菜與豆類,不熟悉的細菌讓腸道劇烈脹氣/發炎,痛得無法動彈。當時還正值哺乳期間,不吃不喝的話對我以及寶寶都會有危機。找了村內醫生後他只說排氣後就會不痛了,村內民眾拿來消除脹氣的花草茶(含大小茴香、洋甘菊)、以及精煉過的細土跟活性碳給我吃,能加快排氣並且趕走壞菌。我當晚將一大把的土混著溫水喝進體內,還吃咬了一片活性碳,說也神奇,當晚的排氣過程雖然很痛,但隔天早上解了兩次便之後便覺得肚子空空,有食慾可以吃早餐了。
那次的腸絞痛經歷,也讓我更加重視消化系統要如何調整才更好,此書再次證實:麩質、乳製品以及糖對於腸道的危害程度。書中也提到自來水的活性甚低,盡量飲用像是泉水或地下水甚至過濾雨水,能提高飲入的活性。一直以來不吃基因改造食品的我們更確信這樣的做法是對的,也聽從書中建議,增加了發酵及發芽食物的攝取。
我們正在實踐其書中所寫的養生之道,並因此受惠,在此邀請你來加入!
【推薦序】 土療補菌, 保腸有勁!
──長庚醫院胃腸科教授、顧問醫師 陳邦基
人體腸道有百兆以上的細菌,種類千百種。七O%的免疫細胞在腸道,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菌群與宿主人類共生互利,經由菌-腸-腦軸的調控機制,與消化、代謝、內分泌、免疫、神經傳導、腸蠕動、情緒壓力、飲食行為等種種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腸道菌群依其對人體的影響,分為益菌,害菌及中性菌。益菌約佔一O到二O%,其發酵作用對人有利。害菌約占二O%,其腐敗作用對人有害。中性菌佔六O到七O%,也稱「伺機菌」,可變好變壞。重要的是要維持各菌種的多樣性及生態平衡,生態失衡時,如益菌少、害菌多,中性菌變成伺機致病菌時,導致種種疾病。維持好菌及中性菌八五%,壞菌一五%的比率,最為理想。益生菌指透過適量補充時,對宿主健康有益的好菌,以乳酸菌為主。益菌生,包括寡醣及膳食纖維,有養菌功能,寡糖只養好菌。而益生菌生成萃取液,稱益生素或益源質,透過培養數種共生菌,萃取其有效成分,最能發揮養菌補菌的效能。
腸道若有過量的毒素、細菌害菌、或麩質時,會啟動「解連蛋白((zonulin ))」的釋出 ,造成黏膜屏障的閘門洞開,滲漏,發炎,導致「腸漏症」,進而百病叢生,尤其慢性發炎、代謝、自體免疫疾病為然。現代的生活環境,因工業化,化學品充斥,食材變異、食物營養成分過少,各種毒素負荷太大,生活壓力太重。引起腸道菌群生態失調,多様性𣎴再,使人失去健康。 本書對「腸漏症」的致病、治療、預防對 策,有很詳盡的說明及探討,值得細細的品味。
「土療」的概念,來自有機土壤中含有利健康的土基微生物(益菌)及微量營養素。如能反覆接觸大地,即可獲得這些有益腸道菌均衡、多様性的因素,有利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上,我們可以從改善飲食及生活方式,減輕壓力三方面來著手:食材宜採自然、原味、新鮮、有機,多様均衡,多蔬果、發酵食品,低糖油鹽、少麩質、乳製品、加工添加物及基改食品,少酒不菸。(益菌為素食,害菌為葷食者)。飲食方式宜細嚼慢嚥、七分飽、定時定量、不偏食。必要時營養醫學介入,補充營養品。如益生菌、益菌生、益生素、消化酵素、纖維質、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魚油、Q10、膠原蛋白、麩醯胺酸等。避開接觸毒素,少用化學藥物,尤其抗生素、消炎止痛藥、清潔美容產品,避空污。減少壓力、放鬆心情、笑口常開、正面思考、散步、踏青、運動、陽光、音樂、靜坐、按摩、泡澡各有其功效。充分休息,恢復疲勞,睡眠充足,修復細胞,能提升免疫力。
如能(赤)腳踏實地(土),回歸大自然,也不要過度殺菌,重建腸道菌群平衡,與有益的徵生物共生互利,健全腸道功能,自然能「與細菌共享人生」。
【推薦序】 多接觸泥土,一輩子有益
──臺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這本書讓我想起大約二十年前,當我在美國巴斯帝爾大學唸醫學院的時候,休息室外面就是一個幼兒遊戲區,這遊戲區很不一樣,它是把遊樂設施建在沙土上,我常看到教職員或學生家屬會帶著家中嬰幼兒,在沙土中玩耍,玩得臉上、全身髒兮兮,父母也不介意。這一幕景象,不是發生在落後國家,而是在一個非常先進的美國醫學院,身為頂尖自然醫學學府的一份子,我們都知道,幼兒接觸泥土,對他的一輩子充滿益處。
非常諷刺地,幾年後,當我受邀舉家回台,帶著大女兒參觀台北的幼稚園時,全園飄著消毒藥水的氣味,園長很驕傲地告訴我,他們幼稚園每天消毒二次,保證園內絕對乾淨。我心想,在這樣用化學藥物堆砌而成的「乾淨環境」中長大,身體怎能健康?
就像「飲食中要少油才能健康」一樣,「要把細菌殺光才能避免生病」也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觀念,但在所謂「進步」的地區,大家卻奉行不悖,結果是這些地區的慢性病罹患率越來越高。反觀,窮鄉僻壤的落後地區,大家吃傳統的飲食、過著不怎麼乾淨的生活,卻不容易罹患過敏、自體免疫、癌症等等疾病,在看完此書後,讀者終會明白其中原委。
時間再拉回巴斯帝爾大學,我在校區的有機菜園和藥園裡,很訝異看到白人同學直接摘了豌豆、芥藍菜、藥草,就往嘴裡送,這和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所灌輸給我的衛生教育,顯然不同。我在美國念書時,也正好見證到一個很有名的案例,一位嚴重大腸潰瘍症病患,因吃高加索山的土而完全痊癒。
乍聽之下,我們是不是開始要多吃泥土呢?書中說得好,現代化城市中固然塵土飛揚,但卻不是以往鄉村的有機土壤,但如果可找到有益身體的土壤,的確可以少量攝取。
這本書從作者母親的腸漏症出發,一路談益生菌、奶、糖、油、麩醯胺酸、醃製物、發芽穀物、居家毒素、到糞便移植,把整個腸道健康所需要的條件都提及了,的確是一本好書!但它可能會顛覆你從小的衛生習慣,不過我保證值得仔細閱讀,因作者說的都是真的!
【推薦序】 健康環保與永續的新生活運動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如果你對科學史有點認識的話,就會常常提醒自己,要謙虛一點,要開放胸襟與腦袋,要懂得質疑,也要學會觀察與驗證。
醫學史也算科學史的一部分,當我們知道八、九十年前的西方主流醫學,外科的常規治療,甚至可說是唯一的治療,就是放血,而內科還在將死人的器官當作萬用藥材,恐怕會覺得匪夷所思。其實也不用太訝異,畢竟一百多年前大部分的科學家還相信一堆髒衣服會長出小老鼠。
當然,現在的科學進步到從外太空到小如奈米般的世界似乎都在人類掌控下,讓我們有了信賴專家的信心。但是,其實一直到最近,我們對自己腸子內的世界不太了解,原因是我們很難複製或觀察腸子裡眾多微生物交互作用的狀態。
我們每個人的DNA有九九.九九%是跟我們周遭任何一個人相同,但是我們腸道裡的微生物聚落頂多只有一O%跟別人一樣,而腸子裡的微生物以細胞數量來說,是我們全身數量的十倍,若以基因種類來看,每個人有二萬個基因,而我們體內的微生物所帶來的不同基因就有上千萬個,所以不管以細胞數或基因數來看,我們都是由微生物所組成的。
最近這幾年開始了許多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也慢慢破解了許多謎團。甚至有些科學家還發現,腸道裡有複雜的神經系統,簡直像身體的第二個大腦,這也印證了很多企業家表示過的,在面對許多決策,感覺有問題時,腸道就會不舒服。
《土療讓你更健康》這本書非常詳盡的介紹近年來對於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而且不藏私地提供了非常完整的醫療建議,從飲食生活到精神與心靈,用淺顯易懂且生動的文筆,內容豐富到可以說是一本百科全書似的書籍。
當然,作者的建議有一些與近年流行於坊間的另類醫療,或自然醫學相同,而且這些年有許多以科學為包裝,但顯然就是詐財的販售養生保健產品,在這訊息混亂的時代,難免會使得許多學科學的人以及相信西方傳統主流醫學的人心有疑慮。
有這樣質疑的人是對的,我們不只要對網路上來路不明的訊息質疑,其實也要對現今的主流醫學質疑。
作者身兼西方主流醫學的學位,包括本身也是臨床營養師,因此他的論述與觀點,乃至於所做的研究與實際的驗證,科學態度絕對與坊間為了賺錢的江湖郎中大不相同。
另外,更重要的是,也如他說的這些建議或處方,不必花昂貴的費用,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而且,這些改善我們身體健康的方法,其實也對我們的環境,對我們周遭的萬物生命是有幫助的。
換句話說,作者的建議,就是我們關心生態保育,關心社會永續的環保團體,多年來所建議的生活方式。不管你是不是有書中困擾你的疾病,接近大自然與所有生命和諧相處,是人類未來唯一的出路,也是必須推動的新生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