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雪力獻給16型人,找到最舒服的自己》
Chapter 2 讓MBTI幫助你,而非定義你
我們試著去了解,
為什麼某部分的我們和所有人一樣,
某部分的我們只和某些人相同,
而某部分的我們卻又獨一無二。
—人格心理學家布萊恩.李托 Brian Little
最令人懼怕的事情,就是完整地接納自己。
—分析心理學開創者卡爾.榮格 Carl Jung
希望大家現在可以看到,為什麼自我覺察這麼重要了。我們可以先從不同角度來開始自我覺察,例如從行為模式觀察自己為什麼老是拖延,或是從關係來思考自己為什麼老是被小人陷害。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自我覺察方式,例如寫日記、詢問別人的回饋等。不過,寫日記常常難以跳脫你的自我認知,別人的回饋也可能帶著他們的價值觀跟投射。雖然市面上有很多不錯的性格評量可以讓你多了解自己,但是我最常用來幫助人的就是MBTI 了。
MBTI 的全名是「邁爾斯—布里格斯人格類型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它是由凱瑟琳.布里格斯(Katharine C. Briggs)跟他的女兒伊莎貝爾.邁爾斯(Isabel B. Myers)運用榮格的理論而設計出來的自我評估問卷,能讓人了解榮格理論所探討的心智功能
(mental functions),並運用在生活中。
榮格推斷人的不同,來自於兩種不同的心智活動:一種是「認知」,就是如何接收資訊;另一種是「判斷」,就是如何做決定。這些再加上人們的「態度」(也就是如何面對外界)與「執行決定的方式」,便形成了四種不同的衡量向度。每個向度都是一個光譜,榮格相信每個人都
會運用不同的態度、認知、判斷和執行方式,但是會自然偏重其中幾種,就像我們兩隻手都會使用,但天生還是有偏好的慣用手一樣。
MBTI 便是運用四組二分法的方式來評估一個人的傾向,形成了16 個基礎人格類型。透過這樣的學習,我們更能了解每個人有可能不同,但要注意的是,我們每個人並非只是4 個字母這麼簡單,MBTI 更探討4 個字母之間的互動,以及不同組合會產生的動力。不過,因為初學者
從4 個字母就可以了解榮格理論的基礎,所以MBTI 是我覺得最容易上手的人格類型評量。
開始前,必須知道的事
MBTI 授證師解說評量結果時,都會說「××××是最符合你的類型(best fit type)」,或「你是××××傾向(preference)」,而不會說「你是×××× 型」,因為MBTI 的4 個向度都是光譜,沒有人絕對百分之百是哪一種類型。也就是說,即使你的分數比較偏向某一邊,你仍然擁有另一邊的特質;而就算是同一類型的人,也不會完全一樣。
雖然我能理解,每個MBTI 授證師都可能有自己對於這個工具的詮釋,但我看到有人用這個工具來協助他人選擇主修科系、找工作,或是做人事調度,我不太贊同這種運用,也希望透過這本書更清楚地解釋我的想法。
我分享MBTI 並不是要你給自己貼標籤,認定「我是這個型,所以我這部分很強,我得跟什麼樣的人交往才互補,我應該做什麼樣的工作⋯⋯」;反之,我希望你能去除標籤。
對我來說,MBTI 是個自我探索的工具,它讓我理解,為什麼我會有一些自己都無法解釋的行為與狀況;它也讓我了解,原來世界上的人有這麼多不同的想法,而每種思考邏輯各有適合的地方跟盲點。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些思考方式,差別只在於是否擅長使用。如果我們多學習不同類型的思考方式,漸漸就能根據不同狀況,使用最適合的心智功能。此外,我不需要知道別人的類型才能跟他溝通,我只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同類型,我不一定是對的,我可以多傾聽、多了解再下定論」,這樣就好了。
另外,請一定要理解,當MBTI 說你「比較擅長」某個心智功能時,指的是你跟自己比較,而不是你跟別人比較。例如,相對於情感溝通,你可能更擅長邏輯分析,但這並不代表你的邏輯分析一定很強,你還是需要靠後天的開發與練習來增進這項能力。所以,請千萬不要看到網
路上說最符合你的類型適合做老闆,就覺得自己是老闆命喔!
記得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教張無忌武功的橋段嗎?張三豐使完招數,問張無忌是否記得,張無忌說還沒忘光,於是張三豐認為他還沒練成。一直等到張無忌全部忘光時,張三豐才說:「好了,你準備好了!」
這就是我希望大家看完這本書可以做到的。透過MBTI,你可以看到自己最擅長的思維、做事方式、最需要加強以及不願意面對的那一面,還有你在壓力下可能遇到的狀況;它也可以讓你知道所屬群體的團體性格、每個人給愛跟接受愛的方式等。
例如我是ENTJ 傾向,我先生是INTP 傾向,我們高中畢業時就在一起了。 因為年輕,當時的我們非常不成熟。對於TJ 傾向的我來說,為愛的人服務就是我愛人的方式。因為他住在亞洲人少的城市,所以我會帶著他喜歡的中式料理坐飛機過去找他。那時候還是學生,要在紐約換公車、換地鐵好多次才能到機場,但是做這些事我甘之如飴。相對地,TP 傾向的他對於我剛到美國想要嘗試的事情都抱著開放的心態。不去約束我、給我實際的回饋,是他愛我的方式。
後來我們的問題出在約定的執行上,如果我們約好幾點要打電話(對,那時候我們沒有手機,要坐在宿舍等電話!),而我臨時放他鴿子,只要理由正當(為了念書、等電腦,或是因為室友在用電話),他都能接受。不過這種事很少發生,因為只要約好,我一定排除萬難準時坐在電話前。但他卻不是,因為他要寫程式,常常一寫就忘記時間,我們因此吵得不可開交,所以曾經選擇了分手。
現在我們都了解對方的底線。除非是重要事件,否則我不會約束他的時間,也不會辛苦自己去做一些我認為他需要的事情,再覺得自己為愛犧牲。他現在也知道,如果我需要他幫忙做事情,他不要自己詮釋如何做會更好,只要協助我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就行。我們的互相理解是經
過了30 年的磨合,MBTI 只是讓我更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但是沒有MBTI,30 年的相處也能讓我們找到一個更適合的模式。
請記得,我們每個人在不同人的面前會有不同的表現,不同類型的人搭配起來,或是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之下,行為表現也會不一樣。例如我跟先生在一起時,可能做事情只看幾個重要期限,也不會太執著於特定的做法。但是如果我跟許多TJ 在一起,可能就會把時間分得很細,或是詳盡說明我的做法。
所以我再次強調,MBTI 是個了解人性的入門工具,但是等你都懂了,我希望你忘了這些分類,做最舒服的自己,也讓別人卸下盔甲,用他最舒服的一面跟你相處。就算別人因為過往經驗堅決不卸下盔甲,你也比較不會被惹怒或受傷。如果大家都能這麼做,也許多元共融可以不再只是個口號了。
以下幾點,是在使用MBTI 之前,請你務必記得的。
1、你的存在是世界的禮物
在我的頻道中,最多人留言跟我辯論的問題,大概就是這個了:「我這麼廢,怎麼可能是世界的禮物?」但請想想,世界這麼大,兩個人能相遇、在一起,還可以懷孕生下你(就我所知,懷孕沒有想像中容易,也有不少人為了懷孕而苦惱),這個機率有多高?如果你數學好,可以算一下。所以,光是你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
你的身體架構無比複雜,卻不需要用任何意識就可以讓身體自己呼吸;你的生命力如此地強,所以我相信你是這個世界的禮物。
既然你是禮物,那麼請想一下你帶給這個世界的貢獻是什麼?
這個世界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我們不需要所有人都很實際,不然我們的生活會缺乏變化,也不會有創新;我們也不需要每個人都是領導者,否則團體裡的每個人都想要扛責任做決定,卻沒有人願意服從和執行,這個團體也無法運作。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所用的道理。
不要讓別人否定你特質的價值。這個世界需要你,如果你還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也許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的舞台。所以在自評時,請拋下你已經吸收的社會價值觀,坦承面對自己。唯有找到自己,你才能發揮潛能,進入心流狀態、貢獻所長,也才能真的認可自己的價值!
2、你不是非黑即白
你做正式評量時在每個向度的分數,只代表你有這樣的「傾向」,而不是說你就是這樣的人。MBTI 的好處是概念易懂,但這也是大家容易誤解的地方。就拿「外向與內向」的光譜來說好了,我最常聽到的問題是:「有些人有時很喜歡跟人互動,有時又想獨處,你怎麼能斷定他們
是外向或內向的?」
第一,MBTI 對外向、內向的定義跟大家想的有些不同。第二,我們的傾向會有程度的差異,就像在光譜上,不是非黑即白。
當然,如果透過MBTI 官方的Step II 評量,你可以更詳細看到自己每種特質的傾向(例如我的一個朋友在「外向」與「內向」的整體向度上,分數是內向傾向,但是他在更細的五個子維度中,「主動提出」與「被動接受」的分數則是非常外向傾向的),但是我們往往不需要看得這麼細,就可以初步了解自己了。
第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智功能,只是我們傾向用哪幾種而已。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套頭毛衣穿法,有的人先穿袖子、有的人先套過頭,但是我們隨時都可以因為衣服的設計不同而改變穿法。所以你要想像每個人心中都有16 個房間,分別代表16 種人格類型。最符合你的人格類型只是你最喜歡的那個房間,但不代表你永遠只能待在那裡。
最後,除了最符合你的人格類型之外,一定還有其他類型跟你有相似的地方,例如INFP 的某些部分會跟ENFP 雷同,有些部分則跟ISFP 或INFJ 相似。所以,如果你覺得每個類型都跟自己有點像,那很正常,因為你跟每個人都會有些共通點啊!
3、人格類型沒有好壞優劣
我舉辦MBTI 工作坊時,總會詢問大家有什麼期待與擔憂,幾乎每一次都至少有一個人提到「我怕做出來的結果顯示我是個惡魔/變態/笨蛋⋯⋯」。大家擔心自己會赤裸裸地被別人看到、會受到批判,或是被看到心裡最黑暗的那一面。
我想強調,每個人格類型都有被社會需要的地方;另外,每個類型也都有發展好的版本跟發展不好的版本。所以首先,不可能因為有人知道你的MBTI 結果就看透你的人生;再來,也沒有哪個類型比其他類型更強或更好。
市面上有些以MBTI 為名的網站會用一個名稱來稱呼某個類型,我了解這是為了讓大家更容易記得各類型的核心,但是我覺得這些標籤有點危險,因為它們本身帶著一些社會上的價值。所以,千萬不要因為這些標籤而自卑難過或沾沾自喜。就像我以前學的紫微斗數,雖然紫微星被比喻成皇帝星,但並不是每個「紫微」坐命的人都是皇帝或老闆好嗎?
4、相同行為不等於相同類型
不同類型的人都可能是完美主義者,但他們的出發點不見得一樣。有的人擔心辜負別人的期待,有的人不喜歡事情不在掌控之內;相反地,同類型的人也可能呈現完全不同的表象。
千萬不要只看一個人幾眼就說:「你一點都不像這個型。」他的行為可能是性格所引起,也可能是他跟別人的互動所引起,或者,那代表著他正在龐大壓力下的狀態。因為你不是他,所以你永遠無法確認真正的原因。每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與其去認定別人的類型,我建議你先確認自己的就好了!
5、接受自己不是為所欲為
「接受自己」跟「為所欲為」的界限其實非常難說清楚,這也是我最常碰到的問題。我幫助一些組織處理因為潛意識偏見而出現的攻擊時,攻擊者很常跟我說:「我就是這種人,我難道不能做自己?」好像覺得自己就是這樣,其他人應該接受。
我們用一個想像的情境來說明好了:我的小孩是青少年,如果我在他們朋友面前大談我有多愛BTS,並開始跳BTS 的舞,雖然我不尷尬,覺得這是自我接納,但這樣的行為肯定會造成我小孩很大的困擾,也許還會影響他們在學校的社交。當然,我可以繼續在他們面前「做自己」,但我的小孩恐怕以後再也不願意帶朋友來跟我見面了。
所以「接受自己」跟「為所欲為」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而這是你自己要拿捏的。
在前面的假想情境中,我可以接受我有追星的那一面,一點都不需要為這件事感到羞愧,但是我也不需要不管別人的想法,每一分、每一秒都展現所有面向給大家看。所以,也許我不需要跟小孩的朋友談這個話題,但是如果在我沒有影響其他人的狀況下,他們告訴我:「你這個年紀還追星,真丟臉,你再這樣下去(在家自己追星),我們就不跟你說話。」那就是他們用自己的價值觀將我鎖住,不讓我做自己。在「做自己」跟「為所欲為」之間,我們要找到自己的界限。
6、避免自證預言
雖然說這種話很不好意思,但我真的是科技白癡,我的手機上大約50% 的功能都不會用。舉例來說,大家這幾年都已經很了解如何聲控手機了,但我過了很久才發現我無法聲控是因為我的手機設定是中文版,而我每次都跟它說英文。每當說起這件事,我全家(從老公到才十歲的兒子)都覺得不可思議!
因為自己沒有學會怎麼操作這支手機,我覺得它不好用,但其實是我自己沒有好好研究使用說明書。
知道自己的特質,並不是讓你用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是要你打開自己的使用說明書,好好了解「你」這個產品如何使用。請避免類似下面的想法:
「因為我是×××× 型,雪力說比較不被社會接受,所以我才會每個工作都做不久⋯⋯。」
「因為我是×××× 型,事業心比較強,網路上說比較難經營親密關係,所以交往都走不久⋯⋯。」
你要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用什麼功能,什麼時候亂用會故障,又有什麼地方需要特別注意、需要升級。不然你可能像我一樣,一直以為自己手機的聲控功能壞掉,其實只是自己沒有設定好而已。
還有一點也請記得:請用MBTI 來剖析現狀,而不是預測未來;未來是你自己可以創造的!
《MBTI我,和我的愛情說明書:看你與自己,和伴侶的關係》
關於愛情,MBTI能帶給我什麼?
經常有人問我,是否能透過MBTI追到人。我認為,追到人比經營關係容易得多,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理解、接受與欣賞,如果你願意投入所有心思(無論是透過MBTI或用心傾聽觀察)去了解一個人,包含他的理想型和喜好,並依據這些來表現,他很難不喜歡你。就像動物在交配季節展示自己最佳的一面,追求他人時,只要你能滿足對方的需求,並試圖符合他們的理想類型,其實成功的機率很高。
詐騙集團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當一個人真心想騙你時,你很難不被騙。然而之後呢?每分鐘的相處,每天的生活,你能為了滿足伴侶的需求維持多久?我認為理想中的關係應該是讓自己感到舒適且快樂的。
但這並不簡單。
對我來說,想要經營關係的困難程度就像兩個人各自抱著好動的小孩拍照。你期待小孩能像大人一樣控制自己,對著鏡頭微笑,但大多數時候,一個小孩剛好看著鏡頭,另一個卻拚命想掙脫你的懷抱;當其中一個小孩終於安靜下來時,另一個又開始東張西望,甚至大哭。
這就像我們每個人不論年齡多大,都仍有一個內在的小孩,並且有我們最原始、甚至不合邏輯的渴望,還有我們直覺反射給愛的方式。大多數時候,我們能隱藏不想讓別人看到的那一面,但在親密關係中,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控制,那些未被治癒或關照的部分最終還是會浮現出來。所以我覺得,這種難度跟抱小孩照相是差不多的,如果你看到有人這樣照出來的照片是完美的,那麼他們肯定花了比你想像多的時間與功夫照相,抑或是圖片根本是修出來的。
有時候,愛情會失敗並不是因為兩個人愛得不夠,反而是因為兩個人太用力去愛,但愛的方式讓對方無法接受或不喜歡。美國作家、婚姻輔導專家及牧師蓋瑞.查普曼(Gary Chapman)曾撰寫《愛的五種語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這本書為夫妻和戀人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模型,幫助他們了解並有效地表達彼此的愛。書中五種「愛的語言」包括: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真心的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接觸。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發現,每個人對愛的定義和表達方式都是不同的。當一對伴侶愛的語言不同時,就容易導致一方表達了很多,但另一方接收到的卻只有一點點。
心理學家和婚姻關係研究權威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博士,透過以往數十年的深入研究,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婚姻和戀愛穩定性的研究報告。他最著名的理論之一是「5:1黃金比例」,能有效預測婚姻的成功度。戈特曼和他的團隊記錄了伴侶之間的交流模式、情感反應及非語言線索,深入分析哪些互動能促進婚姻穩定,哪些則會導致婚姻破裂。
在這項研究中,戈特曼團隊發現,穩定且成功的婚姻關係有一個重要特徵:正面與負面互動的比例為5:1。也就是說,每一次有負面互動,夫妻就至少需要5次正面的互動來平衡,包括鼓勵、讚美、感謝、支持等形式。這個比例在處理衝突和保持情感連結方面非常重要。
但是,怎麼知道你的伴侶會如何感受到你的感謝與支持呢?我認為,MBTI可以成為幫助你理解自己和伴侶很好的工具。
我從不會說哪個MBTI類型的人適合哪個類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遠超過MBTI分析。MBTI只是拼圖的一部分,童年經歷、文化背景或年齡差異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我們被什麼樣的人吸引,MBTI可以幫助的是,讓我們更理解自己與對方的思維模式,以及他們傾向表達愛和感受愛的方式。這不僅有助於增進彼此的理解,還能幫助我們在關係中更有效地表達愛和支持,使伴侶更能感受到這些情感。
用MBTI作為溝通的行前說明
關係經營的一個重要支柱是溝通,但溝通不僅僅是表達自己的話,或聽到對方說什麼,更多在於傳達意圖和對方的理解。例如「你怎麼都沒回我電話?」背後可能是「我很擔心你」,但對方卻聽成「他是不是又要開始責怪我?」。透過MBTI,我們能更客觀、不帶批判地理解彼此的思考和溝通模式,從而減少指責、誤解,加深雙方的理解和包容。
熟悉MBTI的伴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關係中的挑戰。例如「邁爾斯—布里格斯人格類型分類指標指南」(MBTI Manual-A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Myer-Briggs Type Indicator Instrument)中就有一個案例指出,一對INFJ和ESFP的伴侶都誤認為對方一定是ISTJ,因為覺得對方是挑剔、控制欲強且苛求的人,後來才發現可能兩位的父親都是ISTJ,而他們對於ISTJ的特質有負面的詮釋,所以才將這些詮釋投射到對方身上。透過跟諮商師探討自己的MBTI,他們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對於對方行為的誤解。
你與伴侶不一定要做過官方的評量才能理解這本書,事實上,我很建議伴侶可以一起閱讀這本書,根據書中的描述猜測對方的偏好,然後比較結果。接著,雙方可以針對類型描述的準確性進行討論,評估其是否符合自己和對方的特質,並探討為什麼會有差異。例如互相認為對方是控制欲強的人,但其實對方只是希望了解彼此的界線。(當然,如果你希望更正確地理解自己類型的偏好,還是建議購買我附有官方評量的課程)。我希望讀者透過這本書,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或伴侶在戀愛中的表現,並學會如何應對關係中的挑戰,也希望大家都要記得:成功的關係並不是每一秒鐘都成功。
常有讀者跟我說「戀愛那麼麻煩,一輩子單身好了!」(尤其是INTJ和INTP!)這種想法有些過於極端了,就像是「因為學走路時摔倒過幾次,就決定以後不再走路」。我並不認為人一生「一定」要戀愛、結婚、生小孩⋯⋯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希望大家不要因為害怕受傷就封閉某部分的機會。我一直相信,我們來到這世上是為了讓靈魂有所學習,如果因為害怕受傷而拒絕戀愛,我認為這也封鎖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
在我曾經的TED Talks《不要讓「擔心別人的看法」侷限你的人生》中,我提到,我們必須接受人生充滿失敗,當你明白這一點,在面對失敗時,你就會覺得這是自然的,而不是將自己視為失敗者。戀愛關係也一樣。如果你理想中的「靈魂伴侶」是永遠跟你志同道合,沒有任何分歧,那麼這樣的期望可能會導致失敗感。
蜜雪兒與巴拉克.歐巴馬(Michelle & Barack Obama)的婚姻經常被視為理想的關係典範,然而,蜜雪兒在他的書《我們身上有光:照亮不確定的時刻》(The Light We Carry:Overcoming In Uncertain Times)中提到:「你不能只根據一兩年就評判婚姻,如果你結婚10年,有5年美好,那已經很棒了;如果你結婚30年,有10年是美好的,那你就做得很好。」
關係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完美,你也不可能每一秒都知道如何讓自己快樂。別人能讓你幸福的程度,取決於你是否能讓自己幸福。
有了這樣的認知,就讓我們來看看每個MBTI類型在愛情中的「禮物」與「學習」吧。
不同MBTI的類型如何表達愛?
「認識自己,是所有智慧的源頭」,是許多古希臘哲學家重要的哲學思想之一。我們能理解他人的程度,取決於我們能理解自己的深度。小時候聽故事,只能理解「好人」與「壞人」這兩種選項,然而隨著人逐漸成長,我們漸漸明白,有時人並不是只有「好」與「壞」這麼簡單。就像某些人認為「不夠愛」的行為,卻可能被其他人視為讓人心動的表現。
MBTI是由四個字母所組成,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字母組合)切入,看我們在關係中喜歡什麼樣的溝通方式、在意的點,以及偏愛的互動頻率。在推測愛人的方式時,我自己認為從第三個跟第四個字母的組合來觀測較為顯著。
第三個字母代表了你決定的方式:Feeling(情感)傾向的人,做決定優先想到的是:這件事對大家好不好?有沒有人會因此會受傷(包含自己)?做了這個決定後,自己或其他人是否能承受得住?
而Thinking(思考)傾向的人則偏好用邏輯來分析,做決定優先想到的是:這個決定是不是合理的?是否符合一般大眾價值觀?是否可以將優點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第四個字母則代表你的執行方式,J(Judging,判斷型)傾向的人,其原廠模式是規劃、組織他所處的世界,所以他會不斷做決定,使他的世界更加有序。例如:我得先決定今天要去哪裡,才能決定要穿什麼、帶什麼?每個決定都會跟後面的事環環相扣,所以J傾向的人通常會以比較有規劃的方式來執行任務。
相對地,P(Perceiving,認知型)傾向的人,他的原廠模式是體驗他所處的世界。為了有更多體驗,他們不喜歡太早做好所有決定,也不想錯過那些出乎意料的驚喜。例如,如果沒有必要,我先不決定今天往哪個方向走,看看今天的天氣、心情、有沒有人約等,再來做決定。
我們可以透過MBTI的第三和第四個字母作為窗口,來深入了解我們傾向如何做決定,還有「表現」我們的愛。但也要特別說明,我們天生的傾向都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以及環境的要求而調整,只是那些與生俱來的設定常常像一股看不見的暗流,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另外要注意的是,即使兩個人屬於同一類型,也可能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父母之間的互動,以及後續的反思和學習等等,而對愛有不同的見解與詮釋。因此,MBTI只能引導你去了解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幫助你看到這個人做決定背後看事情的角度,以及如何「展現」他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