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讓自己重新當一個人
這是一本花了三年才開始寫的書。
二○一八年時我簽了這本書的書約,到二○二一年,終於開始動筆。會隔這麼久,是因為我內心對於寫這本書充滿恐懼、焦慮、和矛盾情緒。
這是一本介紹「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nternal Family System Therapy,簡稱IFS)的書,IFS是我做心理諮商時主要使用的治療模式,我非常喜歡這個模式,所以有一部分的我對於寫這本書很興奮,希望可以將這個模式介紹給大家,讓大家可以療癒自己。
另一部分的我對於寫這本書充滿焦慮,這部分的我吶喊著:「妳憑什麼寫這本書?妳又不是專家!妳有辦法寫得讓大家讀得懂嗎?」雖然過去幾年我讀遍IFS書籍,也上了許多課程,這部分的我還是覺得:「不夠!妳還不夠了解,妳沒有資格寫這本書!」
也因為過去幾年的閱讀、上課、以及自己成為個案,讓我對IFS更理解,我意識到要了解這個理論不能只停留在認知層次,而是需要實際去體驗和感受。當我越了解這個理論,有一部分的我對於寫這本書就越感到恐懼:「我要怎麼把體驗式的內容寫出來?如果我寫不好,讓大家誤解這個理論怎麼辦?」
再來,我內心還有一個聲音說:「寫這本書時,不要展現自己的脆弱面,不要分享任何自己的故事,停留在理性層面,給予資訊就好!」然後另一個聲音反駁:「可是,我目前讀到讓我很感動的書,都是來自作者展現出的人性,不是書中提供多少資訊。如果這本書要和讀者有連結,那我也需要展現脆弱面。」
過去三年來,這些紛亂的聲音時常在我內心出現──「來寫吧!」「不行,還沒準備好!」「天哪我寫得出來嗎?」「不要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要分享,我該分享多少?」「如果我分享自己脆弱面,別人會怎麼看待我?」「那不要寫好了!」
經過了三年的掙扎,終於在二○二一年,我覺得可以開始寫這本書了。
我不需要完美,只要讓自己出現就好
會決定開始寫,並不是因為我準備好了。我內心仍然充滿上述各種矛盾與掙扎,每次打開稿子,內心都會冒出退縮的聲音:「我可以不要寫,繼續跟出版社延遲書稿就好。」
會決定開始寫,是因為我理解到:我不需要完美,因為我是人。沒有人是完美的,我無法等到完美了再來寫這本書,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完美中,讓自己持續「出現」。
二○二○年爆發的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重新學習到如何當個人類──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但是都很完整;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很脆弱,同時也很堅強;生命很易碎,同時也充滿復原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
因為疫情帶來的焦慮、哀傷、生活型態的變化,讓我有機會去更貼近自己的不同面向──我有能力包容理解、能夠貢獻幫助他人;同時我也有侷限、有自私面、有不安全感、有恐懼、憤怒與無助。這些都是我,都是我的一部分,都是身為人類的感受與歷程。
當人類,真的很複雜。我們可能都被傷害過,也都當過那位傷害別人的人;我們被欺騙背叛,也可能欺騙背叛過別人;我們都做過讓自己後悔或羞愧的行為;我們渴望有歸屬感、希望被看見,但又害怕展現脆弱、害怕展現真實的自己後會被拒絕;我們努力了解自己,有時候卻又完全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這些行為;我們不願意原諒人,卻又希望我們傷害過的人可以原諒我們;我們感到快樂、喜悅、痛苦、悲傷、憤怒、忌妒、失望…;我們希望自己可以真實地活著,但又不斷推開生命中真實的情緒。
身為一個人,就是如此的複雜,我們都一樣,沒有誰比較優越或低劣,我們都有這些不同的部分、想法、情緒、行為,我們都很矛盾、有時無法理解。
而這本書,我想藉由介紹IFS,來幫助大家理解自己的各種不同面向、更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幫助自己療癒。
邀請你,走上療癒之旅
所以我決定開始寫這本書,我不是專家、我也不完美,我還在持續學習內在家庭系統理論、繼續探索和理解自己,而我想要邀請你一起踏上這趟療癒的旅程。
這趟旅程並不會很容易順遂,而是會很顛簸,讀這本書可能會觸發你的情緒和痛苦,而我想邀請你去覺察,在每次情緒冒出來時,去歡迎他們、和他們待在一起一會兒。若這本書激起非常劇烈的情緒和創傷,我非常推薦你去找一位有創傷治療專業的心理師,幫助你一起處理議題。
另外,這本書需要你照著書章節順序閱讀,我也邀請你慢慢地讀這本書,每讀幾個段落,就暫停下來,讓書中訊息慢慢沉澱、嘗試書中的練習。這個理論需要你實際去體驗和感受,唯有慢下來,才能讓理解進到你的心和身體裡。也邀請你準備一本筆記本,在閱讀時一邊記錄你內心的反應,這本書會邀請你做許多練習,當然,你不需要第一次閱讀時就做完全部練習,每次做你覺得適當的量就好。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世界著名治療師歐文‧亞隆 (Irvin Yalom)提到,心理治療師和個案是「同路人」(Fellow travelers),治療師的角色不是「專家」、不是高姿態地要拯救人,而是和個案一起肩並肩地走著。這也是我寫這本書時腦中的畫面,當你踏上這條自我理解的路時,我會在你旁邊,和你肩並肩走著。
歡迎你踏上這條走進內心世界的旅程!
【後記】讓自己重新當一個人
寫這篇後記的當下,我覺得非常不真實。
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寫一本介紹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FS)的書,二○一八年簽了書約,有三年多的時間我寫不出來,我甚至不知道,我能不能真的寫出一本介紹IFS的書。所以寫這篇後記讓我百感交集──我真的寫出這本書了!
這也是一本寫作過程最有趣的書──從本來對寫這本書充滿恐懼,到後來對寫這本書充滿興奮;從本來每天坐在電腦螢幕前打不出一個字,到後來每天幾千字不斷湧出來。我想,我能寫出這本書,是因為我的內在部分想跟你的內在部分說話。我的保衛者們和被放逐的孩子們,想跟你的保衛者和被放逐的孩子說:你們一點都不孤單!
我在寫這本書時,心中想著的是每一位會讀到這本書的你。
如果你翻到書最前面的獻詞頁,這本書就是要獻給你的內在部分──你的管理員、救火員、以及被放逐的孩子們。他們一直以來都很努力幫助你,他們可能不被理解、被評價指責,就算如此,他們還是繼續保護你、努力做著他們認為可以幫助你的行為。
雖然我不認識在讀這本書的你,但我對你的保護者們充滿感激與敬畏,我想跟你內心每一位保衛者說:「謝謝你們這麼努力保護想保護的人」。
我也對你內心被放逐孩子們充滿不捨,他們替你承擔痛苦情緒,然後被趕到內心邊疆。我想告訴這些孩子們:「你很有價值、你是被愛的」。
而我知道,你的保衛者和被放逐孩子最希望聽到說這些話的人是你,不是我。所以我寫這本書,希望你能夠走進內心世界,好好認識理解他們,然後和他們說:你愛他們。
前陣子我看了紀錄片《創傷的智慧》,影片中加拿大醫師蓋伯‧麥特(Gabor‧Maté)定義創傷是「和自己失去連結」──當過去發生痛苦事件時,你沒有能力和這些痛苦情緒待在一起,就需要和自己失去連結。因為若待在自己的身體裡,要感受情緒實在太痛苦了,你只好「離開」。
以IFS的觀點來說,創傷的確就是「和自己失去連結」,因為過去的傷痛,你的內在部分承擔起幫助你存活的職責,壓抑他們本來擁有的美好特質。他們會這麼做,都是在幫助你、讓你能繼續生活。
而創傷復原,就是重新找回和自己的連結,找回內心那些被放逐的部分,讓他們重新回家。
麥特醫生說,這部紀錄片會取名為《創傷的智慧》,有兩個含意。第一是我們從處理創傷的復原過程中,會得到許多智慧。
過去發生的傷害都不是為了要「教導」我們什麼,那些傷害都是世代累積下來的創傷、傳到我們身上。但是,從處理自己傷痛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智慧。我看著麥特醫生和其他創傷治療界的專家們,他們也都經歷過創傷,而從他努力復原的過程中,把獲得的智慧傳承給我們。如果他們沒有踏上復原之旅,今天我也無法得到這些寶貴的知識和智慧。
我想著,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處理自己過去的傷痛,我們就都能找到許多智慧,那麼,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很不一樣!
《創傷的智慧》的第二個含意是指我們的身體充滿智慧──身體會做出任何幫助我們存活的事情,像是解離、麻痺情緒、成癮行為、憂鬱……,這些行為也都是為了保護我們。
當我理解到身體的智慧時,我想著:我們的內在部分真的充滿了智慧啊,他們可以想到用暴飲暴食來麻痺你的情緒、想到用不斷羞辱你的方式幫助你進步、想到讓你身心解離來不用感受情緒……,在你年幼無助時,你的內在部分可以想到這麼多方式幫助你存活,想到這裡,就讓我對我自己的內在部分,以及對每一個人的內在部分,充滿尊敬與感激。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緊密連結著,我們和地球上的每一種生命、土地、以及大自然也都緊密連結著。當我有機會療癒,就能讓你變得更好,當你有機會療癒,也能讓我變得更好,因為我們每個人之間是如此深深連繫著。所以,我希望寫這本書,讓你知道如何使用IFS,讓你有機會進到內心去認識你的內在部分,展開你自己的療癒之旅。
然後,我們都可以找回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