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盡力,別人就一定要買單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明明自己很努力了,但別人卻無法肯定自己的努力。這時候的你,感受會是如何呢?會是「反正自己有盡力就好,別人怎麼想就是他家的事情」,還是「怎麼辦,我都做到這樣了,他怎麼還不滿意啊?」或是「我一定要努力達到『某某人』的期待,不然就會對不起那個人」。
若你屬於後面兩種情況,就可能會在他人期待與自我間產生矛盾的拉扯。
小張在留學代辦機構擔任要職,因為對這行業充滿熱忱加上對自我的期許,即便老闆再多的要求,都會盡力做到最好。可惜的是,老闆是要求完美且不太體恤員工的個性,即便小張已經做得很好了,老闆始終無法說出讚賞或是肯定小張的話語,並且對於小張的表現感到不滿意,還是一直對他開出很多要求,希望小張可以達成。小張雖然感到壓力大,但還是拼命地想把工作做好,平日常常加班到晚上八九點,假日也需要加班。一段時間後,小張變得容易胸悶、心悸、手腳發麻、頭暈,常莫名感到煩躁,工作效率也變差了……
「醫師,最近一個月,我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不只睡眠時間變短,早上醒來後還會感到胸悶、心悸,容易有莫名心慌的感覺。」小張焦慮地說著。
「嗯嗯,聽起來你的身心狀況已經失調啦,而且應該有一段時間了喔?前陣子在忙什麼啊?」我問。
「我一直都在忙工作啊,沒日沒夜的,每天生活就只剩下工作跟吃飯睡覺……」小張感到無奈地說。
「你的工作怎麼會這麼操啊?」我問。
「還不就是因為我老闆,我再怎麼做,他都覺得不夠好,不斷地要求我做很多事,感覺我再怎麼做,他都無法滿意。」小張說。
「若你被分派很多事情或任務,感覺老闆應該是信任你的,不然不會叫你做那麼多」我說。
「他是很信任我,但我似乎就是無法讓他滿意。」小張回答。
「還是他對你的期待比較高,所以交辦的事情比較多,只是習慣偏向苛責的口吻,無法正面肯定你?」我問。
「好像是這樣,但我似乎無法擺脫這個惡性循環,明知道他對我的要求過多,但我始終還是不停地想要達到他的期待……」此時有種複雜的情緒在小張內心攪動著。
▪為別人而活,就容易失去自己
「想要達到別人期待」這樣的意識型態在傳統的東方文化中很常見,很多有這種意識型態的人通常不會察覺到自己有這個問題,多半會認為達到別人或社會的期許是好的,是自己應該要做的。若沒有達到,就會辜負別人與自己。所以就容易在這樣的意識型態中習慣,甚至沉迷,最後迷失了自己,常常有種「為別人而活」的感受。最後當自己在「無法達成別人期待」的種種困境時,身心失調的症狀就會跑出來。這時,除了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外,心裡的感受也會難以平衡。因為這時我們早已失去原本的自己,而是被一個被別人期待的自己所掌控著。
或許有些人會這樣覺得,達到別人期待有什麼不好?讓關心或在乎我們的人開心,何樂而不為?像是父母親希望我們成績好,以順利考上理想的學校;主管希望我們達到某某業績,在月底前完成某些任務等等;女友期許我可以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之後若結婚,經濟壓力會比較小;先生希望我可以一週回去探望公婆一次等等。
生活中充滿了好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期待,若都要一一達到,豈不太累人?
或許有些人覺得沒關係,就辛苦一點,認命一點,讓期待的另一方可以滿意。問題來了,對方的滿意是怎樣才算滿意,我們理解到的期待是否真的就是對方內心的期待?還是對方只是隨便說說,或是對方先丟出一個測試,真正內心的期待反而沒說出口;抑或是對方有完美主義的特質、永無止盡的期待;或是對方不了解實際的狀況,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說出單方面的期待。這樣看來,在好多的「期待」中隱藏著不少危機,而我們該如何從這些危機中解套呢?
▪從別人對自己的期待中解套
第一關──自我評估:首先,我們要理解自己實際的狀況,像是能力、個性特質等。有了對自己基本的認知,才能進一步評估自己是否能達到別人的期待。
第二關──跟自己對話:除了評估自己能不能勝任,還要問自己:我真的想這樣做嗎?這樣做對我好嗎?值得我去做嗎?
第三關──評估對方的期待:在不同情境下的期許,會對彼此產生不同的效應。比方說,公司主管的期許會影響工作狀況;父母親的期許會影響親子關係;太太/先生的期許會影響婚姻關係,我們要適時地依當下的情境而有所調整。針對不同人的期許,除了需要評估對方跟自己的關係和對方的個性特質外,最好能確切地理解到對方為何有這樣的期許,嘗試跟對方溝通,去理解對方的動機。若在實際狀況下自己難以達到,可以試著跟對方協調溝通,溝通時,務必要讓對方明白自己已理解對方期許的動機,同理對方的感受,在已經理解的情境下去溝通,比較能從某些不適合自己的期待中解套。
▪為自己努力,而不只是為了達到別人期待而努力
若我們能完整地理解自己的狀況,對於外界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期待,就能去劃出界線或設下停損點。這樣的情況下,才不會因為盡心盡力了,卻因自己沒達到別人的期待或是無法讓別人滿意而感到沮喪。因為我們是為自己而付出努力,而不是為了別人的期待而付出。
像有些父母親希望孩子選擇明星科系而讓未來有好出路,孩子若明白父母的動機,但自己又不想念明星科系,可以試著跟父母親溝通:「我也希望未來有好工作,雖然我沒選明星科系,但我會好好努力,可是若選了明星科系,我怕我不喜歡,念起來很痛苦,就無法好好努力了!」
明理的父母親若是聽到孩子這麼說,就比較能理解,而不會一直期待孩子去念明星科系;反之,若孩子一味地只想達到父母親的期待,很可能會在明星科系中迷失自我,雖然可能達到父母期待,但可能會覺得好累,感到自己是在為別人而活的感覺。
另一個狀況則是像小張這樣,遇到完美主義並且吹毛求疵的主管,對員工有永無止盡的要求。若小張能先評估自身的狀況,適時地委婉拒絕主管不合理的要求,而非照單全收。因為完美主義的主管永遠沒有滿意的時候,若堅持讓自己符合這類人的期待,只會帶著身心失調的症狀空手而回。
「嗯嗯,我想到幾天前,聽到老闆跟其他部門的主管閒聊說:『我那些員工都很閒,不知道他們還能做什麼?』我就覺得好崩潰,做得拼死拼活的,老闆卻還這樣跟別人說,我真的該清醒了!」小張感到懊惱地說。
「是啊,努力工作是為了充實自己,讓生活更好,而不只是去符合老闆的期待。接下來把焦點轉回自己身上吧!我們不可忽視老闆的期待,但也要好好評估這些期待是否適合自己啊,有時候確實很難兩全其美,同時滿足自己與他人,小心不要顧此失彼了!」我向小張鼓勵說道。
✔
若我們能理解自己的狀況,對於外界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期待,就能設下停損點。
習慣讓別人吐苦水,這對自己真的好嗎?
常常聽人說:「安慰是門藝術。」的確,如何好好地安慰別人,達到讓對方感到被支持的效果並不容易。在我們想著要如何安慰別人的當下,常常會忽略掉自己的狀態。若我們處於開心放鬆的狀態,感到滿滿的正能量,或許比較有心力去思考如何安慰向我們吐苦水的朋友。但若是我們已處於壓力大、難放鬆的狀態,又遇到周遭的人來吐苦水,這時候的我們,該去安慰他們嗎?
小凡是一名粉領上班族,最近一年內,升上管理職後,工作壓力變大,導致平常休假外出旅遊的機會變少,紓壓的管道也因此而減少。在事務繁忙的情況下,小凡比起以前更容易感到焦慮煩躁、記性變得很差,因而影響工作效能,讓壓力變得更大。最近兩週左右,又常聽到同住的好友心情不佳,連帶也讓小凡感到情緒更負面,對生活愈來愈沒動力……
「醫師,最近我的心情down 到谷底,感覺對很多事都提不起勁……」小凡苦惱地說。
小凡提到自己最近一年升主管後,壓力持續增加並且無法好好休息。問她是否有可以吐苦水聊心事的對象,她說自己不習慣跟好友吐苦水,因為說了事情也不會比較改善。
「那妳的朋友會跟你吐苦水嗎?」我問。
「他們會,而且我總覺得周遭的人都喜歡找我吐苦水,可能我比較會安慰人吧!」小凡說。
「嗯嗯,感覺妳對朋友們很不錯,蠻用心的,願意花時間聽他們訴苦,給予他們安慰或鼓勵。」我說。
「可是,最近我室友頻頻跟我抱怨他的煩惱,還有那些負面的情緒,我其實已經快要受不了,但卻要硬逼自己,假裝自己很正面地去安慰對方。」小凡感到煩悶地說道。
「嗯嗯,的確,妳本來就壓力不小,心理已經處於一個蠻緊繃的狀態。在自己無法放鬆的狀況下,還讓自己特地去安慰別人,其實會更累!」我說。
「好像是這樣,但我似乎無法跟他們說:『我不想聽。』覺得好難做到。」小凡無奈地說。
▪別忘了回過頭照顧自己
有時候,我們會不經意地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處於一個「有用」的角色,希望別人對我們觀感不錯,才能進一步地維持關係。這樣的「有用」,包含了很多生活瑣事:像是幫忙對方、給對方建議、讓對方吐苦水、抱怨等等。通常我們幫忙對方或是給對方建議時,會評估自己的能力狀態後,才會給予協助。可是當讓對方吐苦水、安慰對方成為一種慣性,我們很容易就忘了去評估自己當下實際的狀態。若察覺到自己已經處於負面狀態,很需要向別人吐苦水的狀況時,其實就已經不適合再接收別人的負面情緒了。
只是,這時候很多人會因為怕失去或破壞這段友誼或關係,或擔心對方對自己的觀感不佳,選擇繼續接收對方的負面情緒,甚至還硬逼自己用正向的內容去安慰對方,這樣其實是在掩飾自己不佳的狀態與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若習慣讓自己處於這樣的狀態,久而久之,累積的負面情緒一旦爆發,很容易就會身心失調,而且可能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遇到自己心理狀況不佳時,像是壓力大、容易疲倦、心情低落或煩躁時,先讓自己喘口氣、放鬆一下,把自己狀態調整好後,再讓自己去應付別人的問題。這時候,請不要擔心自己未能扮演好在情感上支持他人的角色。若是兩人都已經呈現負面、不舒服的心理狀態,除非是剛好彼此煩惱不爽的事情一樣,可以一起出氣或是抱怨。但若是兩人的問題不同,可能因此而加深彼此負面的狀況,或是像上述的情況,當自己已經處於負面或壓力大的狀態,卻還要硬逼自己接收別人的負面情緒時,結果只會讓自己更壓抑、更難受。
▪讓自己在關係中安然自在
沒有人可以一直都保持正向、開朗、樂觀的狀態。接受自己也可以偶爾負面、偶爾擺爛一下,也會需要別人安慰等等需求。若老是讓自己處於一個「有用」或「完美」的人際形象,可能就會累慘自己。因為事實的真相是:只要是人,都可能會犯錯、都有負面情緒、都需要休息與放鬆的空間。對於事情本身,或許我們能盡力達成目標;但對於人際關係,我們可以不要有目標,讓自己與對方處於一個安心舒適的狀態,而不用特地去做到對方的要求。
在自己處於負面情緒時,可以嘗試跟對方溝通,讓對方了解,自己並沒有不關心對方,而是更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問題,才能再去協助對方。這正是所謂的「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情境。當對方理解後,就不會責怪你,讓彼此雙方都有自己的空間與時間去緩衝情緒。
在處於壓力大或負面情緒的狀態下,首先要讓自己有休息的時間與放空的空間,而不是馬上灌輸自己過多的正向思考。
正向思考是有用的,但需要在我們休息後,比較有元氣、有動力的狀態下,才能對大腦有幫助。若我們在長期疲累、情緒極度負面的狀態下,強加自己一些像是「沒問題,我一定可以的」、「想開一點就好」、「是自己想太多了」等等正面思考,反而會有反效果。因為本來的負面情緒還未被釋放,又自行增加了一些逼迫自己過度正向的壓力,這時候的心理狀態就像是過度膨脹的氣球,很容易就會爆破。
當自己狀態差的情況下,又要硬逼自己去接收別人的負面情緒,其實也是一種「假裝正向」的行為。即使告訴自己可以辦到,但其實硬要假裝自己沒有心情不好而去安慰別人,對自己的心理莫非是雪上加霜。對於容易相互影響的壓力與負面情緒,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去紓壓或是化解負面情緒,而不是去忽略或是壓抑。
「嗯嗯,這麼說起來,我真的累積了好多壓力,但都不以為意。原來這些壓力一直持續在影響我,搞得我悶悶不樂。」小凡恍然大悟地說。
「看來妳似乎理解了,之後要嘗試跟朋友溝通,讓朋友明白,當你本身狀況不好,也需要消化處理負面情緒的空間。別再讓自己踏入『沒問題,我可以』這樣的正向陷阱中喔!」我點點頭地回應。
✔
接受自己也可以偶爾負面、偶爾擺爛一下,重視自己也會需要別人安慰的需求。
工作可以是挑戰、是樂趣,也可以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於一個有工作的人,如何看待自己與工作的關係,往往決定了他的人生怎麼過。比方說,健康的人生是:自己若是導演,工作可能會是主角或配角,這樣的情況下,人生的掌控權就是在自己身上。但若變成工作是導演,自己淪為主角或配角,人生就會被工作牽著鼻子走;會深怕工作做不好,自己就沒有立足之地,因而投入無窮無盡的心力,這就是工作狂的人生。
曉諭是軟體公司的資深PM(Program Manager,意指專案負責人,主要工作是資源管理、溝通與協調,並且讓產品或專案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
她對這份工作有高度熱忱並且樂在其中。同事們覺得她的抗壓性很高,老闆也很器重她。兩週前,工作遇到突發狀況,曉諭認為老闆太輕忽事情的狀況,之前她有提醒老闆,但老闆並不以為意,導致目前自己無法收拾的情況……
「醫師,自從兩週前工作的突發事件發生後,我已經好幾天沒睡好了~!
我很驚訝怎麼這次會變成這樣?」焦頭爛額的曉諭問道。
我問曉諭過去是否曾遇過類似的狀況,她點點頭,並且提到老闆與其他高層相關人員由於沒有聽取她的建議,才導致目前這麼糟糕的狀況,讓她感到很無力。我向曉諭說明這件事應該不是她的過失,她也明白,但她強調類似的事情之前就有發生過,只是老闆都不當一回事,即使她努力地提醒與確認,事情出包後還要收拾善後,對她來說是很大的打擊。
「妳現在的感受如何呢?」我問。
「我覺得很沮喪、感到無力,這份工作是我熱愛的,也付出了好多時間。除了工作之外,幾乎沒有其他讓我感興趣的事。工作能讓我擁有成就感與自我實現。但現在這些感覺好像都找不回來了~」曉諭垂頭喪氣地說。
「經過這次事件讓妳對工作的感覺有了很大的逆轉,妳本來的個性是怎樣的呢?」我問。
「我個性很急,對自我要求很高,蠻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為了讓事情做好,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曉諭說。
「過去工作帶給你蠻多正向的感受,當你的生活被工作填滿時,生活很容易就被工作掌控了!工作順利時,感到如魚得水;工作遇到挫敗時,感到兵敗如山倒。」我向曉諭解釋說道。
▪身心彈性疲乏後的不定時崩垮
很多對工作感到狂熱的人,常常奮不顧身地投入工作,即便下班,依舊繼續處理著與工作相關的事務。即便到睡前,腦中也不停轉著明天上班的事情。甚至夢到自己在工作,因而影響到睡眠品質。在投入工作的過程中,常常忘了定時吃飯,因為忙過頭,就不餓了,導致自己有一餐沒一餐的,腸胃消化功能因而慢慢變差。而腸胃功能下降與睡眠品質變差,都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也會讓睡眠變更差,讓消化功能持續惡化。
若把工作中的吃苦,當作追求人生成就感與自我實現的吃補,長期下來,只會讓身心的代償功能下降進而失去緩衝的能力。再加上本身自我要求高,習慣壓抑的特質,可能會繼續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來說服自己。以為對工作的盡心盡力,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獲得更多周遭的讚許與肯定。
這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狀況,因為自己已投入了太多心力在工作上,過程中因為太專注於工作,就容易漏掉身心的警訊。最後,遇到一個突發狀況,讓自己本來已經很不穩定的身心狀態,被這樣輕輕一碰,就像骨牌效應一樣,環環相扣地一一倒下。一旦身心狀態陷入谷底,我們就會對任何事物感到無力,像失去彈性的橡皮筋一樣,輕輕一扯就斷掉。
「原來是這樣,事發後,除了睡不好、吃不下,我的情緒也變得很不穩定,對別人的話感到很敏感,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曉諭若有所思地說道。
「嗯嗯,妳的身心過去承受了太多壓力,卻沒有紓發,至今早已超過負荷,所以才會有很多身心失調的症狀跑出來。」我說。
「那我該怎麼辦呢?我現在感到一籌莫展……失去生活重心的感覺。」曉諭說。
「先好好讓自己的身心休養一下,等到睡眠、情緒等各方面比較穩定後,再來調適一下生活型態。」我說。
▪工作狂的你,該如何調適心態?
首先,要發掘一些工作以外能讓你感到正向或是有成就感的事情,像是跑馬拉松,學習工作以外的技能或培養一些嗜好,試著把自我價值跟工作的表現切割開來。工作表現好代表能力不錯,但並不足以涵蓋一個人所有的價值;當工作表現不好時,你還是可以過得好好的,並不需要因此特別沮喪。對工作有熱忱是件很棒的事,但別被熱忱沖昏頭,變成被工作控制的人生。更何況人生的樂趣不僅止於工作,還有很多工作以外的小確幸,錯過就太可惜了!
「嗯嗯,過去我的生活重心的確都放在工作上,現在工作出現這樣的狀況,我覺得好像經歷了一場大災難,比我預期的影響更嚴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我接下來想好好調整自己的生活,希望可以過過不一樣的人生。」曉諭充滿感慨地說道。
✔
試著把自我價值跟工作的表現切割開來,人生的樂趣不僅止於工作,還有很多工作以外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