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通透感」
說到《神隱少女》,是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中有著最高票房的熱門作品。雖然我在上映時還是小學生,卻對班上所有人都在模仿無臉男的「啊……啊……」很有印象。這部電影的龐大影響力甚至被認為席捲了整個日本社會,而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應該還是「油屋」的存在吧。油屋是眾神前來放鬆身體的澡堂,電影裡的許多情節都是在這座建築中發生。
油屋正面是光彩奪目的日式外觀,塗有鮮豔的紅、金色。面海的工作人員宿舍,卻反而是樸素的木造量體,加上鍍鋅鐵皮屋頂,就像是巴拉克小屋 的狀態。油屋是棟複雜的建築,混合了各式各樣的建築樣式,屋頂上還有著西洋式的塔,靠近海面處,則可以看到以混凝土隨意塗抹用來防水的狀況。
油屋別具特色的結構也很有趣,本節我想針對空間結構說明,因為空間結構在電影裡作為佈景發揮了重要功能,尤其是「空隙」(void)的設計。「void」一詞是指空間裡的「空隙」,日文中也經常用來指「挑空」。是在地板上開孔貫穿空間,以便營造開放感、空間的延伸等,是建築設計中被廣泛運用的技巧,使用範圍從住宅到購物中心皆有。如果只想成挑空可能有所侷限,空隙一詞其實還含有更多的意涵與效果。除了具實際功用,也呈現建築的留白,也就是設計空間時不可或缺的存在。
設計體驗的空隙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空隙有什麼樣的功用。空隙可以在建築內創造「體驗」,意指設計使用者的動線。我想各位可以想像成樓梯或電梯,為了能在建築中縱向移動,地板上必須有洞,也就是空隙。為了設置樓梯、電梯等而在地板上挖洞,這種洞也可以被稱為是某種空隙。購物中心等縱向移動頻繁的建築之中,經常結合這些空隙與挑空呈現出「通透」的空間,油屋的結構也是可歸類於此的其中一種。如果將油屋當成標準的空隙(挑空)空間 ,只要再加上一點巧思,就能夠創造更動態且連續性的動線。
舉「表參道之丘」為例來看它的空間結構。表參道之丘是2006年在東京都澀谷區開幕的商業設施。由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安藤忠雄 設計。特色是地上三層加上地下三層,貫穿六層樓的挑空空間,以及環繞挑空空間配置的螺旋狀斜坡。 表參道之丘正如其名是設在表參道的坡道中間,建築內的斜坡配合坡道的斜度設計。走在建築裡沒特別注意的話,或許很難發現,這其實是非常厲害的技巧。這意味著什麼呢?想像正享受在表參道上隨意閒逛,就這麼逛進了表參道之丘裡。因為表參道的坡道與表參道之丘的斜坡有著連續性,這麼一來,就會覺得在室外購物與在商場內購物並未中斷,而是接續發生。這座商業設施不是在城市裡的「建築」,而是像城市的一部分融入其中。這種特殊的經驗,源自使用空隙與斜坡的縝密空間設計,可說是神乎其技。
另一個重點,則是空隙的形狀被設計成近似三角形的梯形,斜坡向深處延伸,因而發揮引導的功能,營造出氣勢十足的空間。如果是常見的四方形空隙,就無法形塑出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
紐約的「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也同樣是有效運用空隙的建築。該美術館在1959年開幕,由美國建築師,亦為近代建築三大巨匠 之一的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所設計,也是登錄在世界遺產名錄的「法蘭克・洛伊・萊特的20世紀建築作品」的系列性遺產之一。建築中央有一大空隙,螺旋狀斜坡一圈一圈圍繞著空隙延伸至七樓。空隙的中央上方設有十二邊形的圓頂狀天窗,從天窗灑落的自然光,讓內部空間盈滿光線。在這個美麗的空間裡,藉由空隙與斜坡,精彩地設計出參觀者的動線。參觀者可以在這裡體驗其他美術館所沒有的獨特觀賞經驗。
大部分的美術館、展覽會場等都會設定參觀路線,因此可在場內如一筆畫一樣前進,看遍所有展品。古根漢美術館雖然也承襲這種作法,卻又加上了一點巧思,讓參觀經驗不同尋常。造訪古根漢美術館的人首先會被引導去搭電梯到最高樓層,之後就一邊參觀展示在牆面的作品,邊沿著斜坡往下走,最後自然而然回到一樓。在這一連串的參觀路線之中,中央一直存在著巨大的空隙。也就是說,參觀者在參觀途中,得以隨時掌握「現在自己在哪一層」的資訊。這樣的空間設計相當地新奇,就像是在美術館這種容易封閉的環境中鑿出「風穴」 。
但跟「設計體驗」有關的部分是什麼呢?「建築計畫學」是進行田野調查、行為調查等研究的領域,旨在設計出符合人類行為、心理等的建築。他們的工作內容與一般所想像的「建築師」略有不同,卻是與建築設計關係相當密切的領域。讀者可以試著想像醫院、圖書館、美術館這類使用者眾多的建築。在計畫這類設施時,必須考量包括人、物如何動作等所有的部分,如使用人數、舉辦的活動規模、工作人員的動線等等,建築計畫學在此時就能發揮作用。這種研究看起來可能枯燥無味,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人們想像中的建築師,或許是光鮮亮麗的職業,會不斷發表帥氣的設計。然而在那背後,其實會與建築計畫的專家、結構的專家和優秀的營造廠商等合作,彼此反覆進行踏實且縝密的研究。 單憑個人的突發奇想或是感覺,是不可能完成建築的。
貫穿建築的空隙
接下來,我想介紹那些運用空隙的設計魅力。首先是油屋的空隙,挑空部分上架有橋樑,一樓居然一整層都是浴池。幾個圓形泡澡桶毫無遮掩地排列著,這種冒險的設計,因為個人隱私關係很難在人間的澡堂實現。油屋中因為有著上述挑空空間,從上層的宴會廳可以看見眾神泡澡的樣子,蒸氣從空隙冉冉上升到架著橋的空間,醞釀出神祕的氛圍。如此運用空隙的空間設計,可因其生動的形狀呈現出各式各樣的效果。
正如我在一開始寫的,空隙一詞並非單指「挑空」。也就是說,不管牆壁或天花板,都能大膽地開洞!貫穿建築這樣龐大塊體的洞。其實在現實中,有著這麼一座超乎尋常的建築,呈現這種異想天開的想法。
以台中的「台中歌劇院」為例(詳見次頁圖)。設計這座建築的是已在本書第三次出現,因「仙台媒體中心」、「岐阜媒體宇宙」而為讀者所熟悉的伊東豊雄。一般人第一眼看到台中歌劇院,就會被它別具特色的空隙所吸引,尤其空隙有著中央內凹的形狀。透過這些形狀的重複,建築外觀展現出引人注目的特色,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凹洞鑲嵌了玻璃,也有些保留為純粹的凹洞,在外觀上增添凹凸的效果。檢視剖面圖,可以發現滑順的曲線延伸進建築內部,以為是牆壁的部分,卻直接成為地板。牆壁到哪裡?到哪裡又是地板?兩者的界線模糊。光滑連接並向深處延伸的空隙空間,讓人感覺到獨特的擴張感與神祕感。據伊東說,這座建築的其中一個主題是追求內向性,像胃鏡一樣扭動著探入身體的內部,帶給人們一種不可思議的感受。
接著將介紹另一個更大膽的通透空隙案例。是由設在荷蘭鹿特丹的設計事務所OMA(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所設計的「中國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詳見次頁圖)。順便說明,OMA的主持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撰寫了《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S, M, L, XL》等書,他以著作對建築界形成深遠影響而聞名。通常人們第一眼看到這棟總部大樓就會大為震驚,三個L字以不同角度在空中連結,形狀像是有稜有角的甜甜圈。正中央透空的洞就像是巨型畫框,彷彿是將截取的空間直接變成建築的一部分,散發出強烈的存在感。此外,包覆表面的格狀紋路其實並非只是裝飾,而是作為支撐整體的結構體,並且確實發揮了功能!
建築界從以往就流傳這麼一句話:好的建築是用途、強度和美觀齊備,意思是說要以合理的結構實現建築的用途,還要兼顧美觀。建築中網格大小和角度在結構體上靈活變化,不僅支撐了獨特的造形,還展現了幾何之美。中國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完全就是用途、強度和美觀齊備的建築,令人驚嘆! 庫哈斯還曾表示,中國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的設計意在「顛覆人們對傳統高層建築的既有印象」。他批判過度的資本主義,希望打造一種無法用傳統「高層」或「低層」等概念來定義的全新建築形式。
我到這邊已經介紹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設計,從油屋這種古典的挑空,到貫穿建築的巨大「孔洞」,想必各位都能了解即使都是「空隙」,也有各形各色的運用手法了吧。而且在現今建築界的某種潮流中,空隙也被視為是非常具功能性的手法而經常使用。這裡的「某種潮流」指得是「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