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漫?藝術?
硬是把卡通搬上藝術殿堂,由於沒有理論在先,算不算是藝術自然可以爭論。
若是所有通俗都能搭著普普順風車進到藝術市場,那買家可能永遠也買不完了!
藝術還是卡通?讓所有人都搞混了!
普普藝術(Pop Art)20世紀50年代源自英國,來自藝評家勞倫斯.阿洛威(Lawrence Alloway 1926-1990)所創造的詞,後來在美國落實與普及,安迪.沃荷及羅伊.李奇登斯坦都是代表人物,探討通俗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在當時引起極大的爭議與話題,顛覆原本人們對藝術的看法,也影響了日後藝術家的創作。使得後來類似卡通的作品常被當作藝術,但其實可能真的只是卡通而已。
先有了理論後(普普觀念,通俗與藝術的連結),再藉由這樣的想法衍生出作品,因此自然引起諸多討論。
然而,若原先以單純卡通為出發,後來受到普普藝術的影響,硬是把卡通搬上藝術殿堂,由於沒有理論在先,算不算是藝術自然可以爭論。若是所有通俗都能搭著普普順風車進到藝術市場,那買家可能永遠也買不完了。此外,當一件作品進入市場,有幸被強力包裝行銷,熱度產生,價格往攀升時,也同時會受到檢視,尤其能拿出大把現金的人,會考慮更多,詢問各方意見,尤其是作品創作的動機是來自空前的理論想法?還是頂多只是表象而已?
華人地區的藝廊或拍賣會,多數時候是市場導向,買家想要什麼,就努力找相關性的「貨源」供應,畢竟賣作品的單位不是藝術教育機構,而是一個買賣東西的平台。
甚至有些美術館為了讓更多人進入參觀,也會在寒暑假規劃推出動漫展覽,讓有些人能在一年之中,有這麼一次機會進去觀賞。
▪你買的是回憶還是藝術?
45歲以上的人,經濟方面較有餘裕,當他們看到小時候的卡通作品時,美好回憶立刻湧上來(感動),便可能拿出大把鈔票買下一幅卡通作品。
每一個時代當時流行的卡通可能不同,小學同學間沉迷與討論的卡通,常與他們父母小時候的不一樣。因此,當世代更迭時,原本藝術市場上的卡通作品,就會逐漸過時。父母常會將他們小時候所喜歡的卡通,硬是塞給成長中的小孩,但孩子的反應可能不是很興奮,卻也只能默默接受。
隨著時間在走,流行文化或喜好總在不知不覺中跟著轉變,卡通就是其中一項,如此而已。有些卡通或圖案跨越兩代,會持續延用,但不一定是孩子最感興趣的,原因可能在於內容上稍顯過時。比如,20世紀的卡通角色,對於現代孩子來說,就只是傳統生活日常,沒有最新的流行詞彙。21世紀的角色背景不同了,他們進入網路、虛擬及未來世界,擁有空前的新一代魔法。當前的小學生也可以接觸到過往的「科學小飛俠」,但今日的《鬼滅之刃》更有魅力。漫畫製作全球化,相當競爭,他們會不斷研發創新角色,配合影視、遊戲及相關宣傳,對於正值小學階段的人來說更具吸引力。
此外,20世紀與21世紀的華人孩童在經濟上是不同:
20世紀的小孩要趕快長大出去賺錢,把錢寄回來;21世紀的小孩,長大時已有一筆存款。但他們也有相同之處,成長過程偏重學業,不重視藝術教育,這也可說是全世界華人孩童共同的問題。
當這些孩子長大能自由花錢添購藝術品時,多數人會買那些表面功夫較多、容易懂的「類似」藝術品,而需要思考但永遠百思不解的觀念,甚或是20世紀的所有藝術,可能就需要日後和藝術的機緣。
多數華人買家都在本世紀才陸續接觸到藝術,由於從小沒有扎實的藝術教育,長大後自然容易游離於藝術表層或被市場引誘,但這都是階段性。一段時日後,整體環境愈加成熟,我們的藝術想法也會進階至另一層次。
***********************************
充滿魔力的「紅點」
人們看到一件作品被貼上紅點時,常認為該件作品較好,頓時失去自我,
因此畫商才會端出各種計謀,應用在紅點上。
一般來說,在藝廊或藝博會,紅點即代表作品已售出。然而,也有可能紅點作品是表示未售出的。光是紅點,可說大有學問,幾種可能的狀況如下:
1.為的只是提升買氣
人跟著人走,尤其在華人地區,什麼事都很講究聲量與人氣。在市場消費來說,無人氣的產品或餐廳,讓多數人懷疑店家所提供的產品是否不好?反而擠滿了人的餐廳,即使是新開幕,消費者心理至少就有安定感,只要跟著消費,就算要排隊等待也無所謂。吃完餐後,有些人會覺得確實美味,但也有人認為其實還好。一般人面對沒有人氣的品項時,容易顯得沒自信,就算知道產品不差,亦不需浪費時間排隊,甚至還更便宜,仍然會產生消費的不安定感。
藝術市場亦然,很多人知道作品旁邊貼了一個圓點(多數是紅色),代表已售出。因此,在一場藝術博覽會中,想要知道任何展位的銷售狀況,知道他們展出作品中,有幾件貼了紅點,即可知道賣了幾成作品了。
因此,一開始的氣勢就很重要了。
如果一位藝術家的個展,正式開幕時已有作品立即被貼上紅點,就會引起多數潛在買家的興趣,消費心理上至少是放心的,尤其原本就有打算收藏的人,此時就更不會懷疑自己的眼光了。有些單位會在展前運作,讓自己的藏家搶先一步收到作品清單,先進行銷售,因此確實有可能在展前就已有作品被訂購。然而,如果展覽開幕時,尚無銷售成績,有些單位可能會在未售出的作品旁貼上紅點(約1至3件),以提升參觀者購買的動機。
2.展覽單位想自己收藏
展覽單位要選擇哪些作品(未售出)旁貼上假紅點呢?他們可以把紅點貼在自己想收藏的作品,有可能是藝術家的代表作,最有人氣的作品,但也可以是價格低的小品。
3.貼在人氣較差的作品,反正也賣不掉
假紅點也可貼在預期賣不掉的作品旁,若有人「受影響」真的想買時,也可賣出。
多數華人非常群體性,不若西方人較為個人主義。因此,華人在意他人是否認同自己,有些賣家善用這種特性,輕鬆獲利。比方說,陳先生站在一幅畫前面很久,考慮半天,遲遲無法決定是否購買,若突然出現另一位競爭者,也想要購買時,陳先生就會感到緊張而立即下訂,殊不知那位競爭者是展覽單位故意安排的。因此,有些人很得意,表示自己喜歡的作品,每一次都會有人跟他搶,但有可能全部都是假象。
4.隔一陣子後告訴買家,原訂購者已改變心意
假紅點的作品,其實也是有收藏的機會。若買家剛好喜歡的是紅點的作品,展覽方常以一個「似乎合理」的理由,讓買家最後買下原以為已賣掉的作品。理由可能是:
1.原訂購者改變心意,買更高價的作品。(正面的理由)
2.尚未付訂金。
當然,參觀者也可能沒有想收藏任何作品的想法,只是利用一個「紅點」的藉口,擺脫推銷的糾纏。因此,當「紅點」作品出現收藏機會時,參觀者又得接招了,再想另外一個理由來婉拒,通常是:「好,我回去跟家人討論一下。」
5.暖身亮相,之後送至拍賣會,讓向隅者去競標
這是一種市場的布局,常利用於一場藝術家新作展覽,開幕會前作品已全部貼上紅點,一件也不留,讓參觀者及媒體震撼,感受到藝術家的市場高人氣,以訛傳訛,好讓訊息瀰漫整個市場,提升二級市場的賣價,吸引大量資金挹注,尤其是拍賣會,讓少量1至3件拍品得到足夠資金,製造高成交價,遠超過預估價數倍,然後再引起更多資金的興趣,形成一個自然的高人氣,但背後其實就是完美的市場行銷。
6.半顆紅點、綠點或其他顏色,代表已訂購未付訂金,但其實未然,根本沒人訂購,只是想刺激消費。
別被紅點帶著走,藝術是主觀性。
人們看到一件作品被貼上紅點時,常認為該件作品較好,頓時失去自我,因此畫商才會端出各種計謀,應用在紅點上。別受紅點影響,因為多半是假象。藝術教導我們一件事,就是「回歸自我,不被通俗事物與行為影響」。也有些單位乾脆不貼紅點了,即使作品被訂購。目的是讓每一件作品都有被公平好好欣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