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將打破階級的可能機會
老實話,一開始壓根沒想要出版這本書,我就是在嚐鮮、在玩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如果分享給朋友,他們看了也會開心那就很好。所以我想先交代一下自己的想法,也是這本書從無到有的過程。
幾個月前忽然接到三采文化張輝明董事長的電話,張董事長是我北士商廣設科的導師,交情互動超過30年。「老師好,什麼事?」、「錦忠(我以前的名字),我最近看到你在臉書分享的那些AI畫的圖,你應該趕快把這些整理一下,出書教大家。你要自己出版還是要三采幫你出都可以。」、「喔,好,我整理一下資料。就麻煩老師出版。」三句對話,就決定要寫這本書了。
我退伍之後就沒在從事設計相關工作了,一頭栽進資訊電子業,從行銷業務做起,一直到管理千人百億的企業,在職場發展上好像也還行,這30年的職場經歷,我算過得很精采,典型水瓶座怪咖的天性,總是做些旁人眼裡怪怪的事,但後來證明其實不太怪,我只是發現的比較早。我1998-2000年去矽谷開公司,那時候我就在做B2B電商黃頁,馬雲還沒開始。只是後來他撐住了,我們倒了。在那個數位相機剛出來只有30萬畫素的時候,我提了一個類似今天youtube的平台,希望大家分享上傳影音圖片資料,理想是如此美好,殘酷的現實是整個應用環境還不成熟,沒人理我們。「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這老梗一直都適用。網路公司結束後,我自己去弄了一間出版社,出了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台灣本土的網頁設計年鑑《網頁設計年鑑2002》,在那個大家拼命做企業網站的時候,我已經在談Usability/UI/UX。這些事現在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但太早說或做,別人就當我是瘋子。
這些年我花了一些時間在研究電商跟AI,起始是因為我這二年創的小品牌Pinwelife,需要一些材料,而我又不願意將組織工作變得複雜,所以開始找一些可以節省人力產出的解決方案。ChatGPT對外公開發表開放試用時,我應該算是排很前面的使用者,雖然當時我對AI應用的架構已有所理解,但ChatGPT的表現,還是讓我感到驚奇,當然有時好笑。那時很多人都在挑戰它的能耐,最常看到的就是輸入自己的名字,然後要它寫介紹或解釋,當然就出現一些啼笑皆非的答案回應。我當時是這樣跟朋友說:「不是它不行,而是你不行」。不然試著輸入比爾蓋茲或華倫巴菲特看看,正確率超過90%。很多誤會,歸因於理解錯誤。
「理解」AI,是我們今天要使用AI工具的第一步,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理解的太低,大材小用浪費資源;過度的期盼,就掉入不斷嘗試錯誤的迴圈。現在的AI,只能夠稱為「弱人工智慧」,現在各家積極在研發的AGI 通用型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才稱得上是強AI(Strong AI),而這十年內必然發生。更簡單的定義強AI,就是一個不會喊累、智商又超過140的「人」。而強弱之間主要的區別則在於「主動性」,弱智就是你問甚麼,它給甚麼(還不一定對),而強AI甚至能修正並強化你的需求,並可以主動地修正錯誤。但在強AI時代尚未來臨前,如何利用「弱智」來提高生產效率進而達到我們的目的,關鍵就在於明確定義需求。降低我們需求與AI理解的落差,進而生成一致的結果,「知己知彼」同樣適用於AI時代。
這本書是要寫給誰看的?在構思書本結構時,這是我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
首先,我想推薦這本書給所有不會繪畫、不懂設計的人看。我自己算是美術設計科班出身,說天分嗎?也許有一點,但絕對不是那種大師巨匠等級的,至多就是還有點美感,而且個人缺乏手繪能力,就是我們說的手殘黨,手繪能力基本上是無法學習的,更多是天賦,就像小時候或許曾經很羨慕看到同學在課本上隨手亂畫,大象是大象,兔子是兔子,而有些人永遠只會畫火柴人。現在,只要知道大象長甚麼樣子,任何人都可以畫出各種風格的大象。
再來我想跟所有創作者說,或許也該看看。我自己的國、高中同學,除了我比較離經叛道,最後從事的工作跟美術設計比較沒有關係,多數的同學,應該超過九成都是從事相關工作,職業藝術家,美術專業老師,室內設計師、插畫家、雕塑陶藝家、多媒體創作……各種藝術設計領域幾乎都有。當然我們那年代是從紙張、顏料、筆桿、調色盤,水袋、畫架、針筆、鴨嘴筆、雲形規、製圖工具、製圖桌一路走來的,而現在AI的應用,在同儕圈其實也是討論的風風火火,有人堅持情懷至上,手創無價;有人說AI創作不正經,當然也有人很開心地說「現在出設計圖快多了」。無論你是贊同、質疑或批評,在每個時代巨輪轉變之際,都必須面臨到價值觀的重新建立,然後才是工具、流程、組織的檢討。
最後這本書我想鼓勵所有的老闆或是高階經理人都要看,你們也許沒有空閒自己去嘗試這些東西,但請一定要知道現在工具可以做到甚麼地步,然後接下來該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去調整、培訓現在的組織人力、重新定義工作流程等等。
各種AI工具的出現,我真心覺得是送先天不足的人一場造化,更是打破階級的可能機會。與五感或四肢有高度相關的工作,成就高低幾乎是出生那天就決定了,無論是張大千、畢卡索對於事物的洞見與觀察入微,或是莫札特、郎朗這種超乎常人的聲音敏感度,都是天賦讓他們有機會成為一代巨匠,我並非說不需要努力,但努力的目的只是讓天賦得以展現。有些東西是練不來的,勤能補拙在需要天賦的項目上幫助有限。
AI的問世,某種程度上彌平了一些(天賦)差距,如果說張大千、畢卡索這些大師巨匠是100分,那麼美術系教授可能有60水平,美工科第一名學生40分,那麼AI產出就已經具備了40分的水準,而這40分是可以普惠到任何人、任何人!即便是色盲或是無法拿筆的不便人士,都有機會可以得到這40分,而多數生活甚至商業應用,40分已足夠;多些人,40分已經滿足需求。
無論你是企業主、經理人或是社區媽媽,希望你們看完這本書後,我們同樣都具有40分的創作水平,而原本就已經是60分的專業工作者,可以不要再去做那40分的工作,將心力投入在創意,自我提升為80分的人才。這才是科技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