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
每個學科領域的從事者,都在追尋某種框架,以協助他們解釋該學科的原因、反面原因和「如果這樣,會怎樣?」的假設。在企業財務和估值領域,已有許多人嘗試建立這類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理論 」,而在我看來,前景最令人看好的框架,莫過於「企業生命週期」(corporate life cycle,簡稱CLC)了。
所有企業都會經歷初創、茁壯、衰退、最終湮滅的循環。我發現,每當我試著理解企業的行為/偏差行為、投資觀點的差別,以及誘人的「下一個大熱門」(next big thing)時,總會來回一再檢視這些企業的生命週期。
企業的生老病死
這趟旅程的起點,始於我開始理解企業如何衰老,以及它們所經歷的轉變點及其帶來的考驗。
儘管費盡心思呵護,但是每一家新創企業,都像是死亡風險極高的新生兒。況且,一門新事業光是能將其概念化為產品,便已能被視為特例了。
而當企業從新創進展到茁壯階段時,便須設法建立能運作的商業模式,同時克服各種後勤挑戰。如果成功,它將進入高成長階段,營收加速成長(儘管獲利經常滯後),企業需要持續注資以維持成長。
進入高成長階段後,其中最成功的企業將打造出有效的商業模式,獲利開始趕上營收,使這些企業不但能自行籌措資金,你也會看到股東和其他資本提供者開始獲得現金流回報。
至於穩健成長的企業中,表現最好的企業,則可望延長這段輝煌時期,但每一家企業,都終將步入中年,進入此時期後成長雖然開始趨緩,卻仍擁有穩定扎實的獲利和現金流量。
企業到了中年階段,已不如年輕時那樣充滿活力;但接下來的階段只會更糟。當企業逐漸老化,面臨市場萎縮和利潤下滑時,便會走向終點。企業的生命週期,類似人類生命週期的軌跡,而且企業也像人類一樣,會設法透過整形手術、私人教練來對抗老化,只不過它們的回春術往往來自顧問和銀行家,而這些昂貴的方案最終可能只是徒勞。
如何使用本書
在本書第一部,我會說明企業生命週期,用來判斷某家公司目前處於生命週期哪個階段的指標,以及決定不同類型企業之生命週期形狀與時點變化的驅動因素。我也會探討企業在生命週期中,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的轉變點(transition points),以及在這些轉變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
本書的第二部,我將以企業生命週期為基礎,說明企業的經營重心隨著企業年齡改變的方式與原因。理想上,年輕企業應幾乎完全專注於尋找優質投資,成熟企業則應著眼於調整融資結構與類型,進入衰退期的企業則需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將資金回饋給資金提供者。我還會用「企業生命週期」這個框架來證明:企業最具破壞性的行為,往往發生在企業拒絕依其所處階段行事的時候,採取和其當前階段不符的行為,並經常因此付出巨額代價。
本書第三部,我將以企業生命週期為框架,說明企業在不同階段進行估值時會面臨的挑戰。
對年輕公司來說,最大的障礙是缺乏其商業模式該如何運作的資訊,以及這些模式未來將如何演變的不確定性。對成熟企業來說,主要挑戰是過度依賴過去的資訊,並錯誤地假設那些曾經有效的方法未來依然適用。至於衰退企業,在估值上最根本的困難則是人們甚至不願面對企業可能會隨時間萎縮、甚至走向終結的現實。
因此,分析師們在為企業估值時,經常尋求各種捷徑,轉而採用定價法(pricing companies)與定價指標(pricing metrics)。這些衡量基準也會隨著企業所處的階段而改變:年輕公司以用戶數與訂閱者為主,成熟企業則依收益,衰退公司則多以帳面價值作為基礎。
本書第四部分將企業生命週期納入討論,用以說明不同投資哲學之間的差異,尤其是成長型投資與價值型投資之間的分野。
價值型投資(value investing)──至少是目前主流實踐方式,,著重在盈餘與帳面價值──會將投資人導向成熟企業;成長型投資(growth investing)則偏好處於生命週期較早階段的公司。
事實上,企業生命週期對這兩類投資人各自的風險,也提出了值得留意的警訊。成長型投資人要注意的是誤判,錯把即將步入中年的企業,誤認為是還在茁壯的企業,進而支付過高的買進價格;而價值型投資人要當心的,則是將資金投入那些正從成熟邁向衰退的公司。
本書第五部,我將探討企業的管理階層,從企業生命週期中所能得到的洞見與延伸應用。首先,我將探討何謂卓越的管理者,並指出「一體適用」的管理敘事並不可行,因為經營茁壯階段企業所需的能力,與經營成熟階段企業所需的能力截然不同。
我也會分析成熟企業管理者嚮往的重生與再造夢想,並從那些成功實現轉型的少數公司,以及未能成功的眾多企業中,歸納出可供借鏡的教訓。最後,我將檢視全球經濟從製造業轉向科技產業的過程如何改變並縮短了企業生命週期,以及為何我們習以為常、被視為良好經營實務的許多做法,沒能隨著這些變化而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