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1】
弟弟上學後,我的前空巢期⋯⋯
當全職媽媽一轉眼就十年。
還記得二○一四年冬天在產檯上,哥哥鑽出我的身體來到地球,像隻猴子的他溫溫熱熱地被放在我胸口。我心想,這下再也賴不掉了。
一個月後從月子中心畢業,回家前我有點緊張。早我半年當媽的好友說,就跟他拚了啊!
她隨口的一句話,莫名鼓舞我,讓我到現在還記得。
確實身為新手母親,我什麼都不懂,但反正只剩跟他拚了這個選擇,怕也沒用,見招拆招。
這一拚,五年過去了,弟弟報到,還是坐磁浮列車來,上產檯push個兩、三次就噴射出來,開啟我第二段全職媽媽人生。
帶著弟弟的日子,經歷了不堪回首的疫情,慶幸我們都平安度過,也慶幸他能在疫情告一個段落後才去上學,展開屬於他的人生新階段。
二寶媽了,對於要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沒那麼多感傷的情緒。不過第一天,當我轉身離開學校時,回頭遠遠看著他嘴角下垂癟起嘴,一副快要哭出來的樣子,上車後我還是忍不住流了眼淚。
不能三天兩頭跟媽媽去公園了,不能趁媽媽去超市時瘋狂亂推推車了,不能每天跟媽媽吃午餐了,不能每天在家睡午覺了。
小小的他,想到這些曾有的日常,肯定會很難過吧。
小小的他,要一個人走進全都是陌生人的環境,跟不認識的小朋友一起吃飯睡覺,肯定覺得很莫名其妙吧。
小小的他,還搞不清楚時間,想媽媽的時候,只能數已經用了幾個碗,等下午的點心碗也用掉,媽媽就會出現了,那等待很難熬吧。
做全職媽媽這些年,我得以站在搖滾區,用最近距離見證我兩個兒子所有最可愛(與最可怕)的時刻,留下許多閃閃發亮的回憶,那是我身為全職媽媽所獲得最珍貴的寶藏,我一輩子都不想忘記。
而這些與孩子整天相依的時光,隨著弟弟上學,等於告個段落,雖然充滿不捨,但我也知道,我們都該move on往前走了。弟弟該去體驗團體生活,而我該把曾經毫無保留分給家庭與孩子的時間,慢慢收回來用,拼出我人生下個新階段的樣貌。
我們,一起加油吧!
【試閱2】
好吃營養的美味邏輯!
雖然這本書提供了多種菜色的提案,但光給大家魚吃是不夠的,我更遠大的目標是教大家學會釣魚(發釣魚竿),讓大家能隨機應變依照當下的狀況配出一桌菜,找到做菜的隨興與自信。這篇要先幫大家建立起的大觀念,是認識一桌好菜的基本面貌。
你有沒有發現,家人或是一群朋友、同事,若一起在外吃飯,真的很擅長幫大家點菜的人不多。大多數的人是不願意擔起這份重責大任的,因為需要估算點多少主菜才夠、配菜如何搭配才能在口味、份量上與主菜相輔相成,湯要怎麼點才能畫龍點睛做個完美收尾,甚至還要顧及同桌人士的飲食禁忌與喜好。
在家煮飯也是一樣的,對掌廚者來說,滿腦子就是在盤算這些事,而在那神祕的小宇宙裡,確切而言到底在想什麼?有沒有比較邏輯系統性的思維呢?別人我不知道,但我是這樣想的。無論是事先規劃或是隨機應變,我都用一貫的思路邏輯來搭配菜色。
這邊分享我的配菜三步驟。
步驟1 定出該餐的餐桌主題:從主菜延伸
雖然大抵上我都是做家常菜,但我想我們這一輩年輕人(好意思!?)的飲食偏好,多少都受到日式、西式,甚至韓式影響,而當料理口味有變化空間時,除非你很擅長混搭,不然先幫該餐訂下主軸,會是個更輕鬆的開始,而我通常會以主菜作為起點來發想。
譬如,如果我想要煮馬鈴薯燉肉,那其他的菜我就會盡量往日式去設想,像雞蛋料理,我就不會選菜脯蛋而會選玉子燒或茶碗蒸,搭配的湯品我就不會煮貢丸湯,而會煮味噌湯或海帶芽湯。
如果做義大利麵,蔬菜部分我就不會選燙地瓜葉,而會烤個蔬菜或是煮蔬菜湯,沙拉當然也可以,但小孩比較不愛就是了。
同理可證,煮台式/中式料理也一樣,紅燒獅子頭配馬鈴薯起司烘蛋,不是不行,但還是有種說不出來的違和感,對吧?
千萬不要覺得這樣很麻煩,事實上,如果養成「抓住主題再延伸其他菜色」的習慣,你會發現思考方向很快被定義出一個脈絡,絕對比你漫無目的在茫茫大海中,尋找能湊出一桌菜的料理容易有效率多了。
步驟2 確認營養是否均衡:四菜一湯各司其職又互補
在弟弟加入餐桌戰局後,我們家的煮飯規格正式晉升到四菜一湯。本書就以我們家目前的規格,來討論要如何配出營養均衡的一桌。承上,在設想好當餐主題後,接下來我會切入的思考點,就是營養層面的問題了,我想這也是所有父母最在意的關鍵。
以我們家的情況來說,四菜一湯我通常會這樣做分配:
▍主菜①:是餐桌上的主角,通常是最下飯、最有變化、最有飽足感的動物性蛋白質。我們家會配雞、豬、牛等肉類料理。
▍主菜②:餐桌上的第二主角,補足蛋白質,我們家會配魚、蝦等海鮮料理。小家庭可從主菜①、主菜②擇一。
▍配菜①:時令蔬菜,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用來補足蔬菜量。
▍配菜②:基本上會是雞蛋、豆腐、瓜類、菇類、豆類、筍類料理,依照其他菜色的配置,將營養拼圖更完整地補上。
▍湯:主要是排骨湯、雞湯、海帶芽湯、紫菜湯、味噌湯幾種去做搭配變化,也可作為補足菜色營養的來源。
關於餐桌上戰將的調度,有四個思考
在配菜時要記得,每一道料理都是各有所長的戰將,而我們是軍師,要全方面去評估與調度,才能湊成最佳戰隊,帶給家人滿滿營養。以下是我在調度戰將時,最主要的四個思考點(瞇眼撚鬚):
1/當主菜①的份量、飽足感已很足夠時:
主菜②可改用雞蛋料理,補足蛋白質的同時,又不至於讓大家飽到吐。
2/當兩道主菜的份量偏少時:
配菜②可選擇豆腐料理,增加飽足感。相對的,當兩道主菜的飽足感已經很夠,我就不會再煮豆腐料理,避免太飽。
3/當兩道主菜的肉量偏少時:
可靠排骨湯、雞湯或是魚湯,把肉量補足。反之,當主菜肉量已經很足夠,就建議選擇海帶芽湯、蛋花湯等沒有飽足食材的湯品,整體而言,肉量才不會過多。
4/當主菜使用到的蔬菜很少,甚至沒有時:
譬如乾煎雞腿排,配菜②可選擇用瓜類、菇類、豆類、筍類料理。
步驟3 確保口味要和諧:下飯菜與清淡菜都要有
決定好餐桌主題跟挑選好營養均衡的食材後,最後就是確保口味要和諧了,這是讓大家能吃得過癮又舒服的一大關鍵。
之所以把口味放在最後一關來討論,是因為變化起來不難,因應餐桌主題跟營養分配的結果來調整作法即可。至於要怎樣讓一桌菜的口味「和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料理大致分為「下飯菜」或「清淡菜」來看待。
想像一群人在餐廳吃飯,每個人負責點一道,小陳點了紅燒肉,小林點了麻婆豆腐,小李點了螞蟻上樹,老王點了酸辣湯,小花飲食比較健康,幫大家點了青菜。大家點完就繼續聊天,沒在管其他人點什麼,等一一上菜,才發現這桌菜吃完大家差點去洗腎,因為每道都太鹹香下飯了,連湯也不給大家喘息的空間。
所以,雖然我一定會在每桌菜配一道下飯菜,而這個任務通常是主菜來扛,但其他的配菜就會搭得清淡些,大家才會吃得「舒服」。舉個例,紅燒肉,就搭個九層塔炒蛋或蝦仁炒蛋,配菜除了蔬菜,也可來道炒絲瓜或脆炒大黃瓜,湯的部分就選擇比較清甜的竹筍或是蘿蔔湯,一桌菜的起承轉合會更流暢有層次,讓人大快朵頤又沒負擔。
如果你偏偏很想吃麻婆豆腐怎麼辦?就反過來推,挑不搶戲的主菜去搭,像是煎魚、烤松阪肉、大黃瓜蒸肉,口味都偏清淡,絕對可以跟下飯的麻婆豆腐互相扶持,照顧好餐桌上的每個人。總之,一道下飯菜都沒有,就像個清湯掛麵的女團,讓人抓不到重點。每道都下飯,又像整桌馬景濤,存在感強到讓人招架不住。選擇菜色時記得用這個視角檢驗一下,整體口味就一定會更和諧。
最後,給大家一個黃金守則,懶得想那麼多時,記得這個提醒就功德圓滿了。
如果是三菜一湯,那最多一道料理用醬油,其他靠鹽即可,如果是四菜一湯,那就最多兩道有使用醬油的料理。若醬油只是少量上色用,則不在此限。這是我第一本書就寫過的提點,即便到現在,我也會用這個角度檢視自己的菜色搭配,確保口味不會太重或太淡,分享給大家!